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正>术后胃肠功能紊乱(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PGD)是腹部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术后发生率高达30%[1]。PGD主要是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便秘等胃肠道症状,较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多功能器官衰竭[2]。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但是多数学者认为PGD形成与麻醉用药、术后禁食禁水、腹腔内炎症反应、手术创伤、抗生素使用等因素有关。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PGD)是腹部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术后发生率高达30%[1]。PGD主要是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便秘等胃肠道症状,较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多功能器官衰竭[2]。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但是多数学者认为PGD形成与麻醉用药、术后禁食禁水、腹腔内炎症反应、手术创伤、抗生素使用等因素有关。西医治疗主要使用促进胃动力的药物,但是不良反应较多,使用受限。中医学有着独特的经络系统,可以通过穴位使用针刺、贴敷、灸法等外治法来治疗PGD,从而免于内服药进一步损伤机体。
中医学没有“术后胃肠功能紊乱”这个病名,但是根据主症表现可以归为“肠结”“气滞”“呕吐”等范畴[3]。认为手术为金刃所伤,损伤筋肉、血脉,导致气血阴阳受损,加之血溢脉外,气滞瘀留,不通则痛。手术损伤人体正气,致使脏腑虚弱,气血亏虚;术后禁食禁水,损伤后天之本,脾气虚弱,水谷精微生化无源,浊气壅塞、胃气上逆而致恶心、呕吐;胃肠失于濡养,肠内干燥而致便秘,腑气不通。脐为经络之总枢,与百脉相通,介于阴阳之间,神阙穴位于脐正中,因此通过药物或温度刺激神阙穴可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治疗疾病。本文将神阙穴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治疗中的应用概述如下。
1、对神阙穴的认识
1.1中医对神阙穴的认识
神阙穴,其名出自《外台秘要》,此穴位于脐中,又称为气舍、气合、脐中穴等[4]。神即神气,阙即宫门,《灵枢·本神》曰:“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说苑·修文》曰:“神者,天地之本而万物之始也。”因此神阙意为元神出入之处与所居之宫阙,脐神亦指人身之元神。
神阙为任脉要穴,具有温阳健脾、益气固脱、和胃理肠的作用[5]。清初王宏输有云:“人之始生,生于脐与命门,故为十二经脉始生,五脏六腑之形成故也。”可见脐与全身经络和五脏六腑的联系紧密。首先,神阙穴可通过十二经脉与全身脏腑相连,如足阳明下挟脐,足厥阴过毛中上行入脐,足少阴夹脐上行等[6];其次,神阙作为“阴脉之海”任脉上的腧穴,可通过任脉联系全身阴经,通过“阳脉之海”督脉联系全身阳经,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挟脐上行”,任、督、冲三脉“一源三歧”[7],脉气相通,共同联络十二经脉。清代吴师机有云:“脐者……布五脏六腑……命使百脉和畅。”因此神阙穴能使气机调畅、气血阴阳调和、脾胃健运;并且神阙穴位于脐正中,根据腧穴的近治作用,治疗腹部消化系统相关的疾病极为有效。
1.2现代医学对神阙穴的认识
西医研究表明,脐是胚胎发育最晚闭合的部位,脐部凹陷,皮下无脂肪组织[8]。脐下有着丰富的血管网和神经网,附脐静脉、胸腹壁浅静脉、肋间静脉、第十一胸神经、第十胸神经分支等都经过此处[9]。由于其特殊的解剖学特点和丰富的血管神经网,相关研究发现经皮给药时神阙穴对于药物的透过量高,并且药物透过皮肤的速率也更快[10]。有学者把腹部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认为人体的变化与之关系密切[11]。叶海涛[12]则认为通过对穴位的操作,刺激穴下的神经,引起神经体液调节,从而造成体内环境的改变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还有观点认为神阙穴发挥疗效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经络传导感应和全息胚脐的泛作用这三条途径,且由于人体消化器官大都聚集与此,所以其在治疗PGD的便秘、呕吐、腹痛、腹胀等方面广泛应用[13]。
2、中药外敷神阙穴在PGD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外治法是历史悠久传统疗法,穴位贴敷是其中之一。穴位贴敷是以中医理论为依据,把药物直接敷在皮肤表面相应的腧穴上,通过皮肤渗透入血发挥药理作用[14]。赵鑫等[15]发现,药物发挥药效有两种途径,一是经过角质层和真皮层入血,二是直接从汗腺、毛囊入血,并且通过腧穴能加速药物吸收和穿透。药物经过皮肤直接入血,可以避免肝首过效应和保护胃肠道,防止因口服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16]。结合神阙穴的解剖学特征和沟通全身脏腑经络的特点,神阙穴的中药贴敷有着独特的优势。
2.1单味中药外敷神阙穴
