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研究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前尿酸水平的变化情况及其与膀胱尿路上皮癌发病的相关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8年8月在泌尿外科住院并通过手术治疗的280例患者,术后所有患者的病理检查确诊为膀胱尿路上皮癌。随机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9例为对照组,比较膀胱癌组和对照组尿酸检测情况,分析尿酸水平在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测算出尿酸的曲线下面积(AUC),利用最大约登指数来确定尿酸的最佳临界值,分析尿酸影响膀胱尿路上皮癌发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尿酸水平影响膀胱尿路上皮癌发病率的相关危险性。结果膀胱癌组尿酸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男性患者尿酸的AUC为0.652,95%可信区间(CI)为0.583~0.721,最佳临界点为367.25μmol/L时,灵敏度为48.7%,特异性为81.8%;女性患者尿酸的AUC为0.647,95%CI为0.548~0.747,最佳临界点为304.35μmol/L时,灵敏度为46.0%,特异性为79.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病情况与体内尿酸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前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尿酸代谢异常,高尿酸水平(男性尿酸>367.25μmol/L,女性尿酸>304.35μmol/L)是增加膀胱尿路上皮癌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会增加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病风险。
目前关于膀胱癌的诊断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常用的包括影像学方面检查[B超检查、CT检查、膀胱造影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例如膀胱肿瘤抗原、核基质蛋白、癌胚抗原、糖链抗原125、β-葡糖糖醛酸甙酶等);膀胱镜检查。目前仍以膀胱镜检查作为诊断的金标准。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前尿酸水平的变化情况,旨在评估尿酸与膀胱尿路上皮癌发生、发展等临床资料的相关性,探讨尿酸评价膀胱尿路上皮癌发生、发展、预后判断等情况的可靠性,明确尿酸影响膀胱尿路上皮癌发生的作用机制。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3年6月至2018年8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住院并通过手术治疗的280例患者,男230例,女50例;<65岁143例,≥65岁137例;病理分级:低级别137例,高级别143例。术后所有患者病理标本检查确诊为膀胱尿路上皮癌。随机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129例为对照组,男55例,女74例,<65岁为83例,≥65岁46例。入选标准:①研究对象均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住院并通过手术治疗者,术前均未接受过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免疫治疗及其他抗肿瘤治疗;②手术标本病理检查均确诊为膀胱尿路上皮癌;③患者临床资料记录齐全,均可提供术前完整的尿酸检查结果及病理检查资料;④患者术前检查均无严重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肾功能不全性疾病。
1.2数据收集
研究对象均在入院次日清晨,在空腹状态下(禁食>8h、禁饮>4h)抽取5ml肘静脉血,置入真空抗凝试管,送临床医学检验中心测量尿酸指标,尿酸指标由美国西门子拜尔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DVIA2400检测获得。术中所取的病理组织标本送病理学教研室检测,确诊病理类型均为膀胱尿路上皮癌。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确定尿酸最佳的临界值;危险因素评价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两组尿酸水平比较
膀胱癌组男性尿酸水平[(368.239±86.6640)μmol/L]高于对照组男性[(322.2618±55.893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膀胱癌组女性尿酸水平[(299.1840±73.1908)μmol/L]高于对照组[(260.3905±48.9458)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
2.2尿酸水平对膀胱癌的预测价值
男性尿酸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52,95%可信区间(CI)为0.583~0.721,选取尿酸的最佳临界点为367.25μmol/L时,灵敏度为48.7%,特异性为81.8%。女性尿酸的AUC为0.647,95%CI为0.548~0.747,选取尿酸的最佳临界点为304.35μmol/L时,灵敏度为46.0%,特异性为79.7%。见图1,图2。
图1尿酸水平与男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发生的ROC曲线
图2尿酸水平与女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发生的ROC曲线
