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分析利拉鲁肽与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7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各35例。A组采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B组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指标及胰岛β细胞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的FPG、2hPG、HbA1c、HOMA-IR、HOMA-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的FPG、2hPG、HbA1c、HOMA-IR水平均降低,HOMA-β水平均提高,且A组的FPG、2hPG、HbA1c、HOMA-IR水平低于B组,HOMA-β水平高于B组(P<0.05)。结论:利拉鲁肽与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均能降低其血糖水平,改善其胰岛β细胞功能,但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的治疗效果更佳。
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以及胰岛素抵抗而导致的血糖水平异常,若患者血糖水平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还会引发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视力减退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威胁极大[1]。研究[2]表明,2型糖尿病的发展与胰岛β细胞功能持续衰退有重要关联,利拉鲁肽作为新型人胰高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在控制体重、减少低血糖发生及改善β细胞功能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利拉鲁肽与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7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各35例。A组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47~70岁,平均年龄(61.47±6.85)岁;病程4个月~1年,平均病程(8.14±1.35)个月。B组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46~70岁,平均年龄(61.34±6.65)岁;病程3个月~1年,平均病程(8.45±2.23)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3];(2)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心肝肾功能严重损伤;(2)伴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3)患有恶性肿瘤;(4)妊娠及哺乳期妇女;(5)患有急性传染病。
1.3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4790,规格:0.25g)口服治疗,0.25g/次,3次/d。同时B组采用甘精胰岛素(德国SanofiAventisDeutschlandGmbH,注册号S20140005,规格:3mL300单位)0.2μ·kg-1·d-1每天睡前皮下注射,之后每周根据血糖值调整用量。A组采用利拉鲁肽(丹麦诺和诺德公司,国药准字J20160037,规格:3mL∶18mg)0.6mg/d皮下注射,1次/d,1周后调整至1.2mg/d,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1.8mg。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
1.4评价指标
(1)血糖指标: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使用血糖仪(北京怡成生物电子技术有限公司,JPS-7型)检测两组患者静脉血中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水平;采用血红蛋白分析仪(艾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PlusHb2)检测两组患者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2)胰岛β细胞功能:治疗前、治疗12周后,采用稳态模型计算HOMA-IR、HOMA-β,计算公式为:HOMA-IR=(FPG×空腹胰岛素)/22.5,HOMA-β=(20×空腹胰岛素)/(FPG-3.5)。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糖指标
治疗前,两组的FPG、2hPG、HbA1c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周后,两组的FPG、2hPG、HbA1c水平均降低,且A组的FPG、2hPG、HbA1c水平低于B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指标比较
2.2HOMA-IR、HOMA-β水平
治疗前,两组的HOMA-IR、HOMA-β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2周后,两组的HOMA-IR水平降低,HOMA-β水平提高,且A组的HOMA-IR水平低于B组,HOMA-β水平高于B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OMA-IR、HOMA-β水平比较
3、讨论
不良饮食习惯及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诱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该病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二甲双胍是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可通过增强机体对血糖的代谢能力,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进而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因血糖代谢不良引发的肥胖[4]。随着病情的发展,单一使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往往不甚理想,常需要配合其他药物治疗[5]。甘精胰岛素是一种新型重组人胰岛素类似物,其作用机制具有长效性,且作用效果平稳、无明显峰值,经皮下注射后可被中和成微小成分持续缓慢地释放到血液中,血药浓度能维持长达24h无峰值,因此其控制血糖的效果具有可预见性[6],其药理作用是通过抑制肝葡萄糖的输出,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葡萄糖摄取量,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同时还可改善血脂,增加纤溶系统活性,降低血小板聚集[7]。利拉鲁肽是一种GLP-1类似物,可与GLP-1受体结合并激活受体,GLP-1受体间特异性作用机制是介导利拉鲁肽的关键,可提高机体中环磷酸腺苷水平,促进细胞β分化,并增加胰岛β细胞,保证胰岛中胰岛素的正常分泌;另外,利拉鲁肽对β细胞衰亡也具有对抗作用,进而有效促进β细胞功能的恢复[8,9]。本研究中,A组采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B组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结果显示,治疗12周后两组的FPG、2hPG、HbA1c、HOMA-IR水平均降低,HOMA-β水平均提高,且A组的FPG、2hPG、HbA1c、HOMA-IR水平低于B组,HOMA-β水平高于B组,表明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利拉鲁肽与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均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其胰岛β细胞功能,但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的治疗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任艳莉.利拉鲁肽与甘精胰岛素分别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3):138-139.
