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针刺辅助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不孕症临床研究概述

  2024-07-26    22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对近20年针刺辅助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IVF-ET)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研究进行全面回顾与分析,为针刺在辅助生殖领域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以“针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和“acupuncture”“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implantation”“IVF”等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和PubMed数据库检索,收集2002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发表的文献,归纳其治疗方法,分析其选穴规律及治疗效果,并阐述针刺潜在的作用机制。结果:最终纳入49项针刺辅助IVF-ET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研究,所用十四经经脉腧穴、奇穴及耳穴共有55个。共有4 437例IVF患者接受针刺治疗并完成胚胎移植,其中实现临床妊娠2 015例,针刺组总临床妊娠率为45.41%,显著高于对照组总临床妊娠率(36.39%)。治疗方法包括手针、电针、经皮穴位电刺激、温针灸、针灸综合疗法等。结论:针刺可以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调节相关蛋白、细胞因子和相关基因表达,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提高IVF-ET女性的妊娠率。

  • 关键词:
  • 不孕症
  • 临床妊娠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 辅助生殖
  • 针刺
  • 加入收藏

近年来,不孕症发病率有所上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implantation, IVF-ET)在辅助生殖中得到广泛应用。但IVF-ET的临床妊娠率较低,为30%~35%[1]。针刺是中医疗法的一种,由于其不良反应少、使用便捷,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研究表明,针刺可改善IVF-ET的妊娠结局[2]。因此,本研究检索了近20年已发表的临床文献,归纳其治疗方法,分析其选穴规律,总结并讨论其改善妊娠结局的可能机制。


1、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检索方法

以“IVF”“acupuncture”“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implantation”等为检索词在PubMed数据库进行检索;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以“针刺”“辅助生殖”“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02年1月至2022年6月。

1.2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研究;(2)研究对象为接受IVF的女性患者;(3)干预组的患者接受针刺[手针、电针、耳针、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cupoint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EAS)、温针灸、穴位埋线]作为IVF的辅助手段,而对照组患者在接受IVF时,可接受安慰针刺或无针刺干预;(4)新鲜和冷冻解冻胚胎移植均可,需要报告至少临床妊娠率(clinical pregnancy rate, CPR)或活产率(live birth rate, LBR)其中一项;(5)如果同一研究有多篇相关文献,则取主要的文献作为参考,并从次要文献中获得更多的详细信息。

排除标准:(1)无针刺治疗,或针刺联合中药,或针刺联合艾灸治疗的文献;(2)回顾性研究、交叉设计研究和病例报告;(3)未明确给出针刺处方的研究。

1.3文献筛选

由两位独立评价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并且交叉核对,若两位评价者在文献筛选过程中存在分歧,则以第3位评价者的意见为准。最终纳入49篇临床研究文献,总计8 438例患者,其中28篇以英文发表[3-30],21篇以中文发表[31-51]。

1.4内容提取及统计

资料提取采用统一的资料提取表,提取内容包括:题目、作者、样本量、干预措施、结局指标等。对于设置2个或多个试验组或对照组的研究,根据分析因素的不同对数据进行分别提取或合并。采用RevMan 5.4软件对纳入文献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相对危险度(RR)、95%置信区间(CI)、固定效应模型,比较针刺组和对照组的CPR和LBR。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CPR=临床妊娠例数/接受移植例数×100%

LBR=活产婴儿数/接受移植例数×100%


2、结果


2.1针刺辅助IVF-ET的穴位分析

2.1.1腧穴频次分析

纳入的49项针刺辅助IVF-ET的临床研究中,共涉及穴位55个,其中十四经腧穴47个,耳穴7个,经外奇穴1个。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三阴交,频次达到40次,见表1。耳穴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为耳穴神门、耳穴子宫以及内分泌。

(次)

