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肺系病症即西医呼吸系统疾病,是基层临床常见疾病,探索基层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开展肺系病症的预防、治疗、康复路径,以求降低患病率,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通过梳理肺系病症的中医病因病机,总结湖北省阳新县人民医院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开展防治工作的实践经验。结果 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指导肺系病症的防治与康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疾病预防中通过扶正御邪,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激发自身的免疫力的同时,帮助人体抵御病邪。在疾病治疗时不仅着眼于肺脏本身,更关注于疾病的传变过程,将人视为完整整体分析病因病机,提高诊治水平。在疾病康复阶段,通过指导自身调摄与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提高患者社区康复效果。结论 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肺系病症具有可操作性,对疾病的防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肺系病症即呼吸系统疾病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系统疾病,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1]。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相当于中医肺系疾病,这些疾病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身体不适和生理痛苦,同时也严重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较重的经济负担[2]。西医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病情,但易产生不容忽视的副作用,且容易导致药物依赖和耐药性的产生[3]。中医药作为我国特有的疾病治疗手段,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可。
探讨基层医疗机构在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开展肺系病症的中医防治与康复策略,通过梳理总结肺系病症的常见中医病因病机及防治原则、应用中医治疗肺系病症的常用方法和适宜技术、开展肺系病症的防治与康复治疗,以期为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和康复提供更为科学和合理的指导,提高基层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就医成本。
1、肺系病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1.1 肺系病症概述
中医肺系病症即呼吸系统疾病,多表现为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4],在中医理论中肺系病症多责之于肺。肺主气司呼吸,诸气者皆属于肺,肺参与气的生成,主调全身之气机,肺主气功能失常,常会导致少气不足,乏力等气虚证候。肺主宣发肃降,宣发即指肺气向上生宣向外布散的功能,表现为排出浊气、输布精微、宣发卫气的功能,肺失于宣发则多可见咳嗽、鼻塞、喷嚏等症状。肃降即肺清肃与向下通降的功能,主要包括吸入清气向下疏散以肾固摄、疏散精微布于全身、清肃异物使肺畅达以维持其生理功能,肺失肃降则可见呼吸短促、咳痰喘鸣等症状。肺的主要生理特征表现为“肺为华盖”与“肺为娇脏”。肺位于胸腔之高位,为华盖,通过口鼻直接与外界相通,外邪侵袭人体,首先最易犯肺,肺合皮毛,因此病之初起多可见恶寒、鼻塞等症状,同时经呼吸系统传播的传染病,初起多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5]。肺为娇脏,不易受外邪侵袭,无论外感、内伤或者其他脏腑疾病即可累及于肺,出现咳嗽、咯血、肺痿等病症。1.2肺系病症的病因病机引发肺系病症的病因主要包括内感与外伤两类。肺的生理特征决定了无论是外感六淫还是脏腑传变,均可导致肺功能失调,继而引发相关病症。肺本脏常见证型有肺气与肺阴的亏虚,风寒、火热、燥邪等病邪犯肺、痰湿阻肺等证型[6]。
由于肺具有统领全身气机的重要作用,又与诸脏腑具有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此肺的生理功能受诸脏影响明显,正如《黄帝内经》所言“肺合大肠……肾上连肺”“脾生肉,肉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等。同时经络作为联系身体的重要通路,其由于“肺朝百脉”的特点,与诸脏腑联络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导致脏腑的强弱引发肺气、肺阴的变化。
由肺生理特点决定,肺系病症的发生和发展与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起居无常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外感风邪是导致肺系病症的主要因素之一,风为百病之长,可携寒邪、热邪等其他病邪侵袭肌表。《临证指南》有云“惟风能全兼五气”,肺易受其影响导致气机不畅,引发咳嗽等病症。燥为秋季主气,如《伤寒杂病论》所言“伤燥,肺先受之”,因此燥邪易袭于肺,而肺“喜润恶燥”,易出现咯血痰的现象。情志失调是肺系病症不容忽视的重要病因,情志过激或长期忧虑郁怒易导致肝气郁结,痰饮内生,引发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7]。
从中医整体观念认识肺系病症,其与脏腑、自然、气象均产生着重要联系。中医在防治肺系病症时,常不孤立仅治疗肺脏腑,而是根据脏腑生克之理,三因制宜开展防治,取得良好效果。
2、治未病理论在肺系病症防治中的意义
