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c/index/images/icon-home.png)
摘要:儿童1型糖尿病主要表现为胰岛素缺乏和高血糖,其病机主要为脾肾虚衰、痰瘀互结,党毓起主任医师认为治疗儿童T1DM应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制定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病证结合,辨病、辨证、辨症与辨理化指标相结合,标本同治。基于“火力、水气”理论治疗,运用健脾益肾、祛瘀化痰之法,配合胰岛素强化降糖,中西医结合,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病情趋于平稳。从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典型病例三个方面介绍党毓起老师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的经验。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慢性代谢疾病,根据其发病机理分为1型糖尿病(Type 1diabetes mellitus,T1DM)和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其中T1DM是一种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疾病,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发作,10~14岁是高发年龄,主要表现为胰岛素缺乏和高血糖。有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儿童T1DM发病率也有迅猛升高的趋势,并且存在被低估的现象[1]。中国古代医家及医籍多根据疾病的症状对疾病进行命名,糖尿病与消渴、脾瘅、消瘅、鬲消、肺消、消中病名所载疾病症状相似[2]。“火力、水气”理论最早见于《古今录验方》:“火力者,则为腰肾强盛也,常须暖将息。其水气即为食气,食气若得暖气,即润上而易消下,亦免干渴也。”[3]党毓起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在中医个体化辨证论治消渴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党老师认为治疗儿童T1DM应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制定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病证结合,辨病、辨证、辨症与辨理化指标相结合,标本同治。基于“火力、水气”理论治疗,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现将党老师医治儿童T1DM的经验加以总结,以飨同道。
1、T1DM中医病因病机
1.1“火力”与腰肾强盛
《内经》曰:“夫精者,身之本也。”《备急千金要方》谓:“精者,肾之藏也。”由此可见肾主藏精,位于下焦,也被称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精为人体重要的物质基础,肾精与肾气主司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对脏腑功能的发挥也有促进和调节作用,肾精充沛则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气血津液得以正常生成,腰肾强盛则“火力充足”。肺为五脏之华盖,位于上焦,主行水,参与调节全身水液代谢,为水之上源;若其下有暖气,蒸即肺润;若“火力”匮乏,其下冷极,则阳气不得升腾,以致肺干而燥热,表现为干渴、形体消瘦等。现代研究证实肾虚与垂体-肾上腺轴、丘脑-垂体-性腺轴、卵巢功能、胰岛素抵抗有关,认为肾精不足为消渴病发病本质[4]。消渴病患者先天本虚,而肾虚又易生消渴,肾主宰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肾气充足,则气化正常,尿液可正常生成排泄;肾气不足,则气化功能失常,造成水液停聚,水湿痰饮内生,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运用肾气丸治疗肾阳不足、阴液亏虚型糖尿病,开创了从肾论治消渴病的先河[5]。唐代医家孙思邈在治疗消渴病时也多注重温补肾阳之法。党毓起老师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治病必求于本,故临床上治疗消渴病时多采用淫羊藿、巴戟天、仙茅、菟丝子等温补肾阳之品,以壮腰肾之火,进而温煦五脏六腑,达到水火共济的效果。
