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肩周炎的主要病因为内外合因所致横络痹阻,邪结经筋,经筋受损失用;病机为卫气不足,腠理空虚,寒热邪袭,入腠袭筋而发病。肩周炎的病位在经筋,诊疗过程中定位责任病筋为首要,然后基于经筋理论确定循经筋选点的动筋针治疗思路,以解除结筋病灶点为治则,根据“阴阳辨证,定位病筋”“远近结合,整体治疗”的方法确定动筋针针刺靶点,通过带针并配合适宜运动以导气布津、调畅经筋,临床疗效较好,以期为肩周炎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产生的无菌性炎症,临床表现以肩部疼痛、活动受限、肌肉萎缩为主,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肩周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为经筋病变,故可在经筋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动筋针疗法是基于经筋理论的针刺方法,留针过程中带针做主动、被动和负荷运动[2],遵循“以痛为腧”的原则选取靶点筋穴,通过浅刺皮下,无感得气,以导气布津、调畅经筋,从而解除“结筋病灶点”[3]。本文主要基于经筋理论探析动筋针疗法治疗肩周炎的思路。
1、肩周炎的病因病机
肩周炎又称“肩痹”“五十肩”“漏肩风”“冻结肩”等,其病因为内外合因所致横络痹阻,邪结经筋,经筋受损失用,病机为卫气不足,腠理空虚,寒热之邪入腠袭筋而发病。本病的内因为年老体虚,肝肾不足,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肝血与肾精互相转化,以充养人体筋骨,精血不足,肩部筋肉失去濡养,则肩关节表现为不荣则痛,久而废痿失用。肩关节是人体活动较多的关节,易造成关节筋肉劳损,《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因此,本病的外因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客于经脉,血脉瘀滞,经筋失养,因而发生肩痹。由此可见,经筋受损而失去濡养是肩周炎发病的主要因素,故在经筋理论指导下的动筋针疗法对肩周炎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经筋常结聚于关节、骨突部位,经筋受损后出现挛缩、粘连等病理改变,进而在关节、骨突部位形成“横络”,即结筋病灶点[4],此与肌筋膜链理论的激痛点相符合[6]。从解剖学角度分析,骨骼肌是产生运力的来源,肌肉起止点为骨及关节,且肌肉并非独立存在,肌筋膜将肌肉与肌肉、肌肉与骨骼相连接,形成肌筋膜链,通过神经的支配使骨骼肌收缩,从而牵引骨,使之产生运动,中医经筋与西医解剖学的肌肉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肌肉病变可从经筋角度寻找有效的治疗思路[5]。经筋具有束筋骨、利关节的作用,手三阳经筋、手太阴经筋、足太阳经筋均循行经过肩关节周围,肩关节周围经筋发达,则关节牢固,活动灵活;经筋失用,则肩关节活动障碍。
2、肩周炎的病位在经筋
“经筋”首见于《灵枢·经筋》,《说文解字》曰:“筋者,肉之力也。”经筋实质为筋肉组织[4],其包含十二经筋[2]。张介宾认为:“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辅骨,结于肘腕,系于关节,联于肌肉。”指出十二经筋均起四末,走头身,行于体表,结聚于关节、骨突。《素问·痿论》言:“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经筋具有约束骨骼、联络关节、维持身体运动的作用。手三阳经筋、手太阴经筋、足太阳经筋循行均环绕于肩关节,肩关节的生理功能依靠经筋共同协调完成。《素问·长刺节论》曰:“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由此可见,肩周炎属于“筋痹”范畴,病位在经筋。
3、肩周炎的治则为解除结筋病灶点
《灵枢·刺节真邪》云:“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经筋病形成的关键是结筋病灶点使气血阻滞不通,即肩周部经筋因外伤劳损或气血亏虚复感外邪,导致筋脉瘀滞,经气不通,横络痹阻,筋肉萎缩,经筋失用,导致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障碍。病在筋者,注重刺筋结[6]。因此,动筋针治疗肩周炎的关键在于针至病所,即通过挑拨横络,解除结筋病灶点,疏通肩周部痹阻不通的横络,以通气调血,通过带针主动运动,有效增加针刺对筋膜的刺激,调整筋膜机械张力,使骨骼肌结构达到平衡,起到止痛及改善肩关节活动度的作用。
