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观察激光穴位照射疗法联合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局部取穴常规针刺及阿是穴温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激光穴位照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视觉模拟量表(VAS)、马利特(Mallet)评分及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VAS评分、Mallet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70.00%(21/30)(P<0.05)。结论 激光穴位照射联合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效果优于单纯针灸,可显著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
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是指发生于肩关节软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发病年龄集中在40~70岁,50岁左右最为高发[1]。据统计,我国肩周炎的发病率为5.00%~8.79%[2]。肩周炎可引起肩部疼痛、肩周压痛和肩关节活动障碍,严重者可因粘连严重而丧失部分功能,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医认为,本病多为风、寒、湿三邪侵袭机体所致。本研究将具有通经活络、止痛解痉作用的激光穴位照射和具有温热效应的温针灸配合应用于肩周炎的治疗,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4月—2021年7月在萍乡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和中医科门诊治疗的肩周炎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1.48±6.05)岁;平均病程(7.33±4.06)个月。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1.39±7.91)岁;平均病程(7.20±4.05)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萍乡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21040718)。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肩周炎标准,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风寒湿邪所致;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中医辨证: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风寒湿型肩周炎标准,肩关节疼痛,多呈窜痛,关节活动受限,屈伸不利,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1.3 入选标准
1.3.1 纳入标准
年龄40~65岁,病程3~20个月,可耐受针灸治疗;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2 排除标准
妊娠或哺乳期患者;伴局部皮肤破损或感染等不宜针灸治疗者;伴凝血功能异常或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伴严重心脑血管等内科疾病者;晕针者;不能配合治疗者;存在累及肩关节的相关疾病,如肩关节肿瘤及类风湿性、结核性、化脓性骨关节等疾病者。
1.3.3 脱落及剔除标准
因不能耐受针灸而终止治疗者;出于个人原因退出治疗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给予局部取穴常规针刺及阿是穴温针灸治疗。具体操作:患者坐位,充分暴露患侧肩部,常规消毒;选取患侧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以0.35 mm×75 mm华佗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62200970)针刺,深度40~45 mm,施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于阿是穴针尾部套长约2.0 cm的清艾条,点燃,行温针灸治疗;留针30 min,每天1次,7 d为1个疗程,持续1个疗程。
1.4.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激光穴位照射治疗。选取患侧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操作方法:使用激光治疗仪(美国DJO公司,Intelect Advanced激光模块),消毒后将探头贴近穴位皮肤,进行照射,波长850 nm,频率为连续,每穴位剂量12.2 J/cm2,每穴照射4 min。4个穴位照射完毕后,给予与对照组相同的针刺及温针灸治疗;每天1次,7 d为1个疗程,持续1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1.5.1 肩部疼痛评价
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4],从无痛到剧烈疼痛分别计0~10分,患者根据程度标记数值,得分越高代表疼痛越强。
1.5.2 肩关节功能活动评价
采用马利特(Mallet)评分对肩部的5个动作(肩外展、肩中立位外旋、手到颈项、手到脊柱、手到嘴)进行量化评价(0~3分)。肩外展<30°评3分,30°≤肩外展<90°评2分,90°≤肩外展<120°时评1分,肩外展≥120°评0分;肩中位外旋0°评3分,0°<肩中位外旋≤20°评2分,肩中位外旋>20°评1分;若患者不能完成手到颈项评3分,完成困难评2分,完成比较容易评1分,正常完成评0分;若患者不能完成手到脊柱评3分,手能够到达第1骶椎水平评2分,手能够到达第12胸椎水平评1分,手能够到达第12胸椎水平以上评0分;若患者手到嘴表现为完全喇叭征评3分,表现为部分喇叭征评2分,若患者肩内收>0°且≤40°评1分,肩内收0°评0分。Mallet评分最高15分,分值越高表示肩关节功能受限程度越重[5]。
1.5.3 临床疗效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制定,治愈为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好转为肩部疼痛减轻,肩关节功能改善;无效为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5.4 安全性评价
