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比较2种不同的染色方法对胃镜活检标本中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的检测效果。方法 收集1 039例胃镜活检标本,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W-S银染法检测Hp感染情况,2种方法均为阳性时诊断为Hp感染。结果 W-S银染法中Hp着色呈黑色或棕黑色,背景呈淡黄色,对比度差,Hp阳性率为15.9%(165/1039),其中+、++、+++阳性率分别为0.3%(3/1039)、3.4%(35/1039)、12.2%(127/1039),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Hp着色呈棕色或棕褐色,背景呈白色,对比度较强,Hp阳性率为15.9%(165/1039),其中+、++、+++阳性率分别为0.3%(3/1039)、3.6%(37/1039)、12.0%(125/1039),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结论 从Hp着色和背景着色对比比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染色效果优于W-S银染法。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菌体呈螺旋形弯曲的革兰阴性菌。在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呈典型的螺旋状或弧形,通过组织切片或活检组织涂片观察到细菌弯曲更明显。Hp与胃溃疡、胃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也是胃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1,2,3]。Hp感染后会进一步加重胃黏膜上皮的损伤,若不及时干预,有可能导致上皮内瘤变及肠上皮化生并进行性加重,导致胃癌。我国Hp平均感染率较高,及时、准确诊断Hp感染,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对胃癌防治具有积极意义。目前检测Hp感染方法较多,如快速尿素酶试验、13C-尿素呼气试验、美蓝染色法、W-S银染法、Giemsa法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法等,但各种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存在差异。W-S银染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是病理科检测Hp感染的常用方法,我们采用W-S银染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镜活检标本中Hp感染情况,对两种方法的染色效果进行比较。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收集2023-01—2023-05月北京市延庆区医院胃镜检查时收集的1 039例胃活检组织标本,其中男454例,女585例;年龄23~92岁。
1.2 方法
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标本,经自动脱水机脱水、浸蜡后,常规石蜡包埋、切片(组织切片厚4 μm),分别行W-S银染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染色结束后,由2位阅片经验丰富的病理医师进行评估,均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在胃小凹、胃内腺腔或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等部位出现杆状、逗点状、弧形、“S”形、“C”形散在或集中分布的细菌认定为Hp阳性。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版)[3],对W-S银染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判读:切片中未见Hp为阴性;偶见或小于标本全长1/3有少数Hp为“+”;Hp分布超过标本全长1/3而未达到2/3或连续性、稀疏存在于上皮表面为“++”;Hp成堆存在,基本分布于标本全长为“+++”。
1.2.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Hp抗体(兔多克隆,ZA-0127)和二抗(酶标羊抗鼠/兔IgG聚合物,PV-6000D)均购自中山金桥公司,4 μm厚连续切片,烤片1 h, 二甲苯浸泡10 min、浸泡2次,梯度乙醇100%、100%、95%、75%各浸泡3 s, EDTA(pH=8.0)修复液浸泡2.5 min, 过氧化氢浸泡10 min, Hp抗体(100 μL)37 ℃孵育1 h, 二抗(100 μL)37 ℃孵育30 min, DAB染色7 min, 随后使用Leica Autostainer XL型全自动HE染色机(购自Leica公司)进行苏木素复染、1%盐酸酒精溶液分化、稀碳酸锂溶液返蓝、梯度无水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和封片。
1.2.2 W-S银染法
常规石蜡切片,脱蜡水化,醋酸缓冲液冲洗2次,10 s/次;
将切片放入1%硝酸银液染缸中,56 ℃水浴箱中浸染1 h; 取出切片,此时无需水洗,平放在湿盒上,立即滴加显影液,显影3 min, 此时裸眼观察切片呈金黄色或黄棕色为佳;弃去显影液,56 ℃水中浸洗5 min; 蒸馏水冲洗;无水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中Hp呈棕色或棕褐色(图1~2),阳性率为15.9%(165/1039),其中+、++、+++阳性率分别为0.3%(3/1039)、3.6%(37/1039)、12.0%(125/1039),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W-S银染法中Hp呈黑色或棕黑色,背景呈淡黄色(图3~4),阳性率为15.9%(165/1039),其中+、++、+++阳性率分别为0.3%(3/1039)、3.4%(35/1039)、12.2%(127/1039),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2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5)。
图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Hp呈棕色或棕褐色(20×)
图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Hp呈棕色或棕褐色(40×)
图3 W-S银染色Hp呈黑色或棕黑色(20×)
图4 W-S银染色Hp呈黑色或棕黑色(40×)
图5 两种方法检测胃活检标本中Hp感染情况
3、讨论
Hp感染与胃炎、胃溃疡和胃癌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提到Hp阳性感染者需进行根治治疗[4]。检测Hp感染方法较多,可分为非侵入性和侵入性两类[5,6]。非侵入性检测方法无创且简单易操作,如13C-尿素呼气试验;侵入性检测方法需事先进行胃镜下活检,取样后进行后续分析。研究表明[7]胃镜检查联合胃镜所取活检标本共同评估Hp感染情况,特异性和敏感性约100%。
本研究中,我们将胃镜活检标本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S银染,由2位阅片经验丰富的病理医师进行评估,结果发现与W-S银染相比,免疫组织化学的染色效果更为满意。W-S银染方法操作复杂繁琐,并且试剂中所用苯二酚性质不稳定,也不易保存,需要现用现配,另外染色过程中还需要56 ℃水浴箱,染色时间也较长。W-S银染中,Hp被染成黑色或棕黑色,背景呈淡黄色,非特异性染色时背景会出现黑色沉着,在病理医师阅片时容易出现假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Hp被染成棕色或棕褐色,背景呈白色,二者对比度较大,更容易观察Hp,同时也可避免出现假阳性。有研究表明[8,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Hp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更高。
综上,W-S银染法成本相对较低,但操作步骤繁琐、时间较长,阅片过程中Hp着色与背景色对比度差,影响病理医师的临床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应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虽然有研究表明其特异性和敏感性优于其他染色方法,但本实验中,我们未发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优于W-S银染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操作简单、用时较短,而且Hp被染成棕色或棕褐色,与背景色对比鲜明,与W-S银染法相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优势突出,更易于病理医师的判读,同时也受到病理医师们的青睐。随着全自动染色技术的不断发展,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更加稳定,重复性更好,可能为Hp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3]房静远,杜奕奇,刘文忠,等.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J].胃肠病学,2017,22(11):670-687.