2.3尿酸水平与膀胱尿路上皮癌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设计男性血尿酸水平为自变量,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为因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尿酸状态会提高膀胱癌的发病风险(OR值=1.008,95%CI:1.003~1.012,P=0.000);设计女性血尿酸水平为自变量,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为因变量,结果表明高尿酸状态会提高膀胱癌的发病风险(OR值=1.011,95%CI:1.004~1.018,P=0.001)。
3、讨论
膀胱尿路上皮癌占膀胱癌的90%~95%,是膀胱癌所有病理类型中最常见的一种[1]。肿瘤发生是一个复杂、多因素、多步骤的病理变化过程,既有内在的遗传影响因素,又有外在的环境影响因素,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2]。
高尿酸水平本身是一种尿酸代谢异常性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肿瘤的形成、发展及预后与高尿酸水平存在某种程度的关联,涉及的机制或可能以下几点有关,(1)慢性炎症反应:慢性炎症的发生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尿酸的促炎症特性来介导,尿酸通过单钠尿酸盐结晶体形式或可溶性因子的方式来发挥其促炎症作用。溶解的尿酸进入细胞体内,激活Map激酶,进而激活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诱导某些炎症介质的表达[3]。脂联素、C反应蛋白和瘦素是慢性炎症反应过程中的三种关键成分,与高尿酸水平和癌症的发生有紧密联系。
①脂联素:脂联素是一种抗炎蛋白,由脂肪细胞分泌产生,其含量的降低与各种癌症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4]。研究表明,在小鼠的代谢综合征动物模型中,尿酸能够降低血清中的脂联素水平[5],表明在尿酸水平和脂联素物质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血清中脂联素水平升高可以明显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和改善预后,利用脂联素治疗措施可以减缓肿瘤细胞的增殖速度和小鼠异种移植动物模型中乳腺癌细胞的进展过程[6]。在脂联素单倍剂量不足的转基因小鼠模型中,使用小鼠乳房肿瘤病毒来源的多瘤病毒中期T抗原来诱导乳腺癌发生,发现脂联素单倍剂量不足的状态能加剧乳腺癌的发生、侵蚀和发展[7]。目前研究显示,脂联素通过抑制wnt信号、Akt活性及肿瘤抑制基因-LKB1发挥其在乳腺肿瘤细胞中的作用[8,9]。此外,脂联素缺乏可促进PI3K/Akt的磷酸化和信号传递的过度活化,从而导致乳腺肿瘤细胞的增殖[7]。在检测相关的膀胱癌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时发现,膀胱癌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9]。上述研究表明高血尿酸水平通过抑制血清脂联素水平,能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
②C反应蛋白:研究表明,血尿酸浓度升高与循环内高水平促炎介质C反应蛋白相关[10]。C反应蛋白的水平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和癌症的死亡率呈正相关[11];C反应蛋白的水平也与结直肠癌、结肠癌的风险呈正相关;C反应蛋白水平的升高同样能增加肺癌、胃癌及肾细胞癌的发病风险[12]。上述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是影响肿瘤发病风险的一项重要生物学标志,对血清尿酸水平升高所导致的潜在炎症过程起预判作用。
③瘦素:瘦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与脂联素水平呈负相关[13]。研究表明,瘦素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瘦素可以通过增加肝脏中尿酸的产生、减少肾脏中尿酸的排泄,从而导致高尿酸血症[14],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膀胱癌与高尿酸血症之间以瘦素为介质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机体内瘦素水平升高可使癌症发病风险增加,且与预后相关[15]。
(2)肿瘤细胞黄嘌呤氧化还原酶(XOR):前期研究显示,在多种类型的肿瘤细胞中均有XOR水平降低或缺乏的现象发现[14]。研究表明,高尿酸水平通过刺激环氧化酶(COX)-2的分泌增加,进而导致XOR的水平降低或失活,最终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
综上,高尿酸水平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紧密相关,其机制可能与血尿酸关联的脂联素、C反应蛋白及瘦素等共同构成的慢性炎症环境及肿瘤细胞中的XOR水平降低或失活有关。
本研究发现尿酸指标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病与尿酸水平呈正相关,高尿酸水平(男性尿酸>367.25μmol/L;女性尿酸>304.35μmol/L)是增加膀胱尿路上皮癌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会增加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病风险。因此,动态监测尿酸水平,及时纠正高尿酸水平,对于降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提高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均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戴利,乔东方,赵家璧,等.膀胱原发性黏液腺癌伴绒毛管状腺瘤1例报道[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8;25(7):530-2.