1.2“水气”与水谷精微
“水气”意为水谷精微之气,其与饮食及脾的生理功能关系最为密切。传统中医认为,消渴病主要是由于脾胃气虚、津液耗损所引发。具体来说,脾胃运化失调,导致所摄取的水谷精微无法正常吸收和利用,产生湿热。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由此可见脾胃衰弱是百病的起因。熊莉华教授认为消渴病与脾关系最为密切,胰腺也归属于脾,治脾即治胰,所以脾才是导致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并提出糖尿病应从脾论治的观点[6]。李丛曦等[7]从益气健脾角度出发,从脾论治针灸治疗气阴亏虚型2型糖尿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吴以岭[8]认为消渴病发病与脾的转输功能失常密切相关,现代医学认为胰腺的分泌功能与中医脾的运化功能关系密切,其中也包括糖代谢功能。党老师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则饮食受纳不能,致气血生化乏源,津血亏虚,“阴火内生”;水谷精微无法输布全身,堆积于体内,膏脂内生,机体正常代谢功能受损,则血糖、血脂失衡而升高,遣方用药上常用黄芪、茯苓、党参、山药、白术等,取其健脾益气之效,调和脾胃,使脾气充健,“水气”充盈。
消渴病的病因主要包括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胃肾,病机在于脾肾亏虚、痰瘀阻滞、燥热偏盛,而以脾肾亏虚为本、痰瘀燥热为标,二者互为因果。党老师认为,儿童T1DM的主要病机在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感受外邪疫毒,饮食失常,导致腰肾亏虚及“水气不足”,出现气血津液生成运化功能失调,水火匮乏、痰瘀毒滞,最终发为消渴病。
2、治疗原则
2.1古今医家治疗T1DM经验
古代医家治疗消渴病,常于甘寒、苦寒药味之中,佐以辛润芳香之品,在清热、解毒、泻下的同时增加补益滋润功效,以达到平衡身体气血的目的。而现代医家对T1DM的治疗则有不同的见解,钱秋海教授认为T1DM患者多以肾虚为本,兼以脾虚,治疗上采用补肾温阳,兼健脾益气温中的治疗大法,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9]。南征教授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制定益气养阴、健脾益肾等为治疗消渴病的基本法则,用药以生地黄、知母、黄连为主药,临床上治疗消渴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10]。王彬彬[11]选取120例T1DM患儿进行临床研究,结果发现胰岛素联合健脾补肾、益气生津为主的中药汤剂治疗小儿T1DM,血糖控制效果明显,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T1DM在临床上有较好的效果。
2.2益火滋水、健脾益肾、祛瘀化痰
党老师据多年临床经验,紧紧抓住水火匮乏、脾肾虚衰、痰瘀毒滞的基本病机,脾肾虚衰则“火力匮乏、水气不足”,脾肾阳气升降失调,不足以蒸腾水谷精微营养五脏,痰瘀毒无法代谢排出,阻滞于经脉、脏腑,患者即出现口干、消瘦、神疲乏力等虚损表现,故运用益火滋水、健脾益肾、祛瘀化痰治则,从脾肾论治,临床组方上多选用山药、肉苁蓉等补肾健脾之品,取三七、荔枝核等化瘀理气之效,同时叮嘱患者规律饮食,以达到“火力强盛”“水气充足”的治疗目的,自拟“甘松降糖方”,用于消渴病患者的常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12]。毕然[13]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120例消渴病患者与盐酸二甲双胍治疗组进行疗效对照研究,结果发现甘松降糖颗粒治疗脾肾两虚夹瘀型消渴病能降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改善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汪燕燕等[14]选取糖耐量异常患者120例,与参芪降糖片治疗组进行疗效对照研究,结果发现甘松降糖颗粒对糖耐量异常患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明显改善血糖代谢相关指标。
3、典型病案