[4]刘文忠.“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解读[J].胃肠病学,2017,22(6):321-324.
[7]黄勇,张晓青,金忠芹,等.慢性胃炎组织病理特征和Hp感染与炎症程度的关系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14):2707-2710.
文章来源:翟嘉怡,谷丽娟,佟桂珍,等.2种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方法的比较[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40(08):12-14+18.
分享:
消化道肿瘤类型多样,例如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等,好发于中老年人群。随着疾病进一步发展,该疾病在晚期可导致患者逐步出现各种并发症,受到年龄、合并症、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影响,通过手术治疗的难度较大,需加强重视程度。晚期肿瘤患者其年龄较大,身体各项机能已经退化,往往无法进行正常化疗。
2025-01-10Barrett 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 是一种病 理现象,被认为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并发症,主要是指 食管下段单层柱状上皮替代了正常的复层鳞状上 皮[1] ,这一病理现象被认为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 根据近些年对食管癌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研究发现, 食管腺癌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2-3] 。
2024-12-23消化内镜检查是明确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诊断方式,临床常用的消化内镜包括胃镜、结肠镜、小肠镜、十二指肠镜、胶囊内镜等。随着设备和技术的进步,消化内镜检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可帮助临床医师及早发现消化道病变,并且还可以实施内镜下止血、内镜下切除、内镜下病理活检等多种检查或治疗措施。
2024-11-20中医理论中并无“消化系统疾病”这一概念,该病在中医里相当于脾胃、胃肠、肝胆等系统疾病。李延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中医临床科教工作五十余年,临床用药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对中医辨证论治有独到见解。李教授深谙各中医经典,其临床辨证施治经验既传承经典。
2024-11-07抗线粒体抗体(anti 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是诊断PBC的一个特异性指标,共分为9个亚型(M1~M9),其中M2亚型诊断PBC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均>95%,具有重要诊断意义[3]。然而,5%~10%的患者中AMA显示为阴性[4]。对于AMA阴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仍缺少较为完善的研究。
2024-09-26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慢性疾病,其病理学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胃黏膜腺体萎缩,可导致贫血、胃溃疡、胃出血和癌前病变[1]。目前,临床采用弱酸、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该病,但部分患者存在胃肠道不良反应[2]。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胃痛”“胃痞”“反酸”等范畴,病位在胃,与肝气郁滞有关。
2024-09-03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以餐后饱胀、上腹烧灼感、早饱、厌食等症状反复发作的消化道症候群,常伴有反酸、嗳气、恶心等不适症状,相关临床症状的持续时间较长,是儿科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导致患儿食欲明显减退,从而易发生营养不良,长期如此会显著影响患儿的身体发育,因此对该疾病进行安全有效的治疗意义重大。
2024-08-26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慢性功能性胃肠疾病,主要表现为餐后易饱胀、上腹痛、上腹部灼烧感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FD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达10%,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FD的发病机制复杂且尚不明确,大多认为其与胃肠道功能障碍、内脏敏感性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压力及抗生素使用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2024-08-08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一种多发、常见疾病,好发于十二指肠球部、胃部等,主要临床表现为反酸、上腹部疼痛、腹胀等,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多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Hp是寄生于人体胃部的一种常见细菌,多数消化性溃疡患者Hp呈阳性。目前临床治疗Hp相关消化性溃疡的原则为根除Hp、抑酸并缓解临床症状。
2024-07-25本病多见于中老年女性,进行性、非化脓性、破坏性小胆管炎引起周围炎症、纤维化乃至肝硬化是其病理基础[2],若未得到及时正确治疗最终会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直至肝衰竭。随着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 AMA)检测广泛开展及肝脏活检技术不断推广,PBC诊断率逐渐提高[3]。
2024-07-12人气:18239
人气:16020
人气:15592
人气:15086
人气:1481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临床消化病杂志
期刊人气:2229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协和医院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5-541X
国内刊号:42-1315/R
邮发代号:38-115
创刊时间:1989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1.220
影响因子:0.900
影响因子:1.023
影响因子:1.245
影响因子:0.65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