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干支纪年、纪月、纪日都是两个字,“时”上怎样加“干”呢?其实干支纪时和干支纪月一样有规律可循,不过干支纪月是从“年干”上寻“月干”,干支纪时则是从子时起以“日干”即日的天干推算时的天干,5天即60个时辰一循环。
上一篇小文我们说了中国历史上的干支纪年,现在咱们接着这个话题聊一聊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
干支纪月首先是将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用以纪月,叫“月建”。《汉语大词典》释“月建”曰:“指旧历每月所建之辰。古代以北斗七星斗柄的运转作为定季节的标准,将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用以纪月,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十一月(夏历)配子,称建子之月,类推。十二月建丑、正月建寅、二月建卯,到十月建亥,如此周而复始。”明郎瑛《七修类稿·月建》记:“正月节戌时北斗之杓指于寅位之初,雨水正月中气,斗杓戌时指寅位之中。二月指卯,三月指辰,名曰月建,亦名斗建。”知道十一月建子,以此类推:十二月建丑、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如《史记·历书第三》载:十月为亥、十一月为子、十二月为丑、正月为寅、二月为卯、三月为辰、四月为巳、五月为午、六月为未、七月为申、八月为酉、九月为戌。《汉书·律历志第一上》所载月建与上文完全一样。由此看来,“月建”最晚在西汉已经有了。
月建配以天干,就有了干支纪月。上一篇文章我们说干支纪年有其规律,那么干支纪月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同样有,简单说还是60一循环,一年12个月,也就是5年一循环,周而复始。有几句口诀便于记忆:“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寅月从庚起,丁壬壬寅顺行流。更有戊癸何方觅,甲寅之上好追求。”这一段话告诉你是从年份的天干寻月份的天干。首先知道正月都是“寅”月,第一句“甲己之年丙作首”是说天干是“甲”和“己”的年份正月天干都是“丙”,配上地支“寅”,就是“丙寅月”。如1994年是“甲午年”、1999年是“己卯年”,这两年的正月都是“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月”。“乙庚之岁戊为头”,1995年是“乙亥年”、2000年是“庚辰年”,这两年的正月天干都是“戊”,配地支“寅”,就是“戊寅月”,二月是“己卯月”、三月是“庚辰月”。以此类推,任何一个月份的干支就有了。古人常有以干支代替月份的用法,如唐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新唐书·肃宗纪》:“宝应元年建寅月甲申,追册靖德太子琮为皇帝。”“建卯月辛亥,大赦。”《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有一段话:曹操接到夏侯渊战死的报告,放声大哭,“方悟管辂所言:‘三八纵横’,乃建安二十四年也,‘黄猪遇虎’,乃岁在己亥正月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是己亥年,“亥”十二生肖是“猪”,“甲己之年丙作首”,己亥年正月是“丙寅月”,“寅”的十二生肖是“虎”,知道了十二生肖和干支纪年、纪月,对曹操的话就理解了。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编《大众万年历(1901—2100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1世纪百年历》(上海辞书出版社),逐月都有月建,可以参考。
干支先是用于纪日的。说到干支纪日,《吕氏春秋·察传》有一个嘲弄读错字的故事:孔子的弟子子夏去晋国,途径卫国,夜里投宿客店,听到隔壁有人读史记:“晋师三豕(“豕”音shǐ,即猪)涉河。”子夏一听,知道读错字了,说:是“己亥”不是“三豕”。因为“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子夏到了晋国一打听,果然晋军于“己亥”渡过黄河。这里的“己亥”是“日”而不是“年”。这就是成语“三豕渡河”的词源。我国早在商代已有干支纪日,如甲骨文卜辞“癸酉贞日夕又食,佳若?”意思是癸酉这一天占卜,当天黄昏又发生日食是佳兆吗?“癸酉”就是干支纪日。再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吉日庚午,既差我马。”这里的“辛卯”“庚午”也是干支纪日。《周易·上经·蛊卦》:“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王弼《正义》曰:“甲”者造作新令之日,甲前三日,取改过自新,故用“辛”。甲后三日,取丁宁之义,故用“丁”。王弼的解释是否正确是儒家的事,但说明“甲”“辛”“丁”都是纪日的——十天干“辛壬癸甲”,“辛”在“甲”前三日,“甲乙丙丁”,“丁”在“甲”后三日。
