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系统整理和挖掘疫病的舌象表现、治疗思路及用药规律,旨在让疫病舌象理论在指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及疫病的中医辨证论治中发挥更大作用。方法:采用文本挖掘和语义网络构建方法,分析总结历代涉及“疫病”的古医籍中疫病“舌象”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方药中的舌与方药等信息的直接关系。挖掘疫病舌-方药的临床用药经验及其规律。结果:涉及疫病“舌象”的古医籍有39部,其中晋代1部、唐代2部、宋代2部、元代1部、明代10部、清代25部。涉及方药12部,频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承气汤(81次)、达原饮(37次),再为白虎汤、至宝丹、生脉散、六味地黄汤。药物依次为大黄(51次)、石膏(48次)、犀角(41次),再为连翘、生地黄、黄连、黄芩、甘草、柴胡、知母、银花、玄参、花粉、麦冬、葛根、桔梗、薄荷。与舌象关联的方药节点频度最高,达10次以上的是石膏、连翘,其次为玄参、知母、黄芩、黄连、大黄、生地黄、犀角、甘草,再为牡丹皮,节点度7次有花粉、银花、赤芍、麦冬、柴胡、牛蒡子和凉膈散、达原饮;节点度6次有贝母、石菖蒲、桔梗、天花粉和白虎汤。舌黄、或伴见芒刺、或舌苔黑、或舌燥关联度最高方剂为承气汤;舌苔白或舌粉腻苔关联度最高方剂为达原饮。结论:疫病舌象理论可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迅速辨证提供指导,为选方用药加减提供参考。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属中医“疫病”范畴[1,2],古医籍中记载和凝结了历代医家治疗疫病的丰富临床经验。舌诊是中医学最具特色的诊断技术方法之一,是疾病诊断、疗效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3,4]。中医认为,舌为脾胃之外候,苔为胃气所蒸化,被称为“五脏六腑之外候”[5],吴又可对疫病的相关论述中认为“又发热之为表、为里、为半表半里、为实、为虚,症状明显有据者,自易施治。若脉证夹杂模糊,难于分辨者,须以舌苔为据。”“凡头痛见证混杂,难分表里者,总以舌苔辨之。”舌象能客观反映机体正气盛衰、病邪深浅、邪气性质和疾病的转归与预后。在疾病初期、中期、重症期、恢复期,随病程不同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本研究以古医籍中涉及“疫病”的文献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文本中涉及舌象相关信息的录入与校对,采用文本挖掘与关联网络构建方法,以舌象变化为主线,系统整理和挖掘疫病临床表现、治疗思路、方药,总结分析古医籍涉及疫病的临床用药经验。
1、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资料来源为历代现存古医家关于疫病的医籍和《中医药数据库》古籍全文检索的资料,在《中医药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搜索中医古籍中相关内容,逐条下载历代医家古籍原文,包括古籍朝代、作者、书名、卷数、正文内容。整理历代中医古籍中以论述“疫”“瘟疫”“疫厉”“时气”“天行”为内容的医著。
1.2 纳入标准
用数据挖掘方法整理和分析古医籍疫病中涉及“舌”“舌苔”“苔”等内容,分类细化“疫病”范畴中有舌象文本涉及的相关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分类、处方、用药、宜忌调摄等诊疗思路和方案。
1.3 排除标准
近现代文献、医著和不涉及疫病的古医籍。
1.4 文本数据处理
