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对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作为该次研究患者或研究对象,并采用“电脑随机法”将100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进行分组,主要包括两组,其中观察组、实施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放射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5,P<0.05)。观察组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指标更有优势(t=38.42,P<0.05)。观察组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χ2=10.70,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肿瘤应用手术治疗可降低各项不良反应,临床疗效十分显著,可以提高治疗安全性,具有研究价值。
在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疾病中,口腔颌面部肿瘤具有极高发生率,在我国全身恶性肿瘤中占比约为5%~10%,其肿瘤主要来源于多个部位的转移恶性肿瘤,比如原发病灶隐匿的颈部、口腔、鼻窦旁、口底部、唾液腺等[1]。口腔颌面部肿瘤在临床具有较高死亡率,若治疗不及时,易导致患者咀嚼功能、语言功能受到影响,同时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3]。该研究对2017年6月—2018年8月收治的100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实施分析,并对其各项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收治的100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或研究患者,以电脑随机分组方式作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经术前活检和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癌性病变,且符合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断标准;②无手术禁忌症;③所有患者和家属均知情同意研究,且均为自愿;④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①伴有心脑血管疾病和肝肾功能障碍;②配合度较差,无法完成随访和治疗工作。
观察组-其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范围在18~78岁,中位年龄为(48.32±1.92)岁;肿瘤类型:颌下腺癌12例、腮腺癌13例、牙龈癌5例、口底癌10例、舌癌10例;有无转移:有29例、无21例。
对照组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范围在19~78岁,中位年龄为(48.76±1.82)岁;肿瘤类型:颌下腺癌13例、腮腺癌12例、牙龈癌5例、口底癌10例、舌癌10例;有无转移:有30例、无20例。
2组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各项资料对比,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能够进行对比。
1.2 方法
1.2.1对照组方法
治疗内容:对照组实施放疗治疗,实施定位强调放射治疗,放疗剂量为60~70Gy。
1.2.2 观察组方法
治疗内容:观察组实施手术治疗,给予患者局部麻醉方式,对手术区域皮肤实施消毒处理,选择带有蓝色溶液的小针头对手术位置和手术切口进行定位,并在癌变组织附近1cm位置做一道切线,将患者皮层和皮下组织进行逐层切开[4-5]。对于口底癌患者应同期进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对于牙龈癌和舌癌患者,一般以常规根治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者应给予其化疗治疗,待手术结束后,给予其切口部位进行消毒和缝合。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治疗效果、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效果判定:患者经治疗后,肿块消失,病情大有好转,被认定为显效;患者经治疗后,肿块相比治疗前明显缩小,病情好转,被认定为有效;患者经治疗后,肿块无变化,且病情加重,被认定为无效。生活质量评分应用KPS量表进行判定,总分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观察数据,其中计量资料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2组治疗效果
观察组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5,P<0.05)。见表1。
表1 100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治疗效果
2.2 比较两组生活质量
治疗前,两组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93.23±1.82)分,较对照组指标更有优势(t=38.42,P<0.05)。见表2。
表2 100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x±s),分]
2.3 对比2组不良反应
观察组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χ2=10.70,P<0.05)。见表3。
表3 100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不良反应
3、讨论
在口腔科常见恶性肿瘤疾病中,口腔颌面部肿瘤十分常见,而随着我国人们对自身健康意识要求越来越高,逐渐重视口腔健康[6]。研究显示,口腔颌面部肿瘤发生人数呈逐年增加,而该种肿瘤中,恶性肿瘤十分常见,但肉瘤并不多见,若治疗不及时,易导致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影响,同时增加家庭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口腔颌面部肿瘤以鳞状细胞癌为常见,排除上述肿瘤外,基底细胞癌、淋巴上皮癌、未分化癌、腺性上皮癌也十分常见,且肿瘤主要以暴露部位作为高发位置,多数肿瘤在癌变前伴有典型的病变过程。在肿瘤病灶发展过程中,癌前病变为恶性肿瘤的病理过程,研究显示,口腔颌面部肿瘤癌变前伴有明显的特征,故此需重视癌前病变相关症状,比如皲裂、慢性溃疡、白斑、白素斑等,同时需避免饮酒、吸烟等不良因素对疾病造成刺激[7-8]。故此对于口腔颌面部肿瘤来说,应加强其癌前病变的观察,进而实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对于口腔颌面部肿瘤通常以三种方式治疗为主,即放疗治疗、化疗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由于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肿瘤病灶的分化程度、病灶大小、生长部位、组织来源均存在差异性,故此,临床需根据每位患者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在上述三种治疗方式中,放疗和化疗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对肿瘤病灶的生长起到控制作用,但上述方案安全性较低,具有较多副作用,患者配合度差。放射治疗无法从根本上将肿瘤病灶进行切除,且患者治疗后复发概率较高,易影响患者心理健康以及身体健康。外科手术作为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常用方式,其虽然易对患者机体造成创伤,但肿瘤病灶清除更彻底。对于局部病灶,可应用根治术进行清除,必要情况下与颈部淋巴结清扫术进行联合治疗,能够使术后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降低,使患者生存率明显提升。从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来看,观察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提示放射治疗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安全性较低,术后不良反应较多,易影响患者预后情况,易增加患者出血、肺部感染以及口腔黏膜病变等风险。并且放射治疗难以根治病灶,易导致病情久治不愈、疾病反复发作。
