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肺内占位性病变患者84例,所有患者都给予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记录影像学特征并判断诊断价值。结果在84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良性病变64例(良性组)和肺癌20例(恶性组)。恶性组CT分叶征、锯齿征、毛刺征、血管聚集征、空泡征等比例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恶性组在动脉期、静脉期、延时期的的CT值都显著低于良性组(P<0.05)。所有患者CT三维重建图像均可清晰显示肺动脉,2组三维重建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84例患者中,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诊断为良性病变63例,肺癌21例,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8.4%和100.0%。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清晰度高,能显著显示图像特征,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高。
肺癌是肺部的最常见疾病,起病隐匿,生长缓慢,早期对肺部功能大多无显著影响[1]。不过当患者因为明显不适进行诊疗时,多数已发展到了晚期肺癌[2,3]。虽然肺癌治疗方法不断发展,但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只有15%,可见早期诊治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4]。传统对于肺癌的诊断主要依靠胸部X线检查来进行筛查,但是分辨率比较低;而采用病理诊断进行筛查对于机体有一定的创伤[5]。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螺旋CT、低剂量CT当前在肺癌早期诊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传统CT无法反映病灶的代谢及病理生理学特征,只能提供病灶的解剖学信息[6,7]。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可在同样满足影像诊断的前提下,对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处理,需增加曝光次数,并可以降低机器扫描条件,简化扫描程序,有利于CT机更安全地使用[8,9]。本文具体探讨了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选择在本院进行诊治的肺内占位性病变患者84例,纳入标准:患者年龄≥20岁,无性别限制;临床与检查资料完整;抗炎治疗无效或未接受任何治疗的肺癌患者;有明确组织病理学结果;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了此次研究;患者在自愿条件下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数据不完整的患者;妊娠与哺乳期妇女;对于CT检查不依从的患者。
1.2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都给予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使用ProSpeedAI螺旋CT机,患者检查前空腹4~6h,全身扫描范围由颅顶到股上段,胸部扫描范围由锁骨上到肾上腺区。常规CT扫描参数:80mA、120kV、3.75mm的层厚,球管旋转1周1.5s,显示野35cm,矩阵512×512。CT血管造影:经肘静脉注射碘海醇(300mgI/ml,1.5ml/kg),注射速率4ml/s,动脉期、静脉期与延迟期扫描时间为5s、30s、40s。全部病例扫描完毕后进行三维重建层厚1~2mm,层距1~2mm,在得到的图像中寻找与CT图像层面相同的图像展开对比与分析,后处理技术包括曲面成像、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等。
1.3观察指标
(1)常规CT指标包括分叶征、锯齿征、毛刺征、血管聚集征、空泡征等。(2)记录所有患者在动脉期、静脉期与延迟期的CT值。(3)三维重建主要根据肺动脉走行、边缘、临界情况等进行1~7分评分,分数越高,图像越清晰。所有CT诊断结果由两位资深的影像科医生和一位临床医生共同分析重建的影像学表现并作出诊断,若无法统一意见,则需三位医师一起阅片并且讨论后才可决定。(4)记录患者的病理结果,判断诊断效果。
1.4统计方法
在数据统计过程中应用的软件是SPSS20.00,录入资料并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通过均数±标准来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进行样本间对比,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对比,若是非正态分布则选择Mann-Whitney检验。计数数据以%表示,对比为卡方χ2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理结果
在84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良性病变64例(良性组),其中结核35例,炎性假瘤15例,肉芽肿性炎10例,纤维瘤4例。诊断为肺癌20例(恶性组),其中腺癌10例,鳞癌8例,小细胞癌2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等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2组一般资料对比
2.2CT常规特征对比
