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c/index/images/icon-home.png)
摘要:目的 分析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通过不同的卡培他滨给药方案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南阳市中心医院于2022年3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每3周后重复1个周期,试验组3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每4周后重复1个周期,对比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胃肠道功能、生活质量。结果 试验组治疗有效率(86.67%)高于对照组(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浆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胃动素(MT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试验组免疫球蛋白A(IgA)和CD4+T细胞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试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通过不同的卡培他滨给药方案进行治疗均可发挥出良好疗效,但相比之下,3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这一治疗方案更具效果,优势众多,能够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应用。
消化道肿瘤类型多样,例如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等,好发于中老年人群。随着疾病进一步发展,该疾病在晚期可导致患者逐步出现各种并发症,受到年龄、合并症、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影响,通过手术治疗的难度较大,需加强重视程度[1]。晚期肿瘤患者其年龄较大,身体各项机能已经退化,往往无法进行正常化疗。现代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优良,大部分肿瘤患者可通过检查进行早发现、早诊断,极大程度上降低了病死率。化疗药物虽能够对癌细胞进行有效抑制,具有一定疗效,为患者生命周期的延长提供一定保障,但同时对机体正常细胞存在一定损害,易出现较多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其中呕吐、恶心现象较为多见[2]。若不及时处理这一不良反应,将严重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可产生烦躁、焦虑等心理状态,进而影响后续治疗工作。卡培他滨是一种细胞毒制剂,该抗肿瘤药物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适用于晚期消化道肿瘤等治疗,可取得理想疗效,但大量使用卡培他滨极有可能加重患者恶心呕吐、口腔炎等不良反应,从而耽误治疗进程,影响最终药物效果,不利于患者取得良好预后,进而对生活质量造成较大负面影响[3]。卡培他滨的一般通过口服方式发挥药效,口服药物吸收途径为消化道,由于受到病理因素的影响,消化道各项生理功能均有一定程度降低,故无法有效吸收,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由此给予患者卡培他滨治疗过程中,需谨慎控制药量,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不同的给药方案存在着不同的疗效以及服药后不良反应。适当地减少用药量,同时将疗程进行延长,可显著提升最终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鉴于此,本研究将深入分析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通过不同的卡培他滨给药方案进行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南阳市中心医院于2022年3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试验组女15例,男15例;年龄45~83岁,平均(67.63±1.33)岁;其中食管癌7例,胃癌10例,直肠癌13例。对照组女16例,男14例;年龄46~84岁,平均(67.78±1.02)岁;其中食管癌6例,胃癌11例,直肠癌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纳入标准:(1)符合晚期消化道肿瘤的诊断标准[4];(2)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3)病历资料较为齐全。
排除标准:(1)存在意识、行为方面的障碍;(2)近期进行过重大手术。
1.2方法
指导对照组患者于餐后30 min口服卡培他滨片(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3024;0.5 g),2次/d,一次2 500 mg/m2,2周为1个疗程,每3周后重复1个周期,连续治疗3个疗程。指导试验组患者于餐后30 min口服卡培他滨,2次/d,一次2 000 mg/m2,3周为1个疗程,每4周后重复1个周期,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疗效,“完全缓解”为病灶完全消失;“部分缓解”为患者的病灶大小相较于治疗前缩小50%以上;“稳定”为患者的病灶缩小20%~50%,未出现新病灶;“进展”为出现新的病灶。各组治疗有效率=(各组完全缓解例数+各组部分缓解例数)/总例数×100%。
(2)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呕吐、手足综合征、口腔炎、骨髓抑制。
(3)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胃肠道功能,采取血清检测的方式检测患者血浆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
(4)观察两组治疗后免疫功能,包括免疫球蛋白A(IgA)和CD4+T细胞。
(5)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使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5]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等8个项目,每项总分100分,得分和生活质量为正比。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试验组治疗有效率(86.67%)高于对照组(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胃肠道功能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GAS、SS、MT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VI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免疫功能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IgA和CD4+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1两组疗效比较[n(%)]