4、动筋针治疗方法
4.1阴阳辨证,定位病筋动筋针治疗肩周炎的靶点是“以痛为腧”“以结为腧”,选取患者疼痛、功能障碍反应点作为动筋针的针刺靶点,合理针刺以解结。①肩周炎结筋病灶点是手三阳经筋、手太阴经筋、足太阳经筋损伤后的病理产物,通过辨筋可精准定位针刺靶点。《灵枢·经筋》曰:“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明确指出经筋病可通过阴阳辨证的思维去治疗。“阴急则俯不伸”,阴筋病变表现为肩关节外展、后伸和上举活动受限,而内收和旋内活动无明显困难,治疗当选循行过肩部的阴筋,即手太阴经筋的结筋病灶点。“阳急则反折”,阳筋病变会出现肩关节内收和旋内活动受限,而外展、后伸和上举活动无明显异常,治疗当选循行过肩部的阳筋,即手三阳经筋和足太阳经筋的结筋病灶点。②根据疼痛点的阴阳属性进一步确定病筋。《灵枢·经筋》论述手太阴之筋“结肩前髃”,若疼痛点位于肩关节前部可辨为阴筋病,病及手太阴经筋。手阳明之筋“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髃上颈”。足太阳之筋“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若痛点在肩关节外侧、下缘部,可辨为阳筋病,病及手阳明经筋、足太阳经筋。手太阳之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若疼痛点在肩关节后方,可辨为阳筋病,病及手太阳经筋。手少阳之筋“上绕臑外廉,上肩”,疼痛在肩关节中外侧,可辨为阳筋病,病及手少阳经筋。临床常见多筋合病,可根据疼痛点定位病筋。③从调整阴阳平衡出发确定病筋。肩关节周围的经筋可分阴阳属性,其中阳筋分布于肩部后外侧属阳,阴筋分布于肩前属阴,阴阳对立统一,当阴阳失调时,肩部动态平衡也会被打破,肩周阳筋病变时,会引起阴筋的相对拘挛,反之亦同[7]。因此,在解除结筋病灶点时须辨筋选点。如患者疼痛点在肩前部,选取阴筋行针治疗后无效,可以考虑从肩后对应的阳筋定点,以调整阴阳平衡而治本,体现“阴病引阳,阳病引阴”的观点,找准筋结点是提高动筋针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
4.2远近结合,整体治疗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在经筋理论指导下的动筋针疗法也应遵循整体观念。肩关节周围汇聚手三阳经筋、手太阴经筋、足太阳经筋,各经筋相对独立又交叉汇合,协同完成肩关节的生理活动。从解剖学角度分析,肌肉是跨关节分布的,当一块肌肉受到损伤时,疼痛症状也会在其起止点关节附近同时出现,关节痹痛不仅会在关节近端传播,同时还会向远端迁移[8]。肩周炎疼痛不仅出现在肩关节,在循行过肩的整条经筋或多条经筋的循行交叉线路上均可找到疼痛点,因此肩周炎治疗应遵循整体观念。《素问·痿论》言:“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骨突是经筋附着点,筋节结于经筋循行路线,也结于骨突、关节。如手少阳经筋循行部位三角肌中后束、肱三头肌、冈上肌、冈下肌的附着点在肱骨外上髁和肩胛骨,以上肌肉筋膜出现病变时,不仅在病变近端可触及结筋病灶点,病变远端亦有结筋病灶点,三角肌中后束、肱三头肌病变可出现前臂背侧、手背区疼痛,肘内侧、前臂内侧疼痛,冈上肌及冈下肌病变会引发上臂及前臂外侧、肘外侧疼痛[9]。因此,治疗肩周炎时应以局部结筋病灶点为基础,确定责任病筋,然后循经揣结,遵循远端治疗与近端治疗相结合的原则。
4.3合理针刺通过阴阳辨证、远近结合定位治疗靶点后,选择合理的针刺方法。进针点可选择靶点周围或靶点上方,一个靶点行单针刺或多针刺,亦可多靶点同时针刺,以平刺、斜刺或直刺手法进针,进针后针尖向上提0.5~1.0mm,调整针尖,然后沿皮下缓慢进针至筋膜层。当针尖刺入皮下,医者手下有松弛感,患者此时无感或微有痛感;当针尖进入肌肉,医者手下有紧缩感,患者酸痛明显,此时将针缓慢后退至皮下,再次沿皮向前刺入;当针尖到达筋膜层,患者针刺局部会出现重胀感,针尖穿过或刺入靶点时,以针下有滞感为宜。在留针过程中,患者可做肩关节主动、被动、负荷运动。结筋病灶点为高张应力点,留针时通过运动,使针与肌肉产生相对运动,通过摩擦与分离松解张力,将作用力传到周围组织或远部组织,进而释放整个肌肉的张力,激发经气。留针时的运动弥补了传统针刺刺激量较小的问题,可以快速疏通经络,改善肩周肌肉紧张,松解肌筋膜。