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国医大师张志远应用半夏经验

  2024-11-08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国医大师张志远教授注重药物炮制品的使用,常取姜半夏、半夏曲辨证投予,应用于呕吐、精神类疾病的治疗方药之中;注重药物的储存时间,强调半夏存放时间当以3年为限,并非皆为“陈久者良”。临证运用半夏十分灵活,以其祛痰解郁,创制“释忧汤”和“十神汤”治疗情志病;以其和胃涤痰,用半夏秫米汤加减或创制的“催睡汤”治疗失眠;以其降逆平冲,用地魄汤加减平调阴阳,治疗汗证。

  • 关键词:
  • 催睡汤
  • 十神汤
  • 半夏秫米汤
  • 地魄汤
  • 释忧汤
  • 加入收藏

张志远(1920—2017年),男,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医大师,倡“医易相关”学说,精研中医各家学说,擅长总结与创新,对于风药理论、玄府学说等均有精妙阐述。张老临床重视中医源流,善用经方,巧于用药,积累了丰富的中药临床应用经验。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其“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1]。因祛痰降逆之功显著,历来被诸多医家推崇,将其用于咳痰、呕吐等病证的治疗方药中。《伤寒论》《金匮要略》中40余方应用半夏,在柴胡汤类方中用其治疗恶心呕吐、心下痞满的症状,如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麻黄汤类方中用其应对胸胀、咳逆等症状,如小青龙汤、越婢加半夏汤等。《本草新编》言其“统治痰涎甚验”[2]。《本草思辨录》称其为“治呕吐胸满之要药”[3]。国医大师张志远教授继承仲景先师应用心法,结合历代名家用药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通过长期临床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半夏应用经验。


1、半夏选用与储藏


1.1 重视炮制取佳效

中药的炮制,古时又称为炮炙、修事、修治等,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需求进行的必要加工过程[4]。《本草蒙筌》言:“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5]。”由此可见,中药的炮制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药效。半夏性温,有毒,《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下品,生用会产生头眩、麻舌等不良反应,经合理炮制后毒性会降低,故临床上多取其炮制品。张老临证用姜半夏、半夏曲居多,半夏经炮制后,药性发生了变化,辨证投予,收效更佳。

姜半夏是半夏经姜汁、白矾共同炮制后的产品,张老主要将其应用于治疗呕吐的方药中。生姜可有效克制半夏的毒性,正如张山雷在《本草正义》中提到“古无制药之法,凡方有半夏者,必合生姜用之,正取其克制之义”[6],且半夏经此炮制后,得生姜的性味,止呕效力增强。半夏曲之名最早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和《小儿药证直诀》,此时并未有其功效的具体描述。《本草纲目》记载半夏曲有化痰湿、消食滞之功,明确提出了半夏曲有消食滞的功效,后世应用半夏曲也多参考此功效[7]。现今半夏曲制备多为半夏加面粉、姜汁等调制成曲剂。张老指出半夏经此炮制后,除健脾和胃之功更加显著外,尚有治疗精神异常的作用,对出现情绪异常、饮食减少等问题的抑郁症患者,疗效颇佳。

1.2 半夏用陈但不超3年

李东垣于《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中言:“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8]。”将半夏、陈皮、枳壳、麻黄、狼毒、吴茱萸列为“六陈”,强调非陈不贵。因半夏久存,可散其气味,降低毒性。张老认为药物储存时间过久,其毒性降低的同时,效力也会随之减少,选取半夏以3年为限,因半夏久存气味减弱,且易因保存不当而发生霉变,积压陈旧的半夏不再入药,可确保药物效力的发挥。张老曾治一患者,以呕吐为主要症状就诊,神疲乏力,纳差,眠一般,大便干,小便量少,舌红苔白腻。遣二陈汤加减,每日1剂,共3剂。患者服用1剂后,病情反而加重,检查另两剂药物发现,半夏为久存的碎品,于是令患者另购新品,继服两剂即愈。可见药物存放有时限,对“半夏陈久用之”应理性看待。


