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观察锋钩针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肩周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锋钩针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26/3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33%(22/30),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与HAMD评分均有显著下降趋势,且治疗组明显比对照组有优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锋钩针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肩周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发生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早期通常表现为肩部僵硬、疼痛、肩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后期会出现肩关节活动障碍、肩部肌肉萎缩,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1]。本病治疗方法较多,如中医采用针灸、推拿、理疗等治疗,西医采用解热镇痛药治疗。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针灸推拿医院优势技术“新九针”中的锋钩针是结合锋针、钩针及毫针的新型针具,既可强烈刺激局部以刺络放血,又可钩割、剥离粘连的肌纤维等软组织,以疏通病变部位的挛缩,恢复气血运行,临床治疗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体外冲击波疗法是一种非侵入性且创伤小的绿色物理疗法,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笔者应用锋钩针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2022年9月至2023年2月就诊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针灸推拿医院针灸三科的60例肩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女性15例、男性15例,年龄范围和平均年龄分别为37~65岁、(47.28±5.19)岁,病程范围、平均病程分别为4~16个月、(9.20±2.70)个月。治疗组女性13例、男性17例,年龄范围和平均年龄分别为39~68岁、(46.81±5.13)岁,病程范围、平均病程分别为3~12个月、(9.00±2.90)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临床研究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符合并遵守中医药伦理基本原则“尊重、不伤害、行善与正义”[2],同时也符合生命医学伦理学中“尊重原则、自主原则、不伤害原则与公正原则”这四大基本原则[3]。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制定:肩部疼痛逐渐加剧,伴有肩关节外展、内旋等活动受限,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肩部压痛点位于肩峰下滑囊、肱二头肌肌腱长头、喙突及结节间沟等处,甚至放射至上臂、前臂;有肩关节受凉、外伤史等;严重者可出现肩部肌肉萎缩;X线片可见骨质疏松表现,肩峰下偶有钙化影[4]。
(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肩周炎的诊断标准制定:发病年龄大多为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偏高,好发于右肩,发病人群一般为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肩部疼痛常因长期劳累、气血不足、肝肾亏虚或感受风寒湿邪诱发,入夜尤甚;肩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在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严重者肩关节有沉重感,肩部肌肉出现萎缩,甚至出现“扛肩”现象;X线片多数未见明显异常,病程迁延者可存在骨质疏松现象[5]。
1.3 纳入标准
符合肩周炎的中医、西医诊断标准;有较好的认知与沟通能力,可以配合检查、接受锋钩针和体外冲击波治疗;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因肩部骨折、外伤等其他原因造成肩部疼痛者;存在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无法配合治疗者;过敏体质或有其他过敏性疾病者;正在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
2、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患者取健侧卧位,充分暴露患侧肩部,医者选用华佗牌0.35 mm×35 mm的一次性针灸针,取穴为患侧肩前、肩后、肩髃及阿是穴,用75%酒精棉球消毒以上穴位,选用指切进针法刺入腧穴,进针深度约为30 mm, 通过提插捻转调节针感,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 其间行针1次,每日针刺1次,每周休息1 d, 共治疗4周。
2.2 治疗组
采用锋钩针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①首先进行体外冲击波治疗。具体操作如下:患者充分暴露患侧肩部,医者找到肩部强阳性压痛点并标记,在标记部位涂抹耦合剂,启动冲击波治疗机,将电压调至8 kV,频率调为10.0 Hz, 冲击能量设置为0.20 mJ/mm2,冲击次数为2 000次,参考患者X线片结果,将冲击波的聚焦区域瞄准患者的压痛点部位,并使探头垂直于肩部,开始冲击波治疗,其间可根据患者压痛点的位置随时调整探头方向,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4周。②冲击波治疗后第2日采用锋钩针治疗。体位与冲击波治疗相同,穴位取患侧肩前、肩后、肩髃、阿是穴。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消毒,以左手食、中指对相关穴位进行按压,然后绷紧所刺部位皮肤,右手呈执毛笔式姿势持锋钩针,以与压痛点成75°角的方向迅速刺入皮肤;刺入后使锋钩针与皮肤垂直,挑起皮下白色纤维,并对其进行钩割,以割断肌纤维为度;取出锋钩针,用消毒棉球对所刺局部穴位进行按压,并用创可贴贴敷伤口。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4周。③3 d内禁止局部活动及沾水,防止感染,饮食宜清淡。患处如有血痂、滋痂应避免搔抓,待其自行脱落。
