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在“MOOC”背景下,分析在神经病学教学中混合式教学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广西中医药大学接受神经病学课程教育的高职学生96名平均分为3组。课程结束后,分别采用理论、技能、问卷调查等考核方式对3组接受不同教学模式学员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在理论、技能、效果评价上,混合教学组得分均显著高于常规与慕课教学组,在技能与效果评价上,慕课教学组得分高于常规教学组,但在理论考试上,慕课与常规教学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混合式学习法能有效提升神经病学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临床操作技能等。
慕课,也称为大型开放式网络在线课程,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MOOC课程整合多种社交网络工具和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形成多元化的学习工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1-2]。在“互联网+”背景下,慕课的教学模式也给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3-4]。如何能将网络学习资源应用于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实现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代教育界关注的重点[5-6]。神经病学因其内容的抽象且复杂及很强的实践性等特点是医学教育中的难点,故本文以《神经病学》课程为例,进一步研究探讨如何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探索适应我校高职教育实践需求的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慕课+面对面”混合式教学法。现将教学成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2018年3月—2019年1月96名广西中医药大学接受神经病学课程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随机分为研究组(混合教学:慕课联合面对面混合式学习法)、对照组1(慕课教学:单纯的慕课学习法)和对照组2(常规教学:传统的面对面学习法),每组各32名。其中研究组男15人,女17人,平均年龄(21.13±1.45)岁,平均入学成绩(466.36±11.69)分;对照组1:男14人,女18人,平均年龄(21.25±1.39)岁,平均入学成绩(465.32±13.05)分;对照组2:男16人,女16人,平均年龄(21.23±1.29)岁,平均入学成绩(466.12±12.05)分。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比较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组 研究组采用慕课学习联合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首先,让32名学生带着问题先在家自学、提前预习,通过在指定的互联网网络课程进行自学(课程内容主要为神经系统病损的定位诊断)。其次,在课堂上,利用一定的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仿真、3D技术与课堂传授相结合,用生动丰富的图像替代枯燥的文字描述,用大量的视听信息、高科技手段以及肢体语言、动作、情感的渗透等来冲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然后将研究组的32名学生实行分组学习、分组探讨,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和研究,争取人人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充分利用医学模拟人及三维模拟解剖图形(虚拟仿真技术)来强化对学生的神经系统的解剖及定位诊断;最后,课下让学生对本次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线上巩固及复习。
1.2.2 对照组 对照组1:采用互联网网络课程教学模式。32名学生在家上网,通过在指定的互联网网络课程进行自学(课程内容主要为神经系统病损的定位诊断),在家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看视频讲座、网络教材等多种形式学习,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交流、讨论,与老师之间交流和互动,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对照组2:对照组采取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模式。针对神经病学最基础的章程:神经系统病损的定位诊断,在课堂
上由老师通过挂图及适当的图片、解剖模型向32名学生展现神经系统的解剖及生理,然后给学生逐一描述神经系统病损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体征,利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解剖定位从而做出疾病的病因和定位诊断。
1.3 评价方法
学生学习结束后,分别采用理论考核、技能考核、问卷调查等方式对3组接受不同教学模式学员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和评价。理论考核采用统一试卷分别对3组学生进行卷面考试,满分100分;技能操作考核,采取OSCE临床技能考核模式,满分为100分;问卷调查法:同时对所有学生采用统一制定的问卷进行课堂氛围及教学效果评价。每个问题的答案均由“是,否和不确定”3个选项组成,给3个选项依次赋分为“3分、2分和1分”,满分为100分。3方面的总分为300分,最后根据3组学生的考核成绩对不同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处理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3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3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慕课教学与常规教学比较
慕课教学组和常规教学组在理论考试得分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45,P=0.153);但两组在技能考试成绩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4,P=0.016);此外,慕课教学组效果评价得分显著高于常规教学组(t=4.245,P<0.001);见表1。
表1慕课教学与常规教学的比较(分,x±s)
2.2 混合教学与常规教学的比较
混合教学组理论考试得分(t=4.86,P<0.001)、技能考试得分(t=7.03,P<0.001)及效果评价得分(t=9.16,P<0.001)均显著高于常规教学组,见表2。
表2混合教学与常规教学的比较(分,x±s)
2.3 混合教学与慕课教学的比较
混合教学组理论考试得分(t=3.76,P<0.001)、技能考试得分(t=5.88,P<0.001)及效果评价得分(t=6.49,P<0.001)均高于慕课教学组,见表3。
表3混合教学与慕课教学的比较(分,x±s)
3、讨论