患者李某,女,12岁,身高152cm,体质量31kg,体质量指数13.2kg/m2,2023年2月11日首诊。患者因“多饮、多尿20天”就诊于我科门诊,患者及家属诉40天前感受疫毒后,出现咳嗽、咽痛、发热、肌痛、周身乏力不适等症状,经治疗(具体不详)后症状缓解,20天前复感风寒,出现夜间多饮、多尿症状,饮水次数增多,夜尿次数增多,活动时加重,精神萎靡、神疲乏力、心慌心悸,甚则瘫坐在地,查血糖异常后,就诊于当地三甲医院,行相关检验检查,十二导联心电图示:(1)窦性心动过速HR 113次/min;(2)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ST-T改变(Ⅱ、Ⅲ、aVF、V1-V6导联)。超敏C反应蛋白:<10ng/L(2023年1月25日),后患者转运至上级医院继续诊疗。生化示:葡萄糖18.49mmol/L,酮体阳性,空腹C肽:0.59ng/mL,空腹胰岛素:2.30mU/L,糖化血红蛋白:15.8%(2023年1月25日);尿常规:尿蛋白(2+),隐血(2+),酮体(2+),红细胞139.4个/μL,白细胞50.2个/μL,尿酸胺结晶(+);血酮体:阳性(2023年1月26日)。明确诊断为“1.1型糖尿病;2.1型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予胰岛素注射液(400U:10mL)50 U持续微量泵泵入、补液支持等治疗,5天后复查血酮体:阴性,血糖监测示:2023年1月30日空腹血糖9.2mmol/L,早餐后2h:14.7mmol/L,午餐后2h:17.0mmol/L,晚餐前:11.2mmol/L,晚餐后2h:9.0mmol/L,睡前:10.6mmol/L,凌晨3点:10.5mmol/L。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后出院。患者家属为求进一步中西医结合诊疗,求诊于我院门诊。刻下:形体消瘦,少气懒言,精神不振,腰膝酸软,偶有心慌,纳差,眠尚可,小便频,起夜1~2次,大便调,舌质暗淡,边有齿痕,脉细滑。自测空腹血糖波动在4.0~8.3mmol/L,餐后2h血糖波动在3.5~12.2mmol/L。辅助检查:尿常规示:葡萄糖(-),隐血(-),酮体(-);25-羟维生素D示:14.33ng/mL(2023年2月11日我院)。现降糖方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基础量:25IU,三餐量(早7.0IU,午7.5IU,晚7.5IU)。中医辨证属脾肾虚衰夹痰瘀证,治以健脾益肾、化痰祛瘀解毒,予中药汤剂口服以益水滋火、健脾益肾、化痰祛瘀,具体方药:黄芪30g、金荞麦15g、牛膝10g、杜仲10g、茯苓10g、猪苓10g、续断10g、蒲公英15g、锁阳10g、盐巴戟天10g、仙鹤草10g、丹参10g、连翘10g、钩藤10g、黄芩10g、黄连3g,10剂,水煎服,2日1剂,早晚温服。本方以黄芪补气升阳固表,为君药,现代药理学表明黄芪在降血糖方面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陈娟红等[15]将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黄芪制剂治疗,发现连续治疗21d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牛膝、杜仲补肾活血,为臣药,佐以连翘、巴戟天、黄芩、黄连、蒲公英、金荞麦清热解毒,锁阳补肾益精,钩藤清热平肝,茯苓、猪苓利水渗湿、健脾益胃,续断、锁阳滋补肝肾,丹参凉血安神。全方共奏益火滋水、健脾益肾、化痰祛瘀解毒之功。另嘱患者规律饮食、适度运动,规律补充维生素D2,继续给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治疗。
2023年3月4日二诊。患者服用前方后血糖平稳,家属诉治疗后矢气较甚,体质量较前增加,余证同前。空腹血糖波动在4.8~6.0mmol/L,餐后2h血糖波动在5.3~7.5mmol/L,降糖方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基础量较前减半,三餐量(早6.0IU,午5.5IU,晚5.5IU),予前方加炒牛蒡子10g、麸炒苍术9g以滋补肾精、去湿化痰。7剂,煎服同前。
2023年3月18日三诊。患者家属诉晨起脱发,小便调,偶有起夜。空腹血糖波动:5.9~6.7mmol/L,餐后2h血糖波动:5.3~8.2mmol/L。降糖方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基础量12IU,三餐量(早5.8IU,午5.6IU,晚5.5IU),前方去黄芩,加当归10g以增强补血养血之效。12剂,煎服同前。
2023年4月15日四诊。身高:156cm,体质量39kg,体质量指数:16.0kg/m2。患者及家属诉诸症平,血糖控制平稳,病证同前,效不更方,继予前方12剂,嘱继续服药。