表1使用频次≥10次的腧穴

2.1.2腧穴归经分析

对纳入的针刺辅助IVF-ET的临床研究腧穴处方进行归经和频次分析,选用的腧穴涉及经络12条。从经络涉及的腧穴个数分析,涉及穴位个数最多的经络为足太阳膀胱经,其次为任脉、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从经络腧穴使用的累计频次分析,腧穴使用频次前5位的经络由高到低依次为:足太阴脾经、任脉、足阳明胃经、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经外奇穴中以子宫穴使用为主,见表2。

2.1.3选穴部位分析

选穴部位多分布在下肢和胸腹部,其次为上肢和腰背部,见表3。

2.2针刺辅助IVF-ET的干预时机及次数

纳入的49项针刺辅助IVF-ET的临床研究中,共有4 437例IVF患者接受针刺治疗并完成胚胎移植,其中实现临床妊娠(移植后4~6周超声确认至少1个宫内妊娠囊或胎心)为2 015例,针刺组总CPR为45.41%,显著高于对照组总CPR(36.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1)。不同针刺时机和次数对应的CPR各不相同。

表2针刺辅助IVF-ET的腧穴归经及频次

表3针刺辅助IVF-ET的腧穴部位分布及频次

2.2.1针刺干预时机

临床研究中针刺干预时机主要包括以下5种:控制性超促排卵(controlled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COH)前,COH过程中(鲜胚移植)或内膜准备过程中(冻胚移植),取卵前后,取卵过程中,移植前后。针刺仅在COH前的研究为2项[28,47],针刺仅在COH过程中或内膜准备过程中的研究为17项,针刺仅在取卵过程中的研究为2项[4-5],针刺仅在移植前后的研究为13项。15项研究在两个或多个时间进行针刺,如针刺在COH前和COH过程中,针刺在取卵前和移植前[20],针刺在COH中和移植前后[7]等,其中针刺在COH前和COH过程中的研究最多,为6项。从研究数量分析,COH中或内膜准备中应用针刺的研究最多;从CPR分析,除取卵过程中针刺组和对照组CP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外,在COH前(P=0.02)、COH中或内膜准备中(P<0.000 01)、移植前后(P<0.000 01)、COH前和COH中(P=0.002),针刺组CP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4。

表4针刺干预时机分析

2.2.2针刺次数

将所纳入的文献按针刺治疗的次数分类,针刺次数大于5次的研究为26项,针刺组总CPR(46.88%)显著高于对照组(32.97%)(P<0.000 01);大于3次且不超过5次的研究为4项,针刺组和对照组的总CP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不超过3次的研究为19项,针刺组总CPR(42.13%)显著高于对照组(34.96%)(P<0.000 01),见表5。

表5针刺次数分析

2.3针刺辅助IVF-ET的治疗方法

2.3.1手针

在纳入的49项研究中,单纯使用手针治疗的研究有21项,均报告CPR,共有1 816例患者接受手针治疗并完成IVF-ET,其中临床妊娠771例,总CPR为42.46%,显著高于对照组总CPR(33.95%)(P<0.000 01)。21项研究中,7项研究报告LBR,手针组总LBR为34.51%,与对照组总LB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uven等[26]将76例接受IVF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针刺组在移植前1周、移植前30 min和移植后30 min接受3次手针治疗,不同针刺时间选用不同穴位组方,以中极、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体穴为主,辅以耳穴神门;对照组不接受针刺治疗,结果表明针刺组CPR和LB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针刺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Wu等[28]将83例接受IVF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40例)和对照组(43例),针刺组在COH前1个月经周期内隔日接受1次手针治疗,选用关元、气海、中极、子宫等穴位,对照组不接受针刺治疗,结果表明针刺组CPR显著高于对照组,针刺组LBR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发现,针刺可显著降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促性腺激素(Gn)用量,显著提高A型子宫内膜的比例,改善子宫内膜形态,并且显著降低因促排卵升高的雌激素水平,从而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

