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大黄素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大黄素干预CAL-27细胞、SCC-15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并筛选出合适的浓度进行后续实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大黄素对OSCC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增殖相关蛋白PCNA,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的表达;联合雷帕霉素与一定浓度的大黄素共处理细胞后,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力,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集落形成能力,Western blot检测PCNA、Beclin1、LC3的表达。裸鼠成瘤实验检测大黄素对裸鼠瘤体瘤重、瘤体积的影响,HE染色观察裸鼠肝脏及肾脏结构,IHC检测PCNA、Beclin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大黄素可显著降低CAL-27细胞的增殖活性及集落形成能力,且呈现浓度依赖性,大黄素能下调PCNA、Beclin1、LC3Ⅱ/LC3Ⅰ的表达量,RAPA可逆转大黄素对细胞的增殖抑制及对增殖、自噬等蛋白表达的影响。体内实验显示,大黄素无明显的肝、肾毒性,可降低瘤体的体积和质量,下调瘤体中PCNA、Beclin1的蛋白表达。结论 大黄素可抑制口腔鳞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其作用可能与抑制细胞自噬相关。
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是一种来源于口腔颌面部鳞状上皮,发生率较高的恶性肿瘤[1]。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口腔癌的治疗手段和技术得到了逐步革新。但由于原位复发、易早期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等原因[2-3],口腔癌依旧有着较高的患病率和死亡率[4-5]。目前OSCC的治疗方案多采用以手术为主,放化疗为辅的综合序列疗法[6]。辅助化疗对于缩小肿瘤,预防和治疗远处转移有着重要的价值,随着化学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的问题也随之出现[7],化疗耐药是化学治疗面临的主要挑战[8-9],也是口腔癌预后无明显改善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口腔癌临床治疗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作为抗肿瘤药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中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日益凸显。大黄素是一种主要存在于大黄根茎中的天然活性化合物,其已被证实有消炎、抗菌和抗肿瘤等作用[10],具有靶向肿瘤致癌过程的显著潜力[11],且已被证明在结肠癌、肝癌和胰腺癌中具有抗肿瘤的作用[12]。但大黄素对于OSCC是否具有抗癌作用近年来报道较少。
自噬是主要依赖于溶酶体一种细胞降解途径,其在多种疾病的发生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13]。已有研究证实,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及转归中,自噬可发挥抑制肿瘤发生但支持肿瘤进展的双重作用,其也被证实在OSCC中,可调节肿瘤生长[14]。自噬可能是恶性肿瘤治疗研究中的一种新方向[15]。
本课题研究对象选用人OSCC细胞,用不同浓度大黄素处理并加入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rapamycin, RAPA)进行干预,检测CAL-27增殖及自噬等指标,探究大黄素对OSCC细胞的增殖及自噬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人OSCC细胞系CAL-27(湖南丰晖,中国);人OSCC细胞系SCC-15(湖南丰晖,中国);大黄素(上海源叶,中国);雷帕霉素(麦克林,中国);DEME高糖培养基、胎牛血清、双抗、胰蛋白酶(Hyclone,美国);RIPA蛋白裂解液、PMSF、上样缓冲液、电化学发光液(碧云天,中国);DMSO(索莱宝,中国);CCK-8检测试剂盒(碧云天,中国);β-actin、Beclin1、PCNA、LC3抗体(博士德,中国);酶标仪RT-6100(雷杜,中国);蛋白印迹系统(ChemiDoc XRS+,BIO-RAD,美国);4%多聚甲醛通用型组织固定液(biosharp,中国);瑞氏-姬姆萨染液(biosharp,中国);羊抗兔二抗、羊抗鼠二抗(中衫金桥,中国)。
