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比较热敏灸联合冲击波与单独热敏灸、单独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4月赣州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治疗的肩周炎患者105例,根据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联合组(热敏灸+冲击波)、热敏灸组、冲击波组,每组35例;观察各组治疗前后Constant-Murley评分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三组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7.14%(34/35),高于热敏灸组的80.00%(28/35)、冲击波组的74.29%(26/35)(P<0.05)。治疗后,三组VAS评分均降低,且联合组低于热敏灸组和冲击波组,热敏灸组低于冲击波组(P<0.05);三组Constant-Murley评分均上升,且联合组评分高于热敏灸组和冲击波组(P<0.05),热敏灸组与冲击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热敏灸联合冲击波治疗肩周炎优于单独热敏灸、冲击波治疗,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俗称“五十肩”“肩凝症”,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长期过度劳累、退行性病变导致的无菌性炎症[1],临床以患侧肩部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主症。本病发病率为2%~5%,发病年龄以40~60岁为主,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2]。目前临床暂无肩周炎的特效疗法,西医主要以口服消炎镇痛类药物治疗,但对于改善关节活动度效果欠佳,且常伴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手术治疗则存在一定的风险,患者难以接受[3]。在当今社会,肩周炎虽不属于急危重症范畴,但是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给其生理和心理带来严重负面影响[4],所以急需寻找出一种有效、简便的方法,来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其患肩功能活动。鉴于此,本研究采用热敏灸联合冲击波治疗肩周炎,并与单纯热敏灸、冲击波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4月赣州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收治的105例肩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即联合组(热敏灸+冲击波)、热敏灸组、冲击波组,每组35例。本次研究过程中无脱落病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通过赣州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三组肩周炎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50岁左右发病,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常伴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肩部肌肉萎缩,肩周均有压痛,可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X线检查结果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1.3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未进行药物治疗,能够耐受冲击波治疗;年龄40~75岁;神志清楚,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自愿参与临床试验,依从性好;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患疼痛性肌萎缩、感染、肿瘤及局部皮肤溃烂、骨质疏松等,或处于妊娠期者;存在冲击波禁忌证如凝血功能异常、外周神经病变及安装心脏起搏器,或患不稳定性心绞痛者;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者,或患重度心力衰竭及精神病者;患肩局部有骨折或身体其他部位有严重创伤正接受外院治疗者;已接受其他治疗且会影响本研究效应指标观测者;有任何针灸禁忌证者。
1.4治疗方法
1.4.1联合组
予热敏灸联合冲击波治疗。(1)热敏灸: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患肩及上肢;点燃艾条(院内制剂室自制艾条,长约20 cm、直径约2.2 cm),距离患者体表约3 cm处,采用回旋灸或往返灸在患侧肩部及上肢进行大范围探查,当某一部位出现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或微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或微热)深部热或其他非热感觉(如酸、重、胀、压等)等现象时,即为热敏穴位,做标记;于上述热敏穴位处实施温和灸,每次施灸时间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2)冲击波治疗:采用XY-K-SONOTHERA-500型冲击波仪器(安阳市翔宇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设置工作电压为7~10 kV,能量密度为0.18~0.25 mJ/mm2,频率为每分钟60次;患者取坐位,以局部痛点为中心,结合影像学定位点进行水平面、矢状面以及冠状面冲击治疗,每次治疗冲击3000次。根据患者病情及耐受力的不同,可对电压及冲击波剂量进行调整。3 d治疗1次,连续治疗5次。
1.4.2热敏灸组
采用热敏灸治疗,方法同联合组。
1.4.3冲击波组
采用冲击波治疗,方法同联合组。
1.5观察指标
1.5.1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
VAS分10格,分值0~10分,线右端标记为“10”表示“痛极”,线左端标记为“0”表示“无痛”,要求患者依据自身疼痛程度在横线上作记号,得分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强。
1.5.2 Constant-Murley评分
采用去除肌力量表的Constant-Murley评分,对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活动进行评定。该量表总分75分,疼痛15分,日常活动水平、手的位置、向前、外展、外旋、内旋各10分,分值越高代表肩关节功能越好。
1.5.3临床疗效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治愈为肩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显效为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疼痛明显减轻;有效为活动功能改善但仍有疼痛;无效为症状未改善。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统计学方法