2.3.2电针

在所纳入的49项研究中,单纯使用电针治疗的研究有16项,均报告CPR,共有1 061例患者接受电针治疗并完成IVF-ET,其中临床妊娠528例,总CPR为49.76%,显著高于对照组总CPR(38.93%)(P<0.000 01)。16项研究中,4项研究报告LBR,电针组总LBR为36.30%,显著高于对照组总LBR(16.89%)(P=0.000 3)。郭裕霞[45]将59例反复着床失败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29例)和对照组(30例),针刺组在连续3个月经周期内隔日1次接受“通元针法”电针治疗,在足三里、三阴交、归来、子宫等主穴基础上,根据患者所处不同生理周期阶段采用不同配穴方案,如卵泡期配内关、公孙、太溪、然谷,排卵期配合谷、承浆、足临泣,对照组不接受针刺治疗,结果表明电针组CPR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电针“通元针法”显著增加了电针组子宫内膜厚度,并改善子宫内膜形态。

2.3.3经皮穴位电刺激

在所纳入的49项研究中,单纯使用经皮穴电刺激治疗的研究有6项,均报告CPR,共有880例患者接受经皮穴电刺激治疗并完成IVF-ET,其中临床妊娠393例,总CPR为44.66%,显著高于对照组总CPR(33.65%)(P=0.000 5)。7项研究中,4项研究报告LBR,经皮穴电刺激组总LBR为38.56%,显著高于对照组总LBR(24.09%)(P=0.000 3)。Qu等[20]将481例接受IVF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20例)和3个经皮穴电刺激组,3个经皮穴电刺激组根据电刺激频率不同分为经皮穴电刺激-2 Hz组(121例)、经皮穴电刺激-100 Hz组(119例)、经皮穴电刺激-2/100 Hz组(121例),3组均在取卵前24 h和移植前2 h各进行1次经皮穴电刺激治疗,选用血海、地机、太冲、足三里等穴位,对照组不接受经皮穴电刺激治疗,结果表明经皮穴电刺激-2/100 Hz组CPR和LBR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且经皮穴电刺激-2/100 Hz组和经皮穴电刺激-100 Hz组患者神经肽Y水平显著升高。

2.3.4温针灸

在所纳入的49项研究中,单纯使用温针灸治疗的研究有2项,均报告CPR,共有61例患者接受温针灸治疗并完成IVF-ET,其中临床妊娠30例,总CPR为49.18%,显著高于对照组总CPR(25.81%)(P=0.01)。刘亚敏等[43]将68例接受IVF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试验组患者自月经周期前10 d至月经前1 d每日接受1次温针灸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选用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中极、子宫、血海等穴位;对照组不接受温针灸治疗;结果表明,试验组CPR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肾阳虚症状积分显著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A型子宫内膜比例及排卵后第7天雌激素、孕激素水平明显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

2.3.5耳针

在所纳入的49项研究中,有6项研究选用体穴和耳穴进行针刺治疗,其中有4项研究使用手针疗法,2项研究使用电针疗法。6项研究均报告CPR,共有717例患者接受体穴和耳穴针刺治疗并完成IVF-ET,其中临床妊娠348例,总CPR为48.54%,显著高于对照组总CPR(38.78%)(P=0.000 2)。2项研究报告LBR,针刺组总LBR为41.55%,与对照组总LB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ulus等[3]将160例接受IVF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针刺组在移植前和移植后各接受1次25 min手针治疗(体穴+耳穴),移植前取穴为内关、地机、太冲、百会、归来,移植后取穴为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合谷,耳穴取穴为神门、子宫、内分泌、脑点,针刺耳穴时在两侧各针刺两个穴位;对照组不进行针刺治疗;结果表明:针刺组CPR显著高于对照组。之后有临床研究使用此穴位组方,如Moy等[13],Morin等[19]。

2.3.6针刺综合治疗

汪秀梅等[40]将60例接受IVF的肾阳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于每个月经周期前10 d至月经前1 d连续10 d左右,每日进行1次综合治疗,选穴为中脘、天枢、带脉、关元、气海、中极、子宫、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进行针刺疗法,选穴为子宫和足三里进行温针灸疗法,每次30 min,同时联合穴位埋线治疗(10~15 d操作1次),取穴肾俞、肝俞、命门、腰阳关、八髎,连续治疗3个月;对照组仅接受IVF治疗,结果表明:治疗组CPR(46.67%)显著高于对照组(23.33%),且治疗组患者肾阳虚症状体征积分显著降低。