2023年5月13日五诊。患者家属未再诉明显不适,复查,检验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前方去当归,加穿山龙10g以增强活血通络之功,嘱患者适当减药为3至4日1剂,定期复查血尿生化检查,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如有不适门诊随诊。
按:本案患者为女童,脏腑娇弱,正值天寒,疫气盛行,侵袭体内,若想达到治疗目的,应先以扶正祛邪为主,发病后又复感风寒,致使脾肾亏虚,水火匮乏,脾虚则运化失司,统摄不力,加之患者纳食不佳,则“水气”无以生成运化,肾虚则“火力”匮乏,无以蒸腾水谷精微运化周身,且封藏不固,约束无权,致使精微、津液下泄,由小便而去,则成糖尿,日久则致痰瘀毒滞。故治疗上采用中西医结合,西医治疗以胰岛素泵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强化降糖以扶正,中医治疗以益火滋水、健脾益肾、化痰祛瘀解毒为大法,使阴阳调和、气血充沛。
4、讨论
T1DM起病急,发作时症状危重,且容易合并各种酸碱及电解质平衡紊乱,若未能及时诊治,预后极差,其发病原因较多,可能与遗传易感性以及环境、心理和生活方式等影响因素有关,也可能包括卫生因素和病毒感染[16]。目前有研究表明,此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胰岛β细胞受损,从而造成胰岛素分泌不足,所以T1DM患者需要完全依赖外源胰岛素治疗,目前胰岛素治疗已发展到“人工智能控制胰岛泵”阶段[17],胰岛素治疗按照中医理论可起到扶正的功效。党毓起老师认为,T1DM的病因是先天禀赋不足和(或)后天外邪侵袭导致的脾肾虚衰,痰瘀阻滞,燥热偏盛,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以水火匮乏、脾肾虚衰为本,痰瘀燥热为标。如果能在患病早期疫毒侵袭时及时采用胰岛素泵强化降糖治疗,配合中药以益水滋火、补益脾肾,祛除病理产物,尽可能恢复脏腑生理功能,则可以从根本上改善体质,增强个体抵抗力,减轻症状,最大限度减缓并发症的发生,使血糖水平趋于平稳,极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补益脾肾还可以促进消化吸收、增加营养、提高食欲,并对促进新陈代谢、保持体力、延缓衰老等产生积极影响。本研究在治疗思路上注重整体观念,因地、因时、因人治宜,结合患者症状、体征、西医检验检查结果,采用中西医结合,精准用药、合理组方,在临床上治疗儿童新发T1DM取得了较好疗效,为中西医结合缓解儿童TIDM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参考文献:
[1]罗飞宏.儿童1型糖尿病的诊治与展望[J].临床儿科杂志,2022,40(5):321-327.
[2]贾佳,郑凯,查敏,等.1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和临床特点分析[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20,43(5):43-48.
[3]甄权.古今录验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189-190.
[4]马会霞,柳月娟,高秀娟,等.从肾论治糖尿病[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7):280-281.
[5]张佩江.仲景方治疗消渴病初探[J].河南中医,2009,29(1):9-10.
[6]潘宗妃,熊莉华.熊莉华教授从脾论治糖尿病经验[J].陕西中医,2020,41(10):1464-1467.
[7]李丛曦,周鸿飞.从脾论治针灸治疗气阴亏虚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3,17(7):139-142.
[8]吴以岭.消渴病从脾论治探讨[C]//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农村卫生协会.第十一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农村卫生协会,2015:3.
[9]曲芊芊,杨文军,钱秋海.钱秋海以肾为主,脾为辅治疗1型糖尿病经验[J].黑龙江中医药,2015,44(3):34-35.
[10]王檀,南征.南征教授治疗消渴病经验[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6):945-946.
[11]王彬彬.胰岛素与中药汤剂治疗小儿1型糖尿病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33(2):183-186.
[12]颜青,汪燕燕,党翔,等.党毓起运用自拟甘松降糖方治疗糖尿病前期的经验[J].国医论坛,2017,32(2):12-13.