中药的每一味药都有其专有的四气五味和归经,将特定的药物敷在穴位上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如在单味中药治疗PGD中,吴茱萸使用较多。《神农本草经》首次载入吴茱萸,其性辛、苦、热,归脾胃、肝、肾经,有散寒止痛,助阳止泻之效。现代药理学认为其药用成分主要是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及苦味素[17]。如谭晓红[18]选取76例腹部术后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发现用吴茱萸神阙穴贴敷能有效促进胃肠蠕动,短时间内使胃肠功能恢复,总效率可达100%。霍磊[19]等选取241例腹部术后患者,在上午9:00、下午4:00两个时间点开始对神阙穴进行半小时的热敷,结果显示能明显改善患者腹胀症状,促进胃肠蠕动,帮助肛门排气。曾华[20]等发现使用吴茱萸、姜汁贴敷神阙、足三里、内关穴,实验组腹胀程度轻于对照组(P<0.01),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自主排气、排便时间等均短于对照组。柴政[21]等使用芒硝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的患者进行神阙穴贴敷,结果表明治疗组不管是在腹胀症状评分、肠鸣音恢复时间,还是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均显著优于仅进行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
2.2中药复方外敷神阙穴
中药复方用于穴位贴敷需要进行辨证论治。各医家对于PGD病机的认识总结起来主要是手术损伤正气,导致气虚,推动作用减弱,脾胃受损,升降失常,腑气不通,气机郁滞,再加上因手术本身造成的血溢脉外造成血瘀。因此治疗上多采用补益脾胃、调畅气机、消积化滞、活血化瘀等治法。杨东亮[22]用枳术散热敷神阙穴治疗PGD,结果显示30例治疗组在肠鸣音恢复、肛门首次排气等方面效果显著。胡燕[23]使用中药(大黄,芒硝,吴茱萸,莱菔子,木香,厚朴,桃仁)热敷神阙穴的方法治疗PGD,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8.6%,而对照组仅有48.6%,两组对比疗效差异显著。何静[25]采用补脾益胃、理气活血的治疗法则,给予中药(黄芪、白术、肉桂、红景天、玫瑰花、高良姜、文术、苏合香等共研末, 取适量黄酒调成糊状)外敷神阙穴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罗云等[26]使用加味小承气汤热奄包热敷神阙穴,结果表明能加快胃肠功能恢复。
2.3中药复方外敷神阙穴联合其他穴位
有学者对神阙穴联合其他穴位的方式进行临床研究。除了神阙穴之外使用最多的是足三里穴和中脘穴。足三里是胃经的下合穴,具有补气行气、健脾和胃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胃肠疾病;现代医学认为此穴对于治疗胃炎、肠梗阻等消化系统疾病有奇效。中脘穴作为胃之募穴可调节胃肠气机升降,梳理三焦气机。如麦秀琴等[27]选用神阙穴、足三里、中脘穴等穴位,将吴茱萸粉、生姜水、厚朴、莱菔子等研成粉末按比例混合, 用适量蜂蜜、姜汁调制成圆形小药饼外敷上述穴位用于妇产科术后胃肠功能的调节,结果表明在腹胀及恶心呕吐等症状方面效果较好。王芸等[28]使用神阙穴联合足三里、中脘穴治疗PGD,治疗方法是用内含大黄、枳实、芒硝、厚朴、等药的中药敷料,贴于以上穴位,每日1换, 连敷3日;结果表明患者依从性好、症状改善明显。李潇[29]将莱菔子、厚朴、木香、青皮、食盐等裝于小布袋中,使用时加热布袋至45~50℃敷于神阙、中脘等穴,结果表明该法疗效显著、易于操作、安全可靠。
2.4神阙穴贴敷联合其他疗法
景晓慧[32]使用吴茱萸敷脐联合电针治疗PGD,电针刺激足三里,能增加小肠蠕动,促进胃泌素、胃动素释放,升高大鼠体质量[33]。高绥林[34]选择联合保和汤进行内外合治,治疗后PGD相关症状恢复较好,明显增加了血浆血管活性肠肽含量。
2.5神阙穴贴敷剂的现代工艺制备
除传统外治法中药外敷之外,随着药物制备工艺的完善,神阙穴贴敷剂也有相应的改进。如付雯[30]把赋形剂加入中药细粉中做成肠通膏再加入冰片增加透皮作用,使药物更易吸收,实验证明PGD相关症状改善显著。张石军[31]选择将小承气汤水混液加入壳聚糖制成药膜敷脐,使药物缓慢释放而作用持久,实验结果表明疗效显著。新工艺的使用使得药物贴敷作用更加广泛,穴位贴敷有着更广阔的前景。
3、艾灸神阙穴在PGD治疗中的应用
《本草纲目》曰:“艾以叶入药,通十二经,具回阳…”,灸脐(神阙穴)法是借助火的温热之力帮助药物透入皮肤,增加药物刺激作用,具有安全、易操作、疗效确切等特点[35]。刘小胜[36]使用灸脐法治疗PGD,着重体现艾灸温经、活血、行气的作用;研究显示能显著减轻PGD的相关症状,发挥良好的抗炎免疫作用。习永霞[37]临床观察脐灸联合电针的疗效,结果显示加入电针的实验组比单纯的脐灸效果要好,二者联合效果更佳。易新平[38]研究表明在胃肠功能恢复方面,电针配合艾灸比单纯西医基础治疗效果更好。由此可见单纯灸脐效果有限,可以在此基础上联合电针治疗,产生更好的疗效。
4、结语
PGD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多功能器官衰竭,危害患者生命。西医药物治疗副作用明显,研究证明中医外治法疗效突出,易于操作,患者接受度高,无毒副作用。神阙穴在中医经络系统中联系全身脏腑经络,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效果显著。在西医解剖学上脐部凹陷,表皮较薄,皮下神经血管丰富,极易于药物吸收,发挥药效;这也是外治法有疗效的生理基础。然而,对于神阙穴是通过何种途径对人体进行调节,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晓秋,吴文忠,郑曼,等.电针干预防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随机对照预试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6):179-182.