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并结合治疗措施进行相关判断。
1.6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符合正态分布行t检验,不符合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VAS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2.2 Mallet评分
治疗前,两组Malle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allet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后Mallet评分比较
2.3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2.4 安全性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晕针、烧烫伤等现象发生。
3、讨论
肩周炎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中医又称其为“漏肩风”“五十肩”,因好发于50岁左右中老年人群而得名,临床上可见风寒湿型、瘀滞型、气血虚型等,以风寒湿型较为常见[7,8]。中医学认为,风、寒、湿三邪积聚肩部,合而为病,使肩部气血不畅、脉气不通,导致疼痛和功能受限,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缓解肩周疼痛和改善肩关节功能[5]。
激光治疗是一种安全、无创、无痛的物理疗法,可以很容易地用于治疗各种疾病,易于被患者接受。本研究以波长为850 nm的激光照射,以高功率输出高波段光,穿透力强,容易透过人体皮肤进入组织深处,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带走炎性渗出物,减轻肩关节的水肿,加速松解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恢复肩关节的活动。同时,激光照射可有效降低神经传导效率及末梢神经冲动传导速度、强度和冲动频率,从而降低痛感及疼痛反应[9]。而激光穴位照射又称激光针、光针、光灸等,是将低功率激光束直接照射于穴位以治疗疾病的物理方法,是激光技术嫁接于传统针灸学的一个成功典范[10]。研究[10]表明,激光照射某些穴位后,可通过激发机体内源性吗啡样物质释放,降低五羟色胺含量,从而激活人体抗痛机能,达到镇痛目的。
阿是穴位置不定,为各类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与压痛点,因不通而痛[11]。许建安教授认为,肩周炎当从寒论治,寒为主因,而寒邪收敛凝滞、主痛证,故治宜祛寒、温通[12]。《神灸经纶》载:“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能消阴翳,走而不守”。肩周炎压痛点为寒湿久居之所,对局部阿是穴实施灸法,可温经散寒、温通气血。温针灸同时具备针刺和艾灸之长,可深入经络,导热顺行,祛寒除湿。本研究选取对风寒湿型肩周炎具有近治作用的肩髃、肩髎、肩贞和阿是穴进行激光穴位照射并进行针刺,充分发挥二者的治疗作用,辨证施治,使温热效应通过针身直达病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炎症消退,解除组织粘连,从而消除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VAS评分、Malle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程度相当;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和Mallet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温针灸基础上加用无创激光穴位照射治疗,可显著提高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效果、缩短患者病程并减轻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本研究将现代康复医学与传统中医学治疗手段相结合,为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找到了一种取穴少、易于接收、作用更快、效果更优的治疗方法,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2]郭越,郭健红.肩周炎的临床康复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4,20(15):2752-275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90-191.
[5]于晓超,毛晓艳,毛书歌.七珠展筋丹揉药配合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30例[J].湖南中医杂志,2021,37(2):46-48.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001.9—94[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6.
[7]石淇允,李无阴.桂枝葛根汤联合冲击波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34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28(15):104-106.
[8]潘俊晖,李民.加味桂枝汤配合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40例[J].福建中医药,2015,46(1):37-38.
[9]胡建华,肖红云.祛风通络方配合激光治疗仪熏蒸治疗风寒痹阻型肩周炎45例[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28(3):44-45.
[10]颜红金,王之光.穴位激光照射的剂量和机理初探[J].激光生物学报,2006,15(5):550-551.
[11]刘崇兵.齐刺阿是穴配合温针灸治疗肩周炎80例疗效观察[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2,3(17):7-9,16.
[12]卞胡伟,蒋涛,许建安,等.许建安教授“从寒论治”肩周炎经验[J].时珍国医国药,2017,28(12):2999-3000.
基金资助:江西省卫生健康委科技计划项目【No.202212207】;
文章来源:鲍婷,李娇.激光穴位照射联合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4,22(21):110-112.
