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HPV-16整合人宿主基因组的发生情况及其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宫颈癌患者50例、 LSIL 127例、HSIL 83例,另外收集同时期行子宫全切术提取的正常宫颈上皮组织22例。采用重叠PCR检测HPV-16感染病毒整合状态。结果 正常宫颈上皮组织、 LSIL、HSIL及宫颈癌组织中,HR-HP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3.64%、33.07%、61.45%以及94.00%,上述任意两组进行统计分析,P<0.05。正常宫颈上皮组织、 LSIL、HSIL及宫颈癌组织中,HPV-16感染率分别为4.55%、18.90%、36.14%以及66.00%,上述任意两组进行统计分析,P<0.05。正常宫颈上皮组织、 LSIL、HSIL及宫颈癌组织中,HPV-16整合率分别为0、17.32%、9.64%以及58.00%,上述任意两组进行统计分析,P<0.05。结论 HPV16整合感染与宫颈病变疾病进展有关,在HPVDNA检测的基础上联合对高危HPV整合感染状态进行检测,有利于提高宫颈癌筛查准确率并在早期预测宫颈病变的转归。
据报道[1],全球范围内约19万/年病例死于宫颈癌,且大多数死亡病例主要来源于发展中国家。目前在我国宫颈癌疾病的新发病例约为10万/年,在全球范围内占据33%左右,严重威胁女性身体健康[2]。由此,积极防治宫颈癌疾病尤为重要。宫颈癌的关键感染因素为生殖道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研究称[3],仅仅存在HPV感染者发生宫颈癌几率较低,但存在高危型HPV感染,且HPV病毒与宿主基因间存在整合状态,宫颈癌变几率则显著增加。多项研究均表明[4,5],宿主基因不同DNA开放读码框架位置,HPV病毒均能够与宿主基因发生整合。研究证实[6],高危HPV整合宿主基因比较常见的缺失部位在E2基因铰链区域。高危型HPV病毒存在多种类型,如HPV-16、HPV-18、HPV-30等,其中常见的为HPV-16型病毒。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重叠PCR技术检测宫颈不同程度病变组织中HPV-16 E2基因的缺失情况,进而预测HPV-16与宿主基因之间的整合状态,判断其整合状态与宫颈癌病变关系,研究内容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的收集
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宫颈癌患者50例、 LSIL 127例、HSIL 83例,另外收集同时期在我院进行子宫全切术提取的正常宫颈上皮组织22例。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宫颈癌及癌前病变规范化诊疗指南》中关于宫颈癌及宫颈癌癌前病变的诊断标准[7],且均经过病理组织检查;②年龄27~68岁;③既往均未接受放化疗治疗;④近3个月内均无性激素服用史;⑤均无免疫系统疾病史。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外科或者内科疾病者;②近3天内存在性生活史及阴道冲洗史等;③合并阴道炎症疾病史者;④无法随访者。本次研究纳入的所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已获取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宫颈癌(n=50):Ⅰb期22例,Ⅱa期28例;组织分化程度:低分化15例,中分化13例,高分化22例;淋巴结转移:阴性者33例,阳性者17例。
1.2 细胞系
购买宫颈癌细胞株SiHa、CasKi, 将其置于含有10%胎牛血清溶液的DMEM培养基内进行培养。
1.3 DNA的提取
获取上述组织,切片,厚度为1 μm即可,予以30 μL蛋白酶K溶液、30 μLSDS溶液、500 μLTES溶液,置于56 ℃水浴,72 h后,按照25∶24∶1比例加入酚:氯仿:异戊醇,离心,获取下层沉淀,加无水乙醇溶液,再加3 mol/L乙酸钠溶液,离心,去除上层溶液,沉淀干燥处理,再予以适量的TE溶液,提取DNA。
1.4 HPV-16感染的确定
(1)DNA水平:
设计HPV-16 E7上游引物序列(5'-AGCCAGTGATCGTC-3')、下游引物序列(5'-AGACGTGCCTGATC-3')。采用PCR技术检测确定是否存在HPV-16感染;
(2)蛋白水平: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组织内HPV-16 E7表达水平。10%多聚甲醛溶液固定,不同梯度酒精溶液脱水,常规石蜡包埋,制作切片,抗原修复处理,SP法染色,具体操作步骤均按照试剂盒说明书。将该蛋白表达切片作为阳性对照组,将PBS溶液的切片作为阴性对照组。结果判定:随机选取10个视野,阳性细胞数在26%~50%为+,阳性细胞数在51%~75%为++,阳性细胞数≥76%为+++。细胞核呈现棕黄色表示HPV-16 E7为阳性表达(HPV-16 E7单克隆抗体:美国 Santa cruz公司;SP试剂盒: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待DNA及蛋白水平表达均呈现阳性时,即可确定HPV-16感染。
