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血必净联合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脓毒血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ICU住院治疗的脓毒血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常规剂量乌司他丁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高剂量乌司他丁治疗,对比两组脓毒血症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D-二聚体、CRP以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炎性相关指标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WBC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体温、APACHEII、SOFA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ICU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基础上采用高剂量乌司他丁可有效提升脓毒血症临床治疗效果,提升细菌清除效率,对改善机体炎性反应状态、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积极作用。
脓毒血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性疾病,有明确的细菌及高度可疑感染灶,目前临床尚未完全明确脓毒血症的发病机制,但临床普遍认为其与全身炎症网络效应、基因多态性、免疫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组织损伤以及机体对不同病原菌异常反应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1],并且脓毒血症常发生在有严重原发疾病的患者中,病情较为危重、进展速度快且变化多样,患者往往预后较差且死亡率较高[2]。血必净注射是临床常用的脓毒血症治疗药物,但单纯应用血必净注射疗效并不可靠,受患者基础病情、治疗时机等多重因素影响较大。本研究旨在探讨血必净联合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ICU脓毒血症患者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ICU住院治疗的脓毒血症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8~75岁,平均(69.5±4.8)岁,原发感染部位肺部27例,腹部10例,软组织2例,血源性1例,病原学检查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感染25例,革兰阳性菌感染15例;观察组40例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49~74岁,平均(69.8±4.5)岁,原发感染部位肺部26例,腹部9例,软组织4例,血源性1例,病原学检查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感染24例,革兰阳性菌感染16例。两组基础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经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脓毒血症及感染原发灶;均为ICU住院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存在严重传染性疾病患者;年龄>75岁或<15岁;自身免疫性疾病或严重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药物过敏患者;妊娠期、哺乳期。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吸氧、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血必净(天津红日药业,国药准字Z20040033,规格10mL/支)治疗,每日200mL静脉滴注,同期予以常规剂量乌司他丁(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国药准字H19990134,规格100000U/支)治疗,剂量为5000U/(kg·d),静脉滴注。观察组则在血必净治疗基础上改用高剂量乌司他丁治疗,剂量为25000U/(kg·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d。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于治疗前及治疗7d时采用流式细胞仪(迈瑞E6型)分析血液中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即CD4+、CD8+水平,并计算CD4+/CD8+值。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迈瑞BS-350S型)检测患者血清炎性相关指标,包括D-二聚体、WBP、CRP以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将采集的静脉血直接注入含CPDA保养液的血培养瓶中在28℃孵育箱内储存72h后,进行细菌学检查。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3]:痊愈为患者发热、呼吸加快等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细菌学检测阴性,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显效为临床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细菌学检查与白细胞计数仅1项未达到正常范围内;无效为未达到上述治疗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治疗前及治疗7d后CD4+、CD8+、CD4+/CD8+和炎性相关指标(D-二聚体、WBP、CRP以及中性粒细胞比例);(3)采用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4]、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5]评价两组治疗前及治疗7d后病情改善情况。(4)记录并比较两组平均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以及死亡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变化