用文本数据处理软件将录入校对后的文本信息转化为平面文件(TXT)。根据文本中的舌象描述,主要包括舌苔黄、舌苔黑、舌干、绛舌、舌红、舌燥、芒刺、舌白、苔腻、粉苔等进行人工分词及词频分析,统计高频词,生成高频词表;分析关联词,统计各舌象相关信息间的关联关系。
1.5关联网络构建
舌为脾之外候,舌苔是“胃气”的反映[3],因不同体质、疾病的不同阶段、不同证型舌象的临床表现相对复杂。在网络(network)中以舌象-方药等高频词作网络中的节点(node),以舌象、方药间关联关系作网络中的边(edge),用Cytoscape 2.7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
2、结果
2.1 各代医著
古医籍中涉及瘟疫相关条文的著作有100余部,其中清代71部,明代24部,元代2部,晋代1部,金代1部,宋代5部,隋唐代2部。其中涉及疫病“舌象”者有39部,晋代1部、唐代2部、宋代2部、元代1部、明代10部、清代25部。这些医著从不同角度记载了疫病的舌象及其对应的症状、病因病机、病案、方药等内容,多部医著单独立疫病舌诊专篇,并进行了详尽论述,涉及的疫病舌象频次共692次。主要有晋《肘后备急方·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第十五》;唐《千金翼方·卷第九伤寒上》《外台秘要》天行病方七首、天行瘥后禁忌方二首、天行咳嗽方五首、天行病发汗等方四十二首;宋代《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附:瘟疫》《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四季疫证治》;元《医述·疫》;明代《古今医统大全》的瘟疫门、治法、药方,《医方考·瘟疫门第六》《医方考》普济消毒饮子、漏芦汤,《寿世保元·瘟疫》《景岳全书·瘟疫》《医学正传·瘟疫》《医效秘传·瘟疫附》《广瘟疫论·二辨色》《仁术便览·普济消毒饮》《孙文垣医案》程内眷新寡七日染疫适值梦泄神昏谵语。清代《松峰说疫》中小儿瘟疫、瘟疫、瘟疫统治八法、瘟疫六经治法、瘟疫杂症简方、避瘟方、辨瘟邪止在三阳经等,《医效秘传·瘟疫附》《医学集成·瘟疫》《辨证录·瘟疫门(一则)》《银海指南·瘟疫兼目疾论》《伤寒指掌·瘟疫(合参)》《金匮翼》瘟疫大法、大头痛,《三指禅·瘟疫脉论》《医学三字经·伤寒瘟疫第二十二》《温热暑疫全书》卷四·疫病方论、软脚瘟,《医碥·瘟疫病论》《古今医案·瘟疫》《疫疹一得》《奇方类编·犀角清毒饮》《续名医类案·疫疠》《奇方类编》伤寒门、犀角清毒饮《温热经纬》仲景疫病篇、疫证条辨、论疫疹之脉不能表下,《医门补要》时疫捷法、久旱疫、久雨疫,《温热逢源·辨证吴又可温疫论各条》《顾松园医镜·辨证大纲》《麻科活人全书·中恶第九十六》疫,《疡医大全·痧疹门(二)》《类证治裁·疫症论治》《温热论·舌苔》等医著。
2.2 舌药关联
2.2.1 舌象与方药使用频度
在疫病舌象文本中舌象对应舌干49个,舌燥37个,无苔(舌干无苔、舌燥无苔、无苔、无苔而润、舌黑无苔,舌赤无苔)24个、舌黑(苔黑、黑燥、黑滑而胖)44个,舌黄黑燥22个、黄黑芒刺19个,舌干芒刺23个,舌黄(舌黄滑、黄润、黄燥,黄薄干、黄浓燥芒刺、中黄边白、中黄尖白、舌淡苔黄、黄白)68个,舌白10个、舌绛(沉香色、酱色)17个,舌赤(舌红、舌紫、舌赤紫,舌赤无苔,淡红)19个,舌干生疮(舌燥裂、舌破、舌裂、舌本烂)29个,舌苔厚腻(如积粉、黄腻、黏腻、白腻)31个,舌强18个,舌卷短或枯而缩20个、舌苔白(苔白浓、苔白微黄、薄白、白滑、白浓燥)40个。
治疗疫病使用方药频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承气汤81次,达原饮37次,再为白虎汤、至宝丹、生脉散、六味地黄汤。药物依次为大黄51次,石膏48次,犀角41次,再为连翘、生地黄、黄连、黄芩、甘草、柴胡、知母、玄参、花粉、麦冬、葛根、桔梗、薄荷,其紧密度见表1。
2.2.2 舌象与方药相关性
