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究用药指导对糖尿病患者用药安全和效果的影响。方法以本院选取的136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68例,对照组用药期间予以常规干预、观察组用药指导干预,比较治疗效果、血糖相关指标、不良反应、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用药依从性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更高;干预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SDSCA评分、用药依从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期间进行用药指导,能最大程度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改善血糖水平,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保障治疗效果。
糖尿病是因胰岛素分泌或利用缺陷所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临床多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升高,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1,2,3]。糖尿病患者需终身用药,使血糖保持在合理、平稳波动范围内,避免血糖异常波动导致急慢性并发症发生,加重病情。提示患者需遵从医嘱,按时按量进行药物治疗,切忌依据自觉症状随意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避免血糖波动。但纵观临床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现状发现,部分患者受服药程序繁琐、对自身病情及药物治疗相关知识知晓度低影响,用药依从性较低同时,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进一步影响治疗效果,造成血糖异常波动,由此可知,加强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期间用药指导,规范患者服药行为,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保障治疗效果意义重大[4,5]。此次研究,为进一步探析用药指导对糖尿病患者用药安全和效果的影响,选取相应患者展开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选取的136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68例,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男30例,女38例,年龄34~78岁,平均(56.06±3.06)岁,病程2~10年,平均(6.06±0.07)年;观察组男31例,女37例,年龄33~78岁,平均(55.56±3.01)岁,病程2~11年,平均(6.51±0.0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均为糖尿病患者。(2)均表现出不同程度“三多一少”症状。(3)认知功能正常。(4)知情研究,签署同意书。(5)临床资料完善。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者。(2)合并肾衰竭患者。(3)合并恶性肿瘤患者。(4)处于妊娠或哺乳期患者。(5)血液传染性疾病者。
1.2方法
两组均予以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注射降糖治疗,以改善患者高血糖症状,减轻患者机体不适。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常规指导,主要内容为药物具体用法用量与用时详尽告知,治疗期间注意事项介绍,如规避高糖水果食物,切忌整日忧思,胰岛素使用期间常备糖果身边,预防低血糖。鼓励患者多进行适宜自身机体体质的运动锻炼,如漫步、太极拳、瑜伽均为优选。提醒患者需定时监测自身血糖,发现异常需及时告知医师,积极进行用药方案调整,减少高血糖事件发生,帮助患者稳定血糖。
观察组加强用药指导,主要内容如下。(1)建立个性化档案。医师依据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及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结果,初步评估患者病情,糖尿病类型,对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水平,对用药知识了解程度,心理状态、文化程度、认知能力、性格爱好等,建立个性化档案,便于个性化用药指导。(2)获取支持与配合。用药指导前,先告知患者用药指导对稳定血糖,保障治疗效果优势,减轻患者抵触情绪。再将用药指导具体干预流程与主要内容告知患者,充分保障患者知情权,获取患者支持与理解,使其积极配合用药指导开展,提升依从性,保障用药指导效果,以期使药物治疗效果发挥最大功效。(3)具体实施:①用药教育。依据患者文化程度与认知程度,除常规告知药物用法用量外,对其再采取个性化用药教育。针对文化程度较低者,采取口头宣教,言简意赅告知糖尿病与药物治疗相关知识,使其对自身疾病与治疗方案有大致了解,同时可列举反面案例,如某位患者不谨遵医嘱服药对机体损伤,提升患者重视度,规范患者用药行为,提升用药依从性,避免私自停药或减少剂量等事件发生,稳定患者血糖。针对文化程度较高者,除采取口头宣教外,还可为其发放糖尿病防治健康宣教图册,推荐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微信公众号或电视节目等,便于患者自学糖尿病用药相关知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同时,稳定血糖。同时针对胰岛素治疗的I型糖尿病患者,因该类型患者彻底丧失分泌胰岛素功能,需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但对该类患者深入研究发现,部分患者易“望文生义”,自以为是认为胰岛素依赖如同吸毒成瘾可怕,致使其抵触胰岛素治疗或治疗途中私自减少剂量或中断治疗,影响治疗效果,造成血糖波动,针对此需加强胰岛素用药健康宣教,纠正患者错误观念,提升用药依从性。