治疗前两组CD4+、CD8+、CD4+/CD8+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7d后观察组CD4+、CD8+、CD4+/CD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D-二聚体、CRP以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7d后观察组炎性相关指标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WB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2.4 两组治疗前后体温及病情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体温、APACHEⅡ、SOF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7d后观察组体温、APACHEⅡ、SOFA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5 两组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死亡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平均ICU住院时间为(9.15±2.25)d,对照组ICU住院时间(14.98±3.61)d;观察组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发生呕吐2例,皮疹1例,总发生率为7.50%,28天内死亡1例(2.25%),对照组发生呕吐3例,皮疹2例,药物热1例,肝功能异常1例,感觉异常1例,总发生率为20.00%,死亡6例(15.00%)。观察组ICU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脓毒血症主要是由于患者机体受致病菌侵袭且在体内大量繁殖,经循环系统散布全身导致机体多器官、系统严重受损,患者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若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当可进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6]。而ICU脓毒血症患者往往病情更为复杂,一般存在一种或多种严重的原发疾病,且受频繁侵入性操作、个体营养状态较差及机体免疫力较低的影响,ICU脓毒血症患者具有病情危重、预后极差、死亡率高的特点,需及早、尽快改善患者全身感染状态,恢复全身多器官、系统正常功能以及内环境的稳定性[7]。临床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失衡与免疫抑制的发生是导致脓毒血症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也被认为是脓毒血症病理演变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导致多系统、多脏器损伤的重要因素,因此目前临床治疗研究方向主要为抑制炎性介质以及改善免疫功能状态[8]。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剂量乌司他丁联合血必净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炎性相关指标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但两组WBC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而观察组治疗后体温、APACHEII、SOFA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ICU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高剂量乌司他丁能够更为有效改善脓毒血症患者病情,提升脓毒血症治疗效果与细菌清除率[9]。而通过进一步回顾分析可知,乌司他丁与血必净注射液均为目前临床治疗ICU脓毒血症的一线药物,血必净注射液源于我国传统重要血府逐瘀汤,其中赤芍、当归、红花、川芎、丹参是血必净注射液的主要提取物,具有良好抑制炎症介质、改善免疫功能、纠正凝血功能异常与微循环障碍的功效[10,11]。
但脓毒血症作为一种多系统、脏器功能障碍性疾病,单一药物应用往往难以发挥良好的疗效,而乌司他丁为健康成年男性新鲜尿液中分离纯化出具备广谱酶抑制剂作用的糖蛋白,目前临床已证实其具备理想的清除自由基、抑制炎症介质释放、改善休克循环状态、减少缺血再关注损伤的功效的作用[12]。结合本研究分析认为,乌司他丁与血必净注射液应用治疗脓毒症在作用机制与药理活性方面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因此二者对炎症介质的释放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并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多脏器功能障碍的问题[13]。
就目前临床实际应用情况而言,为提升脓毒症治疗效果而提升药物剂量,血必净注射液为复方中药制剂,成分相对较为复杂,因此其潜在的毒副反应风险相对较大,临床也禁止大剂量应用治疗各种疾病,而乌司他丁作为内源性糖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安全剂量范围也相对较大,有学者通过大量临床研究与数据整理发现[14],健康人单日注射480万单位乌司他丁也不会产生任何毒副作用,而本组研究采用高剂量乌司他丁联合血必净可快速发挥抑制炎症介质的作用,在快速调节免疫功能、保护呼吸循环功能以及改善整体预后等多方面较常规剂量乌司他丁应用具有更为理想的作用效果,且未发生明显的严重毒副反应,证实高剂量应用乌司他丁联合血必净注射液疗效与安全性均较为理想。
综上所述,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基础上采用高剂量乌司他丁可有效提升脓毒血症临床治疗效果,可有效提升细菌清除效率,对改善机体炎性反应状态、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林静,江艳芬.脓毒血症诊治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1):1244-1247.
[2]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休克与脓毒症专业委员会,中国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诊治疗指南(2018)[J].临床急诊杂志,2018,19(9).567-588
[4]王艳梅,李萍,侯铭,等.改良早期预瞽评分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系统对急诊内科患者病情评估效果比较[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34(22)153-56.
[5]施佳民,宋彩萍,陈巧颖.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预测急诊严重感染患者预后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8):4152.
[3]胡清甫,张尤帅,高青豹乌司他丁注射液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注射液治疗细菌性脓毒血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9,35(23);3025-3027,3031.
[9]骆黎,毛光宇,何海玲.乌司他丁辅助治疗重度脓毒血症的疗效及对患者炎性因子凝血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9,25(11):1821-1829
[10]高静,刘磊,王亮亮.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感染性休克临床观察[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9,38(4):33-36.
[12]陈玉红,张坤,胡振杰.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心肌功能障碍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19,39(11):1089-1094.
[13]姜毅,安萌萌,龚平.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患者铁代谢及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9,28(3).361-365.
[14]陶广华,张随随,朱玲钰,等.乌司他丁的药理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J].2017,28(35):5020-5024.