恶性组CT分叶征、锯齿征、毛刺征、血管聚集征、空泡征等比例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见表2。
表22组CT常规特征对比(例,%)
2.3CT值对比
恶性组在动脉期、静脉期、延时期的CT值都显著低于良性组(P<0.05)。见表3。
表32组CT值对比(HU,±s)
2.4三维重建对比
所有患者CT三维重建图像均可清晰显示肺动脉,2组三维重建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2组三维重建评分对比(x±s)
2.5诊断价值分析
在84例患者中,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诊断为良性病变63例,肺癌21例,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8.4%(63/64)和100.0%(20/20)。见表5。
表5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例
3、讨论
肺癌主要起源于原始呼吸道上皮,好发于中年女性,早期患者多无阳性症状及体征,不过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发热、胸闷、胸痛、咳嗽、咳痰、咯血等不适症状[10]。该病的早期诊断极为困难,多数患者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一些患者或因肺占位出现咳嗽、胸闷等非特异性表现就诊,但是更多的患者为体检及因其它疾病就诊时发现,为此在临床上存在比较多的误诊情况[11,12]。
CT检查能够清楚掌握肺占位性病灶的形态学特征并进行精确的解剖定位,特别是在判断良恶性病变方面具有一定差异,但是也有一定的交叉表现[13]。本研究显示恶性组CT分叶征、锯齿征、毛刺征、血管聚集征、空泡征等比例显著高于良性组。不过当肺癌混合存在肺结核、肺气肿和肺纤维化时,CT无法对原发肿瘤进行有效的诊断,并且无法精准测出大小,分叶及毛刺征象也均不典型[14,15]。多层螺旋CT造影因具有高分辨率、先进的图像后处理技术、无创伤等优势已逐渐成为诊断腹部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本研究显示恶性组在动脉期、静脉期、延时期的CT值都显著低于良性组。从机制上分析,胃癌病灶的供血血管更多,强化更显著,血窦多,从而表现为CT强化值的差异[16]。
凡是肺内的占位性病变,通过靶重建技术都可提供关于影像诊断信息非常丰富的图像,与传统CT相比,影像诊断效果更好[17]。不过在进行具体重建时,注意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从需求出发选择重建模式,从而可更好地对病变形态进行观察[18,19]。本研究显示所有患者CT三维重建图像均可清晰显示肺动脉,2组三维重建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维重建能够清晰显示肺癌的各个层次的微细结构,早期诊断效果更高,从而有利于判断恶性趋势[20,21]。
本研究显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诊断为良性病变63例,肺癌21例,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8.4%和100.0%。不过单独应用CT征象来对肺内病灶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容易出现判断失误[22,23],并且单纯影像学检查不能肯定其性质和来源或不能排除其为恶性病变的可能,需要结合其他化验或病理学检查共同确诊[24,25]。
总之,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清晰度高,能显著显示图像特征,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高。
参考文献:
[1]甄丽芳,凌敏.肺癌早期诊断现状与未来展望〔J〕.临床肺科杂志,2017,22(3):549-553.
[4]陈小宇,陈进军,马关华,等.64排螺旋CT在诊断早期肺癌的技术及流程优化〔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6(4):55-57.
[5]梁琰,张永强,李展展,等.MPR在中央型及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6(12):53-55,61.
[6]贾永娟,孟德轩.孤立性恶性肺结节与胸部CT表现的相关性分析〔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8,31(2):167-170.
[9]钱智,李淼,周荣林.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青年女性肺癌诊断中的价值〔J〕.现代肿瘤医学,2015,23(8):1129-1132.
[11]郑小燕,万春疆.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7,32(4):590-592.
[13]彭明政,李钊,胡海洋,等.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肺磨玻璃结节诊断中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22):4388-4392.
[17]彭明政,李钊,周建华,等.三维重建技术在肺磨玻璃结节外科诊治中的应用及价值〔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6,32(2):89-93.
[20]彭可雨,阮兵,张洪,等.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18,45(12):37-38,42.
[21]曹晓琴,殷捷.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肺癌诊断及淋巴转移的预测价值〔J〕.中国临床研究,2017,30(6):835-837.