中医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可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强调了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提倡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干预。中医治未病理论囊括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层面[8],在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加以干涉,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变,并在疾病康复中给予指导。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开展肺系病症的防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肺居于上位为华盖,清虚而为娇脏,易受外邪侵袭,未病先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通过预防手段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从而“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帮助其抵御外来病邪,正如《类经·脏象类》所言“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在既病防变阶段,由于肺朝百脉,与脏腑经络广泛联系,使肺系病症的传变速度快,易累及多脏腑[9]。《素问·咳论》就有“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的论述,因此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有针对性防止疾病传变,对于减短疾病病程,减轻患者痛苦具有重要意义。在瘥后防复阶段,是指疾病初愈,完全恢复正常状态的这段时间,久病伤气伤阴,大病后正气亏虚,而肺易感外邪,因此瘥后防复十分重要,同时肺系病症中哮喘、肺痿、肺胀等病症,即西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病症,多缠绵难愈,多以居家治疗观察为主,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针对此类患者开展社区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0]。
可见,基于治未病理论在肺系病症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同时对于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康复期间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层医疗机构作为疾病防治的一线,指导基层开展疾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阳新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开展肺系病症的防治,以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医疗成本。
3、治未病理论在肺系病症防治中的应用
3.1 未病先防做好肺系病症的预防
中医在疾病预防中关注“扶正”“御邪”两方面,《素问·刺法论》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在指导基层肺系病症防治时,主要从扶正与御邪两个方面开展。
扶正即培补正气,正如《活法机要》所言“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身体强壮的人不易得病。人体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在于增强体质,体质受先天与后天的影响。先天体质受于先天父母,相对稳定,因此在开展扶正过程中,首先进行体质辨识,通过对体质辨识的结果,给出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治未病策略,如气虚质者主以培补元气,茶饮方多以黄芪等补气药为君药,阴虚质者多以麦冬、百合之属,取其滋养肺阴之效[11];在后天调摄中,通过在基层社区推广养生功法,对培补正气作用明显[12],目前社区主要以八段锦、太极拳为主要推广功法受到社区居民认可[13],通过功法训练可以调理人体的气机,增强体内正气,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有效增强肺部功能,提高身体抵抗力,防止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御邪即抵御邪气,躲避邪气,如《素问·移精变气论》“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天冷了多活动身体,太热了就搬去凉爽的地方。随着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国际贸易的加速,空气污染、气候变化导致疾病谱发生了较大变化,疫病流行时有发生,目前由肺感染疫病最为常见,因此在肺系病症中采取有效措施抵御邪气具有必要性。得益于中医的辨证治疗体系,中医在面对疫病流行时开展预防具有一定优势[14]。在预防方面通过开具针对疫病流行相关预防方剂,发放具有芳香辟秽功能的香囊饰品,帮助社区群众抵御病邪。
3.2 既病防变及早诊治避免疾病传变
肺系病症早期多以咳嗽、咳痰等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由于较为常见,常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导致失去最佳治疗时机。由于肺特殊的生理功能与解剖位置多易累及其他脏腑,因此中医在疾病治疗中除关注脏腑本身的治疗外,亦关注其他相关脏腑,防止疾病经脏腑经络传变[15]。
肺系病症与西医消化系统疾病关系密切,易产生各类消化系统病症。一方面多出现功能性便秘,肺与大肠相表里,《灵枢·经脉》论述经脉循行为“肺手太阴之脉……下络大肠,还循胃口”“阳明之脉……络肺,下膈,属大肠”,因此肺系病症常多伴随有腹胀、便秘等症状,肺失宣降而大肠腑气不通传导失司导致便秘,因此治疗时应关注大便情况,及早诊治辨证给予瓜蒌、厚朴之品[16];另一方面可出现西医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素问·咳论》有“聚于胃,关于肺”的记载,表明肺与胃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肺朝百脉主治节,主管一身之气,肺病则一身之气升降失司,胃气上逆可见相关病症。肺系病症与心系疾病之间关系密切,心肺同源,肺病日久必累及于心,如《脉因证治》所言“肺伤日久,必及于心……肺病血瘀,必损心气”,临床上西医肺源性心脏病当属此类[17]。
同时在治疗肺系病症时,亦应考虑是否由其他脏腑累及所致。如咳嗽这一常见肺系病症,并非皆由肺疾病引起,即“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除外感咳嗽外,内伤咳嗽病情复杂,肝、胃之病皆可引起。又如气喘这一病症,心痹“脉不通”可导致“暴上气而喘”,肾虚肾不纳气,固摄失司亦可导致气喘,因此在临床诊治肺系病症时要秉承中医整体思想,关注疾病传变的同时,亦应关注病症是否为本脏之病,以免延误治疗。
3.3 瘥后防复康复治疗提升生活质量
瘥后防复即急性期过后的康复恢复过程,这一过程对于疾病的治疗与管理十分重要,若调理不慎可发生“复病”“瘥复”的现象。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此项工作的实施中具有一定优势,患者在急性期后返回社区开展康复治疗,社区肩负着社区康复管理的重任。在社区康复中,离不开患者自身的调摄,同时中医特色的适宜技术对于疾病的康复也起着重要作用。