针对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告知患者,漏服降糖药会导致血糖波动、血糖居高不下,讲述对机体危害,达到警醒患者,提升用药依从性目的。②用药时间指导。依据患者病情与所用药物剂型,对其进行用药方式指导。如针对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因降糖药物用药时间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且并非降糖药物服用时间均一致,因此,需依据患者所服药物种类,对其进行个性化用药指导。如针对服用磺脲类、非磺脲类,告知患者一般餐前30min服用达到降糖效果,针对服用双胍类,可餐中或餐后服用控制血糖,针对服用格列酮类患者,提醒其餐前、餐后服用均可达到降糖效果,保障患者能按时服药,稳定血糖。③老年糖尿病患者用药指导。因老年患者代谢率较低,因此,其治疗药物剂量应为一般成年人1/3,同时,因老年患者神经状态较差,使用降糖药物时需加强血糖监测,鼓励患者出现不适即刻告知医师,便于对症处理,避免低血糖所致的脑血管与心肌梗死并发症发生。此外,因老年患者记忆力较差,极易出现漏服错服不按时服药等情况,针对此,可对其进行个性化用药指导。如在其床头显眼位置粘贴每天需服用的药物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劝导患者可通过手机闹钟定时提醒服药,叮嘱患者家属加强用药监督等,最大程度促使患者每日按时按量服药,达到降低血糖效果。(4)用药注意事项指导。针对胰岛素注射治疗患者,告知患者切忌夏天将胰岛素置入冰箱冷冻室保存,并耐心解释这一做法会致使药效消失,导致血糖控制无效,使患者正确储存药物,保障药物治疗效果。针对多种降糖药物联合口服治疗患者,提前将药物间可能存在的反应告知患者,避免患者过于惊慌,同时,传授患者基础自我评估不良反应技巧,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便于及时发现异常,上报医师,减少对机体进一步损害。(5)用药方式指导。针对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值或接近正常值患者,采取“精细降糖”策略降糖,即加强患者饮食与运动指导,依据患者体质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饮食与运动锻炼方案,以期在保障最低药物剂量同时,达到降低血糖,减少不良反应目的。同时,还需对患者职业进行用药方式指导,如针对职业为司机患者,在服用降糖药时,叮嘱患者需注意:①开车外出前,需先测血糖水平,无异常后方可上路。②开长途车时,尽量2h休息一次,避免过于劳累影响血糖。③行车中出现低血糖症状时需立即停车休息,避免发生交通意外。(6)药效监测。定时通过患者联系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及用药期间出现的问题,对其进行指导,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同时传授患者自评不合理用药技巧,如告知患者连续3d服药后,自我监测血糖未见降低,表明用药方案存在不合理。向患者介绍常见不良反应症状,传授如何有效控制,如低血糖为胰岛素使用者常见不良反应,叮嘱该类患者需随身携带糖果。皮疹、腹泻亦为治疗期间常见不良反应,叮嘱患者发现异常需及时上报,便于尽早调整治疗方案,减少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不良反应发生,提升用药安全性,减轻患者不适感同时,对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亦有较大作用。(7)心理疏导。治疗期间,需加强患者心理关注,便于及时发现问题,针对性疏导。如针对长期用药治疗自责加重家庭经济负担者,可向患者介绍国家医保在糖尿病方面的惠民政策,减轻患者内心自责感。针对恐忧疾病会影响寿命患者,可告知患者积极用药,加强自我管理,规范医嘱行为能显著控制血糖,减轻对寿命影响,增强患者治疗信心,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改善血糖水平,保障治疗效果。(8)定期随访。依据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可进行个性化随访干预,如针对年轻、熟练手机操作患者,可创立微信群,将诸类患者拉入群中,定期在微信群中进行答疑解惑,不定时发放有关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宣传视频与文章,以便加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稳定患者血糖。针对无微信老年患者,可定时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用药、血糖控制情况,依据了解情况对患者用药及生活予以指导,最大程度规避影响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存在,保障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1)观察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效果。显效:在接受用药指导后,患者服药后血糖水平维持在3.9~6.1mol/L以内;有效:用药指导后,患者血糖水平维持在6.1~8.0mol/L;无效:血糖水平降低不足30%,病情未见改善。(2)观察对照组、观察组血糖相关指标。干预前后,采集患者晨间空腹血液,应用本院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济南欧莱博科学仪器有限公司;BK-200)进行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测定。空腹血糖正常值:3.89~6.11mmol/L、餐后2h血糖正常值:<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4%~6%。(3)观察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4)观察对照组、观察组SDSCA评分。干预前后采取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thesummaryDiabetesself-CareActivitiesMeasure,SDSCA),从药物、血糖监测、规律运动、足部护理、饮食等方面综合评估,量表为百分制,分值高低与自我管理能力成正比。(5)观察对照组、观察组用药依从性。采取本院自制依从性调查问卷量表,满分为100分,从按时按量服药、谨遵医嘱行为、不私自中断服药等方面综合评估。依据得分高低进行等级划分,完全依从:90分以上。部分依从:65~89分。不依从:64分及以下。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比较
