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浅谈如何培养青年大学生的领导力

  2020-04-30    835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要求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领导力教育和培养,以提升其应对未来竞争与挑战的素质能力。由于我国正处于对领导力的研究的起步阶段,对大学生领导力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因而我们应从一是要遵循以生为本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二是要从微观和宏观意义上明确目标定位,三是要从认知与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个维度优化教育内容,四是要从课外实践和课堂教育两个方面优选实施路径四个方面着手,构建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体系。

  • 关键词:
  • 培养
  • 大学生
  • 素质能力
  • 领导力
  • 加入收藏

20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开始兴起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项目的热潮,这些国家都把领导力看作一种应对竞争的优势资源。[1]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外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已经取得了较多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成果,而我国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才刚刚起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年大学生,不仅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而且也将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去。领导力作为大学生的重要能力之一,对于青年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对青年大学生领导力的正确理解


(一)内涵

对领导力的研究出现在20世纪早期,到目前仍然众说不一。例如,美国学者詹姆斯·库泽斯、巴里·波斯纳认为:领导力就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力,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去影响他人,也要接受他人的影响,因此领导力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美国学者彼得·G.诺斯指出,领导力就是通过个人的能力来影响一个团体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2]2我国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例如,有人认为,领导力本质上是一种影响力,尤其是引导人们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能力或是组织和影响人们实现某种目标的能力[3];有人认为,领导力是一种影响力,引领改变的能力[4]。参考国内外的领导力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领导力作为一种个人素质,是指能够影响和指引团队成员实现某种目标的能力。大学生领导力是指大学生拥有的能够影响和率领团队成员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包括坚忍的意志品质、敏锐的前瞻力、出色的感召力、果断的决策力、良好的沟通力、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灵活的应变力和创新力等。

(二)认识误区

我国部分高校已开始实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开设了相关课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大多数高校来说,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而且在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是认为只有当领导才需要提升领导力。受传统观念影响,有些人认为领导力教育就是培养官员或领导干部的教育,领导力是领导者才应该具备的能力,如国家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的中高层管理者,对于其他成员而言可有可无,尤其对于在校大学生群体来说更不需要。把领导力仅仅看作领导者应具备的技能或能力,理解上有些狭隘。对大学生进行领导力教育和培养,会对学生个人的发展起到潜在的促进作用。

二是认为领导力是不需要培养和锻炼的。有些人认为领导力是与生俱来的,不存在后天培养以及领导潜能开发的问题。某些人之所以能够从最基层一步步走向领导岗位,是因为这些人天生具有领导者特质,如意志品质、思想前瞻力、独立的决策力以及较强的人格魅力等。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领导力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来提高的。青年大学生也不例外,可以通过在校期间的教育培养提升其领导力。

三是认为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是强化官本位意识。有些人认为对高校大学生进行领导力教育,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学生的官本位思想。近年,关于高校学生干部官僚作风的负面新闻频频见诸媒体,引发社会对大学生“官本位”思想和作风的讨论与反思。其实,在大学生中开展领导力教育,是要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其以后在专业方面和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使其成为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优秀人才,这与遏制“官本位”意识并不矛盾。


二、培养青年大学生领导力的必要性


从国家层面看,培养大学生领导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长远来看是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竞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更多的精英人才去开拓创新。青年一代承载着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历史的重任,他们是否有本领、有担当,是否拥有高水平的领导力,将会影响我国未来能否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从国家层面看,迫切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具备领导力的人才。

从社会层面看,培养大学生领导力是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如今的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急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各行各业对领导人才的需求更为紧迫。青年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对他们进行领导力教育,将会增强他们应对挑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甚至引领这些社会变革。另外,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人才和重要力量,对他们进行领导力教育,是一种战略性资源的开发和储备,是培养公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5]

从高校层面看,实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校担负着培养服务未来社会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使命。为了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培养大批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高校的发展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包括领导力在内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素质。

