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以中药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药用植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4-06-1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在新医科背景下,熟练、交叉使用专业知识促进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是中药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药用植物学作为中药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其课程改革是中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点环节之一。本文针对医科院校中药学专业特点,提出并实践一系列基于中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药用植物学教学改革措施,并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详细介绍在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等方面的设计、优化与创新。在此基础上,探讨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对中药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药学科交叉知识体系构建等宏观问题的现实意义,以期为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 关键词:
  • 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
  • 中药学
  • 创新型人才
  • 教学改革
  • 药用植物学
  • 加入收藏

推动具有高附加值的技术革新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1,2]。伴随新医科的出现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中医药高等教育需要从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3],以及优化教学评价体系等多方面探索重构符合时代特点的创新型教育体系,从而为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药用植物学是中药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奠定学科基础、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潜能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4]。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药用植物分类和鉴定的基本能力,还可以培养对中医药的兴趣及中医药研究的原创性动力,认识到中药基源对整个中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性。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药用植物学课程改革是中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点环节之一。然而如何突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能力培养为辅”的教学理念,以及如何通过教师合理引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动性,仍是本门课程改革的重点目标。本文针对医科院校及中药学专业的特点,提出并实践了一系列基于中药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药用植物学教学改革措施,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提高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型中药人才探索切实可行的方法,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药用植物学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


药用植物学课程主要包括植物形态解剖学和经典植物分类学两部分,其课程内容兼具专业术语多、理论知识点庞杂、应用实践性强等特点[4]。该课程属于中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要求学生不仅有植物学理论知识,还需具备野外识药、辨药等实践应用能力,是一门实践融入理论的课程。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药用植物学课程共设置56学时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12学时见习课和18学时野外实习,分别在教室、实验室、校园和京郊山区4个场所开展教学,从理论知识、实验技能、专业实践3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药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分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强化学生“中药以草为本,中药质量从基原辨识开始”的意识,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与科研创新思维、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吃苦耐劳、互助友爱的团队精神,为学生今后从事中药鉴定、质量评价、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等工作奠定基础。

本校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始终贯穿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理论教学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与网络教学资源,并结合校园药用植物资源与中药标本等,开展混合式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实验教学充分利用药用植物浸制标本、药用植物蜡叶标本、显微切片等直观性强的教学用具,将理论课中较为抽象的知识在实验中具体展示;实践教学则充分利用校内外植物资源,通过培养学生对药用植物形态特征观察和药用植物特征识别、鉴别能力,达到认识药用植物的目的。尽管整体课程穿插雨课堂、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应用软件和教学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学生课堂参与感,但随着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人们对中医药的需求日益增多,相关的基础性和产业化研究不断进步,如何确定药用植物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以及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和评价指标,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并不断发展其创造性思维,是当下药用植物学教学改革的根本所在。


2、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改革


2.1 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根本。将中药学各门基础课程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形成不断发现问题、创造知识的内生机制,药用植物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尤为重要。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在保证知识系统性和重实践操作的基本原则下,理论课教学内容依托植物学理论框架,从形态解剖学和植物分类学两方面入手,两部分授课内容比例为1∶1,力争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实验课教学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激励学生自己探究,解决具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其科学、生物和医学兼备的综合素养。实践课程则强调将相近相似的植物学术语和知识点回归到实物对比中,通过观察学习,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药用植物学的相关知识。在本校药用植物学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中,除基础知识学习外,还设计了一定比例的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如理论教学的创新性作业、实验教学的设计性实验等,旨在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团结协作完成设计、实操、展示等任务,以达到既学习相关知识,又锻炼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为详细阐述教学内容改革的初衷、措施及相关教学成果,以创新性作业和设计性实验为例对其进行说明。这2项教学内容均采用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学习任务布置时间分别位于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收尾阶段,一方面可保证学生在进行该教学活动时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可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学习兴趣贯穿始终。通过近4年的创新性作业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可以巧妙地将不同学科与药用植物学结合起来,或把药用植物学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与文学类或艺术类学科结合的诗词、音乐创作,制作药用植物科普小视频,根据药用植物所含有的挥发性成分制作功能型蜡烛香薰等。而在设计性实验环节,则看到了学生经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养成了严谨、科学,又兼具创新的基本素养,如从形态到显微切片区分易混药用植物、利用微小果实鉴别菊科同属植物等。这一系列多元、自主的学习内容,既凸显了学生的个性,又打破了既有的标准试卷和标准答案,让学生们在学习中自由发挥,彰显各自的创新能力。尽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满了多样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但也正是这种限制少、包容性强、鼓励创新的形式,才能看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发掘个人潜质。

2.2 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灌输知识”,而“引导能力”不足,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主观能动性较差,更谈不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开发[5]。为改变这一困局,要求高等教育建立一种能够培养学生持续性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既要注重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相结合,也要注重知行合一,把教学的最终目的升华为“教是为了不教”。当前,在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现状和新医科建设的迫切需求下,对药用植物学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多角度、多方式融合教学模式改革2个角度入手,形成适合药用植物学理论课教学的“BOPPPS+雨课堂”整合式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基于这一改革,一方面能充分利用传统教学和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各自优势,发展传统课程的现代化教学新模式;另一方面也能将专业课程建设全面融入医药专业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之中。

以笔者所在院校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为例,“BOPPPS+雨课堂”整合式教学模式在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中的优势较为明显。相较传统教学方法,整合式教学模式能够从预习、授课和反馈3个方面闭环式完成教学内容,且授课形式多样、内容充实、学生学习效率相对较高,如教师在课前将视听资料推送给学生,极大地丰富了预习内容和形式,明确了课程重点及难点,让学生做到有目的地预习,有侧重地听课,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听课效率。

