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4-06-04    29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文化振兴在推动县域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带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其中乡村文化旅游数字化建设尤为重要。山东潍坊寿光市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培育乡村文化旅游新业态,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创新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加速实现文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在此过程中,加快乡村文化旅游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乡村文化旅游数字人才,加强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与转化,推进数字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文旅融合数字化统筹管理,是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 关键词:
  • 乡村振兴
  • 乡村文化
  • 数字化
  • 文化振兴
  • 文旅融合
  • 加入收藏

一、引言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和魂,县域乡村文化是凝聚群众力量、汇聚乡村人气、激发乡村活力、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8年5月)、《山东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方案》(2021年6月)等文件实施以来,山东潍坊寿光县域乡村文化建设有序推进,文化振兴在县域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推动作用。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总书记提出了“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明确了科学行动指南。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快速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数字化建设尤为重要。山东潍坊寿光市各街道(镇)、村重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贯彻落实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积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各项工作开展。县乡村三级立足自然条件、文化资源以及经济基础,扎实有效、高质务实地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各项工作,为山东省打造乡村文化振兴齐鲁样板提供借鉴和经验参考。新时期,持续推进高质量的乡村文化旅游事业还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摆脱文旅融合发展的数字化困境,对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


(一)深挖乡村文化资源,培育乡村文化旅游新业态

寿光市制定《寿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2023年6月),积极培育文化特色村,创新乡村旅游新业态,推进乡村文化旅游集中连片发展,丰富文旅融合产品供给,培育形成主题鲜明的多个文化旅游带。

1. 发掘农耕文化,展现传统耕作习俗和农事生活场景。

寿光市围绕农圣文化,挖掘农耕文化,做好“菜”的文章。目前,寿光市多个村庄建立了村史馆,传承和保护农耕文化。大仓村的村史馆收集有粮仓、风箱、缝纫机等老物件;崔岭西村的村史馆藏有推车、石磨、纺车、早期农耕用具等多种老物件,记录了崔岭西村的历史变迁、文化足迹和乡风民俗。与此同时,寿光市整合菜博会、蔬菜小镇等现代农业资源,配套完善农业园区的文化旅游元素,打造农业旅游研学基地,构建蔬菜观光旅游线路,展现乡村旅游新业态。

2. 发扬民俗文化,传承特色地域文化。

寿光市推动乡村民俗文化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打造了巨淀湖风景区、林海博览园、稻田蔬菜小镇等景点,并举办巨淀湖元宵灯会、羊口镇祭海节、侯镇宏源酒文化节等民俗活动,以民俗文化带动特色旅游和研学活动。

3. 开发地名文化,打造地名文化品牌。

寿光市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底蕴,积极探寻乡村地名文化资源内涵,推进地名文化传承保护。积极发掘“红色地名”文化价值,建设了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陈列馆,打造主街党建“红色文化长廊”。充分挖掘古地名资源,分级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7个古遗址、4个古建筑、1个碑刻等列入首批保护名录[1],以地名文化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4. 探寻历史文化与非遗文化,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寿光市积极发掘修复文化古迹,探寻历史文化底蕴,先后组织启动农圣、文圣、斟灌古国、呙宋台遗址、边线王遗址、纪国故城等多处历史文化名人、遗迹的标注修复工程,实施历史人物“回家”行动,努力提升城市文化魅力。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有序推进,至2022年末,寿光市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163项,其中有34项列入潍坊市级名录,9项列入省级名录,1项列入国家名录[2];山东手造“五进”示范点10家,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2处,县级非遗工坊20家,2022年新认定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2人[3],扩大传统文化资源的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

(二)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夯实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根基

寿光市坚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构筑城乡一体的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筑牢乡村文化阵地。

1. 建立多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寿光市分级确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标准,形成了以市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龙头、镇街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纽带、村文化大院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格局,打通文化旅游惠民最后一公里。

2. 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三个文化圈”实现公共设施全覆盖。

从2018年开始,寿光市启动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目前全市镇街已全部完成,重点打造了室外文化广场。如稻田镇崔岭西村就建设有社区文化广场、廉洁文化长廊、党建文化主题公园、群众文化活动礼堂、村史馆、老年幸福苑等多项文化基础设施,文化广场上有篮球架、儿童游乐设施,群众文化礼堂中有年轻人喜爱的桌球、阅读角等,也有适合老年人的棋牌桌、有声图书馆等。

