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宫颈癌患者癌组织中IL-33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2023-11-15    65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 探讨白介素-33(IL-33)在宫颈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联系。方法 选取102例宫颈癌患者,于手术期间,采集所有患者的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标本,将其分别纳入癌组织组和癌旁组织组,以免疫组化法检测2组的IL-33表达水平,分析IL-33与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关系。随访3年,以Kaplan-Meier法分析IL-33表达与宫颈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癌组织组IL-33中度阳性[41.18%(42/102)]与强阳性占比[30.39%(31/102)]高于癌旁组织组(0.00%、0.00%),阴性[8.82%(9/102)]、弱阳性[19.61%(20/102)]占比低于癌旁组织组[60.78%(62/102)、39.22%(40/102)],有统计学差异(P<0.05)。IL-33表达与宫颈癌患者年龄、产次、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与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Kaplan-Meier结果显示:IL-33高表达宫颈癌患者的3年生存率[39.72%(29/73)]低于低表达患者[62.07%(18/29)],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宫颈癌患者癌组织中IL-33呈高表达水平,其表达与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FIGO分期等联系紧密,且IL-33表达水平越高,患者3年生存率越低,其预后越差。

  • 关键词:
  • 宫颈癌
  • 标本
  • 生存率
  • 癌组织
  • 预后
  • 加入收藏

宫颈癌为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临床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且逐渐区域年轻化,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及生命安全[1,2]。由于宫颈癌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阴道少量出血、阴道分泌物增多等表现,但缺乏特异性,不易被重视,致使多数患者经临床检查确诊时已处于病情中晚期,从而错失最佳手术治疗时机,增加临床治疗难度,从而造成不良预后[3,4]。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持续的感染是诱发宫颈癌的重要原因,然而仅仅有少数的患者会进展呈宫颈癌,单独的从HPV感染层面无法充分的解析宫颈癌的具体发病原理。因此,临床还需探寻更为快速有效的检查指标,以为早期诊断出宫颈癌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并为临床制定科学规范的治疗措施提供指导,从而有效延长患者生存周期。白介素-33(IL-33)由内皮细胞分泌,是一种促炎因子,其参与多种恶性肿瘤如肺癌、结肠癌等发病过程[5,6]。但临床关于IL-33与宫颈癌发病机制的研究报道较为缺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以本院诊治的102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IL-33在宫颈癌患者癌组织内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联系。信息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102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全部患者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宫颈癌;患者的病历有关资料齐全;患者纳入遵照自愿原则,签署知情同意书;入院后均在本院行手术治疗;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为Ⅰ~Ⅱa期。排除标准:存在其他恶性肿瘤者;合并凝血功能异常者;存在神经疾患者;存有精神、意识障碍,或难以进行正常交流者;存有宫颈癌远处转移者;合并酒精、药物依赖史者;存在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者;存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合并严重的脑器质性疾病者。所有患者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60.59±4.48)岁;体重指数18.6~27.1 kg/m2,平均体重指数(23.39±1.76)kg/m2;淋巴结转移:61例发生转移,41例未发生转移;FIGO分期:50例Ⅰ期,52例Ⅱa期;肌层浸润深度:61例≥1/2,41例<1/2;分化程度:48例低分化,54例中高分化;组织学类型:64例鳞癌,38例腺癌。

1.2 方法

标本采集:在行手术治疗时切取所有患者的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距离癌病变区域≥3 cm)标本,将其分别纳入癌组织组和癌旁组织组,以免疫组化法测定IL-33表达。检测方法:取本院的石蜡包埋切片,制备成4 μm切片,施行脱蜡与水化;运用柠檬酸钠缓冲液施以抗原修复,滴加3%过氧化氢,于室温环境之下进行15 min的孵育,之后以磷酸缓冲盐溶液(PBS)冲洗3次;然后以10%山羊血清在室温条件之下封存30 min, 滴加一抗过后于4 ℃环境下过夜,次日以PBS洗涤3次,滴加二抗后在室温条件下孵育30 min; 然后采用苏木精施行染色,脱水并封片。以已知阴性反应片当成阳性对照,用PBS当做一抗用于阴性对照。判定标准:染色强度:0分:无色;1分:浅黄色;2分:棕黄色;3分:棕褐色。阳性细胞数得分:随机取10个具有代表性的视野计算阳性表达率,阳性表达率=阳性细胞数/肿瘤细胞总数×100%;0分:阳性表达率为5%;1分:>5%~25%;2分:>25%~50%;3分:>50%~75%;4分:>75%。两者得分相乘为总分:阴性:0~1分;2~3分:弱阳性;4~5分:中度阳性;≥6分:强阳性。本次研究将阴性与弱阳性计做低表达,将中度阳性与强阳性计做高表达。所有检测操作均严格依据试剂盒操作说明书严格规范进行,以此确保检测结果的可信度。

1.3 观察指标

(1)癌组织组及癌旁组织组IL-33表达水平对比:主要包括阴性、弱阳性、中度阳性以及强阳性占比。(2)分析IL-33表达水平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3)分析IL-33表达水平与宫颈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以Kaplan-Meier法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 20.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n(%)”表达,以χ2检验;计量资料“x¯±s

”表达,以t检验;以Kaplan-Meier法分析IL-33表达与宫颈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2组IL-33表达对比

癌组织组IL-33中度阳性与强阳性占比高于癌旁组织组,阴性、弱阳性占比低于癌旁组织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IL-33表达对比(例,%)

2.2 IL-33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IL-33与年龄、产次、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无关,无统计学差异(P>0.05);IL-33与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IL-33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例,%)