1.2细胞培养
将CAL-27细胞及SCC-15细胞置于含10%胎牛血清、1%双抗的DMEM高糖培养基,37℃、体积分数5% CO2及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当细胞长至80%~90%融合时,用胰酶消化传代1次。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实验。
1.3细胞增殖活力测定
当CAL-27细胞及SCC-15细胞培养至对数生长期时,将其消化后以每孔8×103个细胞接种于96孔板中,分为5组,待细胞融合度达到70%,分别使用浓度为0、50、100、150、200μmol/L的大黄素进行处理,每组各设5个复孔。分别在大黄素处理24 h、48 h、72 h后,于每孔加入90μL DMEM高糖培养基、10μL CCK-8,在培养箱中培养1 h后,使用酶标仪在450 nm处测量光密度(OD)值并计算各组细胞增殖抑制率,计算出大黄素对细胞的24 h半数抑制浓度(IC50),选择细胞系用于后续实验。在检测自噬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时,增加雷帕霉素组(25 nmol/L),雷帕霉素(25 nmol/L)联合大黄素组(IC50),处理细胞24 h后,按以上方法测量光密度值并计算细胞活力。
1.4集落形成实验
将对数生长期的OSCC细胞消化后接种于6孔板中,每孔3×105个细胞,待细胞融合至70%,分别使用浓度为0、100、150、200μmol/L的大黄素进行处理。在检测自噬对集落形成的影响时,增加雷帕霉素组(25 nmol/L),雷帕霉素(25 nmol/L)联合大黄素组(IC50),处理24 h后,分别消化每组细胞,再次接种于6孔板中,每孔1 000个细胞,培养10~14 d后,采用多聚甲醛将其固定并采用瑞氏-姬姆萨染液进行染色。
1.5 Western blot分析
将对数生长期的OSCC细胞消化后接种于6孔板中,每孔3×105个细胞,待细胞融合至70%,分别使用浓度为0、100、150、200μmol/L的大黄素进行处理。在检测自噬对增殖相关蛋白指标表达的影响时增加雷帕霉素组(25 nmol/L),雷帕霉素(25 nmol/L)联合大黄素组(IC50),培养24 h后,每孔加入100μL裂解液,在冰上分别提取各组细胞总蛋白,测定总蛋白浓度后将其煮沸变性。制取分离胶及浓缩胶,取变性蛋白样品上样,电泳,转膜,脱脂奶粉封闭2 h,分别加入一抗(β-actin, 1∶5 000稀释;PCNA,1∶1 000稀释;Beclin1,1∶1 000稀释;LC3,1∶500稀释),孵育过夜,TBST洗膜,二抗(β-actin、Beclin1、LC3使用羊抗兔二抗,1∶5 000稀释;PCNA使用羊抗鼠二抗,1∶5 000稀释)室温孵育2 h, TBST洗膜,进行ECL检测发光显影,获取图像,通过Image J对蛋白的表达量进行半定量分析。
1.6 OSCC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选用10只5周龄SPF级雄性BALB/c裸鼠(维通利华,北京)[审查批号湖北医药学院动(福)第2022-131号],饲养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取对数生长期的OSCC细胞按1×107个/mL的密度,0.2 mL接种于裸鼠左侧腋下。
1.7实验分组及用药
待移植瘤体积达到约60 mm3时,将10只裸鼠随机分成2组,腹腔注射DMSO浓度<0.1%的生理盐水或40 mg/kg的大黄素,1次/3 d,连续给药8次,每3 d测量一次肿瘤大小,测量肿瘤最大径(la)和与之相垂直的横径(lb),肿瘤体积按照公式V(mm3)=la×lb2÷2计算,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停药7 d后处死裸鼠,剥离肿瘤,测得肿瘤质量。
1.8 HE染色
裸鼠处死后,取出的裸鼠的肝、肾组织在常温下以4%的多聚甲醛溶液固定24 h,包埋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肾等重要器官结构变化。
1.9免疫组化
裸鼠处死后,取出的裸鼠的肿瘤组织在常温下以4%的多聚甲醛溶液固定24 h,石蜡包埋后,组织石蜡切片常规脱蜡水化后,封闭后,分别孵育Beclin1(1∶100)、PCNA(1∶100),4℃过夜后,Beclin1加羊抗兔二抗,PCNA加羊抗鼠二抗,37℃孵育30 min, DAB显色,光镜下观察细胞染色情况。
根据5个200倍随机视野下PCNA及Beclin1阳性细胞比例评定蛋白表达情况。PCNA显示细胞核阳性,Beclin1显示细胞质阳性。根据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打分,阳性细胞(细胞内有黄色或黄棕褐色颗粒)<5%、5%~25%、25%~50%、50%~75%、>75%分别对应0、1、2、3、4分。