与对照组(85.29%)比较,观察组(97.06%)治疗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49,P<0.05),见表1。
.2血糖相关指标比较
干预前,对照组、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不良反应比较
与对照组(4.41%)相比,观察组(16.18%)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χ2=5.096,P<0.05),见表3。
2.4SDSCA评分比较
干预前,对照组、观察组两组SDSC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较之对照组,观察组上述评分更高(P<0.05,见表4)。
2.5用药依从性比较
与对照组(83.82%)相比,观察组(95.59%)治疗依从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6,P<0.05),见表5。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组常见的以葡萄糖和脂肪代谢紊乱,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临床主要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即I、II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与继发性糖尿病四类,不同类型糖尿病之间发病原因亦存在明显差异,但多为环境与自身免疫因素相互作用相关,好发于肥胖或超重、长期摄入高糖高脂食物的35岁以上人群。
目前我国血糖监测方法主要包括空腹静脉血浆血糖(FPG)监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糖监测(OGTT)、动态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监测等,其中空腹静脉血浆血糖(FPG)监测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糖监测(OGTT)作为临床诊断糖尿病诊断依据[10,11,12,13]。一旦检测患者空腹血糖水平>6.11mmol/L,餐后2h血糖水平>7.8mmol/L则表明患者患有糖尿病,需积极用药指导。但前文提及到,糖尿病患者治疗现状并不乐观,存在自我管理能力差,服药依从性低等情况,进一步影响药物治疗效果同时,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亦较高,由此可知,需加强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期间用药指导,以期解决上述问题,保障治疗效果。此次研究,即对本院观察组进行用药指导干预,医师能依据患者实际情况为其进行有效用药指导,使患者在了解药物用法用量基础上,能明白药物对控制血糖优势,掌握相应的用药技能,显著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用药依从性同时,规避影响药物治疗的危险因素,保障治疗效果。对干预内容进行细致分析,首先通过建立个性化档案,便于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针对性用药指导,促使用药指导在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中发挥最大作用[14,15,16,17]。接着为获取患者支持与配合,将此次活动开展内容提前告知患者,使患者获取充分知情权,减轻患者抵触情绪,提升患者配合度,方便指导工作顺利开展。遂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先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用药时间指导、老年糖尿病患者用药指导、用药注意事项指导、用药方式指导等对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血糖水平、保障治疗效果有较为显著作用、使用药指导在糖尿病患者治疗期间发挥应有作用,进一步巩固治疗效果[18,19,20]。在此基础上通过药效监测,能及时发现患者存在或潜在的不良反应,便于尽早干预,最大程度阻止或减轻不良反应给患者带去的不适,给予患者较好治疗体验同时,亦有利于用药依从性提高。此外,在用药指导外,对患者心理亦较为重视,力在减轻负面情绪对患者用药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影响,使血糖水平控制在理想范围内。最后通过定期随访,能及时发现患者用药期间存在的问题,尽早调整治疗方案与对患者进行指导,减少影响治疗效果危险因素发生,使患者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减少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发生,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期间进行用药指导,能最大程度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改善血糖水平,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保障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秋健,毕明超,赵萍,等.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黄斑区微循环影响的定量分析[].中华眼底病杂志,2019,35(1):8-14.
