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从“十五”开始,突破了循环水高效养殖、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瓶颈,研发了系列水处理关键工程装备,实现了循环水养殖设备国产化;构建了低成本、低能耗、高效率的节能环保型循环水养殖系统,实现循环水养殖系统从初步构建、高效生产到节能环保的更新换代,彻底摆脱了“建不起、用不起、用不住”的尴尬局面;实施了节能环保型循环水养殖推广应用。
373
0
渔业助航标志是指在渔港、进出港航道和渔业水域主要供渔业船舶定位、导航或者用于其他专用目的的助航设施,包括视觉渔业航标、无线电导航设施和音响渔业航标,是保障船舶航行作业安全、确保渔港水域和航道畅通的重要安全设施。根据我国《海上交通安全法》《航道法》《航标管理条例》《广东省渔业航标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渔业助航标志归属于渔业行政管理机构管理。
138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水产养殖产量已占到世界水产养殖总量的70%左右,是名副其实的水产养殖大国。但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不合理、病害频发、环境污染等也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3月19日,记者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见到了何建国教授,他向记者阐述了对我国水产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一些思考。
411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推进,我国信息通信网络技术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良,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被应用在了日常的社会生产中,我国社会经济模式也随之发生着一定程度的改变。尤其是就海洋渔业生产活动来说,更加新型的移动通信系统应用在实际的渔业生产环节,不仅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实际渔业生产的安全性同时还有利于增强对于渔业生产的实际管控。
247
我国水产品总产量已连续20年位居国际前列,水产品总产量中养殖与捕捞总数占世界总产量40%,同时,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70%来自我国,在生产指标上我国水产品已达到最为基本的供给需求。然而,在水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中,并未具备同等的运输效力,根本因素在于,出口水产品并非我国企业单独承担海运或空运费用,而在内陆销售的环节上则需要较高的配送费用。
203
通过对养殖业进行研究可知,夏季的养殖措施与其他季节有所不同,夏季淡水水产养殖需要不断地监测和控制水质,让鱼类的生存环境健康和谐,促进鱼群的稳定生长。同时,夏季鱼类的喂养方法也要经过严格的设定,同时把控养殖密度,这样才能够减少鱼病的发生,进而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但是,目前水产养殖中存在一些其他问题,只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鱼病防治和淡水水产养殖管理能够顺利进行。
147
凯里市水产养殖场有高标准池塘7口,总面积1.33hm2(其中2号塘面积0.35hm2,3号塘面积0.3hm2),塘埂高2m,池塘水位深1.5~1.6m,每口池塘配备1.1kW喷水式增氧机2台,主要用于高密度培育鲤鱼种,产量约1000kg/667m2。池塘自建成以来已有30多年未清淤,淤泥深达40~50cm。水源来自上游的小山塘,通过长20m渠道自流灌注入池;池水体透明度20cm左右,悬浮水泡多。
262
亚硝态氮作为氮循环中氨态氮向硝态氮转化的中间产物,广泛存在于水生态系统中。相对于陆生动物,鱼类受亚硝态氮影响较大,这是因为鱼鳃上皮细胞可以自周围水体中主动吸收亚硝态氮,并累积在体液中。亚硝态氮主要影响鱼体的离子调节、呼吸、心血管、内分泌以及排泄功能。精养体系中,亚硝态氮的累积会对养殖对象产生应激作用,造成生长缓慢乃至大量死亡。
223
黄颡鱼养殖在我国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同时,该鱼从“名特优小品种”一跃发展成为很多地区的特种水产养殖“当家品种”,且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升级进步,黄颡鱼养殖品种从以前的普通黄颡鱼、江黄颡,到后来推广全雄黄颡鱼,最近几年开始推广杂交黄颡鱼。杂交黄颡鱼是瓦氏黄颡鱼雄鱼和普通黄颡鱼雌鱼通过人工授精的方法,杂交培育而成的一种黄颡鱼,其养殖优势明显。
229
中国大约在1992年湖北水产研究所引进红螯螯虾,在广东和湖北两省开展了初步的试养试验,1993年福建水产研究所也引进了一批试养,到了1994年以后国内开始进行示范推广,但一直处于小规模探索阶段,养殖效果和养殖收益并不突显。随着经济发展及红螯螯虾养殖技术的不断完善,目前红螯螯虾有逐步扩大养殖规模的趋势,在海南、广东、浙江、江苏、湖北等地都有养殖成功的案例。
256
维氏气单胞菌隶属于弧菌科,气单胞菌属,是一类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杆菌,最初由美国疾病防控中心(CDC)于1983年从腹泻和伤口感染的病人中分离到,为纪念法国微生物学家Veron而命名为维氏气单胞菌。被维氏气单胞菌污染的水产品、畜禽产品和蔬菜产品是重要的传染源,因此已有国家把维氏气单胞菌及同属菌作为食品安全和水体安全的检测对象。
2256
影响因子:1.304
影响因子:0.135
影响因子:1.225
影响因子:1.519
影响因子:0.421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