神经病学内容抽象、复杂,空间性、逻辑性且实践性很强,传统的教学模式,单凭教师用三言两语或简单的语言描述难以表达清楚,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且学习知识的枯燥乏味,导致很多学生对神经病学这一学科提不起兴趣[7]。因此,神经病学在教学中尤其注重其实践性。慕课学习和传统的课堂内学习是两种重要的学习形式,各有优势与不足,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习惯以最简约的“接受”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经过长期发展暴露出一些弊端,如限制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兴趣不大等[8]。而慕课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自定步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学习者的追捧。诚然,对于学习能力强的人或者有主动学习能力的人,慕课的确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然而对于本身缺乏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的人,他们自身应对变化的能力就差,这种学习与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逐渐凸显出来[9]。有鉴于此,国际教育界提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混合式教学实际上就是不同学习方式和教学要素的相互结合,是建立在对网络化学习与传统学习二元关系的统一,以及对学习、课程、教师等概念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
学习模式。它借助面授与网络这两种学习模式的优势来重新组织教学资源、实施学习活动,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10]。需要注意的是,混合式学习不是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和教学形式的简单改变,而是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方式的综合性变化。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形式上是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的混合,但其更深层次是包含了基于不同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的混合,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混合,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不同学习环境的混合,不同教学媒体的混合,课堂讲授与虚拟教室的混合等[11-12]。在这种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博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交流、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学生进行交流。在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
我们的研究显示混合教学模式(慕课学习联合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模式)优于单纯慕课教学模式及常规教学模式。相对于单纯慕课教学及常规教学,混合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理论考试及技能考试成绩。此外,在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方面的满意度上均有明显差别,混合教学模式组效果评价得分均高于单纯慕课教学模式及常规教学模式组,均存在明显差异性。故笔者认为混合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应用课前线上预习、课上师生“面对面”学习及课下线上复习的学习模式,将在线网络课程结合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仿真、3D技术与课堂传授、面对面学习相结合,可以用生动丰富的图像替代枯燥的文字描述,用大量的视听信息、高科技手段以及肢体语言、动作、情感的渗透等来冲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通过图形、图像、三维动画使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加上老师丰富的经验及情感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堂参与度提高,从而优化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及巩固、理解。在此次研究中,理论考试中,常规与慕课教学相比,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考虑可能与目前所纳入的样本量较小,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关,需要纳入较大的样本量,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综上所述,慕课的兴起与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对医学生的培养带来了新的契机,就神经病学专业而言,慕课的混合式学习既满足了神经病学知识复杂性、整体性及开放性的要求,同时也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医学教育理念,为社会建设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也为医学类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实现最优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率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参考文献:
[1]吴岩,刘晓峰,张雪,等.本科生选修课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解剖学杂志,2015,38(6):750-751.
[2]孙晓明,饶冬梅.慕课--医学基础课程改革的新标杆[J].新西部(理论版),2015(18):125,129.
[3]岳根全,王海生,武瑞兵,等.慕课在医学教育中的探索[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9):152-154.
[4]李扬,关悦,庄天微,等.慕课背景下医学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方法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2017,7(3):63-65.
[5]赵岩.慕课对于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1):9-10.
[6]李莉.医学高职高专学生对慕课教学模式的认知探讨[J].才智,2017(23):4.
[7]施扬,王欣,侍鑫杰,等.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临床教学的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2):1-3.
[8]韩秀莉,姜学思.“慕课”对传统课堂的冲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25(17):146-148.