[2]许林鑫,郝彦琴,史国良,等.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医院感染相关性研究[U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9):1352-1355.
[3]杨然,卢国莲.个体化饮食控制联合黄芪四君子汤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糖脂RBP4水平及母婴并发症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9,25(5):844-848.
[4]李全志,李伟,兰玲,等.内分泌临床药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慢病管理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9,54(7):588-591.
文章来源:刘桂梅.用药指导对糖尿病患者用药安全和效果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S1):55-58
分享:
肌少症是一种以肌肉质量下降、肌肉功能减退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可导致患者跌倒,运动功能、生活质量下降。肌少症的患病率及病情进展与年龄呈正相关,研究显示,高龄人群的肌肉密度较中青年人群的肌肉密度至少下降约50%。
2025-03-29有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用于痴呆症的费用估计为1.3万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这一费用将增至1.7万亿美元,而如果将护理费用的增加考虑在内,则为2.8万亿美元[5]。中医药尤其是中医外治法近年来在痴呆症早期阶段-认知功能障碍阶段的预防与治疗中显示出了较好的效果,受到广泛关注。
2025-03-2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因血糖代谢异常导致患者视网膜局部组织微循环损害进而诱发一系列眼部典型病变,患病率逐年 升 高,统 计 发 现 亚 洲 国 家 人 群2型 糖尿病(T2DM)患者的 DR 发生率已达23%,是目前劳动人群中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的首要原因。
2025-03-18阴茎是由自主神经支配,自主神经是由交感、副交感神经两大系统组成,受大脑皮质和下丘脑的支配和调节,主要支配平滑肌、心肌、腺体分泌、内脏活属于阳痿范畴,其临床症状有阳痿不举、遇劳加重,心悸失眠、多梦,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舌质淡暗苔白,脉细弱[2]。
2025-03-17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发病率呈井喷式增长,它所导致的慢性病亦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其中糖尿病肾病是临床最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该病临床治疗效果差,病情迁延不愈,逐渐加重,直至进展为终末期肾病,依靠肾脏替代治疗维持生命,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
2025-02-10糖尿病作为最常见的慢性进展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糖尿病一旦发生,除了疾病本身之外,引发的并发症不断折磨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如眼病、足病、肾病和脑病,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以糖尿病脑病最为常见。慢性高血糖可缓慢引起认知功能障碍和神经生理结构异常称为糖尿病认知障碍。
2025-02-08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dysfunction,ED)多于糖尿病病程7~10年出现,主要表现为阴茎勃起硬度逐渐降低,勃起硬度的维持时间逐渐缩短,最终导致性生活不能满意完成,甚至完全丧失勃起功能,属于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且具有高发、早发、难治、效差的特点[1]。
2025-02-061 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慢性代谢性疾病, 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对血糖水平的严格控制至关 重要[1]。然而,目前对于1型糖尿病的院外血糖管理 仍面临较大的挑战,如患儿家长护理能力差异、患儿血 糖监测依从性低以及定期监测困难等,可能影响血糖 控制效果[2]。
2025-01-23糖尿病患者随着体内物质代谢紊乱,不仅会引起血糖升高,加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等糖尿病并发症发生,还会引发高血压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增加心脏肌肉收缩力,增加心脏负担,进而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严重会危害患者生命。因此,需采取合理的降压治疗来减少心脏功能破坏。
2025-01-18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种以高血糖、微血管和大血管损伤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损害多个器官和系统。肺由于其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络,更易成为糖尿病微血管损伤的主要部位。糖尿病肺功能障碍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不可逆且与病程相关的肺部疾病,增加了糖尿病的死亡风险,肺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肺疾病的主要病理特征。
2025-01-16人气:16536
人气:10925
人气:9856
人气:9615
人气:901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糖尿病杂志
期刊人气:4054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4-5809
国内刊号:11-5791/R
邮发代号:80-994
创刊时间:200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