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讨论生殖细胞瘤(germcelltumors,GCTs)起源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生殖细胞残余组织,生殖腺外的生殖细胞瘤常发生在身体的中线部位,如纵隔或腹膜后间隙。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松果体是生殖细胞瘤最好发的部位,其次是鞍上区。颅内生殖细胞瘤常播散至脊髓内,原发性脊髓内生殖细胞瘤十分罕见[1],国内外文献中报道的病例数较少,国内有学者[2]统计,在报道的病例中,原发性脊髓内生殖细胞瘤的发病年龄为5~43岁,平均年龄为25岁,男女发病率无差异,病变大部分位于下胸段及腰段脊髓内,发生在颈段脊髓内少见。临床症状方面,患者常表现为受累脊髓节段所支配肢体的感觉运动功能减退[3],本例患者为青年女性,发病年龄与文献报道相符,其病变位于颈段脊髓,故症状为双上肢麻木乏力。
患者,女,24岁。因“反复双侧肩部疼痛伴双上肢麻木1月余”入院,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肩部疼痛,呈持续性针扎样疼痛,伴有双上肢麻木乏力,左侧上肢症状重于右侧上肢,因上述症状持续不缓解,患者1周前在外院行颈椎MRI检查示颈部椎管内占位,未予特殊处理,建议转上级医院就诊,患者于门诊行颈椎MRI平扫+增强检查。查体: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实验室检查无特殊。
颈椎MRI检查:C6-7椎体后方脊髓内见大小约10mm×14mm×18mm混杂信号影,病灶轮廓欠光整,在T1WI上呈等信号,T2WI上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内可见结节状及蚯蚓状无强化区,病灶下方脊髓内见长片状轻度强化炎性水肿区(图1A~1D)。
手术及病理所见:术中可见脊髓变性呈黄色,沿脊髓后中线切开可见髓内肿瘤,肿瘤呈长柱状,质软,鱼肉状,与脊髓边界不清,遂在神经电引导下切除肿瘤组织。光学显微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实性片状排列,部分区域呈腺样排列(图1E),免疫组化:CK(部分+),GFAP(-),MBP(-),Syn(-),S100(灶性+),EMA(-),CD56(灶性+),NF(个别+),AFP(+),SALL4(+),OcT-3/4(+),Gly-3(部分+),Ki67(70%+),CgA(-),Vim(+),CD30(灶性+),PLAP(+),HCG(+),CD117(+),病理诊断:颈髓混合性生殖细胞瘤(无性细胞瘤和卵黄囊瘤混合)。
讨论生殖细胞瘤(germcelltumors,GCTs)起源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生殖细胞残余组织,生殖腺外的生殖细胞瘤常发生在身体的中线部位,如纵隔或腹膜后间隙。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松果体是生殖细胞瘤最好发的部位,其次是鞍上区。颅内生殖细胞瘤常播散至脊髓内,原发性脊髓内生殖细胞瘤十分罕见[1],国内外文献中报道的病例数较少,国内有学者[2]统计,在报道的病例中,原发性脊髓内生殖细胞瘤的发病年龄为5~43岁,平均年龄为25岁,男女发病率无差异,病变大部分位于下胸段及腰段脊髓内,发生在颈段脊髓内少见。临床症状方面,患者常表现为受累脊髓节段所支配肢体的感觉运动功能减退[3],本例患者为青年女性,发病年龄与文献报道相符,其病变位于颈段脊髓,故症状为双上肢麻木乏力。
图1患者女,24岁,MRI示病灶T2WI呈混杂高信号(A),T1WI呈等信号(B),T2WI轴位上位于脊髓中央(C),增强扫描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D),病灶下方可见片状炎性水肿区(*);E:HE染色(×100),肿瘤细胞呈实性片状排列,部分区域呈腺样排列
文献[1,2]报道原发性脊髓内生殖细胞瘤没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MRI上通常表现为脊髓内膨胀性肿块,T1WI上呈等、低或高信号,T2WI上呈低信号或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可见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肿块内出现囊变是非特异性的征象,本例中肿块不均匀强化,内可见结节状及蚯蚓状无强化区,T2WI上呈高信号,其病理基础可能为肿瘤生长迅速,血供不均坏死所致,由于相关报道较少,其不同影像表现的病理基础仍需进一步研究。临床工作中,影像检查发现脊髓内肿块时,首先会考虑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其次是少见的血管母细胞瘤和转移瘤。室管膜瘤常有脊髓空洞和反应性囊肿,血管母细胞瘤常有低信号血管流空影。MRI可以较好显示病灶的范围及瘤周水肿情况,还能显示多发病灶[4]。尽管如此,术前影像诊断原发性脊髓内生殖细胞瘤相当困难,生殖细胞瘤容易出血,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imaging,SWI)序列能较好显示瘤内微出血灶,但目前尚未有相关原发性脊髓内生殖细胞瘤SWI研究的报道。确诊依靠活检或手术切除后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脑脊液和血清肿瘤标志物β-HCG和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的升高对于诊断生殖细胞肿瘤有一定提示作用。由于病变罕见,本例术前没有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脊髓内生殖细胞瘤与颅内生殖细胞瘤一样对放化疗敏感,但由于术前难以确诊,手术治疗仍然是首选方法,术后辅助放化疗,预后较好[2,5]。
原发性脊髓内生殖细胞瘤影像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虽然十分罕见,但根据该病例报道和既往相关文献,在今后临床工作中要将该肿瘤纳入脊髓内肿瘤的鉴别诊断中,以逐渐提高对此肿瘤影像表现的认识。
利益冲突:无。
参考文献:
[2]荆利娜,高培毅,周剑,等.单发脊髓内生殖细胞瘤的临床及磁共振特点(附五例报告).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6,32(8):820-824.