3. 推进基层文化人才体系建设,实施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

寿光市组建了“公益艺术培训联盟”和各类文艺队伍,免费培训文艺爱好者,组织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和十大文化节会活动。2022年,寿光市全年开展公益培训活动100余场次,举办演出、书画、摄影等各类文化活动390余场次,其中送戏下乡190场次[3]。与此同时,寿光市突出群众文化主体地位,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如洛城街道东斟灌村村民自发成立庄户剧团,定期为村民义务演出吕剧和京剧等节目;上口镇河疃村村民自发组建庄户剧团,定期表演京剧曲目和快板等节目。

(三)创新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新模式,加速文旅产业融合提质增效

近年来,寿光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以产业发展为切入点,按照“挖掘一批、培育一批、复制一批、提升一批、推广一批”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市、镇、村三级联动,着力挖掘了一批“从一个故事到一个产业”文化非遗村,推进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文旅产业融合的提质增效。

1. 全面加大对乡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文艺创作百花齐放。

寿光市财政每年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重点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市软件园引进文化创意企业,发展乡村文化龙头企业。市财政出资设立“圣都文化奖”,实施重点文艺创作立项资助制度,已连续举办五届,其中资助的现代吕剧《百姓书记》获第十四届文华大奖,电影《王伯祥》获第九届“泰山文艺奖”,《中华农圣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研究丛书》入选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潍坊科技学院原创动漫《农圣贾思勰》获第三届“圣都文化奖”重大成果奖,将传统与创新结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以文化优势塑造产业优势,坚持“文化引领、产业带动”推动乡村振兴。

通过对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市场运作,形成特色文化产业,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强对传统文化技艺的推广。2023年,台头镇三座楼村的乡绣技艺入选寿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村集体将乡绣艺人绣制的作品集中收起,通过对接北京的外贸公司,集体销往伊朗、新加坡等海外国家用作伴手礼,实现乡绣“产销平衡”。无独有偶,台头镇北孙村深入挖掘村史,“金凤北孙”的传说于2023年成功申报寿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依托非遗项目,注册“金凤北孙”商标,成立寿光市北孙村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制作、统一销售多功能香包,为整合老年、妇女劳动资源,助推产业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注入强心剂,让“指尖技艺”转化成为“指尖经济”。

3. 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动能,实现文旅产业融合的提质增效。

寿光市依托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乡村文化旅游目的地,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新媒体等平台,对本地旅游概况、主题路线、特色美食等进行全方位宣传推介,推动“民俗+生态+农业”旅游线路顶层设计和全域布局,不断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提高群众文化旅游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三、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


数字技术可实现乡村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和保护,扩大乡村文化的传播范围,数字文旅融合发展可为乡村文化旅游开拓发展空间,推进乡村振兴[4,5]。寿光市坚持以数字城市建设为主线,积极探索乡村文旅产业新业态,构建数字文旅新高地,形成以乡村文化为核心的数字文旅产业矩阵,开创乡村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新局面。

(一)加快乡村文化旅游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和全面深入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政府要予以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个性化建设指导。

1. 重点打造文化旅游特色村典型样板。

乡村文化振兴并无固定模板和标准范式,寿光市优选部分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先进村,重点打造一批不同类型的样板示范点,为其他村庄高效推进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2. 因地施策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基于不同村庄文化基础设施现状,寿光市立足群众实实在在的需求,因地制宜,引导建设和完善各类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注重群众文化体验,提高利用效率,建民之所需,办民之所想。

3. 构建数字化文旅服务平台。

寿光市加快“智慧文旅”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化科技手段,以互联网+新形式打造线上景点展示平台,隔空展演极具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资源,推进文旅资源共享,打造现代旅游服务体验模式,实现乡村文旅产业影响力提升。

(二)筑牢乡村文化旅游数字人才根基

乡村文旅融合发展高效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寿光市在构建乡村数字化人才队伍中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6],厚植乡村文化振兴的群众基础,让文化发展、产业融合更富生命力。

1. 强化基层党组织引领,优选优配一批高水平支部书记。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乡村文化振兴,成功的关键是有一批富有情怀、认知到位、舍得付出的优秀党支部书记的引领。事实证明,凡是党支部书记思想认识到位、行动实施有效的村,都是文化振兴先进村。

2. 发挥文艺骨干的带动作用,引领乡村文化建设新风尚。

通过文艺骨干和文艺带头人的带动宣传,破除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思想障碍和能力障碍,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振兴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振兴积极性的关键一环。

3. 招才引智多元共建,扩展乡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

充分利用和调动现有文化机构的人才资源,注入相关领域的乡村文化传承与创作工作中,并对乡村文化后备人才进行系统培养,完善乡村文化人才梯队,解决文化传承“断代”问题。同时,借助自媒体、新媒体等平台,培育文旅资源的乡村代言人,以数字手段展现乡村自然人文之美。