1.10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两独立样本间采用t检验分析样本之间的差异,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Tukey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大黄素抑制OSCC细胞的增殖
根据CCK-8实验,在CAL-27、SCC-15两组细胞系中,相同时间段内,50、100、150、200μmol/L大黄素处理组的细胞存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随大黄素浓度的升高及时间的延长,细胞存活率呈现下降趋势。可见大黄素能抑制CAL-27细胞、SCC-15细胞的增殖活力,且有浓度依赖性,随着时间的延长,活力也逐渐降低,其中CAL-27细胞24 h、48 h、72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是168.4、113.0、97.2μmol/L(图1A);SCC-15细胞24 h、48 h、72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是315.2、137.2、116.5μmol/L(图1B)。
图1大黄素抑制OSCC细胞的增殖能力
Fig.1Emodin inhibits the proliferative ability of OSCC cells
A: CCK-8检测不同浓度的大黄素对CAL-27细胞增殖活力的抑制作用;B:CCK-8检测不同浓度的大黄素对SCC-15细胞增殖活力的抑制作用。*:P<0.05,**:P<0.01,***:P<0.001,****:P<0.000 1。
2.2大黄素对CAL-27细胞集落形成及增殖能力的影响
根据CCK-8实验,选择CAL-27细胞系进行后续实验,集落形成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大黄素浓度的增加,细胞所形成的集落数逐渐减少(图2A、B)。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CNA蛋白相对表达量随着大黄素浓度的升高而减少(图2C、D)。提示大黄素可抑制CAL-27细胞的增殖。
2.3大黄素抑制CAL-27细胞的自噬
通过Western blot检测LC3、Beclin1的表达。不同浓度的大黄素处理CAL-27细胞24 h后,100、150、200μmol/L大黄素处理组的CAL-27的自噬相关指标Beclin1、LC3Ⅱ/LC3Ⅰ的蛋白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且随大黄素浓度的升高,表达量越低(图3A~C)。大黄素表现出对CAL-27细胞自噬的抑制作用且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
2.4 RAPA可逆转大黄素对CAL-2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根据CCK-8实验,选择150μmol/L作为处理24 h的IC50进行逆转实验。分为对照组、RAPA处理组、大黄素处理组、RAPA+大黄素处理组。与单纯大黄素处理组相比,大黄素联合RAPA干预细胞24 h后,CAL-27细胞增殖活性出现一定升高(图4A),集落形成实验显示细胞集落形成数量明显上升(图4B、C)。RAPA表现出对大黄素抑制CAL-27细胞增殖的逆转作用。
图2大黄素对CAL-27细胞集落形成及增殖能力的影响
2.5增强自噬可逆转大黄素对CAL-2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RAPA与大黄素联合干预后,与单纯大黄素处理相比,PCNA、Beclin1、LC3Ⅱ/LC3Ⅰ的蛋白表达量呈现上升趋势(图5A~D)。RAPA与大黄素联合干预可逆转大黄素对CAL-27细胞自噬及增殖的抑制作用。
图3大黄素抑制CAL-27细胞的自噬
2.6大黄素在体内抑制OSCC移植瘤的生长和自噬
在体内研究中,大黄素处理组的裸鼠移植瘤体积及质量均低于对照组。采用BALB/c裸鼠皮下注射CAL-27细胞结果表明,大黄素处理可以抑制裸鼠移植瘤的肿瘤体积和质量的增加(图6A~C)。
各组裸鼠处死后取肝、肾等组织进行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可见,大黄素组及对照组的裸鼠肝、肾组织均结构完整,无明显病理改变,未见转移瘤(图7)。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CNA、Beclin1在对照组中细胞中均呈现高表达,经大黄素用药后,与对照组比较,大黄素组的肿瘤组织中PCNA、Beclin1阳性细胞均明显减少(图8A~C)。此外,大黄素组肿瘤组织中PCNA和Beclin1的表达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R2=0.465 9,P=0.005 1)(图8D、E)。
