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干支计量法科学简明,本身没有枝梧,但因使用者不一,起始时段各地区各诸侯国间很可能有不同。真正统一使用而不再混乱,是在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这一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从此干支纪年固定下来,没有中断地普遍统一延续使用至今。干支计量法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且生命力最强的时间计算法。
一、干支的产生与统一
中国最早把时间标尺“日”“月”“年”统一起来,以计算时间的方法,是天干地支计量法,由此产生了历法。干支编历的做法很早,大约距今三千多年前就产生了。具体的最初起源,目前尚无定论。以文物考查的话,近百年来出土的殷墟(盘庚迁都于殷后,商也称殷)甲骨卜辞中,就有大量用于纪日的干支记录,而在甲骨文中出现最频繁的字也是干支。甲骨文关于天干地支纪年的记载很多。在殷墟商代考古,发现过六十甲子表的牛骨残片(《甲骨文合集》第37986片甲骨),说明商代的干支计量已经成熟。照此推测,干支计量编历法的萌芽肯定早于商。很可能起源于夏代,商周沿袭。虽然商代采用干支纪日,但因材料缺失,我们还不能完整地串联商代的干支纪日。目前能确知的纪日干支是从春秋时候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开始的,从那时到清末的2600多年间,干支纪日从未间断和错乱过。干支计量法科学简明,本身没有枝梧,但因使用者不一,起始时段各地区各诸侯国间很可能有不同。真正统一使用而不再混乱,是在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这一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从此干支纪年固定下来,没有中断地普遍统一延续使用至今。干支计量法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且生命力最强的时间计算法。
二、干支的基本内容
干支是中国历法上很早开始并一直使用至今的时间计算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天干的量是十,用汉字表示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符号。这十个符号合起来叫天干。地支的量是十二,用汉字表示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符号。这十二个符号合起来叫地支。
天干,开始可能是用来记日,因为时间是逐日轮回,以十进位的(人类因手指计数关系,数上普遍是十进位制)。地支,开始可能用来记月,因为一年十二个月,正好用十二位地支来相配。单用天干记日,每个月里会有三天同一干;单用地支也免不了重复。有重复,指称就容易混淆,使用就不太方便明确;而把天干和地支依次搭配起来记日,既不重复又指称明确,方便实用。古人很早就这样做了。如《尚书·顾命》就有“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择。甲子,王乃洮颂水,相被冕服,凭玉几”的记载。意思是说:“四月初,王的身体很不舒服。甲子这一天,王才沐发洗脸,太仆为王穿上礼服,王依在玉几上坐着。”后来,干支记日的办法扩展引进到记年、记月和记时。衡量时间的干支计量法就产生了。
把每个天干和每个地支按照一定顺序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用于轮回计算时间,就是干支计量法。以纪年为例,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一对干支。天干从“甲”字开始,地支从“子”字开始,顺序组合,得到不重复的全部配合。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是60,干支配合的总量也就是60,以60为单元循环。大约古人寿命多在60年以内,超过60的寿星很少,因此,干支计算生命长度,基本上足够了。按照这样的顺序每年用一对干支表示,六十年一循环,叫做“六十甲子”。这种纪年方法就叫做“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月,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一个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干支纪日,60日大致合2个月一个周期;干支纪时,60时辰合5日一个周期。月日时都以60为单位循环,同纪年是同一原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33661-2017〈农历的编算和颁行〉》规定了干支纪年和生肖纪年起于正月初一0点。
三、干支的扩展使用
除了编历法计算年月日时外,干支计量逐渐扩展使用到相关领域。
干支与动物相配,产生生肖属相。在早期干支计量中,很可能是不配动物的。人们生活中,在某日某时猎取了某种动物,交流中就常用该动物来指称其时间节点。时间久了,为防止指称混乱,有头脑有权威的古人就把常见动物与地支搭配起来,大家统一使用,约定俗成,干支就有了生肖属相。这里的生肖就是动物。如凡是含有“寅”的干支年,就是“虎年”,这一年里出生的人都是属“虎”;凡是含有“丑”的干支年就是“牛年”,这一年出生的人都是属“牛”;以此类推。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对应,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另外,古人还将干支用于卜算预测。其基本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干支预测,依据时间节点年月日时的干支展开,进位兼容10、12、30。另一种是《周易》的八卦预测,八卦基本上是一种二进制方式,以2的N方方式展开。八卦进位与干支不同,也主要用于卜算预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干支预测和八卦预测,信者寥寥。
四、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间的换算
古人文章中,多有用干支纪年纪时之处,如《赤壁赋》:“壬戍之秋,七月既望。”又如《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如果知道某个具体公元纪年的干支年号,是可以推算出另外一个未知的干支年号的。下面介绍一下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间的相互推算。
最简单的,不用推算就知结果的方法是查万年历,现在很多网站都有万年历以供查询。
如果没有万年历,查不到或者网络不通,就需要我们推算了。推算前提条件有两个:1.知道六十干支顺序(如上表,没有表可临时制作);2.知道任意一个年的干支,作为基准年。比如看一下日历,知道2019是己亥年。2019做基准年干支就是己亥(上表中第4行第6列)。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步,用数目大的公元年号减去数目小的公元年号,得两数之差再整除以60,得出余数(如果没有余数,则余数为0)。因无公元0年,若公元后与公元前年间推算,则应在两数之差中减去1年;另外,被除数小于除数,整除时被除数即余数。
第二步,用除以60后的余数除以10,所余余数是几,则从已知基准年号的天干往前顺数几位,即得应求年号的天干。若是小年号推大年号则往后逆数几位。
第三步,用第一步的余数除以12,所余数是几,则从基准年号的地支往前顺数几位,就得到所求年号的地支。同前,若是小年号推大年号则往后逆数几位。
最后,把二、三步的天干与地支结合,即是应求年号的天干地支。
举例:已知汤显祖第二次赴科举考试是1480年,求该年的干支。
解:第一步,以2019己亥年为基准。
第二步,求1480年的天干。2019减1480,得539,再除以60,所得余数是59,再除10,余数是9。在上表中基准己亥格(第4行第6列)按序往前倒数9,得到天干是庚(第3行第7列)。
第三步,求1480年的地支。2019减1480,得539,再除以60,所得余数是59,再除12,余数是11。在上表中基准己亥格(第4行第6列)按序往前倒数11,得到地支是子(第3行第5列)。
第三步,求得的天干加地支。庚+子=庚子;答案:1480年是庚子年。
对此,有点数学头脑的人会很快看到,第二步是可以省略的,可直接求答案。但省略第二步,对理解原理会造成阻碍。对初学者说,笔者还是推荐不省略的方法。反过来,能不能从已知干支纪年,求公元年号呢?这也是完全可以的,但因为干支纪年一个周期只有60年,所以从干支纪年推算公元纪年,只能在60年内。如果解答者有一定的历史知识,能够确定百年内的历史节点,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为步骤复杂,受到的限制也较多,这里就不介绍了。
梁迎春.中国古代怎样用“干支”计算时间[J].百科知识,2019(2X):9-10.