2、临证应用心法


2.1 祛痰解郁开脑窍

半夏燥湿祛痰功效显著,《药性论》言其“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9]。《医学启源》谓其“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10],故常被应用于痰证的治疗方药中。张老指出中医所言痰,含义很广,并非皆为支气管内排出的黏液,如《医述》中王隐君所论,痰随人体气机升降,无处不到,停于一隅,即能发病。幻听、狂躁、妄想、闭经、头痛、顽固不眠、行为失常等,皆与痰邪有密切关系,通过祛痰可以解除[11]。据此,张老亦将半夏应用于郁证与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之中。

郁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包括现代医学的焦虑症、抑郁症等[12]。郁证病机多以气机郁滞为主,但郁证日久亦会发生痰邪阻滞,如《证治汇补》所云:“惊怒忧思,痰乃生焉[13]。”情志因素导致气机失调,气血津液难以外达,容易导致水液内停,痰邪由生。故张老在选方用药上以开、散为主导,掌握“条畅”二字,除疏肝理气外,亦注重祛除痰邪。对于肝失疏泄,情志不畅,饮食不进的患者,创制“释忧汤”以祛痰解郁、调畅气机,解除郁证。方药组成:半夏曲6 g, 香附6 g, 甘松6 g, 柴胡6 g, 郁金6 g, 石菖蒲6 g, 藿香6 g。方中半夏曲健脾和胃,燥湿化痰;石菖蒲、郁金、藿香清心开窍,祛痰化湿;柴胡、香附疏肝解郁。此外还加入甘松健脾开郁,《医学衷中参西录》载甘松“盖为其气香,故善兴奋心脏,使不至于麻痹,而其馨香透窍之力,亦自能开痹通瘀也……又自能化多年之结”。张老临证取其甘温芳香之气以开郁悦脾、开窍醒神,使心神不为痰浊蒙蔽[14]。诸药相配,共奏祛痰解郁之功。

张老指出,阿尔茨海默病多发生在花甲之后,常呈进行性加剧。许多医家从脑髓失养方面入手,投六味地黄丸、桂附八味丸等,较少考虑到宿痰为患。陈士铎于《石室秘录》中言:“治呆无奇法,治痰即治呆也[15]。”指出呆病的发生与痰邪关系密切。老年人活动量小,性格改变,生活缺乏顺适,长时忧郁,阻滞气机,清浊升降失调,痰邪容易化生,心神、脑窍被蒙而失濡养,从而产生病理性改变[16]。如《丹溪心法》所云:“健忘精神短小者多,亦有痰者……此证皆由忧思过度,损其心包,致神舍不清,遇事多忘[17]。”临证若一味大补阴阳、气血,投予不当,往往阻遏气机出入升降,易加重病情。治疗上除开窍利气外,更应注重祛除痰邪。张老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创“十神汤”,方药组成:半夏9 g, 茯神9 g, 旋覆花 9 g, 橘红9 g, 胆南星9 g, 节菖蒲9 g, 郁金9 g, 红花9 g, 远志9 g, 水蛭9 g。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此方为蠲饮六神汤加减而成,蠲饮六神汤多被用于痰浊阻窍之症,方中取半夏、胆南星祛痰,同时秉持治痰先治气的原则,以橘红、旋覆花调畅气机,并用节菖蒲芳香开窍,茯神宁心安神。张老在此基础上将原方石菖蒲换为节菖蒲,以增强开窍的效果,配伍郁金解郁,远志养神,同时考虑到阿尔茨海默病往往伴随瘀滞,以红花与水蛭祛瘀开窍。诸药相配,效力甚佳。