所有收集的数据输入SPSS 26.0统计学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校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方差齐者组内比较行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不齐者行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及率(%)表示,组间比较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三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评分低于热敏灸组、冲击波组,热敏灸组评分低于冲击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三组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2.2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34/35),高于热敏灸组的80.00%(28/35)、冲击波组的74.29%(26/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三组肩周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3三组患者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三组患者ConstantMurley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联合组高于热敏灸组、冲击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热敏灸组、冲击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三组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后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
3、讨论
肩周炎又称冻结肩,是一种特定的肩关节无菌性炎症,临床多表现为肩关节周围疼痛及各方向的主动、被动活动受限[6]。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盂肱关节囊的增厚、挛缩,以及肱骨头和关节囊及周围韧带的粘连,引起的慢性炎性反应。肩周炎归属于中医学“肩痹”范畴,又称为“漏肩风”“五十肩”等。《素问·痹论》[7]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研究[8]指出,肩周炎的病机在内为人过中年,正气亏虚,卫外不固,风寒湿邪趁虚侵袭,易客肌表经脉,导致气血凝滞不通,寒湿凝聚,阻滞气血,不通则痛;在外为风寒湿邪侵袭人体肩部经脉、筋骨。
热敏灸全称“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是一种包括灸位、灸感、灸效、灸时等独特理论体系的新型灸疗技术[9]。其用点燃的艾条在肩关节周围寻找热敏化腧穴,以达到“小刺激,大反应”的神奇功效[10-13],机制主要为通过热灸刺激疾病的热反应点,激发透热、扩热、传热、远部热、深部热等热敏反应,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并激发机体相应穴位的传感功能,扩张毛细血管,缓解肌肉痉挛,放松肩部肌肉,促进患处血液循环,从而减轻肩部疼痛,无创伤性[14]。
冲击波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骨科疾病的治疗中。冲击波进入人体后表现出不同的机械应力效应,拉应力有促进微循环的作用,可松解肩部粘连、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压应力使细胞摄氧增加,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空化效应使闭塞的微细血管疏通,可有效松解粘连的软组织[15]。当冲击波作用于病变部位时,能量在肌肉、骨膜、韧带等不同密度的组织之间转变、传递,产生的能量梯度和机械应力可分离病变部位粘连的软组织,继而可改善局部微循环、减轻无菌性炎性反应;同时,通过刺激局部痛觉神经感受器,加强疼痛介质的扩散、降低神经敏感性,进而减少和抑制疼痛信息传递,最终达到缓解和解除疼痛的目的[16,17]。
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较热敏灸组与冲击波组更佳,治疗总有效率最高,且患者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VAS评分较热敏灸组、冲击波组改善更显著(P<0.05);在疼痛缓解方面,热敏灸组比冲击波组改善更明显(P<0.05)。这一结果证明,将热敏灸与冲击波两种中西医治疗方法相互配合、补充,能有效提高肩周炎的临床效果,减轻患者疼痛感,改善其肩关节活动功能并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涛,吴继新,刘智艳.肩关节周围炎的中医外治法综述[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7):34-35.
[2]李伟,詹红生,陆念祖.肩周炎国内外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22):44-46.
[3]朱静.臂丛麻醉下针刀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22):43-44.
[4]张旭,张虹.发散式冲击波联合关节松动技术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7):1448-1451.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001.9—94[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0-191.
[6]刘洋,印凡,许兵,等.冻结肩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19):1771-1773.
[7]何文彬,谭一松.素问[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244.
[8]周晓平.温针灸对肩周炎的镇痛作用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127-128.
[9]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热敏灸专业委员会.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J].世界中医药,2017,12(8):1959-1964.
[10]白桦,李伊然,李树斌.应用热敏灸治疗癌性贫血3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7,12(5):1144-1148.
[12]邹来勇,涂国卿,曹耀兴.肩周炎热敏化腧穴定位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8,37(4):351-353.
[13]陈日新,陈明人,康明非,等.重视热敏灸感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J].针刺研究,2010,35(4):311-314.
[14]张振胜.热敏灸联合推拿治疗急性期肩周炎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7):1242-1243.