文章来源:梁伟杏,张世权,程添长.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对脓毒血症患者的治疗效果[J].甘肃医药,2021,40(09):782-784.
分享:
精神分裂症疾病临床比较常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及工作压力的增加等,导致精神分裂症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与家庭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给予该病患者有效的临床治疗十分重要[1-3]。精神分裂症疾病比较特殊,患者症状多样性,且病情较为复杂,治疗的难度较大[4-5]。
2025-03-10脑卒中后癫痫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通常在缺血性脑卒中 2 周后发作,主要是由于脑缺血性改变引起的神经递质平衡紊乱、脑功能代谢障碍,导致急性症状性癫痫发作。丙戊酸钠属于广谱抗癫痫药物,对于癫痫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均已被临床证实。但脑卒中后癫痫患者需要联合多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易影响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影响治疗效果。
2025-02-06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是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常见的院内感染,其是一种常见细菌,可引起多种感染,包括肺部感染、败血症、泌尿道感染和继发性脑膜炎等。目前共识推荐以四环素、多黏菌素、舒巴坦酶复合制剂为基础联合治疗鲍曼不动杆菌,但其耐药性不断增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十分有限。
2025-01-23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Klebsiella pneumoniae, CRKP)因其高耐药性、高传播性和高病死率已对临床抗感染治疗构成了严峻挑战。在应对CRKP感染的治疗药物中,多黏菌素、替加环素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存在使用限制,因此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eftazidime/avibactam, CZA)已成为CRKP感染治疗的较优选择。
2024-12-02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CNS)白质炎症性脱髓鞘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研究深入,中老年MS病例报道逐渐增多。目前MS 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但多项MS动物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模型和临床研究表明,调节性T细胞(Treg)/Th17细胞平衡是导致 MS发生、进展的重要因素。
2024-11-12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是以刺激性干咳、呼吸困难等表现为主的进行性间质性肺疾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群体,每年发病率为(0.22~93.7)/10万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虽能在一定程度缓解IPF患者肺纤维化进程,但整体疗效未能达到预期,且长期使用的药物不良反应较为严重。
2024-10-24喹乙醇(Olaquindox, OLA),又名倍育诺,属于喹噁啉类.它是以邻硝基苯胺为化学原料合成一种具有广谱性抗菌类药物,其对动物肠道内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具有良好的抑制及杀灭效果,同时又增强饲料转化率,减少动物疾病发生.长久以来,喹乙醇被认为低毒有效抗菌类药品,广泛用于畜禽养殖业、渔业及动物皮毛养殖上.
2024-09-09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进行性肺间质性纤维化性疾病,近年来患病率增加,诊断后中位生存期为3~5年。IPF预后较差,至今依然只有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两种药物可能减缓肺功能下降的速度,并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而在肺纤维化的早期发展阶段,除了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介导的PI3K/AKT通路作用于肺上皮细胞外。
2024-08-01柳氮磺吡啶(SSZ)是一种广谱类磺胺抗菌药,常用于强直性脊柱炎、溃肠性结肠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过量使用会发生恶心、呕吐、血小板减少、肝脏坏死、甚至男性不育等严重症状,用量过少则达不到治疗效果。因此检测分析柳氮磺吡啶含量,对于疾病的治疗及不良症状的避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具有重大临床意义。
2024-07-11长链游离脂肪酸(long-chain free fatty acids, LCFFA)可以作为配体分子结合于相应受体,激活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在代谢调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LCFFA受体分为核受体和细胞膜受体两大类。LCFFA可进入细胞,结合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 PPARs),激活此类核受体调节基因表达,产生生物学效应。
2024-06-19人气:18522
人气:14767
人气:11573
人气:10992
人气:1098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海峡药学
期刊人气:4043
主管单位:福建省科学技术学会
主办单位:福建省药学会
出版地方:福建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6-3765
国内刊号:35-1173/R
创刊时间:1988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1.392
影响因子:0.709
影响因子:1.360
影响因子:0.840
影响因子:1.98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