3、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分值为0~10分,由专人针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疼痛程度越高,反之则疼痛程度较低。②焦虑程度: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HAMD评分总分35分,其中<7分为无焦虑,7~<17分为可能焦虑,17~<24分为明显焦虑,≥24分为非常焦虑。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评定标准[5]。痊愈:肩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显效:肩关节功能改善,疼痛明显减轻;有效:肩关节功能改善但仍有疼痛;无效:症状基本无改善。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百分率(%)表示。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肩周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VAS、HAMD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与HAMD评分均有显著下降趋势(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VAS与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比较(分,
4、讨论
肩周炎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多由于肩关节周围组织发生无菌性慢性炎症和粘连,导致肩部逐渐产生疼痛,疼痛以夜间为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西医认为,本病是指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因各种急、慢性损伤导致局部产生慢性炎症和粘连,从而引起的一种以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及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一般可分为炎症期、冻结期、解冻期,临证时应对以上3个分期进行针对性治疗。炎症期治疗以抗炎镇痛、适当休息为主;冻结期治疗以肩关节拉伸锻炼、继续抗炎镇痛为主;解冻期治疗可以在加强拉伸锻炼、增加力量型锻炼的同时,适当配以外用药物以镇痛、抗炎。研究表明,抗炎镇痛药可适当缓解疼痛,若长期口服会产生较明显的胃肠道反应,且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肩关节活动;肩关节锻炼可在短期内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但远期效果却不达预期[6]。
该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又称“肩凝证”“五十肩”“冻结肩”等。中医认为,肩周炎患者年龄多为50岁左右,素体阳虚、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易感风寒湿邪,致气血凝滞、经脉阻塞、不通则痛,而发此病,日久则筋脉失于濡养,关节活动不利,甚至功能障碍。《素问·痹论》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因此,临床治疗肩周炎要有整体观念,关键在于活血化瘀、调畅气血、通脉止痛、平衡阴阳,以恢复肩关节正常功能。
锋钩针疗法属于“新九针”优势技术之一,是将锋针、钩针、毫针结合起来制成的一种新型实用针具,集三者优势于一身[7]。锋钩针由不锈钢材料制成,分双头、单头两种。双头锋钩针较长,分为针柄、针身、针头3个部分,针头勾回,与针身成45°角;针尖锋利呈三棱形,3个棱皆成锋刃,长约3 mm; 两端针尖,大小各异,或刃向各异,可以根据病情及部位不同进行选择。单头锋钩针分为针体与针柄2个部分,相当于双头锋钩针的针身、针头。锋钩针较为粗硬,通过强刺激机体患部,可快速分离和勾割粘连的软组织,消除软组织的拘急与挛缩状态,进而疏通经脉,解除经络阻塞,恢复局部气血的正常运行。在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方面,锋钩针发挥着重要作用,临床应用价值较高[8]。由于锋钩针的前端有一个小钩,局部运针时可能会伤及周围血管或神经,甚至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在应用锋钩针时必须注意以下2点。第一,进针时应避免损伤附近的血管、神经,特别是在肩关节前侧进针时,要避开头静脉或上臂外侧皮神经;若从肩关节后侧进针,进针不宜太深,避免锋钩针进入腋窝而损伤臂丛神经。第二,治疗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意识状态或其他不适情况的发生,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等情况,则可能是晕针表现,须马上停止治疗,协助患者平躺,并刺激涌泉或水沟进行对症处理。
本研究选择肩前、肩后、肩髃、阿是穴进行治疗。肩前、肩后分别位于肩前部腋前皱襞直上1.5寸处、肩后部腋后皱襞直上1.5寸处,肩髃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三穴合称“肩三针”。刺激肩三针可疏经通络、止痛、活血化瘀,改善肩部气血运行,缓解肩部不适症状,主治肩部及上肢疾患,如肩背痛、肩凝症、肩痛不举、上肢瘫痪或麻木等[9]。阿是穴为肩周围强阳性的压痛点,是机体在患病时出现的无固定位置的临时腧穴现象,刺激阿是穴可解除局部气血阻滞,改变“不通则痛”的状态[10]。
体外冲击波疗法是一种非侵入性、绿色有效的物理疗法,通过将冲击波的机械能准确汇聚于患侧肩关节处,利用能量转化和空化效应扩张局部微血管,加速血液循环,改善肩部拘急状态,破坏粘连的软组织,刺激局部生长激素的释放,从而修复受损组织[11-12]。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时首先要标记出肩周比较疼痛的固定点,对疼痛点采取适当能量的冲击波治疗,一般能量从低到高,且不同的冲击波探头能量深度不同,对机体的刺激也不同。由于体外冲击波治疗时会对肩关节内部的粘连组织进行松解,因此治疗过程中肩部有轻微疼痛,为正常现象。
综上所述,锋钩针疗法具有通经络、调气血、平阴阳的效果,还有创伤小、疗效好、诊次少、关节功能恢复快、复发率低的优势。体外冲击波疗法是物理学和西医学相结合的新技术,是定位于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之间的一种全新疗法,可有效治疗软组织疼痛,具有即刻镇痛作用,且多次治疗后的镇痛作用有累积效应[13]。本研究采用锋钩针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可缓解患者症状,降低疼痛程度,减轻患者焦虑情绪,但观察样本量小,研究设计较为简单,疗效可能存在一定偏倚,且缺少相关的基础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梁壮,董博,袁普卫,等.针刀联合热敷散治疗粘连期肩周炎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24(7):198-201.