[9]陈全发,陈恬祎.MOOC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比较[J].管理观察,2017(24):115-117.
[10]潘澔.基于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36):132-133.
[11]郑燕芳,李颖,庞冰玉.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7):568-570.
[12]李小龙,张宸瑞,耿斌,等.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MOOCs时代”的探索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12):52-58.
谭庆晶,梁宝云,古联,等.混合式教学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32):18-20.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9.32.008.
分享:
脑小血管病是指颅内小动脉、毛细血管、微动脉以及小静脉病变引起的深部灰质脑损伤及脑白质损伤,对患者的认知功能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也会出现神经影像学以及病理学的改变,是一种临床综合征。脑小血管病患者发病后表现为脑出血、皮质下白质病变、脑梗死等,其中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下降是老年人较为常见的疾病。
2025-03-31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疾病之一,通常为患者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者因血管堵塞造成血液无法进入大脑,最终导致脑组织受损。心理弹性是指个体针对环境改变在行为或者心理上作出的反应状态,存在一定的可调控性及动态性。曾有文献显示,患者心理状态不仅受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与医学应对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2025-03-3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es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发病率最高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不仅影响患者步态平衡,而且是糖尿病患者非创伤性下肢截肢的重要原因之一[5]。DPN的发生通常较为隐匿,甚至部分患者发病初期无任何症状,导致确诊时间较晚,治疗效果有限[6]。因此,早期诊治、干预DPN对改善T2DM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2025-03-21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LS)通常累及大脑和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变性,感觉系统通常不受累,是一类致死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1],全球患病率为5.2/10万[2],男女患病率1.2∶1[3],其中5%~10%为家族性,90%~95%为散发性[4]。
2025-03-20老年脑卒中患者由于高位中枢病变,导致低位中枢控制功能受损,易引起感觉或(和)运动功能障碍,影响平衡功能,因而更易发生跌倒,增加意外死亡风险[3-4]。平衡功能障碍被认为是造成脑卒中患者发生跌倒的主要原因,通过加强步态平衡训练,能够改善患者平衡能力,使其不易失去重心,从而预防跌倒[5-6]。
2025-03-20早期识别患者潜在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对增加患者获益具有积极意义[5-7]。衰弱为常见老年综合征之一,反映个体生理储备降低、抗应激能力减弱、易损伤增加的状态,可显著增加个体住院、跌倒、失能及死亡等不良结局风险[8-10]。既往研究显示,衰弱与个体心血管疾病发病、死亡风险有关[11-12]。
2025-03-20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依赖药物,但药物治疗有一定局限性。在疾病初期,药物治疗通常能够显著改善震颤、肌肉僵硬和运动缓慢等症状。但随着病程的延长,药物治疗的效果会逐渐减弱。特别是当患者病程达到5年以上时,药效锐减,患者可能需要增加药物剂量或缩短服药间隔,但即便如此,症状也难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2025-03-07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一种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其主要是由于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微血管受损及代谢功能紊乱,进而引发神经纤维的损伤和功能障碍[1]。目前,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病率相对较高,DPN的发病率也呈升高趋势[2]。
2025-03-04脑缺血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在脑血管疾病中约占70%~80%,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1]。研究[2]指出,首次发作脑缺血性疾病患者的1个月复发率约4%,1年内复发率约12%,5年内复发率约30%。灌注加权图像能精确地检测出脑缺血性疾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和脑部缺氧的部位,且在出现症状后30min就会被完全展现。
2025-02-19目前临床上,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具体致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大量研究显示,其形成与血管壁结构改变、血液成分改变、慢性基础病等因素有着密切联系,其中长期控制不佳的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可导致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为血栓形成提供有利条件。
2025-02-18人气:16541
人气:15468
人气:12783
人气:11522
人气:1091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期刊人气:2050
主管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主办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4-1648
国内刊号:32-1337/R
邮发代号:28-206
创刊时间:1988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320
影响因子:0.850
影响因子:0.647
影响因子:0.826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