除课程整体采用整合式教学方法外,在设计性实验环节还增加了问题式学习教学环节,由学生提前查阅文献、收集资料、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开展实验研究,最终以小组为单位,对实验中所发现的问题、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汇报总结。将基础性和创新性融合在一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学生对药用植物学基本研究思路和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提高。但上述教学方法也有一定弊端,对于“BOPPPS+雨课堂”整合式教学模式而言,学生预习阶段自主选择学习资料的机会较少,导致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程度的个性化学习。因此,如何在上述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探索自主式、启发式、兴趣式、创新式的教育模式,从多个方面探索新医科背景下的创新教育模式,实现药用植物学课程新的教学改革,从而为互联网时代的课堂教学增添一抹亮色,为培养符合新时代医学发展要求的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有力保障,仍需我们不断探索。

2.3 课程评价体系改革

课程评价体系是课程的“指挥棒”,它指导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成才模式。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的课程评价体系,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具有积极促进作用[6]。作为课程的基本要素之一,课程评价不仅是促进课程改革的保障,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7]。通过对多所医药类院校药用植物学课程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发现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评价目标定位不准确、评价标准缺乏一致性、评价手段相对较单一等。因此,如何构建多元化、科学的教学评价,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是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当今高等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

在药用植物学教学实践过程中,随着其教学目标逐渐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主,其课程评价体系的框架也逐渐清晰。在课程评价体系改革过程中,笔者所在院校跨越式地迈出了两大步:一是确定课程评价体系中的核心元素,二是构建多维全面的课程评价体系。为明确课程评价体系的核心元素,以原评价体系存在的弊端为切入点,从比例权重、课程目标等方面剖析问题根源,并结合学生、教学和用人单位等主体的关系网,确定课程评价的核心元素。考虑到课程评价的实际意义在于课程目标的量化,一方面评价学生对该门课程掌握的水平,另一方面也对教师的整体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因此在确定课程评价核心元素后,就以课程目标为导向,搭建体系框架,设计评价方法,确定评价标准,进而构建全面的课程评价体系,上述过程步骤见图1。为更好地了解该过程,以2021年药用植物学课程评价为例进行详细说明:(1)剖析近3年课程评价体系的弊端,确定核心元素;(2)以学生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依据,明确课程目标,并根据课程目标设定考核环节,搭建框架,明确建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评价体系;(3)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获得程度进行双向考评,其中,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以考核知识为主,而能力考核则贯穿课程的全过程,通过提交设计性实验报告、创新性作业汇报、制作蜡叶标本、边学边悟等环节完善形成性评价,设计评价方法;(4)对于不同考核环节,采用不同的评分标准,如知识考核以客观评分为主,创新性作业和设计性实验等能力考核给出具体评价重点和简明的评分标准(见表1)。最终形成的课程评价体系包括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和形成性评价(占总成绩的50%,含课堂测试、创新性作业、设计性实验、实验技能考核、校园见习及野外实习等,分为个人成绩和小组成绩两部分,采取百分制评定)。上述课程评价体系明确了课程学习的目标和任务,有助于学生实现精准学习,提升专业素质和能力。

图1 药用植物学课程评价体系构建    

表1 创新型作业评分标准 

2.4 其他改革措施

为弥补固定教学内容的限制,笔者所在院校还设立了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和第二课堂项目,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拓展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型科研训练,如校园药用植物图谱编撰、药材基原鉴别等。活动采取小组讨论(每组3~5人)的学习方式,先由师生商讨确定选题,随后学生利用文献检索、工具书、数据库及相关网络资源获取科研信息,制定实验方案,鼓励小组成员交流共享信息,最终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科研训练,并督促学生对科研工作中自己感兴趣或体验感丰富的一个或多个过程片段进行成果汇报总结。通过这些“亦教亦研”型教学过程,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锻炼了学生总结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活跃了学习氛围,为中药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除课堂外的科研平台。


3、小结


挖掘并培养中药学创新型人才是中药学专业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需要我们长期思索并不断探索提高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笔者所在院校以中药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药用植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总结,可以发现: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能同步提高;教学方法的改进能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而课程评价体系则与课程本身呈反馈的关系,既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促使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的设计与优化。总而言之,教学内容承载着创新,教学方法引领着创新,学术活动推动着创新,而最终的课程评价则为创新导航。因此,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课程改革为依托,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其养成创新思维,兼具创新精神,具备创新能力,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雯乐,谢俊秋,龙瑶,等.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3,42(10):228-232.

[2]段瑶瑶.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9.

[3]刘杨,李宝琴.新医科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变革与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27):193-196.

[4]吴晓毅,刘长利,高伟,等.《药用植物学》慕课的学习实践与教学启示[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16):16-19.

[5]乔万敏,邢亮.开放式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视角[J].教育研究,2010,31(10):86-91.

[6]曹海莹,吴吉贤,赵大海,等.多维度工科实践类课程评价体系探索[J].教学研究,2019,42(6):109-114.

[7]卢玲,黄贤英,黄继平.能力导向的课程评价体系设计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0(3):131-135.


基金资助: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科研课题(ZC-20-10);首都医科大学校级培育基金(PYS2104);


文章来源:吴晓毅,刘长利,赵欢,等.以中药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药用植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24,48(04):258-261.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期刊名称: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期刊人气:5056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重庆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2095-1485

国内刊号:11-6021/R

邮发代号:78-127

创刊时间:2002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