笔者查到的史籍中连续使用干支纪日,始见于《左传·隐公三年》,记有:二月己巳,三月庚戌,四月辛卯,八月庚辰,冬十有二月癸未。从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起2700多年来甲子纪日没有间断。我们以《宋史·太祖纪一》建隆元年五月记载的事件为例:五月己亥朔,接下来发生的事件分别记在庚子、壬寅、癸卯、甲辰、丙午、己酉、丁巳、己未、丁卯、戊辰等日,共11个日子,“五月己亥朔”,“朔”是初一,查一下“60甲子表”就可以知道后面10个日子分别是:五月初二、初四、初五、初六、初八、十一、十九、二十一、二十九、三十。
夏历每个月的天数不同,干支纪日没有什么规律,可是你只要知道每个月的初一(朔)的干支是什么,查一下60甲子表就可以知道某日干支是什么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编《新编万年历(1840—2000年)》(科学普及出版社)、《新编万年历(修订本,1840—2050年)》(科学普及出版社),每个月初一、十一、二十一都有干支纪日并对应公元纪日。方诗铭、方小芬编著的《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该书上起西周共和元年庚申(公元前841年)、下至民国38年己丑(1949年),每个月初一、十一、二十一亦有干支纪日并对应公元纪日。
下面说一下干支纪时。大家都熟悉一个词“点卯”,指旧时官厅卯时查点上班人员看有没有迟到的。《西游记》第十五回:“行者道:‘你等是那几个?可报名来,我好点卯。’”古代小说、历史剧有“午时三刻开刀问斩”。如《水浒传》第四十回:“只等午时三刻监斩官到来开刀……法场中间,人分开处,一个报,报道一声:‘午时三刻。’监斩官便道:‘斩讫报来!’”第六十二回:“今日午时三刻解来这里市曹上斩他。”“卯时”“午时三刻”是什么时间?古代一周夜是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命名。《西游记》第一回:“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交代了十二时辰分别对应的时刻。现代纪时是一日24小时,一个时辰合现代两小时,时辰和小时分别对应的是:子时(23-1时)、丑时(1-3时)、寅时(3-5时)、卯时(5-7时)、辰时(7-9时)、巳时(9-11时)、午时(11-13时)、未时(13-15时)、申时(15-17时)、酉时(17-19时)、戌时(19-21时)、亥时(21-23时)。古人还将一个时辰分为初、正,如5时为卯初、6时为卯正。如《红楼梦》第六十九回:“奶奶卒于今日正卯时。”古代把十二时辰分成100刻,现代一刻为15分钟,“午时三刻”大约是11时45分,就是接近午正,古人认为这是阳气最盛的时刻,因此杀人一般在“午时三刻”。
古代多以十二时辰纪时。如白居易《百炼镜》诗:“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日午时。”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出张生对红娘说:“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建生”即诞生)明沈受先《三元记》:“〔净〕令郎二月初一日不知甚么时辰。〔生〕半夜子时。〔净〕今年辛卯年,二月又是辛卯月,初一甲子日,又加甲子时。”
干支纪年、纪月、纪日都是两个字,“时”上怎样加“干”呢?其实干支纪时和干支纪月一样有规律可循,不过干支纪月是从“年干”上寻“月干”,干支纪时则是从子时起以“日干”即日的天干推算时的天干,5天即60个时辰一循环。可参考的口诀是:“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首,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壬子初,周而复始求。”即该日的天干是甲或己的,在子时配甲为甲子时,如上文“初一甲子日,又加甲子时”;是乙或庚的,在子时配丙为丙子时等。知道了子时的干支,其余的时辰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天干,分别从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顺推。如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三载:“先鲁公(北宋大将曹彬)生庆历之丁亥(1047年),月当壬寅,日当壬辰,时为辛亥。”“丁壬壬寅顺行流”,丁亥年正月是“壬寅月”,曹彬“日当壬辰,时为辛亥”,“丁壬庚子居”,壬日亥时出生,“子”时从“庚”起,到亥时的天干是“辛”,即“辛亥时”。“丁亥、壬寅、壬辰、辛亥”就是曹彬的生辰八字。
综上所述,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本是古人使用的一种纪时方法罢了,没有任何神秘可言。
王全营.试论干支纪月、纪日、纪时[J].决策探索,2020,(1):40-42.