[2]元唯安,崔晨,李珍,等.关于中医药伦理发展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4):552-554.
[3]丘祥兴,孙福川.医学伦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7.
[4]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2.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7.
[6]杨建华,张楠,屈少彬,等.肩周炎实施温针灸疗法的临床效果[J].内蒙古中医药,2022,41(10):130-132.
[7]李晓泓,解秸萍.新九针溯源[J].中国医药学报,2003,18(6):353-355.
[8]朱涛,周建峰,翁平,等.锋勾针临床优势病种文献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22,14(25):82-85.
[9]孙国杰.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5.
[10]闫超.快速针刺肩胛下肌激痛点结合传统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2(1):39-43.
[11]张中禹,谭勇海,金鑫,等.体外冲击波联合自体细胞生长因子治疗骨不连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8,26(8):5-10.
[12]罗圳林.骨科弹道式冲击波结合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粘连期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8.
[13]张盘德,彭小文,容小川,等.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治疗次数与镇痛效果的关系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4,33(6):519-523.
文章来源:程玉娇,聂培瑞.锋钩针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24,32(22):47-50.
分享:
肩周炎有较高的临床发病率,该病的发生多是因腱周关节附近软组织病变所致,患者伴有肩部酸胀、疼痛、肩关节强直、活动受限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中医上将肩周炎归为“痹症”的范畴,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肩周炎的治疗与护理方法逐渐趋于完善,干预方法呈现出多样性特征。
2025-04-07肩周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为经筋病变,故可在经筋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动筋针疗法是基于经筋理论的针刺方法,留针过程中带针做主动、被动和负荷运动[2],遵循“以痛为腧”的原则选取靶点筋穴,通过浅刺皮下,无感得气,以导气布津、调畅经筋,从而解除“结筋病灶点”[3]。
2025-03-31最近的研究表明,肩周炎的发病率一直在上升,而且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年轻人群[2]。肩周炎的病因复杂多样,常见的诱因包括长期肩部劳损、外伤、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病变以及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长期伏案工作、运动损伤以及不良姿势也是年轻人群肩周炎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2025-03-03肩周炎是导致肩周围关节囊及软组织出现退行性病变及无菌性炎症的常见肩部疾病[1],而在中医学里肩周炎属于“筋伤”范畴,其病位在经筋,肝肾不足、筋脉失养为其内因,慢性劳损、外感风邪、外伤后遗为其主要外因[2],而无论内外因均可导致经筋损伤,形成“横络”。
2025-02-13肩周炎易发于50岁左右人群,因而又有“五十肩”之称,临床一般分为疼痛期、冻结期和恢复期,全人群发病率为3%~5%。肩周炎是一类疾病的统称,其包含了冻结肩、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肩锁关节炎、喙突炎以及冈上肌腱炎等。临床冻结期患者就诊率较高,患者就诊时以肩周疼痛及活动受限为典型特征。
2025-01-20中医定向透药治疗肩周炎是一种利用特定的仪器刺激经络和穴位,将中药直接渗透患处皮肤,从而起到促进血液循环、解痉止痛、疏通经络、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的治疗方法,对肩周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4]。董氏奇穴是中医针灸中的一种独特疗法,以穴位奇特、疗效显著而著称[5]。
2025-01-07肩周炎,又称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是一种可能致残且有时伴有严重疼痛的疾病,盂肱关节主动、被动活动均受限。尽管许多学者认为肩周炎具有自限性,大概 1 年左右可自行缓解,但在临床中不少患者在发病期间需忍受不同程度的疼痛和功能受限。特别是一些难治性肩周炎,长期疼痛和反复治疗引发了患者一系列心理和生理问题。
2024-12-24肩周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发生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早期通常表现为肩部僵硬、疼痛、肩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后期会出现肩关节活动障碍、肩部肌肉萎缩,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1]。本病治疗方法较多,如中医采用针灸、推拿、理疗等治疗,西医采用解热镇痛药治疗。
2024-11-29肩周炎属于炎症病变(无菌性),多发生于肩关节及软组织,病程较长,呈现出进行性发展特点,肩部活动受限、疼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若病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将会引起肩部肌肉痉挛,甚至出现肌肉萎缩、肩周严重粘连等状况,限制患者日常活动,降低其生活质量。
2024-11-27肩周炎可导致患者出现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等,改善患侧上肢的血供,有助于提高肩周炎的治疗效果[1-2]。西医常采用常规训练联合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肩周炎,但部分患者效果有限[3-4]。温针灸可发挥缓解局部寒凝及气滞的作用[5]。本文观察温针灸治疗肩周炎患者的效果。
2024-11-27人气:18552
人气:15573
人气:15087
人气:14844
人气:1304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期刊人气:4772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药学会和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5-0205
国内刊号:42-1340/R
邮发代号:38-182
创刊时间:199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1.881
影响因子:1.074
影响因子:1.483
影响因子:0.495
影响因子:0.49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