2.4针刺辅助IVF-ET临床研究的对照方式

在纳入的49项针刺辅助IVF-ET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中,对照方式可大致分为3类:空白对照(无针刺治疗,30项)、安慰针刺对照(22项)、阿芬太尼对照(2项),其中5项研究设置空白对照和安慰针刺对照两个对照组。安慰针刺对照按照定位不同分为非穴位安慰针对照(5项)、无关穴位安慰针对照(取用风市、四渎等和女性生殖功能无关的穴位,4项)以及相同穴位安慰针对照(取用和针刺组相同的穴位,13项);按照安慰针刺方式不同可分为钝针不刺入皮肤(5项)、正常针刺(和针刺组操作相同,5项)、浅刺(刺入2~5 mm, 2项)、Streitberger安慰针(4项)、假经皮穴电刺激(强度为5 mA,5项)、假激光针(1项)。除阿芬太尼对照外,空白对照组、非穴位安慰针刺组、无关穴位安慰针刺组、相同穴位安慰针刺组的CPR均显著低于相应针刺组CPR,见表6。

表6不同对照方式的CPR比较


3、针刺辅助IVF-ET的机制


3.1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ypothalamus-pituitary-ovary axis, HPOA)

HPOA在维持女性正常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GnRH)作用于脑下垂体,GnRH调节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FSH)和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的产生,FSH与LH作用于卵巢并调节卵巢产生雌激素和孕激素,雌激素、孕激素可反过来作用于下丘脑、垂体,调节上游激素的产生。研究表明,针刺可促进卵巢排卵,减少促排药物用量[28],增加获卵数[49],减少卵巢过激综合征的发生率[30],并且可改善卵细胞和胚胎质量[30,37]。针刺表现出对激素水平的双向调节作用,既可降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日、取卵日过高的雌激素、孕激素和LH水平[28,41],又可升高患者较低的雌激素、孕激素水平[43-44,49],从而使患者激素水平处于较适宜受孕的状态。

3.2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endometrial receptivity,ER)

ER是指子宫内膜成熟期间,囊胚的滋养外胚层可以附着在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上,进而侵入子宫内膜间质和脉管系统,在胚胎植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3的IVF-ET植入失败是由于ER过低,改善ER是治疗不孕和提高IVF-ET妊娠率的关键[52]。ER与子宫内膜形态、内膜厚度、细胞因子等多种因素有关。A型子宫内膜呈现三线型,是最适宜着床的内膜形态。研究表明,针刺可提高A型子宫内膜在患者中的比例,并增加子宫内膜厚度[42,45-46,49],从而提高ER。

子宫血流情况是影响ER的重要因素,衡量子宫血流状态的指标包括子宫血管血流指标(动脉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等)和子宫内膜血流指标(血管化指数、血流指数、血管化-血流指数等)。有研究表明,上述指标均可反映子宫内膜血流情况,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ER和预测妊娠结局,其中内膜血流指标预测效果优于动脉血流指标[53]。研究表明,针刺可显著降低动脉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35,42],也可显著降低血管化指数、血流指数、血管化-血流指数[39],从而改善ER。此外,子宫内膜血流还受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影响,其可促进血管生成。动物实验表明,针灸可以提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的蛋白表达水平,激活VEGFR2/磷脂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3 kinase, 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又称AKT)和VEGFR2/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ERK)信号通路,增加微血管密度,改善内膜血流,促进胚胎着床[54]。