患者居家调摄康复主要体现在“忌口”“忌劳心劳力”两个方面。“忌口”即关注饮食调摄,此方面中医具有特色的理论体系,《素问·五脏生成》篇中将肺与味对应为“辛”,又在《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论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如果想要收敛肺气,可以吃酸味的食物。并在《灵枢·五味》中明确指出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表明应多食用粮食、肉、果蔬等食物,禁食“苦”原因在于苦寒之品不利于患者康复。“忌劳心劳力”方面则主要体现在起居与情绪调摄。起居方面中医认为肺与秋关系密切,而秋季养生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即保证充足睡眠,以求达到“缓秋刑,敛神气”的作用。同时中医特色的运动八段锦、易筋经以其适当的运动强度亦可防止过劳的发生。在情绪调摄方面,中医主张“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引导康复期间保持良好心态,同时肺“在志为忧,忧伤肺”因此过于忧愁会延长康复时间。
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对肺系病症的康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以其明确的效果,低廉的价格受到广泛认可。中药膏方与丸剂是肺系疾病康复期间常用的剂型,具有固本培元、理气祛湿、润肺止咳等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针灸、灸疗、推拿、温针、拔罐等作为中医的特色疗法,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疏利经络,改善体内的气血循环,促进康复,达到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目的[18]。“三伏贴”作为冬病夏治疗的重要手段,在肺系病症的康复治疗与预防中,以其明确的疗效得到广泛应用[19]。
综上所述,中医治未病理的思想和方法在养、防、医等方面优势显著,对肺系病症的防治和康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综合病因病机,从整体出发,运用中医药养生调摄手段,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0]。中医防治肺系病症的方法和策略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特点和个体差异,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和康复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为肺系病症的中医防治与康复提供更为科学和合理的指导,促进其发展和应用。同时,亦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增强患者的健康意识,预防疾病的发生。希望通过不断地努力,中医药能够在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与康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转为,唐志宇,王德群,等.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证候本质组学研究应用与思考[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2,38(1):162-164.
[2]吕轶娟,陶婉菊,梁启君.1248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住院费用关联度分析[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24,35(1):86-90.
[3]刘洋,于亚楠,于小纬.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21,47(2):266-269.
[4]张强.门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医体质辨识及用药规律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23,30(24):29-30.
[5]贾振华.“外防内调”综合防控策略在呼吸系统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43(10):1242-1246.
[6]孔沈燕.郑寿全诊治肺本脏及其相关病症经验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41.
[7]曹康迪,王瑾琨,王欣妍,等.基于“心主神明”探讨情志在肺结节发生发展中的作用[J].中医杂志,2023,64(14):1509-1512.
[8]熊新林,秦芬,王利.基于《金匮要略》治未病理论探讨中风病的防治[J].中国疗养医学,2022,31(6):623-625.
[9]滕俊.基于明清古籍挖掘肺系疫病的辨治规律[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21.
[10]宋洋,涂荣,金伟.“瘥后防复”理论指导下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居家自我管理策略[J].中医临床研究,2021,13(8):25-28.
[11]王立玉,陈舲,龚亚斌,等.基于中医体质学说论治肺结节[J].世界中医药,2023,18(18):2626-2630.
[12]陈琴,刘丽,谭洁.中医传统功法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的应用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21,17(8):196-199.
[13]方秀秀,王伟,王广伟,等.八段锦在治未病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疗养医学,2023,32(10):1082-1085.
[14]刘颖,杨洪军.从“证”的四维属性探讨疫病的防治[J].中医杂志,2024,65(3):324-327.
[15]张丽娟,朱凤,范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五脏传变浅析[J].河南中医,2020,40(7):987-989.
[16]董可欣,冯文烨,吴蔚.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和“整体观念”探讨慢性肺系病合并功能性便秘的诊治思路[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4,30(2):204-208.
[17]李树弟,邢钰尉,张云晓,等.通过心肺关系分析中医“肺病从心论治”[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3,35(8):1469-1473.