[5]赵雪臻,肖娟,苟丽娟,等.儿童原发性脊髓混合性生殖细胞瘤1例及文献复习.协和医学杂志,2014,5(4):393-398.
罗京,蒋谊,刘军.原发性颈髓内生殖细胞瘤1例[J].磁共振成像,2020,11(06):447-448.
分享:
骨肉瘤是一种常见的骨恶性肿瘤,由增殖的肿瘤细胞直接形成骨或软组织,严重的骨肉瘤会导致肢体出现功能障碍、疼痛,甚至病理性骨折等症状,发病率随年龄改变呈双峰分布,常见于 18 ~20 岁青少年或 65 岁以上老年群体,且多发于男性,该病不仅侵袭性强、恶性程度高,而且预后差、存活率低,目前临床多采用手术和化疗综合治疗方式。
2025-04-03骨肉瘤(osteosarcoma,OS)是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其主要发生在长骨干骺端,如股骨、胫骨和肱骨,容易侵袭局部组织并进一步发展为全身转移。OS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和化疗。研究显示,非转移性OS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70%,但OS患者仍面临化疗耐药、局部复发、肺转移等诸多挑战。
2025-03-29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是一种终末分化的恶性浆细胞疾病,其肿瘤细胞来源于骨髓中B淋巴细胞发育到最终功能阶段的浆细胞,1844年由Solly医生首次报道,好发于中、老年人[1],约占血液系统肿瘤的10%[2]。MM以IgG型、IgA型为主,IgD型MM的较为罕见[3],目前关于IgD型MM的研究较少。
2025-03-26骨肉瘤为恶性骨肿瘤,好发于四肢,可引起骨骼、关节疼痛等症状,并可累及骨膜、骨皮质及髓腔,若不及时治疗,肿瘤还可发生远处转移,降低患者生存率[1]。肿瘤假体置换术与瘤段灭活再植术均为常用的保肢手术,前者术中将肿瘤所在骨段直接截除,之后使用人工材料制成的假体植入缺损处,以恢复患肢正常形态及功能[2-3]。
2025-03-18多发性骨髓瘤属于一种恶性浆细胞疾病,肿瘤细胞主要起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可导致患者出现骨痛、贫血等症状。 化疗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虽然在改善临床症状上有一定效果,但会损伤机体免疫功能,增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肺部感染的发生不仅可导致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等疾病,且会增加死亡率,影响患者预后。
2025-03-17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为源自骨髓浆细胞的恶性肿瘤,是B细胞淋巴瘤的一种常见类型,其病理特征主要为骨髓内浆细胞无限增殖,导致患者正常红细胞、白细胞增生受到抑制,从而造成免疫功能下降[1⁃2]。MM多见于中老年群体,主要表现为骨质严重破坏、贫血、血钙升高及肾功能损伤等,且容易合并感染等[3]。
2025-03-14期并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会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等表现,需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手术可彻底切除椎管内肿瘤病灶组织,缓解脊髓压迫,既往临床上常用的后路全椎板切除术虽能完整去除肿瘤组织,但术中严重破坏了脊柱后部结构,降低了脊柱生物力学的稳定性,增加了远期神经功能损害、迟发性脊柱后凸畸形等发生风险,预后效果较差。
2025-02-15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药物和单克隆抗体以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出现[2],MM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尽管新药和新疗法层出不穷,该疾病仍然被认为不可治愈,且由于骨髓瘤细胞的异质性强,同时存在免疫逃逸和耐药克隆演变等机制,许多患者甚至在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仍复发[3]。
2025-02-12硼替佐米、环磷酰胺联合地塞米松(BCD方案)是一种常用的化疗方案,但由于RRMM患者的肿瘤细胞对多种药物产生耐药性[3]。因此,如何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成为近年来的研究重点。有研究显示,达雷妥尤单抗能够与骨髓瘤细胞表面的CD38分子特异性结合,触发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4]。
2025-01-24有研究[3] 报道在 OS 初诊时,15% ~ 20%的患者已经有转移迹象,肺 部转移最为常见。手术联合新辅助化疗是骨肉瘤的主 要治疗方式,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显著提高患者的 5 年 生存率以及手术后保肢率,但发生了转移的患者生存 率仍然很低(20% ~ 30%)[4-5] 。因此,骨肉瘤的转移率 高、生存率低仍是该病的痛点和难点。
2025-01-21人气:18552
人气:16674
人气:16007
人气:15574
人气:1529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期刊人气:4029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癌症基金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5-8664
国内刊号:11-3494/R
邮发代号:82-601
创刊时间:1994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474
影响因子:2.876
影响因子:0.89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15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