分享:
在天文知识科普的过程中,《步天歌》在知识传播的通俗性、实用性、直观性和持续性四个方面都值得称道。注重编写浅显化、韵文化的科普材料,提高读者的阅读舒适度,可增强受众对天文知识的记忆效率,提高知识传播速度。实用化的内容可提高科普受众的学习兴趣,扩大天文知识传播的受众面。
2020-07-15阴历,也就是太阴历,以月亮的圆缺周期,即朔望月,约等于29.530588日为一个月,积12个月为一年。它完全不考虑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规律,不能显示四季冷暖。阴阳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农历,它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根据农历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涨落,又可大概掌握四季更替。
2020-07-13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冬至•添线》:“《岁时记》魏晋间,宫中以红线量日影,冬至后日影长一线。”又《增添功》:“《唐杂录》谓宫中以女功揆日之长短,冬至后,日晷渐长,此当日增一线之功。”所以冬至也有“一线长”之名。杜甫《至日遣兴奉寄两院遗补》二首之一道:“何人却忆穷愁日,日日愁随一线长。”这就是成语“日长一线”的源头。
2020-07-13今年是第21个“世界计量日”,国际法制计量组织和国际计量局发布了2020年世界计量日主题“Measurements for global trade”及海报。为了配合“世界计量日”活动开展,市场监管总局将“世界计量日”中文主题正式确定为“测量支撑全球贸易”。此外,为突出计量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过程中发挥的支撑保障作用。
2020-07-13《内经》凡用360之数者即为十月太阳历法的应用之例,如《素问•阴阳离合论》之“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皆如是。该历法在汉族文化中除了《内经》,以及此前的《夏小正》《管子》《淮南子》等少数文献之中还能觅其踪迹外,几乎难见其踪影。但其内容却完整地保存在彝族的经典《土鲁窦吉》[2]之中。
2020-07-13明世子、律历学家朱载堉(1536-1611)是中国历代综合阐述律、历观少有的学者之一,其《律历融通》(1596)包含“黄钟历法”(共两卷9篇),“黄钟历议”(共两卷36篇),以及“附录•音义”一卷。[1]“黄钟历法”讨论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计算、月朔和闰月的安排、每日的日影长度、漏刻更点和南中天星象的推求、日月食预报、五星运动的计算等问题。
2020-07-13亦称“耶稣圣诞瞻礼”“主降生节”。基督教重要节日之一。为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多数教会皆举行。《圣经》中无耶稣诞生日期的记载。公元4世纪,西方教会规定于每年12月25日守此节。东正教和其他东方教会由于历法不同,其12月25日相当于公历1月6日或7日。
2020-07-13历代皆有对这些数的注释和解读,以唐•王冰次注《素问》为最早、宋•林亿等补注、元末明初•滑寿《读素问钞》,清•黄元御《素问悬解》都对这篇中的数字做了注解。这些注解指出数字来自“对天的度量”,“对天的度量”就是天文历法。为何从古至今对这些数字的解读一直都有,今人却仍然不知所云?本文尝试从古代历法角度对此进行探讨和解读。
2020-07-13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本应该对其非常了解和欣赏,但事实却是有很多老师和同学对它并不认可,认为农历编制不准确,使用意义不大。其实,农历不但对日、月、年及闰月等的编排缜密合理,它还能反映月相潮汐季节物候,又包涵干支纪时、生肖纪年和传统节日等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内涵丰富。
2020-07-11远古时期,人类尚没有系统的纪时概念,最初的纪时、计事是采用结绳、刻木等方法。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积累,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们逐渐产生了各种纪时、计时方法。再往后,又逐渐产生了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日、月、年组合起来纪录时间的方法,这就是历法。
2020-07-04人气:7406
人气:6200
人气:4536
人气:3232
人气:263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天文学报
期刊人气:1776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天文学会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科学
国际刊号:0001-5245
国内刊号:32-1113/P
邮发代号:2-818
创刊时间:1953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435
影响因子:0.406
影响因子:0.746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