用Cytoscape 2.7以古医籍疫病各舌象与方药之间的关联关系构建网络,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6]。选取节点在6以上与舌象关联的方药,节点频度10次以上是石膏、连翘。其次为玄参、知母、黄芩、黄连、大黄、生地黄、犀角、甘草,再为牡丹皮;节点频度为7次有花粉、银花、赤芍、麦冬、柴胡、牛蒡子和凉膈散、达原饮;节点频度为6次有贝母、石菖蒲、桔梗、天花粉和白虎汤。疫病使用频度最高的方药中石膏和凉膈散主要针对的是上中焦热盛证。结合疫病发病特点,《温热论》云:“烦渴烦热,舌心干,四边色红,中心或黄或白者,此非血分也,乃上焦气热烁津,急用凉膈散,散其无形之热。”《广瘟疫论》云:“舌苔白,或无苔,有热无结也,犀角、黄连、石膏为主。”《伤寒指掌》云:“目赤唇焦,舌黄燥刺,大热烦渴,汗出津津,此阳明血热火盛,切忌风药升散,宜凉膈散加石膏。”见图1。
表1 疫病舌象与方药节点紧密度
图1 舌象与方药之间的关联关系网络
2.2.3 不同舌象方药使用频度
舌苔伴见的相关里证让用药选方更有针对性,在各舌象方药的使用频度中,舌苔黄配承气汤、舌苔黄配大黄;芒刺舌配承气汤,芒刺舌配大黄、连翘;舌苔黑配承气汤,舌苔黑配犀角、连翘、生地黄;舌燥配承气汤,舌燥配犀角、大黄;舌干配柴胡;舌苔白配达原饮,舌苔白配石膏;舌绛配犀角,舌绛配至宝丹;粉腻苔配达原饮,粉腻苔配大黄。见表2。
表2 不同舌象中方药的使用频度
3、讨论
中医有“伤寒重脉,温病重舌”的论述,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的虚实,疾病的深浅轻重变化都能客观反映于舌象上[4],舌诊能比较客观反映病情的变化,并能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随病情变化而及时显现。吴又可认为“初起舌苔薄白,或无苔而润,属在表。白苔而浓,或兼微黄,或中黄边白,中黄尖白,或二、三色,属在半表半里。黄苔、酱色苔、黑苔属里。舌苔燥则不论何色皆属里证。屡经汗、下后,舌苔润而发热者,属阳虚;无苔而燥者,属阴虚。”医家大多认为热毒疫邪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主要病因,初期热毒疫邪伤及太阳,中期少阳、阳明合病,危重期痰热壅肺,后期肺脾亏虚。疫病舌象的病位传变出现由轻到重,由表入里,由实转虚的病机演变规律,元代《医述·疫》认识到“风寒在表,舌多无苔,即有白苔,亦薄而滑,渐传入里,方由白而黄,由黄而燥,由燥而黑”。
3.1 初期邪在膜原-苔白腻薄黄-宣郁透解
初期湿热蕴阻膜原是疫病常见病因,舌象为重要的辨证要素之一,从国家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简称诊疗方案)中医治疗方案的各证候分型中舌象的临床表现亦如此。轻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寒湿郁肺证的舌淡胖,苔腐腻或白腻,而湿热蕴肺证为舌淡红,苔白厚腻或薄黄,舌质暗红,舌红略胖,苔白腻或厚或黄。《瘟疫论》云:“邪在膜原,舌上白苔;邪在胃家,舌上黄苔”。治疗多采用宣郁通达无形之邪原则,多以达原饮为主解表宣散。本研究显示古医籍疫病舌象中,达原饮使用37次,与相关舌象的节点度为7,舌苔白配达原饮频度11次,舌苔黄配达原饮频度7次,粉腻苔配达原饮频度11次。《瘟疫论》云:“白苔滑泽,邪在膜原,倘别有下证,宜达原饮加大黄。”在药物选用上多用轻辛上扬之连翘、黄芩、柴胡、银花、桔梗、薄荷。其中连翘节点度10以上,使用频度36次,舌苔黄配连翘频度8次,舌干配柴胡频度8次。故此阶段以宣郁透解为治则,《广瘟疫论》云:“阳气为邪所郁而不通,以通郁为主,达原饮、大柴胡汤、三承气汤选用,使里气通而郁阳发。”