表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表3两组胃肠道功能比较
表4两组免疫功能比较
表5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3、讨论
消化道涉及的脏器较多,由于其和日常摄入食物存在直接联系,故在生活中若出现饮食不规律等情况,可对消化道生理功能造成诸多不良影响,有损正常运作,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导致病变可能,从而转变为肿瘤[6]。晚期消化道肿瘤其发病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需加以重视。2022年我国胃癌新发病例占全球胃癌新发病例的37.0%,死亡病例占39.4%[7]。导致胃癌发生的原因较多,较为复杂,较为常见的病因包括癌前病变、遗传因素以及环境等[8]。当患者本身便具有一定的基础病(如慢性胃部炎症、异形增生等病变),在受到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不良饮食以及不良环境的影响下,便会逐渐向胃癌转变。晚期肿瘤患者治疗情况往往不佳,医师一般采取药物控制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9]。卡培他滨在临床使用广泛,采用不同用药方式可发挥不同临床疗效和价值,需加以关注。
有学者研究[10]表示,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通过不同的卡培他滨给药方案进行治疗可发挥不同的疗效,因此需要科学、合理的选择,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卡培他滨一般口服,较为方便,且患者耐受性好,无需住院,具有众多优势。卡培他滨经过肠黏膜进行迅速吸收,随后到达肝脏,由此一来对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合成造成一定影响,最终发挥消灭肿瘤细胞的良好效果,尤其是针对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疾病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11]。卡培他滨服用后,患者一般会存在恶心呕吐、口腔炎等症状,需加以关注。相关研究[12]表明,卡培他滨用药时间和治疗效果成正比关系。本次研究适度减少该药物用量,同时延长治疗时间,结果发现一方面可显著维持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且能促进疗效的进一步提升。根据本研究数据可得,试验组治疗有效率(86.67%)高于对照组(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小剂量、长期用药的方式所带来的临床用药价值更高。分析原因为,卡培他滨的一般通过口服方式发挥药效,口服药物吸收途径为消化道,由于受到病理因素的影响,消化道各项生理功能均存在一定程度衰退,故无法有效吸收,因此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另外,大剂量服用可加重患者消化系统负担,故极有可能产生各种不良反应[13]。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服用该药物后,药物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经过肠黏膜到达肝脏,在肝脏羧酸酯酶联合胞苷脱氨酶的双重作用下可转化为5-脱氧-氟尿嘧啶,随后逐步生成抗代谢活性药物5-氟尿嘧啶(5-FU),进而对肿瘤细胞DNA造成干扰,阻止其合成,从而有效对肿瘤细胞进行高效率杀伤。不同的给药方案存在着不同的疗效以及服药后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GAS、SS、MT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VI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IgA和CD4+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AS对消化液分泌有促进作用,可提升胃壁细胞对胃酸的分泌能力,且对胃蛋白酶原分泌非常有益,可使食管下括约肌张力提升。SS能调节肠道蠕动,有利于胆囊收缩,可促进总括约肌松弛,为胆汁排泄提供条件,从而对胃肠功能进行调节,缓解反流性食管炎引起的不适症状。MTL通过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可以刺激胃和小肠的运动,帮助食物消化。VIP对消化道平滑肌的收缩和胃液的分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VIP水平升高,不利于胃肠道相关肿瘤疾病。卡培他滨为新型酶激活剂,是5-氟尿嘧啶前体药物,其通过口服进入人体后能够在肠道内被快速吸收,经过胸苷磷酸酸化酶作用后转化成5-氟尿嘧啶,从而更好地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使患者IgA和CD4+水平有显著提升。另外小剂量使用卡培他滨可进一步增加胃动力和改善胃电节律,并且调节胃动素释放基胃泌素的分泌,同时抑制胃中酸性分泌物、调节自主神经活动,达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对于患者血清GAS、SS、MTL水平的调节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给予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科学合理的卡培他滨药物治疗方式,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药物疗效的提升,同时对于不良反应的降低存在积极意义,有利于促进该药物临床使用价值的提升,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吕根生.卡培他滨不同剂量用于晚期消化道肿瘤对患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2,6(18):36-39.
[2]官伟民.卡培他滨不同给药方案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的临床价值应用[J].北方药学,2022,19(4):49-51.
[3]刘冰.健脾补肝方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消化道肿瘤术后转移性肝癌临床研究[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5):71-73.
[4]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道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上消化道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等.消化道肿瘤完全植入式给药装置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及操作指南(2019版)[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0,40(2):152-157.
[5]丁典,孙放.3DCRT联合化疗对非早期食管癌患者疗效、安全性及SF-36、KPS评分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21,18(35):18-21.
[6]苏晟田,刘俊,鲁文静.卡培他滨治疗老年晚期消化道肿瘤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21,27(8):99-101.
