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如今研究生的学习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就是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法也要进行积极创新。文章以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及状况为研究生的根据,提出了环境咨询、学科渗透以及课程教学等方式方法进行创新。在目前的教学情况中,高校也要综合考虑、结合实际、活学活用找到适合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合适的方法,最终使其形成全面的体系。
很多调查显示在2015年底时,研究生的数量创新高。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研究生的数量只会越来越多。研究生在我国社会中的力量不可小觑,储备的人才非常丰富,可以被当做建设新型社会的中流砥柱。因此要多多关心研究生的教育状况,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此篇文章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问题作了详细探讨。
1、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是有现实依据的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前研究生的心理需求特点来做出判断,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达成目标。
1.1 前提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是教育方法的前提,想要进行正确有效的方法,就需要了解研究生当前的心理需求。为了了解研究生的心理需求,课题组专门进行了调查活动,在调查中发现,当前的研究生确实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大部分人心理健康教育滞后。调查还反映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体两翼这个问题,它的局限性很大,只能服务少数研究生,覆盖面少,作用功效难以最大程度的发挥。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滞后的,并且具有单一性,因此,从发展格局和方法方面都应进行更好的创新,不断地为研究生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其心理发展水平。
1.2 条件
正确把握研究生的心理需求是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条件。研究生时期,人们面临着很多的任务,钻研学术、恋爱、选择职业等等,这些给研究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严重影响着研究生的未来。对人来说,适度的压力是动力,过度的压力则会造成心理问题,使人不堪重负。在调查中发现研究生的心理需求主要有两种:一是形式百变、多样化。他们期望可以有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多样化的服务。二是内容多元。他们面临恋爱、择业、学业方面的压力,希望涵盖这些内容。三是质量好。他们希望专家和专业人员来为其解说,开导。研究生自身的需求就与大学生不同,因此两者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区别开来,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更深一层,更加多元多样化。
2、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
以当前研究生的心理需求为根据,我们研究出的方法主要有:授课法、进行学科渗透、环境耳濡目染、开展咨询辅导、进行实践活动。
2.1 授课法
授课法顾名思义为课程教学,开展多个心理课堂来为研究生开解心理问题,学校可开设公共的选修课,有组织有目的开展心理教学,让研究生了解心理健康意识,使心理疾病的发生概率降低。授课法较为直接,覆盖面广,能更有效地满足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以人为本,对生命有敬畏感,对个体有关怀感,具有人文精神。
但是,当前很多学校因师资力量缺乏,上级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很多学校是没有开展课程的,只有一少部分开展了心理健康课,因此很难满足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需求。这可以看出高校要足够重视之一问题,尽早开设课程。在开设课程时也有一定需要注意的:首先,要有和研究生心理需求相配套的教材书;其次,要科学合理的安排课程;最后,要重视师资力量的引进。
2.2 进行学科渗透
这一方法的意思是在各个课堂中,教师都可以有意识的穿插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把这些知识与学生的学业知识相结合,使学生慢慢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让研究生的心理更加健康,这一方法可以各个课堂都拥有治疗心理的功效,让每位教师和学生都参与进来,可以有很大的覆盖面。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体课程的一部分,想要达到研究生心理健康这一目标,开设专门的科目可能远远不够,更需要大家都参与进来,各个学科共同努力,调动学校可调动的教师资源最终完成目标。学科渗透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的:教师具有一定的心灵感化能力,要进行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好的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教授的学科当中。
2.3 环境耳濡目染
环境的耳濡目染主要是环境的陶冶作用,研究生处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会不知不觉的受到影响,更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这里环境包括很多,校园、家庭、社会等各个环境都会对研究生产生影响,这用方法较为隐性,不直接,但是对研究生心理健康这方面的教育好处尤为明显,一切都以人为中心。高校要重视环境潜移默化的的功能,要积极进行一系列的校园改造,让学生身处良好的环境中受到文化的熏陶,要着重打造高雅文化,坚持真善美,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建立民主、平等、有爱的和谐氛围,坚持主旋律,正能量。
2.4 进行咨询辅导
这一方法是心理辅导者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被咨询者恢复心理健康,克服心理障碍的一种方法。在辅导形式上,可以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形式进行辅导;方式可采用网络,面对面等方法来辅导;辅导内容就以研究生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来辅导。这一方法开展的关键是要有质量高的心理咨询师,多多引进专业人士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2.5 进行实践
实践法就是进行一些的心理健康的活动,帮助研究生在生活中拥有一定的心理技能和心理素质,实践可以让研究生有外在的体验,这是授课、咨询等方法无法达到的。
3、结语
以上讲述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以及解决这一现状的五种方法,经过课程讨论,我们应重视授课法,不断地完善其他几种方法,多多开展实践活动。不断地进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创新,建构起一定的理论体系,提高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他们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侯佳琦,方鸿志.积极心理学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2(01):118-121.
[2]郑爱明,李梅.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0(06):153-156.
[3]李田伟,李福源,刘倩.微信时代积极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20):68-69+78.
[4]武成莉,王淑敏,宋宝萍.积极心理学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1(05):76-78.
张文静.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析[J].中外交流,2019,26(20):19.
分享:
在“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步入了更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时期。随着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人数与招生数量的逐年上升,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以及创新能力就成为了新时期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
2024-06-13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影响我国科技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招生人数增加与培养质量下降的矛盾日渐突出,地方高校尤为严重。关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方法,黎军等[1]提出要对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各个环节(生源、课程教学、导师指导、论文写作、科研训练和论文答辩等)进行控制。
2023-11-07公共管理研究生(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以下简称MPA)以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高度融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全面落实提供着基本的人才支撑,不仅直接关联并体现党的政治立场、执政理念、价值观,对学生思政德育培养的要求也更高。
2023-11-03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1]。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最为重要的能力,也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核心。当今世界,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浪潮不断涌现,这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
2023-11-01研究生培养是建设创新型社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环节[1];尤其工程类研究生培养在人才培养体系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引领工业发展的第一战略资源。工程实践是工程教育的基石,创新能力是培养研究生的根本[2,3]。
2023-10-30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位于国民教育的顶端,是科学研究潜力的主要标志和高层次拔尖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来源,是国际竞争力和高等教育质量的直接体现。
2023-10-26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推进,护理在我国医疗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1]。对于护理学科而言,培养护理硕士研究生的科研道德素养、提高护理科研质量,不仅是衡量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也是评价护理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2023-10-17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将教育引入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收获见解,始终是长春中医药大学坚持的教育理念。社会实践架起了学校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其意义日益凸显。通过社会实践,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意志品格以及研究性创新学习的能力。也只有通过系统的社会实践,才能持之以恒地塑造和提升学生读懂中国国情的能力。
2023-08-25就业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的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研究生就业问题是影响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继续增强,毕业生就业面临自身准备不足和外部就业竞争激烈的窘境,毕业生就业市场表现出的供需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2023-07-13共同体的概念早已有之,自党的十八大首次正式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来,共同体意识逐步得到人们的关注。有关共同体的研究涉及到各个学科领域,而教育领域的共同体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网络学习共同体等几个主题。对于师生学习共同体,尤其是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还不足够深入。
2023-07-13人气:9777
人气:5596
人气:5534
人气:4908
人气:4799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期刊人气:1737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0-5420
国内刊号:11-1476/C
邮发代号:82-159
创刊时间:1987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45
影响因子:0.077
影响因子:0.259
影响因子:0.356
影响因子:0.05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