[15]吴丽丽,张兴庆.发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分析[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1(1):127-129.
[16]陈庆梅,杨卫新.放散状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的作用[J].中国康复,2012,27(1):29-30.
[17]杨占宇,颜海燕,李洋,等.体外冲击波治疗手部肌腱修复术后晚期肌腱粘连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0,26(2):228-231.
基金资助: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计划项目【No.2021B278】;
文章来源:黄艳,赖春柏.热敏灸联合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4,22(20):116-119.
分享:
肩周炎有较高的临床发病率,该病的发生多是因腱周关节附近软组织病变所致,患者伴有肩部酸胀、疼痛、肩关节强直、活动受限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中医上将肩周炎归为“痹症”的范畴,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肩周炎的治疗与护理方法逐渐趋于完善,干预方法呈现出多样性特征。
2025-04-07肩周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为经筋病变,故可在经筋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动筋针疗法是基于经筋理论的针刺方法,留针过程中带针做主动、被动和负荷运动[2],遵循“以痛为腧”的原则选取靶点筋穴,通过浅刺皮下,无感得气,以导气布津、调畅经筋,从而解除“结筋病灶点”[3]。
2025-03-31最近的研究表明,肩周炎的发病率一直在上升,而且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年轻人群[2]。肩周炎的病因复杂多样,常见的诱因包括长期肩部劳损、外伤、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病变以及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长期伏案工作、运动损伤以及不良姿势也是年轻人群肩周炎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2025-03-03肩周炎是导致肩周围关节囊及软组织出现退行性病变及无菌性炎症的常见肩部疾病[1],而在中医学里肩周炎属于“筋伤”范畴,其病位在经筋,肝肾不足、筋脉失养为其内因,慢性劳损、外感风邪、外伤后遗为其主要外因[2],而无论内外因均可导致经筋损伤,形成“横络”。
2025-02-13肩周炎易发于50岁左右人群,因而又有“五十肩”之称,临床一般分为疼痛期、冻结期和恢复期,全人群发病率为3%~5%。肩周炎是一类疾病的统称,其包含了冻结肩、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肩锁关节炎、喙突炎以及冈上肌腱炎等。临床冻结期患者就诊率较高,患者就诊时以肩周疼痛及活动受限为典型特征。
2025-01-20中医定向透药治疗肩周炎是一种利用特定的仪器刺激经络和穴位,将中药直接渗透患处皮肤,从而起到促进血液循环、解痉止痛、疏通经络、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的治疗方法,对肩周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4]。董氏奇穴是中医针灸中的一种独特疗法,以穴位奇特、疗效显著而著称[5]。
2025-01-07肩周炎,又称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是一种可能致残且有时伴有严重疼痛的疾病,盂肱关节主动、被动活动均受限。尽管许多学者认为肩周炎具有自限性,大概 1 年左右可自行缓解,但在临床中不少患者在发病期间需忍受不同程度的疼痛和功能受限。特别是一些难治性肩周炎,长期疼痛和反复治疗引发了患者一系列心理和生理问题。
2024-12-24肩周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发生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早期通常表现为肩部僵硬、疼痛、肩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后期会出现肩关节活动障碍、肩部肌肉萎缩,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1]。本病治疗方法较多,如中医采用针灸、推拿、理疗等治疗,西医采用解热镇痛药治疗。
2024-11-29肩周炎属于炎症病变(无菌性),多发生于肩关节及软组织,病程较长,呈现出进行性发展特点,肩部活动受限、疼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若病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将会引起肩部肌肉痉挛,甚至出现肌肉萎缩、肩周严重粘连等状况,限制患者日常活动,降低其生活质量。
2024-11-27肩周炎可导致患者出现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等,改善患侧上肢的血供,有助于提高肩周炎的治疗效果[1-2]。西医常采用常规训练联合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肩周炎,但部分患者效果有限[3-4]。温针灸可发挥缓解局部寒凝及气滞的作用[5]。本文观察温针灸治疗肩周炎患者的效果。
2024-11-27人气:18552
人气:16674
人气:16005
人气:15573
人气:15295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期刊人气:2733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浙江大学
出版地方:浙江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2-3686
国内刊号:33-1311/R
创刊时间:200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