2.3 IL-33表达与宫颈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

Kaplan-Meier结果显示:IL-33高表达宫颈癌患者的3年生存率[39.72%(29/73)]低于低表达患者[62.07%(18/29)],有统计学差异(χ2=4.170,P=0.041)。见图1。

图1 IL-33表达与宫颈癌患者生存率关系的Kaplan-Meier图   


3、讨论


3.1 宫颈癌的概念与常规检查的不足

宫颈癌在临床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宫颈癌早期若能及时发现病变,可行根治手术治疗,术后再配合其他疗法,能够最大程度避免癌细胞扩散,提高患者生存率,部分患者甚至能够达到治愈状态[7,8]。尽管宫颈细胞学筛查在宫颈癌早期诊断中存在一定临床意义,有助于及时发现异常细胞,提高宫颈癌早期检出率。但临床长期应用发现,该检查方法存在一定假阴性率,漏诊事件常有发生[9,10]。因此,更快速有效的检测手段成为临床研究重点。

3.2 IL-33表达诊断宫颈癌的效能以及其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

近些年,伴随临床对于分子标志物研究的持续深入,愈来愈多的宫颈癌分子标志物被发现,而IL-33为其中之一。IL-33为炎性介质,与较多生殖系统肿瘤的发病原理联系紧密。IL-33编码基因处在9号染色体短臂上,其本质属于一种促炎因子,在上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内表达[11,12]。IL-33通过其受体ST2参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核转录因子-kB等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而炎症又与肿瘤的发病联系紧密[13,14]。与肿瘤联系紧密的成纤维细胞会分泌IL-33,而IL-33会通过其受体ST2,对上皮间质转化施加诱导,进而加快肿瘤细胞生长,当IL-33/ST2基因沉默之后,将会阻碍此种情况的发生[15]。同时,IL-33会促使肿瘤细胞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释放增加,VEGF会遭到M2型巨噬细胞的调控而参与肿瘤组织之中新生血管的产生。IL-33一方面会直接或间接加快肿瘤组织内的血管形成,另一方面还通过对免疫细胞进行作用,继而影响肿瘤的微环境,进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本研究结果显示,癌组织组IL-33中度阳性与强阳性占比高于癌旁组织组,阴性、弱阳性占比低于癌旁组织组,提示IL-33在宫颈癌患者的癌组织内呈高表达。本研究结果显示,IL-33与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表明IL-33参与肿瘤细胞的侵袭、浸润与转移等过程。其原因为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愈低,则其恶性程度将会越高,而肌层浸润程度深、有淋巴结转移,则表示肿瘤细胞的侵袭功能较为强烈,极易出现远处转移。FIGO分期是综合各类因素对患者的预后施行评判,FIGO分期越高,则预后越差。

3.3 IL-33表达与宫颈癌患者生存率的联系

本研究Kaplan-Meier结果显示:IL-33高表达宫颈癌患者的3年生存率[39.72%(29/73)]低于低表达患者[62.07%(18/29)],提示IL-33表达水平越高,患者的生存率越低,预后越差。由此可见,IL-33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评估患者预后的一种生物学标志物,临床需加强对IL-33的监测。但本次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少,可能会对本研究结果的精准度造成影响。因此,后续临床还需完善试验设计,扩大样本量纳入,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旨在为临床提供更为科学、可靠的参考。

综上所述,宫颈癌患者的癌组织内的IL-33呈较高表达,其表达与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FIGO分期等联系紧密,且其表达水平越高,则患者生存率越低,可作为临床早期筛查宫颈癌、预测患者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参考文献:

[3]王文碧,李雪.Aurora-A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11):2094-2097.

[4]张瑜.血清SCCA、CEA、CA125、CA19-9联合检测在宫颈癌与癌前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9,26(4):675-678,682.

[5]刘宁,袁宁潞,王丛,等.血清肿瘤标志物糖链抗原125和癌胚抗原联合检测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20,24(8):1292-1294.

[6]山令顺,邬暾奕,熊万成.结直肠癌患者血清IL-33表达及临床意义[J].江苏医药,2020,46(9):927-930.

[7]刘永强,汪小玲.肿瘤标志物和HPV检测在宫颈癌诊断中的价值及相互关系[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0,27(8):956-958.

[8]江瑜,宋保志,吴淼星.伊立替康联合奈达铂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J].癌症进展,2021,19(19):2016-2019.

[9]陈丹.宫颈癌患者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人附睾分泌蛋白糖类抗原125及癌胚抗原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23):5421-5423.

[10]于康军,牛三强,胡猛,等.microRNA-211在宫颈癌外周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J].现代肿瘤医学,2020,28(10):1750-1753.

[11]韩鸿举,苏子阳,周玉洁,等.IL-33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中IFN-γ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21,42(2):243-250.

[12]苏博,闫振宇,郝尚辉,等.宫颈癌患者癌组织中IL-33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J].实用医学杂志,2021,37(17):2214-2218.

[13]鲜文峰,钮朋,张磊,等.血清白细胞介素-33表达水平与原发性骨肉瘤患儿肺转移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1,25(2):77-80.

[14]缪晨婷,钱静,朱璟.IL-33及其受体ST2对人卵巢癌ES-2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12):1606-1610.

[15]王红敏,郭瑛.IL-33在结肠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21,37(10):1241-1245.


文章来源:李静,岳红.宫颈癌患者癌组织中IL-33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J].实用癌症杂志,2023,38(11):1813-1816.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期刊人气:406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

出版地方:辽宁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5-2216

国内刊号:21-1332/R

邮发代号:8-172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