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维宫康对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合并CINⅠ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5月在该院妇科门诊进行诊治的90例CINⅠ合并高危型HPV患者,将其分为维宫康组、干扰素组和对照组,各30例。维宫康组给予维宫康治疗3个疗程;干扰素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a2b阴道泡腾胶囊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治疗后3~12个月复查TCT、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及阴道镜,以停药1年后结果作为评定标准。观察治疗后高危型HPV转阴情况及CINⅠ的逆转情况。结果维宫康组HPV转阴率为86.67%,干扰素组HPV转阴率为56.67%,对照组HPV转阴率为30.00%;维宫康组CINⅠ转阴率为83.33%,干扰素组CINⅠ转阴率为53.33%,对照组CINⅠ转阴率为30.00%;维宫康组HPV转阴率和CINⅠ转阴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维宫康对于高危型HPV感染合并CINⅠ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持续性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引起宫颈癌的主要病因[1]。99%的宫颈癌组织和接近90%的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中发现有高危型HPV感染[2]。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的患者发生宫颈上皮内瘤变的风险增加100~300倍。加大对高危型HPV感染的监测,对高危型HPV阳性患者进行有效干预,能从根本上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3]。现将本院使用维宫康和干扰素治疗高危型HPV感染合并CINⅠ的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选取2019年1-5月在本院门诊确诊的90例高危型HPV感染合并CINⅠ患者,将其分为维宫康组、干扰素组和对照组,各30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已婚或未婚有性生活的女性患者;HPV分型检测为HR-HPV阳性,宫颈活检病理结果为CINⅠ;无语言沟通障碍,无精神系统疾患;均为自愿加入本项课题研究。排除标准:伴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妊娠期或哺乳期。维宫康组患者年龄23~64岁,平均40岁;干扰素组年龄23~65岁,平均41岁;对照组年龄20~64岁,平均41.5岁。各组在年龄、孕产次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方法
1.2.1用药方法
维宫康组予维宫康(生产厂家:广西圣方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批准文号:桂南械备20180002,规格:每盒10支装,其中1号4支,2号6支)治疗3个疗程,于月经干净3d开始用药,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月经期停用;干扰素组予重组人干扰素a2b阴道泡腾胶囊(生产厂家:上海华新生物高技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050075,规格:80万IU/粒,每盒2粒)治疗3个疗程,于月经干净3d开始用药,连续10d为1个疗程;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用药期间禁性生活、阴道冲洗及盆浴;绝经患者停药10d后开始第2个疗程用药。
1.2.2效果评定标准
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密切随访,复查HR-HPV分型、TCT及阴道镜,以治疗后12个月结果作为评定标准。HR-HPV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前HR-HPV阳性,治疗后12个月复查HR-HPV分型全部转为阴性为转阴;治疗后HR-HPV亚型仍存在阳性为无效。CINⅠ治疗标准:CINⅠ治疗后消退为转阴,CINⅠ治疗后未消退或病情加重视为无效。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例(%)]表示,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3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半年及1年HR-HPV检测指标比较
维宫康组治疗后1年HR-HPV转阴率为86.67%,干扰素组HPV转阴率为56.67%,对照组HPV转阴率为30.00%,维宫康组HPV转阴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χ2=5.93,P<0.05;χ2=28.38,P<0.05),干扰素组HPV转阴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P<0.05)。见表1。
2.23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半年及1年CINⅠ检测指标比较
维宫康组治疗后1年CINⅠ转阴率为83.33%,干扰素组为53.33%,对照组为30.00%,维宫康组CINⅠ转阴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93,P<0.05;χ2=23.85,P<0.05),干扰素组CINⅠ转阴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5,P<0.05)。见表2。
3、讨论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一种妇科恶性肿瘤。2018年全世界大约共有57万妇女罹患宫颈癌,其中死亡病例达31.1万,超过80%的宫颈癌发生于不够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宫颈癌患病人数为10.6万,死亡病例为4.8万[4,5]。宫颈癌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尤为重要。