该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口腔颌面部肿瘤应用手术治疗效果较好,能够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治愈率;观察组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生活质量(93.23±1.82)分,较对照组指标更有优势P<0.05,提示将手术治疗应用于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中,能够使其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物质生活等指标评分均明显提高,使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得到提升,促进疾病的早期恢复;观察组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P<0.05),提示手术治疗具有较高安全性,能够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使患者满意度提高。
在高飞学者研究的“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一文中[9],其将100例口腔颌面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其中观察组实施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放射治疗,两组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92.3%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这一研究结果与该文研究结果中观察组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72.00%十分相似。在张莉学者[10]研究的“循证护理干预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负面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一文中,通过将52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分为2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在生活质量评分方面相比较,观察组生活质量总分为(91.36±3.12)分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总分(80.32±4.74)分,该结果与该文研究结果中观察组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93.23±1.82)分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80.45±1.49)分十分相似,提示应用手术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能够使其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在曾峥学者[11]研究的“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评价”一文中[11],将104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52例实施手术治疗、对照组52例实施放射治疗,两组在不良反应方面相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77%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17.31%,该研究结果与该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24.00%十分相似,提示将手术治疗应用与口腔颌面肿瘤患者中具有显著效果,且安全性十分高。
综上所述,口腔颌面部肿瘤应用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十分显著,同时降低各项不良反应,提高治疗安全性,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参考文献:
[1]邵侠,叶鹏程,方一鸣,等.游离前臂皮瓣移植修复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后缺损47例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2):206-209.
[2]李学英,司新芹.精确粒子定位植入近距离放疗辅助手术治疗34例老年口腔颌面部肿瘤分析[J].肿瘤学杂志,2017,23(6):545-548.
[3]张启佳,徐瀚峰.长春瑞滨联合奈达铂治疗耐药性晚期口腔颌面部肿瘤的临床观察[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7,22(8):725-728.
[4]刘正武,黄海潞,何悦.血管化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J].广西医学,2017,39(7):1021-1024.
[5]佚名.颏下岛状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60例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07):152-156.
[6]宋建忠,任文豪,李少明,等.80岁以上高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手术治疗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癌症杂志,2018,28(4):276-281.
[7]佚名.牙周干预治疗降低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术后的下呼吸道感染[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7,37(9):12561260.
[8]刘亮,张凯,李建成,等.个性化前臂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的临床观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7,40(1):30-34.
[9]高飞.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27):29-31.
[10]张莉.循证护理干预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负面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7):135-136.
[11]曾峥.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10):27-29.
梁桂平.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J].系统医学,2019,4(14):127-129.