3.3调节相关蛋白、细胞因子水平和相关基因表达

针刺可调节生殖功能相关蛋白、细胞因子水平和相关基因表达,从而使患者各方面生理指标趋于更易受孕的状态。神经肽Y是卵泡发育、排卵和HPOA发挥调节功能过程的重要物质,针刺可显著提高卵泡液中的神经肽Y水平[20]。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 SCF)与卵母细胞发育、成熟密切相关,针刺可显著提高卵泡液中SCF富集程度[2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 IGFs)、β-内啡肽(beta-endorphin,β-EP)、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aemia inhibitory factor, LIF)、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细胞因子和生殖过程中多个环节密切相关,在卵细胞发育、排卵、着床、性激素分泌等多个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针刺可显著提高IGFs、β-EP水平[37]。有研究发现,针刺可显著提高IGF-2、IL-1β、IL-6、LIF、VEGF、TGF-β1水平[41]和IL-10水平[46],并可显著降低TNF-α水平[30,41]。

HOXA10基因作为一种转录因子,在胚胎着床过程和子宫内膜对类固醇激素的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缺乏HOXA10表达的女性会因植入失败而导致不孕。临床研究发现,针灸后子宫内膜HOXA10基因表达增加[17]。PI3K/Akt/Foxo3a信号通路对卵泡发育、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凋亡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针刺可显著促进PI3K和AktmRNA在颗粒细胞中的表达,显著降低Foxo3amRNA在颗粒细胞中的表达[24]。P53基因和Bax基因均有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研究表明,针刺可显著降低颗粒细胞中P53mRNA和BaxmRNA含量,从而减少颗粒细胞凋亡,提高卵母细胞质量[50]。PCOS患者易发生胰岛素抵抗,从而影响IRS1/PI3K/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4)信号通路,使卵巢颗粒细胞中GLUT4表达量降低,导致卵泡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减少而能量不足。研究表明,针刺可促进颗粒细胞中IRS1、PI3K及GLUT4mRNA表达,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胚胎质量[27]。

有研究对接受或未接受针刺治疗的不孕患者子宫内膜样本进行了小RNA测序,鉴别出差异表达的microRNA(DEmiRNAs),并将其用于预测靶基因,通过分析目标基因的功能和途径发现,DEmiRNAs可能通过胞吞作用、轴突导向、催产素信号通路、Hippo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参与针刺治疗,推测针刺治疗可能通过上调hsa-miR-3135b和hsa-miR-345-3p的表达影响ADCY2的活性,从而上调下游cAMP信号级联活性,最终增加ER[55]。

3.4改善焦虑抑郁状态

不孕症患者,尤其是接受IVF-ET的患者往往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大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可对IVF-ET的结局产生负面影响。研究表明,怀孕女性压力水平低于不孕女性[56]。多项研究表明,针刺可明显缓解接受IVF的不孕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9,15,26],从而改善IVF-ET妊娠结局。

3.5针刺镇痛

卵母细胞抽吸是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必经阶段,其过程通常较短,持续20~30 min,但通常是IVF治疗中最痛苦的时候。研究表明,在取卵过程中进行针刺治疗,针刺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显著低于阿芬太尼对照组[5],取卵后2 h腹痛、恶心、紧张等指标显著低于阿芬太尼对照组[4]。


4、讨论


本文纳入针刺辅助IVF-ET治疗的中英文文献49篇,共计8 438例患者,其中4 437例患者接受针刺治疗并完成IVF-ET,涉及的十四经经脉腧穴、奇穴及耳穴共有55个。从腧穴使用频次分析,使用最频繁的穴位为三阴交、足三里、关元、血海和子宫。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及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可滋阴补阳。足三里为补益要穴,可补益气血。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补肾培元。血海可祛瘀生血、调经止带。子宫穴是任脉的主要经外奇穴,也是临床治疗不孕的经验穴,可调补胞宫胞脉,使肾精充盛,故能有子。从腧穴归经分析,涉及穴位个数最多的经络为足太阳膀胱经,其次为任脉、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从经络上腧穴使用的累计频次分析,腧穴使用频次最多的是足太阴脾经,其次为任脉、足阳明胃经、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从选穴部位分析,针刺穴位选在下肢部最多,其次为胸腹部和腰背部。