[2] 杨苑,张宁,段渠.脐针疗法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8,39(1):88-90.
[3] 翟春涛,田岳凤.基于现代文献隔盐灸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10):1453-1455.
[4] 孙爽,唐宏图.神阙治病理论依据探析[J].针灸临床杂,2020,36(1):79-82.
[5] 周如意,张丽娜,叶森林,等.近10年神阙穴隔盐灸临床研究进展及文献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22,24(3):263-267.
[6] 李晨馨,程丽敏.中药神阙穴贴敷治疗混合痔术后便秘的研究进展[J.智慧健康,2017,3(23):31-32,38.
[7]黄逸珠.艾灸神阙、足三里穴对痴呆大鼠脂质代谢表达的影响[D].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2019.
基金资助:黑龙江省级名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文章来源:代清泉,王宽宇.神阙穴用于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3,30(05):1038-1040.
分享: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指在胃黏膜上皮多次受损后出现的一种慢性胃病,可伴随肠腺体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固有腺体减少,有患胃癌的风险[1,2]。对于广泛萎缩和/或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家族史、肠上皮化生不全或肠上皮化生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应进行定期监测以预防胃癌的发生[3]。
2024-06-28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由于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化,又因劳累损伤、外力等因素导致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外突出,从而对神经根产生刺激而引起腰腿疼痛或麻木、坐骨神经痛,常发生于第4~5腰椎、第5腰椎~第1骶椎[1,2]。
2024-06-28肛瘘属于肛肠科常见疾病,是直肠肛管管腔与肛周皮肤之间形成的一种异常通道。研究显示,我国肛门直肠部位疾病中,肛瘘的发病率占总发病率的3.6%[1]。对于肛瘘,往往需要通过手术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肛瘘手术多为开放性手术,术后容易出现肛门部的疼痛、分泌物增多等问题,影响创面的愈合。
2024-06-27cART能够抑制HIV复制,提高CD4细胞计数,降低病死率,改善艾滋病患者的预后[1,2],但存在免疫重建不良、耐药、不良反应较大等问题[3,4,5]。中医药能够改善艾滋病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机会性感染与c ART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6,7,8]。
2024-06-21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 S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其特征是唾液腺和泪腺免疫介导的损伤。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SS几乎可以累及任何器官系统,严重的情况下,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受到影响,从而易患上精神疾病,例如抑郁症[1,2,3]。
2024-06-20顽固性咳嗽是指无明显肺部疾病,病程持续超过8周的咳嗽[5]。近年来,大气污染、过敏原增多、抗生素滥用等多种因素使咳嗽的病因复杂化,导致临床诊治难度加大,出现咳嗽久治不愈的现象,且病例有增多的趋势[6]。顽固性咳嗽虽然症状相对单一,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临床治疗起来较为棘手。
2024-06-17中医药学是我国从古至今发展脉络清晰完整,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科学。其之所以能传承不息,除自身的生命力外,还有历代先贤为患者解除病痛甘愿奉献的精神支撑,而这种精神也彰显了中医药文化的特色。进入现代科学发展时期,中医药学凭借自身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发展壮大,在中西医结合的医疗体制下继续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2024-06-17目前Meige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西医多采用局部注射A型肉毒素,以及口服多巴胺受体拮抗剂、γ-氨基丁酸类药、抗胆碱能药、抗抑郁药等治疗该病,但疗效并不理想,且易产生耐药性[2,3]。
2024-06-1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信息化水平差、信息化人才缺乏的情况[1,2,3,4],这种情况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区(中医馆)表现更为突出[5],不仅缺少信息化系统,也存在临床医生经验不足,缺少学习资源、进修机会等现象,以至于基层中医医生技术能力提升缓慢。基层中医馆即使有信息化系统,也多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其他科室共用一套系统,缺少中医特色。
2024-06-12周围性面瘫是指乳茎孔内面神经发生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面部肌肉运动障碍类疾病[1]。一般症状有面部一侧肌肉突然瘫痪、眼睛闭合不全、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可能伴有味觉减退、听觉敏感、耳后疼痛等症状,常发生于单侧,双侧同时发病者少见[2]。据资料表明,周围性面瘫发病率为(11.5~53.3)/10万,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20~40岁,男性较多,春季和夏季发病率较高[3]。
2024-06-07人气:22461
人气:18552
人气:14027
人气:10495
人气:1000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刊
期刊人气:3406
主管单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单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中心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9-0959
国内刊号:11-4395/R
邮发代号:2-492
创刊时间:199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