[2]王月生,江福能,何慧婵,等.膀胱癌发病与非酒精类饮料相关性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7):2075-7.
[9]宋薇,陈爱荣.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血清脂联素-瘦素水平及其临床意义[D].兰州:兰州大学,2016.
陈杰翔,安宏元,李利.高尿酸水平影响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危险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06):1185-1188.
分享: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高龄患者越来越多,患者基础疾病多,手术耐受差;在三种常用的膀胱癌根治术中,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常适用于高龄且伴有心肺功能不全或肥胖等不能耐受回肠或结肠膀胱术患者。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后患者需要在下腹壁佩戴造口集尿袋,并定期更换体内放置的输尿管支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一定不便。
2025-04-1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均是与炎症反应有紧密联系的重要因子,前者能够增加血管通透性并促进新生血管生长,与肿瘤生物学行为联系密切,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呈高表达,后者在炎症反应过程中可趋化和激活单核细胞,可能参与恶性肿瘤发生、进展[2]。
2025-03-18在膀胱癌术后感染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炎症因子和巨噬细胞极化相关细胞因子扮演着重要角色。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是炎症性细胞因子,它们在免疫系统中具有调节炎症反应的功能。IL-1β和IFN-γ的水平在患者术后感染的患者中可能升高[5]。
2025-03-182022年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全球恶性肿瘤统计报告中显示,膀胱癌新发病例占第9位,死亡率占第13位[1]。膀胱癌作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居中国恶性肿瘤发病谱第13位,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膀胱、肾盂、输尿管被覆尿路上皮,尿路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称为尿路上皮癌,90%的尿路上皮癌发生于膀胱[2]。
2025-03-10据报道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其发病率仍持续上升[3]。因此,寻找新的靶点或基因,用于膀胱癌的防治已成为泌尿外科新的研究热点。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ribonucleotidereductase,RRM1)是核糖核苷酸还原酶(ribonucleotidereductase,RNR)的大亚基,而RNR是将核苷酸转化为脱氧核糖核苷酸所必需的酶,在DNA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025-02-24吸烟、遗传因素和接触芳香胺被认为是导致膀胱癌的主要原因[2]。约70%的膀胱癌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这些患者通常需要多次经尿道膀胱切除术、高频膀胱输液化疗和强化膀胱镜随访,即便如此仍有30%~45%的患者在5年内进展为肌层浸润性或转移性膀胱癌[3]。因此,研究膀胱癌发生和发展的生物学机制非常重要。
2025-02-24经尿道前列 腺切除术( TURP) 作为当前用于治疗的一种可靠手 段,可有效改善患者排尿功能,改善生活质量[2]。 手术作为治疗 NMIBC 合并 BPH 患者的有效方法, 若采取分期手术治疗非常容易增加患者的心理压 力,对其生理以及心理情况均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加 之老年患者身体机能降低,对手术耐受性也有 限[3-4]。
2025-01-21膀胱癌是指由吸烟、慢性感染、遗传等因素所导致的发生在膀胱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居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其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是指未在上皮内浸润性生长的一类膀胱癌,由于固有层内血管和淋巴管丰富,这类膀胱癌更易发生癌细胞扩散[1-2]。
2024-12-11膀胱癌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肿瘤,男性占优势。在欧洲联盟,每100 000人中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为男性20人,女性4.6人,不同国家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和回肠导管式尿流改道术仍是治疗非转移性膀胱癌的首选术式,具有良好的功能和肿瘤学效果。与原位新膀胱患者相比,回肠通道患者在泌尿系转归方面有更好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2024-12-05膀胱癌是起源于膀胱内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常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膀胱癌根治术是治疗膀胱癌的主要方式,包括切除膀胱、周围淋巴结和其他器官,同时进行尿流改道,可提高患者临床治愈率和生存率。患者对癌症的恐惧,担心治疗费用以及手术后可能的后遗症等诸多因素,均可导致自身情绪调节能力下降。
2024-11-19人气:15974
人气:13981
人气:10723
人气:9294
人气:7205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期刊人气:4328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
出版地方:山东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5269
国内刊号:11-5456/R
邮发代号:24-145
创刊时间:1994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474
影响因子:2.876
影响因子:0.89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15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