动筋针疗法针刺深度较浅,可有效减少针刺给患者带来的恐惧,减轻患者疼痛程度,针刺后可以促进肌肉张力释放,以消除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使疼痛得以缓解,并有效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注重针刺深度是动筋针治疗肩周炎的关键,《素问·刺齐论》提出“刺筋者无伤肉”,提示针刺治疗应依据疾病病位的不同,予以不同深度的刺激,肩周炎病位在筋,故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肌肉。针尖刺入不同深度时,患者的针感各不相同,针尖刺入皮肤产生痛感,刺入浅筋膜产生胀感,刺入深筋膜产生重感,刺入骨膜时会产生剧痛[10],故可根据患者的针感来判断针尖所在位置,同时调控针刺深度,进一步提高动筋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
4.4适宜运动动筋针治疗肩周炎是以动态的方式催动经气运行,激发肩部经气到达病所而发挥治疗作用。传统的行针手法是医者通过手法使患者接受被动刺激,而动筋针是针刺入皮肤后患者通过运动产生主动刺激,两者效果相似。传统行针手法以“针动肉不动”为主,而动筋针以“肉动针不动”为主,动筋针可带动多针协同运动,疼痛刺激较小,更易于被患者接受。带针运动前,医者应首先确认患者有无针刺疼痛感,然后在患者可承受范围内进行运动,如运动过程中出现疼痛,则需要立即停止。为避免患者因惧怕疼痛而畏惧运动,因此运动量及运动幅度要循序渐进。动筋针疗法通过带针运动传导刺激,利用肌筋膜网络作用于各层筋膜,减轻肌肉组织的张力,以松解相关的筋膜链,恢复肩关节结构的平衡[11-12]。在针刺留针过程中,带针做主动、被动和负荷运动,同时配合适宜的运动,如肩臂外展、肩臂拉伸、双臂上举、肩臂旋摇、双臂后伸等,以加强针刺刺激,通过松解紧张的肌肉组织,消除筋结点,可提高肩关节活动度,进一步调整肌肉、骨骼紊乱结构[13],以达到“筋肉骨正”的目的,从而改善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增加肌肉血流量,修复损伤肌肉,提高肩关节运动能力。
5、小结
肩周炎属于中医“筋痹”范畴,采用经筋理论指导的动筋针疗法对于肩周炎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肩周炎主要病因是肩关节周围经筋损伤,动筋针疗法依据循经筋选点的思路,确定针刺治疗靶点,通过合理针刺并配合适宜运动,以导气布津、调畅经筋,临床疗效较好,可为肩周炎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梁倩倩,张霆.肩周炎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世界中医药,2023,18(7):911-917.
[2]陈德成.动筋针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1.[3]陈能,陈国材,许学猛,等.经筋理论指导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的系统评价[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2):36-40,43.
[4]薛立功.中国经筋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33-34.
[5]王若州,杜小正,王海东,等.循经筋选点针刀治疗肩周炎的思路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3):1531-1533.
[6]张超源.针灸“解结”法及其应用探讨[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21.
[7]阚丽丽,王海东,刘安国.疏筋解结针刀闭合松解术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功能活动的影响[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9,8(5):17-19,26.
[8]张书剑,张小卿,韩煜,等.膝骨性关节炎经筋病灶点触诊规律分析[J].中国针灸,2012,32(3):267-272.
[9]尤柱,于本性,邓甜甜,等.肩周炎结筋病灶点临床触诊规律分析[J].中国针灸,2014,34(6):565-568.
[10]贾静,马重兵,王觉,等.医患者针感性质与穴区组织结构关系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10):5573-5576.