图4 RAPA逆转大黄素对CAL-2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图5增强自噬可逆转大黄素对CAL-2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图6给药后荷瘤裸鼠的肿瘤体积变化和肿瘤质量
图7各组裸鼠肝、肾组织无明显病理改变,未见转移瘤
图8大黄素对Beclin1、PCNA免疫组化表达量的影响及Beclin1、PCNA的相关性
3、讨 论
OSCC是来源于口腔鳞状上皮的恶性肿瘤,易复发,易早期发生远处转移,对机体危害大,发病机制复杂[16-18]。针对口腔癌的治疗,目前临床广泛采用根治性手术结合辅助放化疗的综合序列疗法,但患者的远期生存率目前仍不理想[19]。所以进一步探索OSCC发病机制,筛选新的药物靶点,研发新的抗癌药物等对于改善OSCC的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
目前,传统中药成分的抗肿瘤性能日益得到关注,其还具备细胞毒性相对较低,对患者造成的经济负担较小等诸多优势。大黄素是一种来源于中药大黄的蒽醌类天然化合物,已有研究证实,大黄素可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发挥抗癌作用,其可抑制肝癌、甲状腺乳头状癌等癌细胞的增殖能力等[20-22]。虽然已有较多研究证实大黄素对多种实体瘤可发挥抗癌作用,但其对OSCC的抗肿瘤作用目前相关的报道仍较少。基于此,本研究通过体外及体内实验对大黄素对口腔癌的抗癌作用进行探索。
在本研究中,首先通过CCK-8实验筛选出大黄素的浓度范围,并进一步通过CCK-8和集落形成实验发现,大黄素可以明显抑制CAL-27细胞的增殖活力和集落形成能力,且具有良好浓度依赖性。这说明适宜浓度的大黄素可以抑制口腔癌细胞的增殖。后续,我们对其抑制增殖的机制进行了进一步探索。
自噬是细胞在代谢过程中更新变异蛋白、降解衰老细胞器的过程。细胞自噬在其生长过程中发挥“双刃剑”的作用,正常生理状态下,自噬通过提升细胞的增殖能力或抑制增殖,维持发育及代谢的平衡[23]。但在炎症、肿瘤等病变状态下,自噬会发生失调,自噬不足或过度自噬均可导致细胞损伤进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基于此,本研究拟探索大黄素对OSCC的抗癌作用与自噬之间的关系。
LC3是特异的自噬检测指标,目前被大量研究作为自噬标志性物质,Beclin1的表达量下调同样可作为自噬受抑制的检测标准[24]。本研究采用大黄素处理CAL-27细胞后,细胞中LC3Ⅱ/LC3Ⅰ、Beclin1随大黄素浓度升高显著下调,证明细胞自噬受到抑制。由此我们推测大黄素抑制OSCC细胞增殖可能与其下调了LC3Ⅱ/LC3Ⅰ、Beclin1的表达有关,其可能通过抑制自噬来抑制CAL-27细胞增殖。
为了进一步验证大黄素抑制CAL-27增殖的机制,研究利用RAPA作为自噬激活剂用于后续的机制研究。本研究采用RAPA联合大黄素共处理CAL-27细胞,CCK-8和集落形成实验结果显示,相较于大黄素处理组,RAPA可一定程度逆转大黄素对增殖的抑制作用。在RAPA及大黄素的联合干预下,LC3Ⅱ/LC3Ⅰ、Beclin1、PCNA的表达量也呈现逆转趋势。因此,大黄素可能通过抑制自噬来抑制CAL-27的增殖。在体内实验中,大黄素对裸鼠成瘤也表现出良好的抑制作用,且在新生肿瘤中Beclin1、PCNA的表达量也呈下降趋势,说明在体内环境下,大黄素亦可抑制自噬和增殖,这与细胞实验的相关结果是一致的。此外,裸鼠在腹腔给予相应剂量的大黄素后,未表现出明显的肝、肾毒性。这也进一步证实其无明显的细胞毒性。
本课题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证实了大黄素可能通过调节自噬抑制CAL-27细胞的增殖,但其具体的分子作用机制尚待研究。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来看,大黄素在口腔癌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然而,目前相关的研究仍较少,未来仍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来揭示大黄素的抗癌性能及机制,为其实现临床应用提供证据。
基金资助:十堰市科技局项目(21Y51);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B2022133);湖北医药学院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YC2022052);
文章来源:熊轲,张昊,胡图强.大黄素通过调节自噬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增殖[J].口腔医学,2024,44(08):602-608.