1.5 HPV-16整合的确定
HPV-16感染的患者,应用重叠PCR技术扩增HPV-16 E2,确定此基因交叉序列的片段是否出现病毒整合。设置引物序列,片段A:上游序列:5'-AGCCGTGTCATGAC-3',下游序列:5'-AGCATTGGATGCCC-3',引物长度为476bp; 片段B:上游序列:5'-AGGGACCTCATGTC-3',下游序列:5'-ATTGGCAGCGATCC-3',引物长度为477bp; 片段C:上游序列:5'-AGGCTGACTTGACC-3',下游序列:5'-ACTCGCTTAGAGGC-3',引物长度为277bp。若上述片段A、B及C无法同时阳性扩增,表明HPV-16 E2基因存在缺失,说明HPV-16整合状态。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5.0软件分析,Excel表格计算,定量资料以(x¯±s)
表示,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各组HR-HPV的检测
在正常宫颈上皮组织、LSIL、HSIL及宫颈癌组织中,HR-HP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3.64%、33.07%、61.45%以及94.00%,上述任意两组进行统计分析,P<0.05,见表1。
表1 各组HR-HPV的检测(例,%)
2.2 不同病变程度宫颈上皮组织中HPV-16感染率的比较
在正常宫颈上皮组织、LSIL、HSIL及宫颈癌组织中,HPV-16感染率分别为4.55%、18.90%、36.14%以及66.00%,上述任意两组进行统计分析,P<0.05,见表2。
表2 不同病变程度宫颈上皮组织中HPV-16感染率的比较
2.3 不同病变程度宫颈上皮组织中HPV-16整合率的比较
在正常宫颈上皮组织、LSIL、HSIL及宫颈癌组织中,HPV-16整合率分别为0、17.32%、9.64%以及58.00%,上述任意两组进行统计分析,P<0.05,见表3。
表3 不同病变程度宫颈上皮组织中HPV-16整合率的比较
3、讨论
目前关于宫颈癌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且未完全阐明,但是大部分研究学者均证实,宫颈癌疾病产生关键因素为HPV病毒感染,尤其高危型HPV病毒感染是导致宫颈癌疾病发生的关键原因[8]。HPV-16型病毒是引发宫颈癌发生的常见类型。而在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在不同宫颈病变程度的组织中,HPV-16感染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且病变程度越高,HPV-16感染率越高。并且HPV-16与宿主基因之间整合率达到了58%,宫颈组织病变程度越高,HPV-16整合率也越高。上述研究均表示HPV-16感染与宫颈病变程度存在关系,进一步说明宫颈组织病变过程中,HPV-16整合状态可能是其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关研究表示[9],大多数机体HPV病毒感染属于一过性,感染机体半年后会出现自行消退的现象。但若机体宿主基因出现缺陷或者突变,HPV病毒基因部分片段与突变或缺陷的宿主基因整合,进而引起细胞基因调控紊乱[10]。如果HPV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出现异常停留在某一个时相,HPV病毒便出现持续性感染的现象,尤其高危型HPV病毒,宫颈细胞出现恶性转化几率大大增加。研究表明[11],宫颈组织发生病变的过程中,其早期阶段可能发生了HPV病毒与宿主基因之间的整合,但是关于整合具体时相发生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也有部分研究称[12],宿主宫颈病变组织,HPV病毒感染除了整合感染以外,可能存在其他状态感染,关于HPV-16型整合感染与宫颈组织的机制大量实验研究,但是HPV-16可以用于预测宫颈病变患者转归。
临床上常见的宫颈癌筛选方法主要为HPV DNA,且近几年随着高危型HPV与宫颈癌之间的关系逐渐被确定,HPV DNA联合细胞学检查方式逐渐吸引越来越多研究学者的关注,并且被大量用于临床检测,但是HPV DNA方法存在一些缺陷,即无法确定HPV病毒与宿主基因整合情况。且部分研究表示[13],在湿疣病变患者以及 LSIL患者中,HPV整合率较低,在癌变中才出现。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在 LSIL发生HPV-16感染病例中存在17.32%的整合率,在HSIL中整合率也有9.64%,且在宫颈癌组织中HPV-16整合率达到了58%,表明在宫颈组织病变整个过程中,高危型HPV整合贯穿整个病变进展。由此进一步表明,通过采用快速HPV DNA检测以及联合检测HPV整合状态,可以有效提高检测特异度。
综上所述,HPV-16感染可导致宫颈组织病变,HPV DNA检测方法联合检测HPV整合状态,可进一步提高筛查特异度,有利于预测宫颈病变程度。
参考文献:
[2]邵招凤,戚秀秀,杨玲飞,等.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载量水平及临床意义[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1,31(22):3453-3457.