从针刺干预时机分析,针刺在COH中或内膜准备中的研究最多,且针刺组CPR显著高于对照组。针刺在移植前后的研究数量仅次于针刺在COH准备过程中或内膜准备中,且患者例数最多,针刺组CPR显著高于对照组。但也有Meta分析认为,在移植前后针刺不能提高CPR或LBR[57]。所纳入的取卵过程中的针刺研究发现,针刺组和对照组CP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仅有两项研究,故此结果需要未来的研究进一步确认。从针刺次数分析,针刺3~5次不能显著提高CPR,但研究数量较少,存在一定偶然性。针刺超过5次的研究数量最多,且针刺超过5次和不超过3次均能显著提高CPR,但有Meta分析指出,针刺治疗4次以上才有明显效果[58]。针刺时机和针刺次数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针刺在COH前、COH中或内膜准备中,则治疗次数均超过5次;针刺在移植前后,则针刺次数不超过3次。这提示针刺时机和针刺次数都可能为影响针灸效果的潜在因素,针刺在COH前、COH中或内膜准备中可能疗效更佳,且增加针刺次数可提高针刺疗效。

针刺辅助IVF-ET的治疗方法包括手针、电针、经皮穴电刺激、温针灸和针刺综合疗法等。按研究数和干预人数从多到少依次为:手针、电针、经皮穴电刺激。本研究结果表明,电针和经皮穴电刺激可显著提高CPR和LBR,手针仅显著提高CPR,未显著提高LBR,可能因为手针治疗操作简便,应用广泛,但因操作力度难以控制且患者耐受程度不一,因此治疗效果难以保证。研究表明,电针改善IVF结局效果可能优于传统手针,电针组CPR、LBR和持续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7]。在体穴基础上采用耳穴的针刺组CPR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耳针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辅助针刺方式。从本文纳入的研究分析,空白对照是使用最广泛的对照方式,安慰针刺对照也存在多种不同的方式,且空白对照组、非穴位安慰针刺组、无关穴位安慰针刺组、相同穴位安慰针刺组的CPR均显著低于相应针刺组CPR。因此,空白对照和各种安慰针对照在开展针刺临床研究时均可选用。理论上安慰针刺对照可以排除针刺的安慰效应,但安慰对照可能产生类似针刺的效应,即使是非穴位安慰针刺也无法保证该位置一定没有穴位存在,靠近穴位的非穴位位置也可能会有一定的治疗效果[59]。因此,在针刺研究中是否有必要设置安慰针刺一直存在争议,何种对照方式最理想也一直没有定论。

针刺主要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达到改善ER,调节相关蛋白、细胞因子水平和相关基因表达,改善焦虑抑郁状态,针刺镇痛等效果,从而改善IVF-ET结局。

本文的优点在于纳入文献全面,有代表性,样本量大,综合比较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可信度。影响针刺效果的因素较多,包括穴位选择与配伍、干预时机与次数、针刺时长、手针捻转补泻手法、电针刺激参数、对照组的设置及患者整体状态等。本研究仅对部分因素进行合并统计,选择有代表性的研究进行介绍,未对各因素进行亚组统计分析,且合并统计时因部分研究中存在多种针刺时机、选穴、对照方式等的组合,导致统计结果的可信度下降。

总之,近20年临床已广泛开展针刺辅助IVF-ET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研究,已应用多种针刺治疗方案(不同取穴、针刺时机、针刺次数、针刺方式),结果表明,针刺可通过多种机制提高IVF-ET妊娠结局。希望未来有更多设计科学严谨的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随机试验,以探讨针刺对IVF-ET的辅助作用,并深入分析针刺影响患者情绪及生理的机制,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赵海君,张皙卉,卢静,等.高纯度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对不同年龄卵巢储备功能正常不孕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22,39(6):544-547.


文章来源:徐梦浩,朱文馨,郑翠红.针刺辅助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不孕症临床研究概述[J].中医学报,2024,39(08):1787-1796.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医学报

期刊名称:中医学报

期刊人气:343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河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河南中医学院

出版地方:河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 1674-8999

国内刊号:41-1411/R

邮发代号:36-153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