[7]董军令,杨惠,李娜.1992—2021年中国居民胃癌发病率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24,16(5):593-597.
[8]莫鉴文.小剂量卡培他滨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效果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19):163-165.
[9]王艳香.老年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行卡培他滨单药连用方案治疗的临床探讨[J].世界复合医学,2021,7(3):142-144.
[10]马克骥,董南,张春生.卡培他滨不同给药方案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21,27(36):23-25.
[11]孙驰南.卡培他滨联合放疗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分析[J].当代医学,2021,27(19):59-61.
[12]郭晶晶,王立玮.卡培他滨联合放疗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有效性研究[J].海峡药学,2021,33(1):183-184.
[13]张洋,彭芳.卡培他滨联合放疗与单纯放疗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8):267-268.
文章来源:王宁.卡培他滨不同给药方案用于晚期消化道肿瘤中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研究,2025,33(01):51-54.
分享:
临床常采用莫沙比利治疗消化不良,该药物能作用于5-羟色胺4受体,提升患者胃肠道动力,但因个体差异,老年患者对该药物的敏感性不同,特别是针对药物敏感性较低的患者,临床治疗需增加剂量,这会导致患者机体内储蓄过多药物,从而引发不良反应[3]。
2025-02-17消化道肿瘤类型多样,例如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等,好发于中老年人群。随着疾病进一步发展,该疾病在晚期可导致患者逐步出现各种并发症,受到年龄、合并症、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影响,通过手术治疗的难度较大,需加强重视程度。晚期肿瘤患者其年龄较大,身体各项机能已经退化,往往无法进行正常化疗。
2025-01-10Barrett 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 是一种病 理现象,被认为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并发症,主要是指 食管下段单层柱状上皮替代了正常的复层鳞状上 皮[1] ,这一病理现象被认为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 根据近些年对食管癌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研究发现, 食管腺癌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2-3] 。
2024-12-23消化内镜检查是明确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诊断方式,临床常用的消化内镜包括胃镜、结肠镜、小肠镜、十二指肠镜、胶囊内镜等。随着设备和技术的进步,消化内镜检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可帮助临床医师及早发现消化道病变,并且还可以实施内镜下止血、内镜下切除、内镜下病理活检等多种检查或治疗措施。
2024-11-20中医理论中并无“消化系统疾病”这一概念,该病在中医里相当于脾胃、胃肠、肝胆等系统疾病。李延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中医临床科教工作五十余年,临床用药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对中医辨证论治有独到见解。李教授深谙各中医经典,其临床辨证施治经验既传承经典。
2024-11-07抗线粒体抗体(anti 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是诊断PBC的一个特异性指标,共分为9个亚型(M1~M9),其中M2亚型诊断PBC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均>95%,具有重要诊断意义[3]。然而,5%~10%的患者中AMA显示为阴性[4]。对于AMA阴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仍缺少较为完善的研究。
2024-09-26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慢性疾病,其病理学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胃黏膜腺体萎缩,可导致贫血、胃溃疡、胃出血和癌前病变[1]。目前,临床采用弱酸、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该病,但部分患者存在胃肠道不良反应[2]。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胃痛”“胃痞”“反酸”等范畴,病位在胃,与肝气郁滞有关。
2024-09-03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以餐后饱胀、上腹烧灼感、早饱、厌食等症状反复发作的消化道症候群,常伴有反酸、嗳气、恶心等不适症状,相关临床症状的持续时间较长,是儿科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导致患儿食欲明显减退,从而易发生营养不良,长期如此会显著影响患儿的身体发育,因此对该疾病进行安全有效的治疗意义重大。
2024-08-26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慢性功能性胃肠疾病,主要表现为餐后易饱胀、上腹痛、上腹部灼烧感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FD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达10%,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FD的发病机制复杂且尚不明确,大多认为其与胃肠道功能障碍、内脏敏感性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压力及抗生素使用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2024-08-08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一种多发、常见疾病,好发于十二指肠球部、胃部等,主要临床表现为反酸、上腹部疼痛、腹胀等,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多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Hp是寄生于人体胃部的一种常见细菌,多数消化性溃疡患者Hp呈阳性。目前临床治疗Hp相关消化性溃疡的原则为根除Hp、抑酸并缓解临床症状。
2024-07-25人气:21798
人气:18304
人气:16260
人气:15699
人气:1519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研究
期刊人气:2493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4-8182
国内刊号:32-1811/R
邮发代号:28-234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