从个人层面看,也有必要加强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的重要时期,是其完善人格、培养素质的重要阶段。首先,开展领导力教育是大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终身发展就是要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使全体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挥,潜能得到充分发掘,而领导力的培养和教育能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开展领导力教育能促进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也可促使大学生生理心理趋于成熟,逐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三、青年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青年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可以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实施路径等四方面着手构建科学的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体系。

(一)遵循教育理念

全面发展的理念。现代教育的宗旨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对全体在校生进行领导力教育,以大力培养学生的领导素质,提高其领导能力;二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6]30另外,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融入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将个人、国家、社会三者统一起来,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以生为本的理念。以生为本就是要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一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人,重视他们自身价值的实现,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二是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开展学生领导力教育,应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使其从被动接受型学习向主动发现型学习转变。

(二)明确目标定位

目标定位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首先要考虑目标问题,即通过领导力教育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宏观意义上,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将在国际化趋势和全球化浪潮中应对挑战,需要具备应对未来世界挑战的智慧与能力,而且要为国家乃至世界发展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因此,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应该培养青年学生紧跟中国社会实际需求,对接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趋势[7],服务国家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微观意义上,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应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全球化的视野、多元化的知识储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宏观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灵活多变能力和判断决策能力。

(三)优化教育内容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内容包含三个维度,即价值观、认知与知识、能力等维度。[8]

价值观维度应注重激发学生成长动力。价值观引领个人发展和前行的方向,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和领导视野,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发展道路。大学生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领导力培养的过程是一个明确价值导向的过程,是培养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融通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过程,是培养大学生为国家和社会奉献的责任感、唤醒自我成长意识的过程。

认知与知识维度是前提和基础。认知主要是指自我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一是通过自我认知,使每一位学生理解自身的特质、价值观、兴趣、优点与不足等;二是通过对他人的认知,很好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实现团队目标。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领导力教育的知识维度包括领导力的基本理论、与相关学科相结合的理论,以及领导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能力维度是具体表现。

能力维度是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领导力教育中课程、活动的主要参考依据。在培养教育过程中,要尽可能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领导兴趣,开发学生的领导潜能,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优选实施路径

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途径主要包括课堂教育和课外实践两个方面。

课堂教育,主要是指通过相关课程讲授领导力基本理论知识。可以开设公共课程或通识类课程向学生进行领导力的内涵、范围以及基本知识的讲授,还可以进行理想信念、社会责任以及领导思维方法、领导决策等方面的教育。课堂教育的关键是开发出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编写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教材,探索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等。课堂教育离不开专门的师资队伍,这就需要通过选拔和培训,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教师队伍。同时,要拓宽教育渠道和丰富教育内容,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与渗透领导力教育。

课外实践,主要是指通过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外公共服务实践来培养学生的领导力。领导力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高校应积极利用学生会、社团、班级等学生组织,注重品牌活动的设计和打造,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志愿活动或公益活动等也是培养大学生领导力的广阔舞台,大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以所学知识服务社会,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可以进一步强化社会责任感和进取精神,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9]青年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学生的领导力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更加直接和重要的影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这就对青年群体的领导力培养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青年学生领导力的培养问题,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和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因此,建构大学生领导力理论和培养体系,不断加大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力度,促进我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与实践的创新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施冰心.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1-2.

[2]唐天.大学生党员干部领导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

[3]奚洁人.中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战略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2(5):23-28.

[4]陶思亮.美国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历史考察[J].当代青年研究,2011(12):37-40.

[5]胡珺.试论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6):29-31.

[6]高聘.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2.

[7]李秀娟.关于我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5(2):100-104.

[8]刘慧.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困境与理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2015(7):86-88.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李玲.青年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9(1):64-67.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领导科学论坛

期刊名称:领导科学论坛

期刊人气:900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管理

国际刊号:2095-5103

国内刊号:42-1837/C

邮发代号:38-405

创刊时间:1988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