3.1HPV概述
19世纪80年代德国楚尔豪森教授因发现某些类型的HPV就是宫颈癌的病原体,于2008年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HPV是一类无包膜的、嗜上皮组织的小双链DNA病毒。目前,确认的HPV型别超过200种。多名性伴侣、免疫功能低下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是HPV感染可能的高危因素[6]。已证实HPV病毒中的E6基因和E7基因是癌基因[7],这两个基因是导致癌变的主要基因[8];E6基因和E7基因所产生的蛋白可分别与抑癌性的p53和pRB蛋白相结合,使得p53和pRB蛋白失活,从而破坏细胞的正常周期,导致癌变的发生[9]。E6基因和E7基因是临床上宫颈癌治疗的重要靶点。在临床上,根据HPV致癌危险性大小不同,可将HPV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高危型持续性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原因。临床上,若感染了高危型HPV的女性在半年至一年内,连续两次检测均为阳性,即认定为“持续性感染”,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可能引发宫颈癌。
3.2目前HPV治疗情况
随着越来越多的HR-HPV感染和宫颈癌前病变被早期发现,使得HR-HPV感染和处于早期阶段的宫颈癌患者能够及时得以治疗[10]。通过对存在HR-HPV感染的患者进行早期治疗并随访,对宫颈癌的预防是有积极作用的[11]。目前对HR-HPV感染的治疗缺乏特别有效的方法,传统的物理治疗方法有激光、微波和冷冻等[12,13],物理治疗时表面损伤较重,创面容易脱痂及出血,并会导致瘢痕形成,影响分娩时宫颈口的扩张,对有生育要求的女性是不适合选择的。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不能将所有含HPV感染的组织全部清除,治疗后仍然建议辅助药物治疗。
从根本上解决宫颈癌的方法是采用疫苗作为病因预防[14]。预防性HPV疫苗自上市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发达国家,有效降低了免疫人群HR-HPV感染,同时也降低了CINⅡ、CINⅢ及原位腺癌的发生率,疫苗的有效性得到了证实[15]。目前上市的疫苗可以有效预防HPV感染,但不能治疗已经感染的患者,而且无法预防所有的HPV型别,而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只能采取早期干预及定期随访。
药物治疗方面,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干扰素治疗,干扰素可与靶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相结合,阻碍病毒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病毒核酸的复制和转录,从而达到抗病毒治疗的目的。但是,据文献报道及临床观察,干扰素的有效率只能达到30%~50%。目前仍然缺乏有效治疗HPV感染的药物。
3.3治疗HPV观念的变化
随着宫颈癌防癌筛查工作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宫颈病变被检出,且宫颈病变有年轻化的趋势。CINⅠ合并高危型HPV感染患者,尤其是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尽量尝试药物治疗,可以减少宫颈的损伤,从而可以减少对怀孕及分娩的影响。加大对高危HPV感染的监测,对高危HPV阳性患者进行有效干预,能从根本上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16]。约80%的HPV感染有可能在6个月至2年之内自然清除,但是,30岁以后HPV自然清除率显著下降,常表现为持续感染。既往临床中缺乏有效治疗HPV感染的方法,对于HPV感染但没有引起宫颈病变的患者,仅给予观察,定期复查。随着科技发展和药物的研发以及对HPV的深入研究等,目前越来越多的专家支持对高危型HPV感染尤其是合并CINⅠ的患者给予早期的抗HPV干预治疗。
但目前尚无针对HPV感染的有效药物,各种靶向治疗药物仍处于研发阶段,极少数处于早期临床试验阶段。因此,寻求新的药物治疗方法对临床工作提出了挑战。
3.4维宫康的治疗效果
临床上进行高危型HPV感染的检测,目前已成为宫颈癌筛查的重要手段之一。预防和治疗HPV感染,是公认的预防宫颈癌的重要手段。寻求一种控制宫颈高危HPV感染和降低宫颈癌发病率的有效疗法是非常重要的。维宫康是一种新型靶向治疗HPV感染药物,其核心成分是植酸、多肽小分子水凝胶。植酸具有广谱抗瘤作用,植酸在实验室条件下对HPV病毒DNA整合细胞有很强的抑制和清除作用。但是植酸酮本身对上皮组织、细胞的吸附及渗透能力并不强。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维宫康使用新型生物材料多肽小分子水凝胶为载体。多肽小分子水凝胶具备核膜穿透能力,能够包裹融合植酸形成载药纳米给药体系,大大增强植酸的组织渗透性,使其易于穿透鳞状上皮各层,并靶向运载药物导入细胞膜及核膜内,杀死肿瘤细胞,而且小分子水凝胶还具有逐渐释放所包被药物的缓释作用。小分子水凝胶达到了透皮及缓释的双重作用,极大地提高了维宫康主药在上皮组织内的药效。植酸酮妇科清洗装置Ⅱ型1号及2号均能有效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植酸酮可下调人宫颈癌细胞株中HPV16/18E6/E7mRNA及蛋白表达,且作用呈剂量依赖性[18]。
维宫康是针对性治疗HPV感染的新型生物材料,其通过由特异性蛋白多肽自组装而成的多肽小分子水凝胶、植酸酮等有效成分组合作用,可靶向清除HPV,大幅提高HPV转阴率,缩短治疗周期,是比较理想的治疗HPV感染的产品。可以有效阻断HPV的侵扰,清除HPV,HPV感染转阴率及CINⅠ逆转率均很高,从而可能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本研究观察维宫康治疗高危型HPV感染合并CINⅠ的效果,临床数据进一步证明维宫康的有效性,值得推广使用。
文章来源:徐美容,朱丹,王丹,李丽君,王晓君,刘洁.维宫康治疗高危型HPV感染合并CINⅠ的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19):4415-4418