2.2 和胃涤痰疗失眠

脾胃为人体中焦枢纽,气血阴阳之本,脾胃和则气机升降正常,阴阳调和;脾胃不和则易导致气血阴阳失和,从而发生失眠等病证。如《素问·逆调论》云:“胃不和则卧不安[18]。”对于脾胃不和而失眠的患者,张老注重调和脾胃,在此基础上配伍安神药物,如取半夏安和脾胃之功,以半夏汤加减治疗失眠。半夏汤首见于《黄帝内经》,用于治疗“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19]所致的失眠。《绛雪园古方选注》云:“半夏辛温,入胃经气分;秫,糯粟也,甘酸入胃经血分。升以半夏,从阳分通卫泻邪;降以秫米,入阴分通营补虚。阴阳通,卧立至[20]。”方中以半夏之辛通卫泻邪,秫米之甘通营补虚,二药共奏调和营卫之功。现代人的体质和生活环境与古人有较大差异,直接应用原方较难达到理想的效果。针对此种现象,张老对其剂量和配伍进行调整,半夏取30 g以上,重用其安和脾胃,以调和阴阳。吴鞠通认为半夏“一两降逆,二两安眠”[21],指出半夏用于治疗失眠非大剂量不可。并在此基础上加入夜交藤,亦用至30 g以上,夜交藤入心、脾二经,宁心安神,《本草正义》言:“其能引阳入阴耳……但止堪供佐使之助[6]。”取其引阳入阴,与半夏共奏调和阴阳之效。对于脾胃不和的失眠患者,疗效更佳。

失眠之源,并非一端,情志、饮食、环境等因素亦可引发失眠。如《类证治裁·不寐》曰:“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22]。”指出情志所伤可以导致失眠。《张氏医通·不得卧》云:“脉滑数有力不得卧者,中有宿滞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23]。”指出食滞中焦,酿生痰热,亦可引发失眠。张老强调在治疗上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应有所偏重。半夏入脾胃经,对脾胃功能受损,酿生痰邪,从而导致心神失养的失眠,属适宜病证,《名医别录》谓其“消心腹胸中膈痰热满结”[24],《医学启源》云其“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10]。对于痰火扰神所导致的失眠,张老常用半夏进行调理,临证创“催睡汤”,用以豁痰清热,养心安神。方药组成:半夏10 g, 竹茹10 g, 百合20 g, 茯神15 g, 炒酸枣仁30 g, 龙骨20 g, 牡蛎 20 g, 合欢皮30 g。方中取半夏、竹茹化痰降逆,半夏性温偏燥,竹茹性微寒偏凉润,二者相制为用,消除痰邪功效更显;百合、茯神、酸枣仁、合欢皮补心益脾,安神定志;酸枣仁炒香后醒脾作用更强,在“补虚而安五脏,调和阴阳”的同时[25],健脾醒胃;龙骨、牡蛎重镇安神,《伤寒论》中龙骨与牡蛎配合,可治狂躁不安。《医学衷中参西录》谓龙骨“收敛元气、镇安精神”,谓牡蛎“性善收敛有保合之力”。二者相配,可助安神入眠[26]。此方祛除痰热的同时,注重补养安神,并加入镇静药物,重镇安神,对于由痰热引发,伴心神失养症状的失眠疗效颇佳。

2.3 降逆平冲治汗证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黄帝内经》将其按病因病机分为外邪与内伤两大类,外邪有风邪、暑邪、热邪、湿邪,内伤主要是劳伤,治疗上多以针灸调节阴阳平衡[27]。《古今医统大全》云:“汗出于心,热之所致。汗出于脾,湿气上腾。汗泄于肤,卫气不固。所以清心,则液荣于内而为血。和胃,液周流而不腾。实腠理,则卫气充而液不泄。知斯三者,治汗毕矣[28]。”将汗证分为热所致、湿所致、卫气不固所致3种,治疗上分别以清心、和胃、实腠理为大法,虽与《黄帝内经》的分类及治疗方法有所不同,但皆以协调阴阳为核心目的。对于汗证,张老强调阴阳不和为核心病机,治疗上当根据表里寒热虚实辨证施治。

汗液由水谷精微化生,《素问·评热病论》言:“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18]。”脾胃为水谷化生之源,汗液的产生得益于脾胃的正常运化,所以对于汗出异常的患者,张老遣方用药时多加入调理脾胃之品。半夏入脾、胃经,《医学启源》谓其“燥脾胃湿”“益脾胃之气”[10],对于汗出伴有脾胃不和的患者,可以加入半夏,以为佐使,补益脾胃之气,促进津液化生。此外,张老临证时注重半夏降逆平冲的功效,用其治疗脾胃之气上逆所致的汗出。

