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研究脑CT灌注在脑卒中病人的临床价值。方法:从我院2019年1—12月选择30例脑卒中病人,开展脑CT灌注以及头颈CT血管造影检查,分别纳入脑CT灌注组及脑CT灌注组,对二者检查结果进行观察。结果:本组探究中,对比脑CT灌注组中镜像区以及感兴趣区的血流动力学差异,P<0.05;脑CT灌注组检查结果:共计19例颈部和颅内血管狭窄;对比头颈CT血管造影检查的无责任血管率,联合二种方法的责任血管阳性率明显更高,P<0.05。结论:利用脑CT灌注诊断脑卒中病人病情,效果理想,联合头颈CT血管造影检查,可对病人脑组织血流动力学进行准确反映,可判定病人颈部和颅内责任血管是否有狭窄。
临床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原因是动脉栓塞、动脉粥样硬化,可表现为脑供血不足,是神经内科疾病,发病之后,患者会发生相关区域脑组织坏死情况,占比脑卒中80.00%以上,对于幸存者来说,存在程度不同神经功能障碍,对于初发患者来说,容易疾病复发[1],因此,对本病患者及时准确诊断,完成患者鉴别诊断工作,均十分重要,是临床及早治疗此病患者关键措施。对于脑卒中病人来说,CTA是常用影像学诊断方法,简单且效果显著。本组选择30例病人,分析了脑CT灌注在脑卒中病人的临床价值。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9年1—12月选择30例脑卒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男女分别是16例、14例,均知情同意,年龄分布是45岁~77岁,平均年龄62.5岁。
1.2检查与方法
使用的设备为西门子SOMATOMDefinition双源64排螺旋CT,开展脑CT灌注以及头颈CT血管成像检查。叮嘱患者去除扫描范围内金属物品,给予患者实施头颅部CT常规平扫处理,排除已经存在颅内占位性病变以及颅内出血的患者,实施碘过敏试验,将碘对比剂过敏患者排除,并给予患者实施肘正中静脉穿刺处理,使用留置套管针,备注浓度为350mgl/ml的碘海醇50ml,控制注射速度在每秒5~6ml,注射完后,持续推注生理盐水,速度控制在每秒5~6ml,电压控制在80KV,按照自动模式设置电流,选择头颅平扫轴位,确保患者使用层厚在5mm完成头、颈部联合扫描,初步明确鉴别诊断。在给患者实施脑CT灌注检查过程中,首先给予患者实施颅脑常规横断面扫描,选择螺旋式从患者颅底到颅顶,实施扫描处理,注射造影剂后扫描参数控制在:层厚、管电压、管电流分别是0.625mm、80KV,造影剂选择AutoMA,用量、速度分别是60ml、6ml/s,前后灌注扫描共计46秒曝光完成检查。随后将原始图像获取之后,向工作站传输,然后实施后处理,对脑CTP伪彩图像中的异常区域进行细致观察,测量各项参数[2],各测量数据必须包括完整的感兴趣区达峰值时间、平均通过时间、脑血容量、脑血流量等,分析患者头颈部血管成像,方法选择容积重建法、最大密度投影法、曲面重建法,对患者颈内动脉系统、管腔狭窄以及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形态情况,通过软件计算得出的曲线和伪彩图等进行逐项分析。
1.3统计学办法
数据采用SPSS28.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探究中,将脑CT灌注组中镜像区以及感兴趣区的血流动力学进行对比,P<0.05;脑CT灌注组检查结果:颈部和颅内血管狭窄共计19例,包括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单纯颈内动脉狭窄以及颈内动脉及颅内动脉均狭窄,分别是10例、5例、4例;联合二种方法的责任血管阳性率明显更高,对比头颈CT血管造影检查的无责任血管率,P<0.05。脑CT灌注组中,灌注异常25例,脑CT灌注组发现责任血管20例,包括18例脑CTP异常且头颈CTA发现责任血管,其余2例患者为脑CTP异常但头颈CTA未见责任血管,χ2=25.6000。
表1脑CT灌注组中镜像区以及感兴趣区的血流动力学对比(x±s)
3、讨论
对于脑卒中病人来说,在发病之后,在正常组织间以及梗死区,是半暗区,是缺血边缘区,将患者这一区域血液供应及时恢复,可有效恢复患者神经功能,因此,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来说,早期评估十分重要。
由于脑卒中病人在未及时干预条件下,会发生生命威胁,因此,给予患者实施脑血管灌注,及时评估以及干预患者责任血管狭窄情况[3],均十分重要。临床分析脑CT灌注,是CT新技术,操作较为简单,可同期与脑CT平扫进行,是微创检查,可将患者脑灌注异常范围快速显示,可对患者侧支循环血流情况进行评估,相关文献报道,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在发病90min之后,患者病灶区就会发生血流灌注异常,而单纯利用CT平扫,在发病后22h,才可将患者脑梗死病灶进行显示,所以利用脑CT灌注成像,可尽早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以便于及早干预和进行DSA下血管再通治疗。
利用脑CT灌注,可有效诊断脑卒中病人脑部血流灌注情况,价值较高。临床分析脑CT灌注,可经由外周静脉,为患者团注含碘造影剂,可对患者感兴趣区层面进行连续、动态扫描,可获得同层面、不同时间点图像[4],利用软件处理,可获得时间-密度曲线,可对不同感兴趣区脑组织血流动力学数据进行测量,可呈现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且保证准确、客观。但是,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人为可以干扰感兴趣区以及感兴趣点上的选择,如果在选择感兴趣区没有看见缺血灶,容易产生假阴性,对于放射医师来说,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神经解剖学知识,还需要具备较为丰富临床操作降级。另外,利用此种检查,不敏感直径在1cm左右梗死灶。
临床分析头颈CT血管造影检查,可经由患者外周静脉,将含碘造影剂团注,在靶血管内造影剂浓度达到峰值时,对感兴趣区进行容积扫描,然后利用后处理技术,能够获得图像,可实现多方位、多角度、正确以及整体呈现椎基底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的血管走向、密度特征以及形态,可对管壁和管腔进行观察和测量,可对斑块性质进行辨别,能够对患者动脉管壁的钙化情况进行直观、准确以及客观定量评估。对头颈CT血管造影检查进行临床分析得出,发生脑卒中原因是头颈部动脉狭窄,因此,评估患者头颈部血管,十分重要,虽然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可对患者头颈部血管进行有效评估,但是,操作较为复杂,属于有创性检查,价格较为昂贵,内科医师以及患者均接受度低[5]。对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CT血管造影检查的步骤简便,具有微创性,价格较为便宜,符合率均在90%以上,因此,在快速以及诊断头颈部血管的狭窄、闭塞过程中,以上2种方法均可使用。
本组实验得出:将脑CT灌注组中镜像区以及感兴趣区的血流动力学进行对比,P<0.05;脑CT灌注组检查结果:颈部和颅内血管狭窄共计19例;联合二种方法的责任血管阳性率明显更高,对比头颈CT血管造影检查的无责任血管率,P<0.05。
综上,利用脑CT灌注诊断脑卒中病人病情的效果理想,临床应用价值较高,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得出,联合头颈CT血管造影检查及脑CT灌注诊断,可对脑卒中病人脑组织血流动力学进行准确反映,可对病人颈部和颅内责任血管是否有狭窄进行判定,值得临床参考。
参考文献:
[1]桂振朝,魏士星.CT灌注联合CT造影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诊断研究[J].系统医学,2018,3(4):130-131.
