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分析普瑞巴林应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86例,电脑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吗啡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普瑞巴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镇痛效果。结果:治疗7d、15dVAS评分较治疗降低,其中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镇痛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普瑞巴林应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能辅助吗啡提高镇痛效果,改善睡眠质量水平,值得推荐使用。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癌症患者常见症状[1],主要是指机体受到损害或疾病雷击后出现的神经系统疼痛。其临床症状表现麻痛、针刺痛、电击样痛、刀割样痛、放电样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2],反复发作,病程较长。药物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主要方法。普瑞巴林是第三代抗癫痫药物,能减去甲肾上腺素[3]、P物质释放,抑制神经元异常,改善疼痛。本文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使用普瑞巴林治疗,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86例,电脑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50.67±8.71)岁。观察组患者中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50.73±8.7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吗啡(生产厂家:东北制药集团公司沈阳第一制药厂,国药准字:H21021995)治疗,150mg溶于150ml0.5%氯化钠注射溶液中,滴注结束后,口服20mg,每天2次,连续治疗15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普瑞巴林(企业名称:重庆赛维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0073)治疗,口服150mg,一天2次,连续治疗15d。
1.3 评价指标
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在治疗前、治疗7d、治疗15d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价,分数越高,疼痛越高。镇痛效果:完全缓解:患者神经性疼痛症状完全消失;显效:患者神经性疼痛症状显著消失;有效,患者神经性疼痛症状改善。无效:患者神经性疼痛症状没有改善或加重。镇痛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初步以EpiData3.1软件校正,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n(%)”形式录入计数资料,并以X2检验;“x±s”形式录入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结果用t检验;检验水准:P<0.05示数据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15dVAS评分较治疗降低,其中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x±s,分)
2.2 两组患者镇痛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镇痛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镇痛情况比较有差异,见2。
表2两组患者镇痛效果比较[n(%)]
3、讨论
神经性疼痛主要由神经损伤,是一种慢性疼痛[4],该疼痛类型多样,容易发现。最新研究结果将神经性疼痛定义为有机体感觉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直接造成的疼痛,故而本疼痛主以自痛、痛觉过敏、慢性疼痛、感觉异常为主要特征。神经性疼痛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学说包括NMDA受体过度激活学说、炎症介导学、脊髓阿片受体过度激活、中枢神经抑制学说等。吗啡是临床特殊类药品,主要用于缓解疼痛,对癌痛有显著效果。普瑞巴林是一种GABA衍生物,在人体几乎不代谢,绝大多数药物与原型的方式经肾排出,现已用来治疗各种神经病理性疼痛。现代药理学实验证实,普瑞巴林具有较好的抗惊厥、抗焦虑、镇痛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说明本组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症状减轻,提示普瑞巴林能显著减少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疼痛,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观察组患者镇痛有效率高,说明普瑞巴林可以显著提高神经病理性疼痛镇痛效果,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普瑞巴林可以有效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疼痛情况,改善睡眠质量,提高镇痛有效率,值得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1]金梅花,马丽,苗丽竹,etal.普瑞巴林抑制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神经细胞c-fos的表达[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7,40(4):363-366.
[2]张静泽,王宇飞,武剑.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治疗史[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7,15(12):70-75.
[3]邱兆岩,郝一鸣,余鹏飞,etal.苦参注射液联合普瑞巴林对脊神经结扎大鼠疼痛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12):22232226.
[4]金少举,王蓉,李海龙,etal.槐果碱对SNI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脊髓组织TLR4/p38MAPK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7,33(9):1266-1271.
陈潇,胡咏兵.普瑞巴林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12):47.
分享:
脑小血管病是指颅内小动脉、毛细血管、微动脉以及小静脉病变引起的深部灰质脑损伤及脑白质损伤,对患者的认知功能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也会出现神经影像学以及病理学的改变,是一种临床综合征。脑小血管病患者发病后表现为脑出血、皮质下白质病变、脑梗死等,其中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下降是老年人较为常见的疾病。
2025-03-31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疾病之一,通常为患者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者因血管堵塞造成血液无法进入大脑,最终导致脑组织受损。心理弹性是指个体针对环境改变在行为或者心理上作出的反应状态,存在一定的可调控性及动态性。曾有文献显示,患者心理状态不仅受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与医学应对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2025-03-3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es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发病率最高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不仅影响患者步态平衡,而且是糖尿病患者非创伤性下肢截肢的重要原因之一[5]。DPN的发生通常较为隐匿,甚至部分患者发病初期无任何症状,导致确诊时间较晚,治疗效果有限[6]。因此,早期诊治、干预DPN对改善T2DM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2025-03-21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LS)通常累及大脑和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变性,感觉系统通常不受累,是一类致死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1],全球患病率为5.2/10万[2],男女患病率1.2∶1[3],其中5%~10%为家族性,90%~95%为散发性[4]。
2025-03-20老年脑卒中患者由于高位中枢病变,导致低位中枢控制功能受损,易引起感觉或(和)运动功能障碍,影响平衡功能,因而更易发生跌倒,增加意外死亡风险[3-4]。平衡功能障碍被认为是造成脑卒中患者发生跌倒的主要原因,通过加强步态平衡训练,能够改善患者平衡能力,使其不易失去重心,从而预防跌倒[5-6]。
2025-03-20早期识别患者潜在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对增加患者获益具有积极意义[5-7]。衰弱为常见老年综合征之一,反映个体生理储备降低、抗应激能力减弱、易损伤增加的状态,可显著增加个体住院、跌倒、失能及死亡等不良结局风险[8-10]。既往研究显示,衰弱与个体心血管疾病发病、死亡风险有关[11-12]。
2025-03-20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依赖药物,但药物治疗有一定局限性。在疾病初期,药物治疗通常能够显著改善震颤、肌肉僵硬和运动缓慢等症状。但随着病程的延长,药物治疗的效果会逐渐减弱。特别是当患者病程达到5年以上时,药效锐减,患者可能需要增加药物剂量或缩短服药间隔,但即便如此,症状也难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2025-03-07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一种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其主要是由于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微血管受损及代谢功能紊乱,进而引发神经纤维的损伤和功能障碍[1]。目前,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病率相对较高,DPN的发病率也呈升高趋势[2]。
2025-03-04脑缺血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在脑血管疾病中约占70%~80%,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1]。研究[2]指出,首次发作脑缺血性疾病患者的1个月复发率约4%,1年内复发率约12%,5年内复发率约30%。灌注加权图像能精确地检测出脑缺血性疾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和脑部缺氧的部位,且在出现症状后30min就会被完全展现。
2025-02-19目前临床上,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具体致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大量研究显示,其形成与血管壁结构改变、血液成分改变、慢性基础病等因素有着密切联系,其中长期控制不佳的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可导致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为血栓形成提供有利条件。
2025-02-18人气:18466
人气:16530
人气:15875
人气:15453
人气:15185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期刊人气:1535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单位: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2-7061
国内刊号:31-1927/R
创刊时间:2004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320
影响因子:0.850
影响因子:0.647
影响因子:0.826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