半夏辛、平,平能降气,对于阳明之气上逆所致的汗出,投此颇佳,如《本草经解》云:“阳明之气本下行,上逆则汗自出矣,平能降气,所以止汗也[29]。”对于脾胃之气上逆,阴阳失调而汗出的患者,张老临证常取《四圣心源》[30]所载地魄汤进行加减,降气止汗,强土生水。方药组成:半夏6 g, 麦冬9 g, 白芍 9 g, 五味子9 g, 玄参9 g, 牡蛎15 g, 甘草3 g, 西洋参9 g, 人参6 g。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效果颇佳。地魄汤原方以半夏、五味子降摄肺胃之逆,麦冬、白芍清君相之火,玄参清金益水,牡蛎敛精藏神。以胃土之降,助金水之收藏,调和阴阳,育津生液,治疗汗出。张老在此基础上加入西洋参清热养阴,人参健胃生津,《本草从新》言人参“补肺中元气”[31],亦符合助金收藏之理。对于汗出不止,出现口干、乏力、消瘦、五心烦热、大便秘结等症状的患者,投此方止汗以保护气液,疗效颇佳。


3、结语


半夏是临床常用药,张老临证时注重其炮制品的应用,以姜半夏及半夏曲居多,半夏炮制后在减轻不良反应的同时,可以增强其调和脾胃的功效;重视半夏的储存时间,一般以3年为限,放置时间过久也会影响其疗效的发挥。

张老在前人组方应用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化裁,使半夏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在治疗情志病时,以“开”为治疗核心,用其祛痰解郁,调畅气机;治疗失眠时,以“和”为主,用其平调脾胃,交通阴阳;治疗汗证时,以“平”为期,用其降逆下气,治疗阳明之气上逆所致的汗出。


参考文献:

[1]神农本草经[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21.

[2]陈士铎.本草新编[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84.

[3]周岩.本草思辨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53.

[4]张伯礼.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19.

[5]陈嘉谟.本草蒙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5.

[6]张山雷.本草正义[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98,319.

[7]沈多荣,张露蓉,叶亮亮.半夏曲功效辨析[J].中国药业,2009,18(16):73-74.

[8]李东垣.珍珠囊补遗药性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12.

[9]甄权.药性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33.

[10]张元素.医学启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04.

[11]张志远.张志远临证七十年日知录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76.

[12]周向阳,王荣林,张慧珍.中医内科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372.

[13]李用粹.证治汇补[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77.

[14]田径,刘朴霖,刘建民,等.张志远分型辨治郁证经验[J].中医杂志,2022,63(19):1820-1823.

[15]陈士铎.石室秘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357.

[16]张志远.张志远临证七十年精华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399.

[17]朱震亨.丹溪心法[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1.

[18]黄帝内经素问[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62,14,60.

[19]灵枢经[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451.

[20]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46.

[21]娄莘杉.娄绍昆经方医案医话[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153.

[22]林珮琴.类证治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261.

[23]张璐.张氏医通[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289.

[24]陶弘景.名医别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42.

[25]王群,刘桂荣.张志远临证运用酸枣仁经验[J].中医杂志,2022,63(20):1911-1915.

[26]刘朴霖,阎兆君,刘建民,等.张志远运用大黄治疗神志病经验[J].中医杂志,2022,63(8):710-713.

[27]李玉馨.汗证的文献及临床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20.

[28]丹波元坚.杂病广要 [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490.

[29]叶天士.本草经解[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47.

[30]黄元御.四圣心源 [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61.

[31]吴仪洛.本草从新[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基金资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8]119号}; 齐鲁医派中医学术流派传承项目{鲁卫函[2022]93号};


文章来源:翟鑫,刘桂荣.国医大师张志远应用半夏经验[J].中医学报,2024,39(11):2393-2396.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辽宁中医杂志

期刊名称:辽宁中医杂志

期刊人气:12455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辽宁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省中医药学会

出版地方:辽宁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0-1719

国内刊号:21-1128/R

邮发代号:8-87

创刊时间:1958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