分享:
在天文知识科普的过程中,《步天歌》在知识传播的通俗性、实用性、直观性和持续性四个方面都值得称道。注重编写浅显化、韵文化的科普材料,提高读者的阅读舒适度,可增强受众对天文知识的记忆效率,提高知识传播速度。实用化的内容可提高科普受众的学习兴趣,扩大天文知识传播的受众面。
2020-07-15阴历,也就是太阴历,以月亮的圆缺周期,即朔望月,约等于29.530588日为一个月,积12个月为一年。它完全不考虑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规律,不能显示四季冷暖。阴阳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农历,它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根据农历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涨落,又可大概掌握四季更替。
2020-07-13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冬至•添线》:“《岁时记》魏晋间,宫中以红线量日影,冬至后日影长一线。”又《增添功》:“《唐杂录》谓宫中以女功揆日之长短,冬至后,日晷渐长,此当日增一线之功。”所以冬至也有“一线长”之名。杜甫《至日遣兴奉寄两院遗补》二首之一道:“何人却忆穷愁日,日日愁随一线长。”这就是成语“日长一线”的源头。
2020-07-13今年是第21个“世界计量日”,国际法制计量组织和国际计量局发布了2020年世界计量日主题“Measurements for global trade”及海报。为了配合“世界计量日”活动开展,市场监管总局将“世界计量日”中文主题正式确定为“测量支撑全球贸易”。此外,为突出计量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过程中发挥的支撑保障作用。
2020-07-13《内经》凡用360之数者即为十月太阳历法的应用之例,如《素问•阴阳离合论》之“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皆如是。该历法在汉族文化中除了《内经》,以及此前的《夏小正》《管子》《淮南子》等少数文献之中还能觅其踪迹外,几乎难见其踪影。但其内容却完整地保存在彝族的经典《土鲁窦吉》[2]之中。
2020-07-13明世子、律历学家朱载堉(1536-1611)是中国历代综合阐述律、历观少有的学者之一,其《律历融通》(1596)包含“黄钟历法”(共两卷9篇),“黄钟历议”(共两卷36篇),以及“附录•音义”一卷。[1]“黄钟历法”讨论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计算、月朔和闰月的安排、每日的日影长度、漏刻更点和南中天星象的推求、日月食预报、五星运动的计算等问题。
2020-07-13亦称“耶稣圣诞瞻礼”“主降生节”。基督教重要节日之一。为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多数教会皆举行。《圣经》中无耶稣诞生日期的记载。公元4世纪,西方教会规定于每年12月25日守此节。东正教和其他东方教会由于历法不同,其12月25日相当于公历1月6日或7日。
2020-07-13历代皆有对这些数的注释和解读,以唐•王冰次注《素问》为最早、宋•林亿等补注、元末明初•滑寿《读素问钞》,清•黄元御《素问悬解》都对这篇中的数字做了注解。这些注解指出数字来自“对天的度量”,“对天的度量”就是天文历法。为何从古至今对这些数字的解读一直都有,今人却仍然不知所云?本文尝试从古代历法角度对此进行探讨和解读。
2020-07-13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本应该对其非常了解和欣赏,但事实却是有很多老师和同学对它并不认可,认为农历编制不准确,使用意义不大。其实,农历不但对日、月、年及闰月等的编排缜密合理,它还能反映月相潮汐季节物候,又包涵干支纪时、生肖纪年和传统节日等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内涵丰富。
2020-07-11远古时期,人类尚没有系统的纪时概念,最初的纪时、计事是采用结绳、刻木等方法。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积累,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们逐渐产生了各种纪时、计时方法。再往后,又逐渐产生了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日、月、年组合起来纪录时间的方法,这就是历法。
2020-07-04人气:4721
人气:3232
人气:2787
人气:2553
人气:251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天文研究与技术
期刊人气:1190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出版地方:云南
专业分类:科学
国际刊号:1672-7673
国内刊号:53-1189/P
创刊时间:1977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435
影响因子:0.406
影响因子:0.664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