3.2 中期肺闭腑实-黄腻燥刺-清泄通郁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发病特点为疫毒之邪攻击人体,从口鼻、肌表侵入人体,首先攻击肺卫之气,肺失宣降,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8]。若肺卫之气不敌,则疫邪长驱直入[9]。“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行水与大肠传导功能相关。疫毒邪气循经而行,湿困脾闭肺,气机升降失司,湿毒化热、传入阳明,形成阳明腑实,湿毒瘀热内闭,热深厥深[10]。《广瘟疫论》云:“时疫舌燥,由火炎土燥,中宫堵截”疫毒陷肺致肠胃积热,表里同病。《诊疗方案》中中型湿毒郁肺证舌红或暗,苔腻;寒湿阻肺证舌苔白或白腻;重型疫毒闭肺证舌红,苔黄腻。此阶段治疗离不开通郁清泄之法。《广瘟疫论》云:“黄苔而燥,疫邪传胃,小承气、小陷胸、大柴胡选用。酱色苔而燥,疫邪入胃,深及中、下二焦,调胃承气汤。黑苔而燥,疫邪入胃至深,伤及下焦,大承气汤。燥成块裂,或生芒刺,热更甚也,大承气倍其分两,大黄须两许方妙。”“若舌多黄苔,虽满而不痛,为邪已传胃,宜小承气汤下之。”清代医家戴天章提出“温病下不嫌早”,以通腑泄热宣肺定喘的代表方承气汤类,祛除肠胃积热,使肺胃之气得和,气机相接其承气之功皆在于大黄。
本研究结果显示承气汤的使用频度最高,达81次。“舌芒刺,热伤津液,此疫毒之最重者,急当下”,舌芒刺配承气汤频度26次。“邪毒在胃,熏腾于上,而生黑苔”,舌苔黑配承气汤频度16次。舌燥配承气汤13次,舌苔黄配承气汤26次。单独论及大黄51次,舌苔黄配大黄21次,其次石膏48次,知母25次。目前临床各类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桃仁承气汤)以攻下热结之效主要用于急诊、危症、热症等。《广瘟疫论》云:“传里舌黄、谵妄而自利者,按其心下至少腹有硬痛处,与大承气汤;无硬痛处,小承气、小陷胸、大柴胡选用。此在下其热,不必以结为主,故虽无硬痛,亦主大黄”“有胃热蒸心而谵语者脉滑实大,舌黄、及黑、及燥、及芒刺,腹满拒按者是,三承气汤选用。”
肺受外邪,气机不畅,宣发肃降失调,津液输布受阻,致大肠传导障碍出现胃肠症状;腑气不通又致肺气上逆,出现咳喘等症状。承气汤在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中应用广泛[8]。有研究表明,承气汤能够缓解肺损伤,减轻肺部水肿渗出,从而改善患者肺功能[1,9]。承气汤能通过肠道菌群抑制Th17/Treg值,从而减轻模型小鼠肺部炎症[10],而且能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性反应[11,12,13,14,15]。《广瘟疫论》述:“舌苔,邪在膜原故白,在胃则黄,苔老则沉香色,白者不可下,黄者下,黑者急下,下后苔不脱,舌刺舌裂,舌短舌硬舌卷,白沙苔,黑硬苔,皆当下。”疫病应用宣郁通达之法以祛除无形有形之邪,“阳气为邪所郁而不通,以通郁为主,达原饮、大柴胡汤、三承气汤选用,使里气通而郁阳发。”
3.3 重型气营两燔-绛燥舌-凉血透热
叶天士在《温热论·察舌》绛舌篇里论述,“其热传营,舌色必绛”,开创了针对初传舌绛色中兼黄白色者泄卫透营;舌纯绛鲜泽者清泄;舌绛而干燥者凉血清血;舌心独绛而干者清胃清心。舌色绛而上有粘腻似苔非苔者芳香逐之;绛而不鲜,干枯而痿者补肾滋阴等灵活多变的治疗方法。叶天士在《温热论》述:“初传,绛色中兼黄白色,此气分之邪未尽也,泄卫透营,两和可也;纯绛鲜泽者,包络受邪也,宜犀角、鲜生地、连翘、郁金、石菖蒲等清泄之。”《诊疗方案》中气营两燔证舌象主要为舌绛少苔或无苔,推荐处方为生石膏(先煎)30~60 g,知母30 g,生地黄30~60 g,水牛角30 g,赤芍30 g,玄参30 g,连翘15 g,牡丹皮(先煎)15 g,黄连6 g,竹叶12 g,草房子15 g,生甘草6 g。《温热论》云:“绛而干燥者,火邪劫营,凉血清血为要。色绛而舌心干者,乃心胃火燔,劫烁津液,即黄连、石膏亦可加入。”本研究结果显示方药使用频度依次为石膏48次、犀角(先多水牛角替代)41次,连翘36次等。
3.4 恢复期气阴两伤-少津而干-滋润轻清
