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对口腔颌面的肿瘤病患经过临床手术治疗后下肢形成深静脉的血栓各个原因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本次临床试验观察研究主要选取本院接受口腔颌面的肿瘤手术治疗后下肢形成DVT50例病患为实验组,并择取同期接受口腔颌面的肿瘤手术治疗后下肢并未形成DVT50例病患为常规组,综合分析口腔颌面的肿瘤病患接受临床手术治疗后下肢形成深静脉的血栓各方面危险因素。结果:口腔颌面的肿瘤病患接受临床手术治疗后下肢形成深静脉的血栓危险因素与恶性肿瘤、高血压、术后的D二聚体、年龄等有着关联性。结论:恶性肿瘤、高血压、高龄等是口腔颌面的肿瘤患者手术治疗后下肢形成深静脉的血栓各方面危险因素中的易感因素,D二聚体针对病患下肢部位深静脉的血栓预警有明显的作用。
下肢形成深静脉的血栓(DVT),属于长期卧床或住院治疗病患常见一种并发症[1]。为深入研究关于口腔颌面的肿瘤病患接受临床手术治疗后下肢形成深静脉的血栓各方面危险因素,此次临床实验观察研究取本院接受口腔颌面的肿瘤手术治疗后下肢形成DVT50例病患为实验组,并择取同期接受口腔颌面的肿瘤手术治疗后下肢并未形成DVT50例病患为常规组,针对于口腔颌面的肿瘤病患接受临床手术治疗后下肢形成深静脉的血栓各方面危险因素开展深入地分析与研究,以下为此次临床实验观察研究的具体结果:
1、基线资料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取本院接受口腔颌面的肿瘤手术治疗后下肢形成DVT50例病患为实验组,并择取同期接受口腔颌面的肿瘤手术治疗后下肢并未形成DVT50例病患为常规组。实验组男女病患比例为32/18例,年龄范围:19-72岁,平均年龄:(20.34±6.98);常规组男女病患比例为33/17例,年龄范围:20-71岁,平均年龄:(20.40±6.82)。所有的病患、家属们均知晓、应允此次临床试验观察,同意书已签署。两组病患资料间的差异无统计意义,可比性存在,P>0.05。
1.2 研究方法
采集两组病患病例资料,充分了解病患年龄、性别、是否有合并症、家族病史、手术治疗与卧床休息的时间、院内住院时间、下肢DVT体征于症状、术后病患血浆D二聚体的测定相关指标情况。
1.3 观察指标
(1)比较分析两组DVT的单因素。(2)比较分析两组DVT的多因素。
1.4 统计法
运用spss20.0软件系统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数据计数的资料用计作算检验,t值对计量的资料作计算检验。P<0.05,证明组间的数据差异统计学意义存在。
2、研究结果
2.1 比较分析两组DVT的单因素
术后下肢形成DVT因素与病患年龄、肿瘤、高血压、手术时间、术后D-D、体质量BMI值、卧床与住院时间有关联,详如表1、表2。
表1 比较分析口腔颌面的肿瘤病患术后下肢形成DVT单因素[n(%)]
表2 比较分析口腔颌面的肿瘤病患术后下肢形成DVT单因素[n(%)]
2.2 比较分析两组DVT的多因素
通过观察实验组病例,对病患术后下肢形成DVT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13(26.00)例合并两方面因素,以高血压合并症与高龄为主;18(36.00)例合并三个方面因素,以恶性肿瘤、高血压合并症、高龄为主;11(22.00)例合并四个方面因素;8(16.00)例合并超过四个方面因素。
3、讨论
此次临床试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病患男女比例与合并症情况,其与常规组之间差异相对较小,证明三者与并术后下肢形成DVT关联相对较小;而在病患年龄、肿瘤、高血压、手术时间、术后D-D、体质量BMI值、卧床与住院时间该8项指标当中,实验组与常规组之间差异明显较大,实验组病患当中多数均有着高龄、合并高血压、肥胖、恶性肿瘤、手术与卧床时间较长、住院时间也相对较长等各方面特征,证明下肢部位形成DVT与该项指标存在着较大关联性。对比两组病患各方面危险因素,能够发现大部分病患均合并了三方面与两方面因素,以高血压、恶性肿瘤与高龄为主要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经过临床试验观察研究后可得出以下结论:口腔颌面的肿瘤病患接受临床手术治疗后,下肢部位形成DVT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恶性肿瘤与高龄、D-二聚体的异常增高,若病患存在着这些体征或症状,则提示病患下肢部位形成DVT存在较高风险。
参考文献:
[1]张金凤,洪淑文,王悦平.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J].血栓与止血学,2017,22(04):324-325.