分享:
口腔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近年来的诊断和治疗策略不断进步,但口腔癌患者的总体存活率并没有大幅提高,尤其是晚期患者。原发病灶扩大切除联合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口腔癌的主要手术方法,不仅实现了疾病的区域控制,而且通过对颈部淋巴结清扫术中摘取的淋巴结进行病理评估可获得大量信息。
2025-04-17Warthin瘤(Warthintumor,WT)与基底细胞腺瘤(basalcelladenoma,BCA)均是发生于涎腺的常见良性肿瘤,BCA约有4%的恶变率[1],手术时需扩大切除区[2],而WT几乎无恶变性,只需挖除病灶[3]。两者在常规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中具有很多相同处,很难区分[4],而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ultra-sound,CEUS)基于血管的微循环灌注。
2025-03-14舌前腺发生的恶性肿瘤以腺样囊性癌(adenoidcysticcarcinoma,ACC)和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carcinoma,MEC)为主[3,4]。其生物学行为通常是隐匿性而难以察觉,患者往往无症状或仅表现轻微症状,就诊时已形成明显的肿块。
2025-02-26颊部组织松弛度在张口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颊部恶性肿瘤切除后因缺损范围大常难以直接缝合,且合并手术切口周围瘢痕挛缩导致术后张口受限,因此颊癌术后组织缺损常需要组织瓣来修复缺损以恢复功能。前臂皮瓣因厚度适中,是目前颊部缺损常选用的皮瓣[1]。
2025-02-20目前,ACC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对于不能手术的肿瘤或者无法切除的复发病例,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化疗耐药性是癌症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挑战,尤其是对于像ACC这样的恶性肿瘤。多次化疗出现耐药性可能由于多种机制,包括化疗药物可能为同一种或同一类药物,容易出现耐药性,影响化疗效果,因此减少患者的耐药性是保证化疗效果的关键[1]。
2025-01-14口腔癌是较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在全身常见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九,其中舌癌占比最大,约占1/3,且以鳞状细胞癌居多。因舌是承担咀嚼功能和发音的重要器官,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较为丰富,且鳞状细胞癌属于上皮源性肿瘤,侵袭性较强,故舌鳞状细胞癌(TSCC)有颈部淋巴结易转移和预后较差等特征。
2025-01-06口腔鳞状细胞癌(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在 2020 年约有 90万新发病例和 50 万人死亡。 根据 NCCN 指南和CSCO 指南,口腔癌以手术治疗为主,辅助以放化疗等治疗。 口腔癌根治性手术会造成颌面部组织缺损,目前多采用游离皮瓣修复,其中多以股前外侧皮瓣、前臂皮瓣等为主。
2024-12-24涎腺导管癌(salivary duct carcinoma, SDC)是一种高侵袭性涎腺上皮恶性肿瘤。形态似乳腺高级别浸润性导管癌,发病率约占全部涎腺肿瘤的1.8%和涎腺恶性肿瘤的10%[1],临床表现为生长迅速的肿块,常导致面神经麻痹、局部淋巴结和远处转移。中老年男性多见,病变部位以腮腺多发。
2024-11-27在医学领域,诊断的准确性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医生的经验不足或医疗资源有限等原因,误诊和误治情况时有发生[1],且在口腔颌面部淋巴瘤的诊断中尤为突出。口腔颌面部淋巴瘤是发生在口腔、颌骨、唾液腺等部位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
2024-11-26前者是一种不受生命活动的调节,属于被动的生物过程;后者作为一种程序化调节发生,其特征是受控的信号通路和精确的效应机制,可分为细胞凋亡、细胞焦亡、铁死亡和铜死亡等[4]。其中铜诱导细胞死亡机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并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2024-11-22人气:11614
人气:10373
人气:9314
人气:8059
人气:666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口腔疾病防治
期刊人气:1774
主管单位: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广东省口腔医院,广东省牙病防治指导中心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6-5245
国内刊号:44-1407/R
邮发代号:46-225
创刊时间:199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940
影响因子:0.980
影响因子:0.786
影响因子:0.800
影响因子:0.857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