[23]张书新,刘阳.个人电脑上肺癌64排CT数据的三维重建及虚拟手术〔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6,36(4):562-566.
刘顺帆,刘涛,钟勇进.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癌症杂志,2020,35(06):959-962.
根据2024年发布的全球癌症统计报告,肺癌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18.7%),其次为结直肠癌(9.3%)、肝癌(7.8%)、女性乳腺癌(6.9%)和胃癌(6.8%)。中国2022年癌症新增病例约480万(占全球总数的24%),癌症死亡病例约260万(占全球总数的26.7%),其中肺癌新发病例106.06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2%。
2025-04-12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常见的类型,疾病发展早期均无明显症状,待患者确诊时往往处于错失手术最佳治疗时间的中晚期。 化疗是此阶段首要选择,但实际应用中存在化疗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化疗敏感性不高等问题,且对肿瘤细胞及正常细胞缺乏理想的靶向性,虽可杀灭肿瘤细胞,但正常组织细胞也会被化疗药物所杀伤,进而降低患者机体免疫力。
2025-04-03近年来,随着肿瘤学的发展,放射疗法、化学疗法及生物疗法等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有效延长了肿瘤患者的总生存期。与此同时,医院获得性真菌感染的检出率呈明显升高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综合治疗进程,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多发生在伴有严重基础疾病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可导致患者的院内病死率显著升高。
2025-03-19对于晚期肺癌患者,CRF具有更强的破坏性和更长的持续时间,其疲乏感无法通过简单的休息得到缓解。相关研究显示,CRF可能造成患者减少治疗剂量,削弱患者抗癌自信心乃至放弃治疗,进一步对其生存时间产生不利影响〔4〕。CRF作为一种长期伴随的症状,在疾病发展、治疗及预后等过程中起重要参与作用。
2025-02-24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人数目前位居全球首位,通常早期可不伴有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当病情逐步进展至中晚期,患者会伴有持续不断的、无法缓解的刺激性咳嗽,咯血,肺部反复感染等症状。现代医学认为,肺腺癌最主要的病因是长期主动或被动吸入香烟烟雾。肺腺癌常规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药物治疗。
2025-01-13近年来,中国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这种现象在45岁以上人群中更加明显。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是更常见的类型,占比可达85%。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多伴随器官功能衰退,免疫低下,术后容易感染[2]。术后感染提高患者的生存难度和经济成本,加剧心理负担。
2025-01-09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肺部支气管黏膜或腺体,其致病因素包括长期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暴露和遗传因素等。近年,肺癌发病率不断升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手术是治疗肺癌的常见方式,其中,右上肺叶切除术对右上肺叶局部恶性病变患者具有良好疗效,该术式通过切除患者的右上肺叶及清扫肺门纵隔淋巴结,达到治疗右上肺癌的目的。
2025-01-03肺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且多数为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奥希替尼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receptor, EGFR) T790M 突变阳性 NSCLC 患者的一线用药方案。
2024-12-28肺癌是发生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疾病, 在临床 极为常见。 近年来, 临床对于肺癌的影像学诊断已获得较好的 发展, 多层螺旋 CT (MSCT) 扫描可观察肺部病变的形态、 大 小、 范围等信息, 并可显示肺部病灶之间的血供特点, 为临床 诊疗提供有效参考 [1] 。
2024-12-25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极高,其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约占80%~85%[1]。随着分子医学的发展,肺癌治疗逐渐由传统的放化疗向特异性高、副作用小的靶向药物治疗转变,尤其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靶向药物的应用使肺癌治疗进入一个新时代[1-2]。
2024-11-15人气:18547
人气:16670
人气:16002
人气:15567
人气:1529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肿瘤研究与临床
期刊人气:2621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山西省肿瘤研究所,山西省肿瘤医院
出版地方:山西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6-9801
国内刊号:11-5355/R
邮发代号:22-137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474
影响因子:2.876
影响因子:0.89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15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