[3]梁婷婷,杨勇霞,侯丛哲,等.PAX1基因甲基化与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及高危型HPV分型的关联性[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59(11):48-52.
[6]韩会娟.HPV16/18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江苏医药,2014,40(9):1052-1054.
[7]宫颈癌及癌前病变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3,5(08):37-46.
[8]余娟娟,王爱红,王瑞芳,等.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宫颈锥切术后发生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J].内科,2021,16(5):569-572.
[10]戴荣华.宫颈癌组织基因组中HPV病毒整合热点检测及相关基因功能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7.
[12]卢仲明,李奕萱,许咪咪,等.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16/18在喉癌中的感染及整合状态[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9):1422-1424.
文章来源:郭瑞丽,朱科科,赵静.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HPV-16整合人宿主基因组的发生情况及其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J].实用癌症杂志,2023,38(11):1810-1812+1816.
分享:
目前宫颈癌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妇科恶性肿瘤,常见发病年龄在 30~35 岁,浸润癌发病年龄在 45~55 岁,不论哪一种疾病都会给女性的身体、生命带来极大的危害。由于该病具有病程较长的特点,因此应对其进行早期检测,尽早为患者实施合理的诊疗,这对促进患者病情稳定和改善其生活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5-04-01宫颈癌( cervical cancer, CC) 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全球肿瘤第三位。 CC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宫颈损伤、慢性细菌感染和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等。 慢性宫颈炎和慢性宫颈损伤可导致宫颈上皮内瘤变,导致宫颈癌的进展。 CC 患者的生存时间受其临床分期、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2025-03-28宫颈癌死亡率的下降与医疗水平的提升密切相关。目前宫颈癌的临床治疗以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分子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联合的综合治疗为主[4],其中放射治疗在宫颈癌各临床分期均适用[5]。在宫颈癌早期,手术治疗为主要方案,放射治疗也可有手术治疗相同的效果,中晚期姑息放射治疗能有效延缓病情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6]。
2025-03-27宫颈癌是子宫颈部位的恶性肿瘤,有研究表明原位癌高发年龄为30~35岁,浸润癌为45~55岁,近年来其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威胁女性生命安全。在癌症病人治疗中度疲乏发生率可达90%以上,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1]。不同病人心理反应、癌症症状程度不同,可能与心理弹性和希望水平有关[2]。
2025-03-18宫颈癌发病隐匿且转移晚、进展缓慢,确诊时大部分患者病情处于中晚期,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低[1-2]。宫颈癌具有易转移性和高侵袭性,故加强宫颈癌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调控蛋白表达与疾病发生、发展间的关系逐渐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3]。
2025-02-20调强放疗是宫颈癌的重要治疗手段,调强放疗可使高剂量分布区与靶区的三维形状适合度较常规放疗大有提高,进一步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的受照范围。随着放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放疗越来越注重精准化和个体化,在保证效果的同时尽量减少放疗副反应[1-3]。
2025-02-20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患者对医疗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护理方法逐渐无法满足当前患者的需要。因此,必须要对传统护理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以改善宫颈癌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提高其生活质量为核心,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加速康复速度[2-3]。
2025-02-18放疗是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通常与手术和化疗联合使用。放疗利用高能射线照射宫颈癌病灶,破坏癌细胞的DNA结构,阻止其生长和分裂,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1-2]。放疗可以通过外部放射治疗或内部放射治疗的方式进行。外部放射治疗是将放射线从机器外部照射到患者体内,以破坏癌细胞。
2025-02-17宫颈癌又称为子宫颈癌,是发生在子宫颈部位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作为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早期治愈率高但早期症状不明显或没有症状,导致患者确诊时大多已进展到中晚期或已发生转移,因此,其临床总体治愈效果并不理想,患者死亡率很高。研究证明微小RNA与癌症的发生及进展关系密切,微小RNA-585-5p(miR-585-5p)在预测癌症患者不良预后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性能。
2025-01-27宫颈癌前病变是指在病毒感染等各种因素影响下,宫颈部正常细胞变为异常细胞。持续性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为主要发病因素,该病变若长期存在可能会导致疾病发展为宫颈癌[1]。宫颈癌前病变常用治疗术式为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其主要利用高频电波生成的瞬时高热切割病灶组织,不仅可去除患者病灶组织,还可保留其子宫颈功能与结构。
2025-01-24人气:16530
人气:15875
人气:15453
人气:15185
人气:1453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期刊人气:4381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妇幼健康研究会
出版地方:陕西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5293
国内刊号:61-1448/R
邮发代号:52-135
创刊时间:1990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1.390
影响因子:2.408
影响因子:2.012
影响因子:0.254
影响因子:1.3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