(三)加强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与转化

寿光地处齐文化腹地,文化资源丰富,寿光市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乡土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等资源的人文价值、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1. 通过多方参与加强文旅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动员多种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旅资源的保护建设,积极整合各种资源,特别是注重有效利用新乡贤的人脉、声望、学识、影响力等优势,推动形成个体力量与乡土社会“共同的情感联结”,完成乡土文化资源重建和乡村振兴的多元供给、多元参与联动机制[7,8]。

2. 加强对乡村文旅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和推介,打造数字产品供给新模式。

通过三维扫描、高清拍摄等数字技术,对景区景点、珍贵文物及展厅场景进行数据采集,构建数字化文化储存库,同时以大数据+文化创新应用为支撑手段,利用声光影、VR、虚拟空间等手法,深入开展“云游”“云演”“云展”“云学”等线上主题活动,持续输出数字化优秀文化资源,实现乡村文化的数字化转型[9]。

3. 重新认识传统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并促使其不断创新和转化。

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人心、化民风、塑精神中的重要作用,强化文化与环境的联系,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成果嵌入乡村社区文化活动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做到“活水养鱼”。

(四)推进数字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乡村文化振兴要有产业经济保障,乡村产业振兴需要文化振兴支撑。寿光市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同步提升,大力推进文化挖掘、交流、传播和文化市场繁荣,激发文化发展持续恒久的内生动力。

1. 产业深度融合,带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

寿光市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民俗手工艺、创意设计等文化产业激发传统乡土文化活力,发展非遗创意产品、民间手工艺品、特色旅游纪念品等数字文创产业链条,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传承发展农耕文明,丰富乡村文化业态,助力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添续动力。

2. 创新乡村文旅资源的表现和宣传形式。

寿光市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扩展现实等技术,以动画、游戏、渲染、立体显示和交互的方式将古建遗存、传统技艺、民俗风俗等特色文化资源完整展现于网络上,呈现一种自我演化的“活”的有机状态,以更现代的展演形式迎合群众认知需要,提供非遗技艺、民俗活动、农事体验活动等的沉浸式文化旅游体验,更好地支持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鼓励各村党支部以及农民个体以抖音、快手等自媒体方式,拍摄乡土民情、创作文艺节目、宣传文化资源和文创产品,让乡村文化成为“引流”窗口,提高文化知名度,助力文化产业化和品牌化。

(五)实现乡村文旅融合数字化统筹管理

促进文旅融合,提升文化产业化水平离不开政府对当地区域文化资源的合理统筹与整体规划,实现文旅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1. 根据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和优势,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立足乡村文化特色点位,寿光市从全局进行文旅资源梳理与区域规划,集中投入,多出精品,形成寿光地区文化资源串联布局,通过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文旅产业智慧化经营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

2. 突破区域限制,共同打造跨区域的旅游产品和线路。

寿光是农圣贾思勰、文圣仓颉、盐圣夙沙氏“三圣故里”,围绕“三圣文化”,打造特色文旅融合线路,初步形成历史文化旅游线、农业体验观光文旅线、海洋文化旅游线等,延伸文旅融合触角,打通寿光区域文化线路,提升地区文旅整体效益。


四、总结


本文基于寿光市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从乡村文化旅游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化旅游数字人才、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与转化、数字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及乡村文旅融合数字化统筹管理等方面,梳理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为推进高质量的乡村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寿光市文化和旅游局.寿光市首批地名保护名录公布:004329794/2023-02773[A/OL].(2023-11-29)[2024-01-29].

[2]寿光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寿光市各级非遗情况一览表:004329794/2023-04613[A/OL].(2023-04-01)[2024-01-29].

[3]寿光市统计局.2022年寿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03-11)[2024-01-29].

[4]林玲.新发展格局下厦门数字文旅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2023(11):39-42.

[5]周锦.数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理和路径[J].农村经济,2021(11):10-16.

[6]山蕊蕊,马婷婷.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产业振兴研究[J].新疆社科论坛,2023(1):62-68.

[7]芦人静,余日季.数字化助力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2(5):152-158.

[8]谢哲毅.数字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路探析[J].对外经贸,2023(12):62-65.

[9]钱博颖.数字化语境下的乡村文化视觉重构路径:兼论喀什乡村文化传播[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1(6):48-51.


基金资助:山东省文化和旅游研究课题:数字经济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与实施路径研究(23WL(Y)38);


文章来源:丁莹莹,田海燕.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2024(06):117-120.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旅游学刊

期刊名称:旅游学刊

期刊人气:2319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002-5006

国内刊号:11-1120/K

邮发代号:82-396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