分享: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2],每年全球约有53万例宫颈癌新发病例,约有26万例死亡病例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宫颈癌发病和死亡人数占全球总数的85%以上。尽管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与多个因素相关,但高危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感染被广泛认为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3]。
2025-04-17宫颈癌(CC)是目前全球女性中第4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据统计,2018年全球有57万CC病例,而死亡病例已超过31万〔2〕。CC发生的主要因素是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HPV的预防疫苗主要有二价、四价和九价〔3〕,尽管疫苗的使用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但是也存在死亡率。目前,CC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和放射治疗,辅以化疗〔2,4〕。
2025-04-10宫颈癌可分为鳞癌、腺癌,临床主要采用手术对患者治疗,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较为重要[3]。磁共振成像(MRI)为无创检查方式,可对宫颈癌进行诊断,但该检查方式无法对患者病情分期进行准确的诊断。进行DCE-MRI时,临床需使用对比增强剂,临床效果较好,且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可详细观察肿瘤周围血管,评估患者肿瘤微环境[4]。
2025-04-02目前宫颈癌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妇科恶性肿瘤,常见发病年龄在 30~35 岁,浸润癌发病年龄在 45~55 岁,不论哪一种疾病都会给女性的身体、生命带来极大的危害。由于该病具有病程较长的特点,因此应对其进行早期检测,尽早为患者实施合理的诊疗,这对促进患者病情稳定和改善其生活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5-04-01宫颈癌( cervical cancer, CC) 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全球肿瘤第三位。 CC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宫颈损伤、慢性细菌感染和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等。 慢性宫颈炎和慢性宫颈损伤可导致宫颈上皮内瘤变,导致宫颈癌的进展。 CC 患者的生存时间受其临床分期、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2025-03-28宫颈癌死亡率的下降与医疗水平的提升密切相关。目前宫颈癌的临床治疗以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分子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联合的综合治疗为主[4],其中放射治疗在宫颈癌各临床分期均适用[5]。在宫颈癌早期,手术治疗为主要方案,放射治疗也可有手术治疗相同的效果,中晚期姑息放射治疗能有效延缓病情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6]。
2025-03-27宫颈癌是子宫颈部位的恶性肿瘤,有研究表明原位癌高发年龄为30~35岁,浸润癌为45~55岁,近年来其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威胁女性生命安全。在癌症病人治疗中度疲乏发生率可达90%以上,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1]。不同病人心理反应、癌症症状程度不同,可能与心理弹性和希望水平有关[2]。
2025-03-18宫颈癌发病隐匿且转移晚、进展缓慢,确诊时大部分患者病情处于中晚期,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低[1-2]。宫颈癌具有易转移性和高侵袭性,故加强宫颈癌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调控蛋白表达与疾病发生、发展间的关系逐渐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3]。
2025-02-20调强放疗是宫颈癌的重要治疗手段,调强放疗可使高剂量分布区与靶区的三维形状适合度较常规放疗大有提高,进一步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的受照范围。随着放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放疗越来越注重精准化和个体化,在保证效果的同时尽量减少放疗副反应[1-3]。
2025-02-20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患者对医疗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护理方法逐渐无法满足当前患者的需要。因此,必须要对传统护理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以改善宫颈癌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提高其生活质量为核心,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加速康复速度[2-3]。
2025-02-18人气:16674
人气:16007
人气:15574
人气:14845
人气:1402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肿瘤影像学
期刊人气:1807
主管单位:复旦大学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8-617X
国内刊号:31-2087/R
邮发代号:4-653
创刊时间:1992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913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384
影响因子:0.173
影响因子:2.4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