[2]黄诗淇,马雪梅,黄宇.头颅CTA联合CTV在脑卒中的临床应用[J].健康必读,2018(29):189.
[3]蔡培,徐凯,牛磊,等.4D-CTA联合CTP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6(11):2,12-14.
[4]柯伟,邓小容,李文澜,等.CT灌注成像ASPECTS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再通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12):2829-2832.
[5]郭微娟,杨柳,武东,等.CT灌注原始图像联合依达拉奉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10):58-60,68.
谭宝高.头颈CTA联合脑CT灌注检查在早期脑卒中病人的临床应用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9):58-60.
分享:
脑桥梗死发生病因主要为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狭窄、闭塞导致血流减少甚至中断,脑桥梗死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的7%,是后循环卒中最常见亚型,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交叉感觉障碍、交叉运动障碍和四肢瘫痪。长期随访显示,脑桥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发生风险较高。
2025-04-12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致死疾病,极大增加了全球疾病负担,同时因伴随多种心身后遗症,造成了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 PSD)是一种在脑卒中患者中普遍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发病率约占三分之一,特别容易出现在脑卒中后的早期阶段 。
2025-03-25房颤(atrialfibrillation,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征为心房电活动紊乱,可以不同比例下传至心室[1-5]。研究显示,AF人群发病率达1.6%,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6-9]。AF易导致血栓形成,其中左心耳血栓是主要的血栓形成部位之一[10-12]。
2025-02-24主动脉夹层是由各种因素导致的主动脉壁各层分离,从而产生假腔,压迫真正的主动脉腔,若发现不及时则会增加患者病死风险。据报道,美国主动脉夹层的发生率从 3/100 000 增长到 1/10 000,还有部分患者在入院确诊前已经死亡。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累及范围仅限于胸降主动脉及其远端,占所有主动脉夹层的25%~40%。
2025-01-21冠心病作为急性发作最凶险的常见慢性病之一,动脉粥样斑块是此疾病病情进展的病理学基础。经景梦园等[2]学者研究总结,做好早期检查可改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预后。且汤德等学者研究发现,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管造影能够监测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体积、位置,确定冠脉狭窄程度,评估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具有无创、操作简便等特点。
2025-01-13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狭窄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血管腔狭窄或堵塞,造成心肌缺氧缺血,从而引起的疾病。患者会出现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进而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评估冠脉狭窄程度的金标准为冠脉造影,但是其费用较高,且属于有创检查,在临床应用时受到一定的限制。
2025-01-02现在社会经济发展快速,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明显,随之而来的脑血管疾病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近些年来,收治入院的患者中因头颈部血管病变日渐增多,很多患者病情来势凶猛,即便抢救及时也难免出现一些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2024-12-13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以严重消瘦、腹胀腹痛、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随着饮食习惯的改变,结肠癌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长。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结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我国公民的生命安。手术是结肠癌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周期,改善其生活质量。
2024-11-25血管源性眩晕(Vascular vertigo)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以急性前庭综合征(Acute vestibular syndrome, AVS)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常见症状。血管源性眩晕最常见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TIA)、后循环性缺血性脑梗死,AVS表现为急性发作眩晕并持续时间在24 h以上,若为后循环TIA发作可持续时间小于24 h。
2024-11-22作为冠心病临床诊断金标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在检查过程中,会因为其存在创伤性,而可能增加患者血管内膜损伤、动静脉瘘及血管痉挛的潜在的操作风险,也正因其创伤性操作,因此可重复度不高。临床上希望能够采取操作更为简便,且具有无创伤特点的诊断方式。
2024-10-31人气:22456
人气:18547
人气:16671
人气:16005
人气:1557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分子影像学杂志
期刊人气:2900
主管单位: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4-4500
国内刊号:44-1630/R
邮发代号:46-548
创刊时间:1977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913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384
影响因子:0.173
影响因子:2.4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