分享:
肩周炎有较高的临床发病率,该病的发生多是因腱周关节附近软组织病变所致,患者伴有肩部酸胀、疼痛、肩关节强直、活动受限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中医上将肩周炎归为“痹症”的范畴,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肩周炎的治疗与护理方法逐渐趋于完善,干预方法呈现出多样性特征。
2025-04-07肩周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为经筋病变,故可在经筋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动筋针疗法是基于经筋理论的针刺方法,留针过程中带针做主动、被动和负荷运动[2],遵循“以痛为腧”的原则选取靶点筋穴,通过浅刺皮下,无感得气,以导气布津、调畅经筋,从而解除“结筋病灶点”[3]。
2025-03-31最近的研究表明,肩周炎的发病率一直在上升,而且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年轻人群[2]。肩周炎的病因复杂多样,常见的诱因包括长期肩部劳损、外伤、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病变以及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长期伏案工作、运动损伤以及不良姿势也是年轻人群肩周炎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2025-03-03肩周炎是导致肩周围关节囊及软组织出现退行性病变及无菌性炎症的常见肩部疾病[1],而在中医学里肩周炎属于“筋伤”范畴,其病位在经筋,肝肾不足、筋脉失养为其内因,慢性劳损、外感风邪、外伤后遗为其主要外因[2],而无论内外因均可导致经筋损伤,形成“横络”。
2025-02-13肩周炎易发于50岁左右人群,因而又有“五十肩”之称,临床一般分为疼痛期、冻结期和恢复期,全人群发病率为3%~5%。肩周炎是一类疾病的统称,其包含了冻结肩、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肩锁关节炎、喙突炎以及冈上肌腱炎等。临床冻结期患者就诊率较高,患者就诊时以肩周疼痛及活动受限为典型特征。
2025-01-20中医定向透药治疗肩周炎是一种利用特定的仪器刺激经络和穴位,将中药直接渗透患处皮肤,从而起到促进血液循环、解痉止痛、疏通经络、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的治疗方法,对肩周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4]。董氏奇穴是中医针灸中的一种独特疗法,以穴位奇特、疗效显著而著称[5]。
2025-01-07肩周炎,又称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是一种可能致残且有时伴有严重疼痛的疾病,盂肱关节主动、被动活动均受限。尽管许多学者认为肩周炎具有自限性,大概 1 年左右可自行缓解,但在临床中不少患者在发病期间需忍受不同程度的疼痛和功能受限。特别是一些难治性肩周炎,长期疼痛和反复治疗引发了患者一系列心理和生理问题。
2024-12-24肩周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发生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早期通常表现为肩部僵硬、疼痛、肩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后期会出现肩关节活动障碍、肩部肌肉萎缩,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1]。本病治疗方法较多,如中医采用针灸、推拿、理疗等治疗,西医采用解热镇痛药治疗。
2024-11-29肩周炎属于炎症病变(无菌性),多发生于肩关节及软组织,病程较长,呈现出进行性发展特点,肩部活动受限、疼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若病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将会引起肩部肌肉痉挛,甚至出现肌肉萎缩、肩周严重粘连等状况,限制患者日常活动,降低其生活质量。
2024-11-27肩周炎可导致患者出现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等,改善患侧上肢的血供,有助于提高肩周炎的治疗效果[1-2]。西医常采用常规训练联合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肩周炎,但部分患者效果有限[3-4]。温针灸可发挥缓解局部寒凝及气滞的作用[5]。本文观察温针灸治疗肩周炎患者的效果。
2024-11-27人气:18552
人气:15573
人气:13043
人气:12954
人气:1112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湖南中医杂志
期刊人气:3100
主管单位: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出版地方:湖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3-7705
国内刊号:43-1105/R
邮发代号:42-71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1.881
影响因子:1.074
影响因子:1.483
影响因子:0.495
影响因子:0.49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