[2]张红敏,吴锦林,张兴渝,等.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以及内脏脂肪水平的影响[J/CD].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2019,9(3):144-148.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4,30(10):893-942.
[4]王雅清.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估分析[J].河北医药,2019,41(3):392-395.
[5]王芳,任汉强,沈晓波.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对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效果及HOMA-β、HOMA-IR指数的影响[J].贵州医药,2016,40(11):1159-1161.
[6]赵宏,辛中秋.利拉鲁肽与甘精胰岛素分别联合二甲双胍对初诊2型糖尿病的临值[J].医学信息,2015,28(4):193.
[7]李芳.利拉鲁肽与甘精胰岛素治疗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2型糖尿病患者的比较[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14.
[8]蒙光义,彭评志,庞家莲,等.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估[J].医学综述,2015,21(17):3223-3226.
[9]冯金秋.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J].心理月刊,2019,14(2):151-152.
张启东,杨富平.利拉鲁肽与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对比[J].临床医学工程,2020,27(09):1175-1176.
分享:
肌少症是一种以肌肉质量下降、肌肉功能减退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可导致患者跌倒,运动功能、生活质量下降。肌少症的患病率及病情进展与年龄呈正相关,研究显示,高龄人群的肌肉密度较中青年人群的肌肉密度至少下降约50%。
2025-03-29有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用于痴呆症的费用估计为1.3万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这一费用将增至1.7万亿美元,而如果将护理费用的增加考虑在内,则为2.8万亿美元[5]。中医药尤其是中医外治法近年来在痴呆症早期阶段-认知功能障碍阶段的预防与治疗中显示出了较好的效果,受到广泛关注。
2025-03-2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因血糖代谢异常导致患者视网膜局部组织微循环损害进而诱发一系列眼部典型病变,患病率逐年 升 高,统 计 发 现 亚 洲 国 家 人 群2型 糖尿病(T2DM)患者的 DR 发生率已达23%,是目前劳动人群中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的首要原因。
2025-03-18阴茎是由自主神经支配,自主神经是由交感、副交感神经两大系统组成,受大脑皮质和下丘脑的支配和调节,主要支配平滑肌、心肌、腺体分泌、内脏活属于阳痿范畴,其临床症状有阳痿不举、遇劳加重,心悸失眠、多梦,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舌质淡暗苔白,脉细弱[2]。
2025-03-17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发病率呈井喷式增长,它所导致的慢性病亦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其中糖尿病肾病是临床最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该病临床治疗效果差,病情迁延不愈,逐渐加重,直至进展为终末期肾病,依靠肾脏替代治疗维持生命,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
2025-02-10糖尿病作为最常见的慢性进展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糖尿病一旦发生,除了疾病本身之外,引发的并发症不断折磨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如眼病、足病、肾病和脑病,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以糖尿病脑病最为常见。慢性高血糖可缓慢引起认知功能障碍和神经生理结构异常称为糖尿病认知障碍。
2025-02-08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dysfunction,ED)多于糖尿病病程7~10年出现,主要表现为阴茎勃起硬度逐渐降低,勃起硬度的维持时间逐渐缩短,最终导致性生活不能满意完成,甚至完全丧失勃起功能,属于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且具有高发、早发、难治、效差的特点[1]。
2025-02-061 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慢性代谢性疾病, 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对血糖水平的严格控制至关 重要[1]。然而,目前对于1型糖尿病的院外血糖管理 仍面临较大的挑战,如患儿家长护理能力差异、患儿血 糖监测依从性低以及定期监测困难等,可能影响血糖 控制效果[2]。
2025-01-23糖尿病患者随着体内物质代谢紊乱,不仅会引起血糖升高,加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等糖尿病并发症发生,还会引发高血压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增加心脏肌肉收缩力,增加心脏负担,进而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严重会危害患者生命。因此,需采取合理的降压治疗来减少心脏功能破坏。
2025-01-18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种以高血糖、微血管和大血管损伤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损害多个器官和系统。肺由于其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络,更易成为糖尿病微血管损伤的主要部位。糖尿病肺功能障碍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不可逆且与病程相关的肺部疾病,增加了糖尿病的死亡风险,肺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肺疾病的主要病理特征。
2025-01-16人气:5216
人气:4667
人气:4402
人气:3922
人气:271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糖尿病新世界
期刊人气:4284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2-4062
国内刊号:11-5019/R
邮发代号:82-120
创刊时间:1998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1.388
影响因子:0.021
影响因子:1.038
影响因子:0.279
影响因子:0.14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