疫病瘥后大邪已去,余邪未尽,元气虚损,其病因病机主要是疫病初愈,在内为气血不足,津液未复,或思虑伤神,或静养不够,或过度劳作,均可导致虚热内扰出现诸多不适症状。恢复期主要以肺脾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为主[7]。肺脾气虚证多见舌淡胖,苔白腻,《温热论》认为“舌苔白浓而干燥者,此胃燥气伤也,滋润药中加甘草,令甘守津还之意”。吴又可认为舌苔燥不论何色皆属里证,无苔而燥者,属阴虚。恢复期气阴两虚证多见舌干少津。滋阴药生地黄频度35次,知母25次,玄参19次,花粉14次,舌燥配生脉散6次,舌燥配六味地黄汤6次。“薄白而干者,肺液伤也,加麦冬、花露、芦根汁等轻清之品,为上者上之也”“舌若淡红无色,或干而色不荣者,乃是胃津伤而气无化液也”。健脾补气,滋阴润肺多用麦冬、知母、玄参、花粉。
4、结语
舌象反映的临床信息是指导中医临床辨证必不可少的诊断依据之一。根据人体外在体征变化“司外揣内”来分析机体内部变化是中医的经典思维模式和临床手段,尤其舌诊在温病学中应用尤为广泛。舌象客观而且可以作为影像资料很好留存。舌诊对疫病的用药、发展、转归、预后有客观判断意义,可以探索疫病的演变规律,深化对疫病的认识,积累宝贵的诊疗经验,更好构建成熟的中医辨证论证的诊疗策略。
参考文献:
[1]苏克雷,熊兴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经典名方治疗策略与思考[J].中国中药杂志,2021,46(2):494-503.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暂命名事宜的通知:国卫医函[2020]42号[A/OL].(2020-02-07)[2022-12-17].
[3]张国玉,万会娜,郭盼盼,等.吕久省教授舌诊辨治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经验[J].西部中医药,2022,35(1):54-56.
[4]李晓东,高秀娟,王蕾.舌诊在冠心病诊治中的应用体会[J].河北中医,2014,36(7):1015-1017.
[5]徐丽.基于《敖氏伤寒金镜录》探讨旴江名医舌诊特色与成就[D].南昌:江西中医药大学,2019.
[6]曾建峰,孟繁甦,赖海标.赖海标对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辨证思考与探索[J].中国民间疗法,2020,28(12):1-3.
[7]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0]184号[A/OL].(2020-03-03)[2022-12-17].
[8]孟晓鹏,陈星,杨挺,等.《黄帝内经》三因制宜思想指导下针药结合在新冠肺炎中的应用[J].西部中医药,2022,35(10):1-4.
[9]丁兆辉,何军,万丽玲.从“焦膜”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白肺”形成的病机思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0,22(3):736-739.
[10]许禄华,黄小靖,李彦荣,等.基于“温病在下其郁热”探究大黄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作用及潜在机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20,36(2):85-90.
[11]何檀林.从“肺肠同治”理论探讨宣白承气汤合桑白皮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肺热腑实证)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9.
[12]白辰.TLRs通路在胃肠积热合并肺炎大鼠幼鼠肠道微生态紊乱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13]何黎黎,龚普阳,封玥,等.中药在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引起的细胞因子风暴中的应用分析[J].中草药,2020,51(6):1375-1385.