分享:
口腔白斑(OL)是常见的口腔癌前病变,其自然史的特征仍然不明确[1-2]。对OL观察性研究的系统综述报告了其恶性转化率为1.1%~40.8%[3-4]。已有研究表明,吸烟和免疫微环境与OL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5-6];但两者的关系尚未阐述清楚,例如,OL的微环境是否因吸烟状态而异。
2024-11-20口腔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积极寻找口腔癌的防治措施是目前临床研究者的主要任务。通过文献检索发现许多国内外学者从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方面对口腔癌的发病原因进行了探究,确定了许多口腔癌的影响因素,但这些研究还存在如样本量较少,研究结论不一致等问题。
2024-11-18外泌体是一种直径为30~150 nm的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 EVs),由细胞质膜向内出芽产生的早期核内体逐渐演化,在聚集形成多囊体后通过与细胞膜的融合形成了外泌体这一具有脂双层结构的小泡,因其内包裹有核酸、蛋白质等细胞内物质,而在细胞间的物质运输及细胞间通讯的信号传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
2024-10-29口腔癌皮瓣移植患者由于术后卧床时间长、手术损伤血管内皮及恶性肿瘤细胞的影响,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4]。2022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1例口底癌伴血小板增多症的患者,在肿瘤切除同期行前臂游离皮瓣移植术,手术复杂且风险大,术后出现伤口肿胀、间歇性渗血、伤口延迟愈合,进一步增加了临床护理的难度。
2024-09-23口腔癌指发生于唇、舌、牙龈、颊部、口底、口咽等部位的恶性肿瘤,常伴有淋巴结转移,是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据2020年我国癌症中心与国际肿瘤研究机构联合测算数据显示,我国口腔癌新发病例约6.51万,总死亡人数约3.52万[2]。其中舌癌在口腔癌中占比约1/3~1/2,临床上以手术治疗为主[3]。
2024-09-10口腔癌是发展中国家十大恶性肿瘤之一,多发于牙龈、颊部、舌部等部位,近几年在我国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一般临床主要通过手术或放化疗治疗该病,其治疗效果较为显著,5年内生存率高达60%,且越早治疗预后生存期越长[1]。因此,寻找有效的血清指标对口腔癌早期诊断、病情进展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2024-08-28腮腺肿瘤是唾液腺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唾液腺肿瘤的80%[1-2]。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式,但手术常常伴随面神经损伤的风险,可能导致面瘫、面部肌肉无力或表情不对称等症状[3-4]。据统计,约7%的患者术后会发生永久性面神经麻痹,而有65%的患者会出现面神经传导的短暂性改变[5-7]。
2024-08-26近年来化疗、靶向、免疫治疗药物的研发及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的完善使OSCC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2],但肿瘤异质性导致肿瘤治疗效果在患者间存在巨大差异性,转移、复发,以至死亡率仍居高不下,5年生存率提高不明显。因此,即使有着繁多品类的抗肿瘤药物,临床上也存在“无药可用”的情况[3]。
2024-08-21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是一种来源于口腔颌面部鳞状上皮,发生率较高的恶性肿瘤。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口腔癌的治疗手段和技术得到了逐步革新。但由于原位复发、易早期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等原因,口腔癌依旧有着较高的患病率和死亡率。
2024-08-09习得性无助感(iearned helplessness,LH)是指个体在遭受创伤、逆境或挫折时累积的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心理体验[5],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提出,目前已成为癌症患者心理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显示[6-11],习得性无助感不仅会降低癌症患者自我评价水平和治疗依从性,还会诱发和加重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甚至会增加患者自杀的风险。
2024-08-09人气:17917
人气:15272
人气:14763
人气:14665
人气:1461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口腔医学
期刊人气:3072
主管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主办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3-9872
国内刊号:32-1255/R
邮发代号:28-78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940
影响因子:0.980
影响因子:0.786
影响因子:0.800
影响因子:0.857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