[13]毕然.甘松降糖颗粒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脾肾两虚夹瘀型)临床观察[D].银川:宁夏医科大学,2021.
[14]汪燕燕,党毓起,田强,等.甘松降糖颗粒治疗糖调节受损6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26(16):79-81.
[15]陈娟红,念君玉,肖建平.中药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J].临床合理用药,2023,16(12):121-124.
[17]张芮,司维.干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21,31(6):128-132.
基金资助:银川市科技创新重点项目(2021-SF-00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西北地区)中医诊疗中心(内分泌)培育单位建设项目(国中医药医政函[2018]205号);
文章来源:于盛卫,颜青,孙丽君,等.党毓起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经验:基于“火力、水气”理论[J].亚太传统医药,2024,20(08):137-140.
分享: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发病率呈井喷式增长,它所导致的慢性病亦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其中糖尿病肾病是临床最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该病临床治疗效果差,病情迁延不愈,逐渐加重,直至进展为终末期肾病,依靠肾脏替代治疗维持生命,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
2025-02-10糖尿病作为最常见的慢性进展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糖尿病一旦发生,除了疾病本身之外,引发的并发症不断折磨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如眼病、足病、肾病和脑病,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以糖尿病脑病最为常见。慢性高血糖可缓慢引起认知功能障碍和神经生理结构异常称为糖尿病认知障碍。
2025-02-08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dysfunction,ED)多于糖尿病病程7~10年出现,主要表现为阴茎勃起硬度逐渐降低,勃起硬度的维持时间逐渐缩短,最终导致性生活不能满意完成,甚至完全丧失勃起功能,属于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且具有高发、早发、难治、效差的特点[1]。
2025-02-061 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慢性代谢性疾病, 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对血糖水平的严格控制至关 重要[1]。然而,目前对于1型糖尿病的院外血糖管理 仍面临较大的挑战,如患儿家长护理能力差异、患儿血 糖监测依从性低以及定期监测困难等,可能影响血糖 控制效果[2]。
2025-01-23糖尿病患者随着体内物质代谢紊乱,不仅会引起血糖升高,加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等糖尿病并发症发生,还会引发高血压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增加心脏肌肉收缩力,增加心脏负担,进而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严重会危害患者生命。因此,需采取合理的降压治疗来减少心脏功能破坏。
2025-01-18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种以高血糖、微血管和大血管损伤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损害多个器官和系统。肺由于其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络,更易成为糖尿病微血管损伤的主要部位。糖尿病肺功能障碍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不可逆且与病程相关的肺部疾病,增加了糖尿病的死亡风险,肺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肺疾病的主要病理特征。
2025-01-16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指糖尿病病人在排除其他潜在病因后出现的周围神经功能障碍,是糖尿病病人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0%~15%的糖尿病病人在确诊时已伴有周围神经病变,且在病程超过5年的糖尿病病人中,有50%以上的病人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损伤。
2025-01-15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其发病机制与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及免疫障碍等因素密切相关。关于糖尿病足的治疗,现代医学多给予前列腺素E1、血管介入及干细胞移植等全身治疗结合局部治疗为主,均因疗效不肯定或价格昂贵而难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2025-01-11糖尿病是一种常见慢性疾病,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病程较长,通常难以治愈,多数患者需终身用药,随着病情不断发展,将会损伤多处系统组织,引起一些列并发症。糖尿病足作为常见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由神经、血管病变所引起,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该病是导致非外伤性截肢的重要原因。
2025-01-09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是体内尿酸生成过多和(或)排泄过少所致的疾病。HUA作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HUA是痛风发生最直接和最基础的原因,也是高血压、心血管事件及死亡、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病等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4-12-21人气:16240
人气:15687
人气:15180
人气:13850
人气:13619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期刊人气:1629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713X
国内刊号:11-5512/R
邮发代号:80-622
创刊时间:2006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910
影响因子:0.758
影响因子:0.481
影响因子:0.732
影响因子:1.156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