[11]陈德成,李鸣.动态留针的理论依据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J].微创医学,2023,18(1):1-4.
[12]陈德成.针刺层次与针感的关系[J].中国针灸,2017,37(11):1219-1222.
[13]陈德成.动筋针法与肌筋膜松解[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5):902-904,1031.
基金资助:贵州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科研项目(Tksky2023001);
文章来源:肖彩红,刘航.动筋针疗法治疗肩周炎的思路探析[J].中国民间疗法,2025,33(06):1-3.
分享:
肩周炎有较高的临床发病率,该病的发生多是因腱周关节附近软组织病变所致,患者伴有肩部酸胀、疼痛、肩关节强直、活动受限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中医上将肩周炎归为“痹症”的范畴,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肩周炎的治疗与护理方法逐渐趋于完善,干预方法呈现出多样性特征。
2025-04-07肩周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为经筋病变,故可在经筋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动筋针疗法是基于经筋理论的针刺方法,留针过程中带针做主动、被动和负荷运动[2],遵循“以痛为腧”的原则选取靶点筋穴,通过浅刺皮下,无感得气,以导气布津、调畅经筋,从而解除“结筋病灶点”[3]。
2025-03-31最近的研究表明,肩周炎的发病率一直在上升,而且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年轻人群[2]。肩周炎的病因复杂多样,常见的诱因包括长期肩部劳损、外伤、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病变以及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长期伏案工作、运动损伤以及不良姿势也是年轻人群肩周炎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2025-03-03肩周炎是导致肩周围关节囊及软组织出现退行性病变及无菌性炎症的常见肩部疾病[1],而在中医学里肩周炎属于“筋伤”范畴,其病位在经筋,肝肾不足、筋脉失养为其内因,慢性劳损、外感风邪、外伤后遗为其主要外因[2],而无论内外因均可导致经筋损伤,形成“横络”。
2025-02-13肩周炎易发于50岁左右人群,因而又有“五十肩”之称,临床一般分为疼痛期、冻结期和恢复期,全人群发病率为3%~5%。肩周炎是一类疾病的统称,其包含了冻结肩、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肩锁关节炎、喙突炎以及冈上肌腱炎等。临床冻结期患者就诊率较高,患者就诊时以肩周疼痛及活动受限为典型特征。
2025-01-20中医定向透药治疗肩周炎是一种利用特定的仪器刺激经络和穴位,将中药直接渗透患处皮肤,从而起到促进血液循环、解痉止痛、疏通经络、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的治疗方法,对肩周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4]。董氏奇穴是中医针灸中的一种独特疗法,以穴位奇特、疗效显著而著称[5]。
2025-01-07肩周炎,又称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是一种可能致残且有时伴有严重疼痛的疾病,盂肱关节主动、被动活动均受限。尽管许多学者认为肩周炎具有自限性,大概 1 年左右可自行缓解,但在临床中不少患者在发病期间需忍受不同程度的疼痛和功能受限。特别是一些难治性肩周炎,长期疼痛和反复治疗引发了患者一系列心理和生理问题。
2024-12-24肩周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发生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早期通常表现为肩部僵硬、疼痛、肩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后期会出现肩关节活动障碍、肩部肌肉萎缩,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1]。本病治疗方法较多,如中医采用针灸、推拿、理疗等治疗,西医采用解热镇痛药治疗。
2024-11-29肩周炎属于炎症病变(无菌性),多发生于肩关节及软组织,病程较长,呈现出进行性发展特点,肩部活动受限、疼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若病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将会引起肩部肌肉痉挛,甚至出现肌肉萎缩、肩周严重粘连等状况,限制患者日常活动,降低其生活质量。
2024-11-27肩周炎可导致患者出现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等,改善患侧上肢的血供,有助于提高肩周炎的治疗效果[1-2]。西医常采用常规训练联合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肩周炎,但部分患者效果有限[3-4]。温针灸可发挥缓解局部寒凝及气滞的作用[5]。本文观察温针灸治疗肩周炎患者的效果。
2024-11-27人气:18552
人气:15573
人气:15087
人气:14844
人气:13043
我要评论
友情链接
期刊名称:中国针灸
期刊人气:5473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0255-2930
国内刊号:11-2024/R
邮发代号:2-53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881
影响因子:1.074
影响因子:1.483
影响因子:0.495
影响因子:0.49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