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是临床重症感染治疗的一线药物。相比普通患者,危重症、肥胖、烧伤、肾功能不全等特殊患者体内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和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会发生显著变化,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1―2]。
22
0
静脉药物调配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 PIVAS)是按照静脉用药调配的要求,在药学部门的统一管理之下,由专业技术人员根据相关的操作流程,对静脉用药进行调配的部门[2]。大部分静脉注射的药品尤其是细胞毒性药物都具有较大的危害和不良反应,因此需要更加严格的监管。
25
比索洛尔是一种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被用于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和缺血性心脏病[1]。环磷酸腺苷(cAMP)和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介导β1受体的作用,通过增加钙离子浓度,增强心肌细胞收缩力,而比索洛尔通过抑制上述过程发挥作用。
58
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易躁易怒、情感低落、睡眠障碍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轻生心理,危害患者身心健康。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是一种高选择性的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对各类抑郁症状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也有部分患者对其耐受性较差,易出现恶心、失眠、焦虑等不良反应,进而导致不良情绪的发生。
78
肺炎克雷伯菌属于肠杆菌科细菌,是较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具有多种耐药机制,是引起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消化道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可引起医院感染暴发流行。肺炎克雷伯菌等肠杆菌科细菌的致病性较强,定植率相对较低,临床标本分离到MDR/XDR肠杆菌科细菌时应引起重视[1-2]。
79
近年来,我国职业健康问题严重,其中以尘肺病较为常见。疾病会对患者正常工作、生活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且患者反复入院治疗,会给患者身心健康以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此外随着病情进展会进一步损害患者肺功能,更为严重时还会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加强对该疾病的有效治疗。
57
近几年,多种抗肿瘤靶向药物在临床广泛应用,与传统抗肿瘤药物比较,抗肿瘤靶向药物能够竞争抑制或破坏肿瘤细胞,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贝伐珠单抗、曲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等抗肿瘤靶向药物临床应用广泛,主要用于乳腺癌、肺癌及直肠癌等恶性肿瘤,疗效显著,但药物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2]。
92
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况,会导致各种器官如胃肠道的损伤[1]。胃肠道I/R损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胃肠道疾病且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许多临床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出血、肠机械性梗阻和严重创伤均可导致胃肠I/R损伤[2]。
46
达泊西汀是一种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SSRI),是国内外《早泄诊治指南》首推的一线治疗药物[1-3]。盐酸达泊西汀口服给药可以迅速吸收,60 mg剂量给药后1.3 h左右达到峰浓度,并且可迅速清除,给药后24 h血浆浓度不到峰浓度的5%。
73
MF在初期可以防止心脏的破裂,但长期的纤维化会加剧心肌缺血以及心脏负荷,最终引发心力衰竭。乳酸是糖酵解的产物,近年来研究表明,乳酸及乳酸化修饰在代谢调控、癌症、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3]。
18
重症监护室患者由于相关侵入性操作、原发疾病等诸多原因,以及对治疗环境而产生的负性情绪等影响导致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不利于临床诊疗工作开展,甚至预后欠佳[1-2]。科学有效的镇静可消除患者负性情绪、减轻其心理负担与压力,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改善机体应激反应,降低谵妄发生率。
62
非肾病综合征型膜性肾病(MN)为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肾脏病变,以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组织下免疫产物积聚诱发基底膜弥漫性增厚为主要病理表现。本病多以肾小球肾炎、局灶节段性肾炎、急性肾炎等诱发。MN的形成与演进过程十分复杂,有少部分患者可表现出病情自限性,而逐步缓解,多数患者则可进展为终末期肾病。
47
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加,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出现,为临床治疗致病菌感染带来了重大的挑战。MRSA自1961年出现以来,一直是导致医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病原菌[4],且其感染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5]。
44
疼痛是疼痛部位将需修复或者调节的信息向中枢神经传递,由此引起的一种机体感受。癌痛是整个疼痛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同时还是发生于晚期癌症患者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症状表现。需指出的是,癌痛多由肿瘤浸润、压迫或肿瘤自身所导致,不仅会对患者的睡眠造成影响,而且还会降低其生存质量,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26
黄褐斑为女性常见且多发的一类色素障碍性皮肤病,中青年女性发病率最高。斑点主要分布于面部双颊位置。其出现位置表面光滑,患者患病后无明显症状,诊断容易,但因其对容貌产生影响,故患者精神及心理压力较大。西医能一定程度治疗该病,常用的方式包括口服药物、静脉注射维生素 C、果酸剥脱焕皮肤、激光及强脉冲光治疗等。
17
影响因子:1.025
影响因子:1.900
影响因子:0.790
影响因子:0.758
影响因子:0.982
影响因子:1.360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