[18]蔡丽娟,陈笑燕.从跨学科视角揭示中医药在肺部疾病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潜力[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3,31(24):79-81.
[19]黄犇,李新爱,彭红星,等.三伏贴对不同体质慢性咳嗽患者的临床预后分析[J].河北中医,2023,45(12):1978-1981,1986.
[20]宋宗惠,包信娟,李春梅,等.中医传统功法对慢性心衰患者心肺功能、运动耐量的Meta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23,32(8):791-796.
文章来源:陈世猛,杨希.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在肺系病症防治中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24,33(07):50-53.
分享:
高血压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群,以血压水平持续性升高为主要特征。患者在发病初期,通常不会出现特异性症状,而随着疾病的逐渐发展,持续的高血压可能会对其肾脏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时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因此,对高血压患者给予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尿蛋白是临床检验的重要内容。
2025-04-15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2 型糖尿病(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已成为 21 世纪全球的健康问题。 近年来,T2DM 的患病率逐年上升,2021 年全球成人 T2DM患病率为 10.5%,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 11%,65 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 18.80%,给家庭及医疗 系 统 带 来 巨 大 的 经 济 负 担。
2025-04-03足下垂患者由于小腿前外侧伸肌群麻痹,临床表现为足背伸无力或减弱,小腿外侧及足背区可有感觉障碍,行走时呈“跨阈步态”,临床以足下垂为表现的运动功能障碍疾病有很多,常见病因是腓总神经损伤,以腓骨小头处腓总神经卡压引起足下垂常见,但是神经系统其他病变,例如腰骶神经丛或根、坐骨神经、脊髓、大脑、肌肉、关节病变等也可造成足下垂[1]。
2025-03-13老年人群体弱、机能衰退,其疾病发生率高,其中多发性脑梗死发生率较高,该病为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疾病在动脉硬化以及高血压的基础上,患者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出现缺血及缺氧,脑组织软化病变,多发病于基底节区,危害严重,发病后患者死亡率比较高、残疾率也比较高,故而临床较为重视[1-3]。
2025-03-10在妇产科中阴道不规则出血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接触性出血、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需积极诊治。造成该病的原因较多,其中包括宫腔内病变、子宫内膜病变以及妊娠等因素。因此,在治疗前需明确患者病因,选择安全且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使得不规则出血症状得到有效改善。
2025-02-08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一种以急性腹痛和血清胰酶升高为特征的胰腺炎症性疾病,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胰腺疾病;约80%~85%的AP患者不伴有器官功能障碍及局部或全身并发症,定义为轻症AP,此类患者病死率低,然而,约20%的AP患者可发展为MSAP,甚至SAP,其病情进展快、预后差,死亡率可高达30%,并且导致住院时间长,经济负担重。
2025-01-20子痫前期(preeclampsia)是妊娠期特有的一种多系统进展性疾病,其特点是妊娠20周以后出现新发高血压和蛋白尿,或出现新发高血压和终末器官功能障碍伴或不伴蛋白尿,占所有妊娠的2%~8%[1]。在临床实践中,子痫前期通常分为早发型(妊娠34周内)和晚发型(妊娠34周后)、轻度和重度(基于血压、临床表现和蛋白尿程度)[2]。
2024-12-17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确诊时多已发展至中晚期,患者预后较差,生存期较短,尽早确诊及治疗对改善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分析纤维蛋白原(FIB)联合血小板计数(PLT)检测在胃癌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2024-12-06性早熟(precocious puberty, PP)是指青春期发育提前,表现为第二性征和身体发育提前,是儿童生长发育异常的主要原因,给儿童的身心健康、学习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PP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据国外报道性早熟的男女发病比例为1∶(15~20)。根据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ic pituitary gonadal, HPG)轴是否激活。
2024-11-29胆总管由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而成,正常情况下直径为0.6~0.8 cm, 当胆总管直径>8 mm时,可以认为胆总管扩张。胆总管扩张的病因很多,部分患者为先天性胆总管扩张,或是因切除胆囊后出现的代偿性扩张;临床上还有很多病理状态可以引起胆总管扩张,通常可以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常见的非肿瘤性疾病为胆总管结石、胆管炎症。
2024-11-21人气:16674
人气:16006
人气:15574
人气:15297
人气:1484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临床肺科杂志
期刊人气:4501
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安徽医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1医院
出版地方:安徽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9-6663
国内刊号:34-1230/R
邮发代号:26-174
创刊时间:199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939
影响因子:0.996
影响因子:0.767
影响因子:0.459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