[14]吴佳佳.“从肠论治”对过敏性哮喘小鼠肺肠Th17/Treg及肠道菌群的影响[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
[15]秦丽,李敏,窦永起.基于TLR-4信号通路的中药防治急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4):802-805.
基金资助:广西中医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065-53-08);湖北中医药大学新冠肺炎应急科技攻关资助项目(16);
文章来源:张平,刘雪峰,吕文亮等.古医籍疫病舌象临床用药规律探析[J].西部中医药,2023,36(11):42-47.
分享: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指在胃黏膜上皮多次受损后出现的一种慢性胃病,可伴随肠腺体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固有腺体减少,有患胃癌的风险[1,2]。对于广泛萎缩和/或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家族史、肠上皮化生不全或肠上皮化生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应进行定期监测以预防胃癌的发生[3]。
2024-06-28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由于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化,又因劳累损伤、外力等因素导致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外突出,从而对神经根产生刺激而引起腰腿疼痛或麻木、坐骨神经痛,常发生于第4~5腰椎、第5腰椎~第1骶椎[1,2]。
2024-06-28肛瘘属于肛肠科常见疾病,是直肠肛管管腔与肛周皮肤之间形成的一种异常通道。研究显示,我国肛门直肠部位疾病中,肛瘘的发病率占总发病率的3.6%[1]。对于肛瘘,往往需要通过手术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肛瘘手术多为开放性手术,术后容易出现肛门部的疼痛、分泌物增多等问题,影响创面的愈合。
2024-06-27cART能够抑制HIV复制,提高CD4细胞计数,降低病死率,改善艾滋病患者的预后[1,2],但存在免疫重建不良、耐药、不良反应较大等问题[3,4,5]。中医药能够改善艾滋病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机会性感染与c ART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6,7,8]。
2024-06-21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 S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其特征是唾液腺和泪腺免疫介导的损伤。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SS几乎可以累及任何器官系统,严重的情况下,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受到影响,从而易患上精神疾病,例如抑郁症[1,2,3]。
2024-06-20顽固性咳嗽是指无明显肺部疾病,病程持续超过8周的咳嗽[5]。近年来,大气污染、过敏原增多、抗生素滥用等多种因素使咳嗽的病因复杂化,导致临床诊治难度加大,出现咳嗽久治不愈的现象,且病例有增多的趋势[6]。顽固性咳嗽虽然症状相对单一,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临床治疗起来较为棘手。
2024-06-17中医药学是我国从古至今发展脉络清晰完整,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科学。其之所以能传承不息,除自身的生命力外,还有历代先贤为患者解除病痛甘愿奉献的精神支撑,而这种精神也彰显了中医药文化的特色。进入现代科学发展时期,中医药学凭借自身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发展壮大,在中西医结合的医疗体制下继续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2024-06-17目前Meige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西医多采用局部注射A型肉毒素,以及口服多巴胺受体拮抗剂、γ-氨基丁酸类药、抗胆碱能药、抗抑郁药等治疗该病,但疗效并不理想,且易产生耐药性[2,3]。
2024-06-1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信息化水平差、信息化人才缺乏的情况[1,2,3,4],这种情况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区(中医馆)表现更为突出[5],不仅缺少信息化系统,也存在临床医生经验不足,缺少学习资源、进修机会等现象,以至于基层中医医生技术能力提升缓慢。基层中医馆即使有信息化系统,也多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其他科室共用一套系统,缺少中医特色。
2024-06-12周围性面瘫是指乳茎孔内面神经发生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面部肌肉运动障碍类疾病[1]。一般症状有面部一侧肌肉突然瘫痪、眼睛闭合不全、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可能伴有味觉减退、听觉敏感、耳后疼痛等症状,常发生于单侧,双侧同时发病者少见[2]。据资料表明,周围性面瘫发病率为(11.5~53.3)/10万,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20~40岁,男性较多,春季和夏季发病率较高[3]。
2024-06-07人气:18516
人气:16602
人气:15951
人气:15530
人气:1524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上海中医药杂志
期刊人气:3039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学会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7-1334
国内刊号:31-1276/R
邮发代号:4-13
创刊时间:195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881
影响因子:1.074
影响因子:1.483
影响因子:0.495
影响因子:0.49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