[2]阿不都克力木江•买买提,居来提•吐尔逊,胡尔曼•巴合提别克.口腔颌面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6,30(12):1517-1519.
[3]马坚,李森,马瑞.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经ICU过渡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2(33):298-299.
玉萍,刘爱华.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J].健康大视野,2019,(20):278.
分享:
Warthin瘤(Warthintumor,WT)与基底细胞腺瘤(basalcelladenoma,BCA)均是发生于涎腺的常见良性肿瘤,BCA约有4%的恶变率[1],手术时需扩大切除区[2],而WT几乎无恶变性,只需挖除病灶[3]。两者在常规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中具有很多相同处,很难区分[4],而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ultra-sound,CEUS)基于血管的微循环灌注。
2025-03-14舌前腺发生的恶性肿瘤以腺样囊性癌(adenoidcysticcarcinoma,ACC)和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carcinoma,MEC)为主[3,4]。其生物学行为通常是隐匿性而难以察觉,患者往往无症状或仅表现轻微症状,就诊时已形成明显的肿块。
2025-02-26颊部组织松弛度在张口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颊部恶性肿瘤切除后因缺损范围大常难以直接缝合,且合并手术切口周围瘢痕挛缩导致术后张口受限,因此颊癌术后组织缺损常需要组织瓣来修复缺损以恢复功能。前臂皮瓣因厚度适中,是目前颊部缺损常选用的皮瓣[1]。
2025-02-20目前,ACC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对于不能手术的肿瘤或者无法切除的复发病例,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化疗耐药性是癌症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挑战,尤其是对于像ACC这样的恶性肿瘤。多次化疗出现耐药性可能由于多种机制,包括化疗药物可能为同一种或同一类药物,容易出现耐药性,影响化疗效果,因此减少患者的耐药性是保证化疗效果的关键[1]。
2025-01-14口腔癌是较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在全身常见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九,其中舌癌占比最大,约占1/3,且以鳞状细胞癌居多。因舌是承担咀嚼功能和发音的重要器官,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较为丰富,且鳞状细胞癌属于上皮源性肿瘤,侵袭性较强,故舌鳞状细胞癌(TSCC)有颈部淋巴结易转移和预后较差等特征。
2025-01-06口腔鳞状细胞癌(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在 2020 年约有 90万新发病例和 50 万人死亡。 根据 NCCN 指南和CSCO 指南,口腔癌以手术治疗为主,辅助以放化疗等治疗。 口腔癌根治性手术会造成颌面部组织缺损,目前多采用游离皮瓣修复,其中多以股前外侧皮瓣、前臂皮瓣等为主。
2024-12-24涎腺导管癌(salivary duct carcinoma, SDC)是一种高侵袭性涎腺上皮恶性肿瘤。形态似乳腺高级别浸润性导管癌,发病率约占全部涎腺肿瘤的1.8%和涎腺恶性肿瘤的10%[1],临床表现为生长迅速的肿块,常导致面神经麻痹、局部淋巴结和远处转移。中老年男性多见,病变部位以腮腺多发。
2024-11-27在医学领域,诊断的准确性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医生的经验不足或医疗资源有限等原因,误诊和误治情况时有发生[1],且在口腔颌面部淋巴瘤的诊断中尤为突出。口腔颌面部淋巴瘤是发生在口腔、颌骨、唾液腺等部位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
2024-11-26前者是一种不受生命活动的调节,属于被动的生物过程;后者作为一种程序化调节发生,其特征是受控的信号通路和精确的效应机制,可分为细胞凋亡、细胞焦亡、铁死亡和铜死亡等[4]。其中铜诱导细胞死亡机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并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2024-11-22口腔癌是一类可预防,易控制但常忽视的一类恶性疾病,致病因素较为复杂,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均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而随着人们对口腔健康的重视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口腔癌的检出率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尽管目前医疗发展先进,治疗方法多样,在治疗效果上有一定的提升,但口腔癌的预后生存情况仍不乐观。
2024-11-22人气:22389
人气:18514
人气:16600
人气:15950
人气:1552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期刊人气:3890
主管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单位: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2095-7882
国内刊号:11-9337/R
邮发代号:82-746
创刊时间:2014年
发行周期:旬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940
影响因子:0.980
影响因子:0.786
影响因子:0.800
影响因子:0.857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