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针对假性肥大肌营养不良(DMD)患儿,分析Dystrophin基因突变的各种特点以及与患儿临床症状之间的关联。方法 收集100例DMD患儿的数据,分为对照组(常规对症治疗)和观察组(常规对症治疗联合基因疗法)各50例。采用高效测序方法对患儿的Dystrophin基因进行研究,并依据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基因突变的种类与其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 治疗前,两组MRC评分、LVEF、VC、DQOL评分比较均无差异(P>0.05);治疗6、12个月时,对照组的LVEF、DQOL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LVEF、DQO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两组MRC评分、DQO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更显著(P<0.05)。结论 DMD患者在Dystrophin基因突变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些突变类型对他们的临床症状产生了显著影响。
假性肥大肌营养不良(DMD)是一种严重的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进行性的肌肉无力和肌肉萎缩,最后使病人死于年轻时的呼吸或者心力衰竭。该疾病是由Dystrophin基因的突变触发。Dystrophin蛋白是维护肌肉细胞膜结构完整性的关键成分,基因的突变会导致蛋白功能的丧失或异常,进而导致肌纤维逐渐退化。目前临床上对DMD主要依靠基因检测技术来确诊,而对病人Dystrophin基因突变类型的检测可对病情发展做出明确的诊断和预测[1-2]。但Dystrophin基因因其长度和突变形式的复杂性给基因突变综合分析带来挑战。所以对Dystrophin基因突变类型以及其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在临床上有很大意义[3-4]。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某三甲医院确诊为假性肥大肌营养不良(DMD)的患儿10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儿均确诊为DMD。患儿均为男性,年龄(8.5±3.4)岁,体重(28.7±8.9)kg,临床表现以进行性肌无力、肌肉萎缩、假性肥大、步态异常、心肌病变为主。患者均进行病史收集和身体检查,以临床症状、血清中的肌酸激酶(CK)浓度、肌肉活检结果、Dystrophin基因的检测数据为确诊标准。患者中,有DMD家族史者30例。患儿入组后,进行详细心电图检、超声心动图、肺功能检查等,根据患儿病情发展定期随访,随访过程中均进行肌力评估、步态分析、心肌病变评估。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病人Dystrophin基因进行检测,其范围涵盖全部79个外显子和剪接位点区。检测结果显示,100例患者中,有65例存在Dystrophin基因的缺失突变,20例存在重复突变,15例存在错义突变或无义突变。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儿确诊后仅接受常规对症治疗。治疗方案:每天口服糖皮质激素0.75mg/kg,治疗期间均保持一致,并随体重调节用量,患者同时进行常规物理治疗及康复训练。每月进行详细体检,患者每6个月进行1次详细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期间,同时进行肺功能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物理治疗方案进行调整,患者及家属每年均需完成一份生活质量调查问卷。观察组患者确诊后进行常规对症治疗联合基因疗法。基因治疗方法:采用AAV病毒载体所介导的微小肌肉营养蛋白(micro-dystrophin)基因的植入,剂量标准为2×1014vg/kg。注射结束后,为更好地监控可能发生的副作用,患者须进行72h的住院观察。观察组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同对照组,同时进行强化物理疗法和康复培训项目,即每周进行的3轮肌肉强化锻炼,每轮持续60min,训练内容根据患者具体的病状进行个性化调整,体检及随访同对照组。此外,观察组需进行每周1次的血液例行检查及肝肾功能的综合评估。
1.3观察指标于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采用医学研究委员会(MRC)评分标准对患者的肌力进行量化评估,评分范围0~5分(无肌肉收缩~正常肌力),重点观察上下肢肌力的变化[5]。通过定期心段变化、T波异常、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肌病变的进展以LVEF的下降和LVEDD的增加为主要评估标准[6]。于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通过肺功能测试[包括肺活量(VC)和1秒用力呼气量(FEV1)]评估患者的呼吸肌功能,呼吸功能的恶化以VC和FEV1的下降为主要标志。于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采用DMD专用生活质量量表(DQOL)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社会参与度和心理健康状况,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7]。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纵向数据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ANOVA)进行,重复测量数据的球形性检验通过Mauchly'sW检验完成,如不满足球形性假设,则采用Greenhouse-Geisser修正。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患者的基线特征进行分层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两组MRC评分、LVEF、VC、DQOL评分比较均无差异(P>0.05);治疗6、12个月时,对照组的LVEF、DQOL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LVEF、DQO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两组MRC评分、DQO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更显著(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MRC评分、LVEF、VC、DQOL评分的比较[(x-±s),n=50]
3、讨论
本研究深入地系统地分析了假性肥大肌营养不良(DMD)患者的Dystrophin基因的突变点,揭示了不同突变类型与病人的症状之间有显著的相互关系。经过研究发现,Dystrophin基因的突变种类对于患者的肌肉力量,心肌功能损伤,呼吸表现以及生活的稳定性都有显著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12个月时,两组MRC评分均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证明基因治疗对于缓解肌无力症状的进展具有积极作用,且基因疗法作为DMD患者可能面临的治疗策略是绝对切实可行的。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12个月时,对照组的LVEF低于治疗前,观察组LVEF高于治疗前,说明基因治疗方法不只是能够显著减慢肌无力的速度,而且可能为心肌疾病的进展带来积极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12个月时,两组VC均有增加,且观察组更显著,提示基因疗法很可能是通过增强呼吸肌的功能来延缓DMD患者呼吸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并且为其提供长期的生存机会。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12个月时,对照组DQOL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DQO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表明基因疗法不仅改进了临床表现,还对于提高患者的整体生活品质起到了正面影响,进而突显了个体化治疗在DMD管理中的核心地位[8]。
参考文献:
[1]于冰洁,毛国顺,李利.阜阳地区4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患者基因检测的意义[J].当代医学,2020,26(16):17-20.
[2]刘磊,陈燕,曹秉振,等.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临床特征、肌电图及肌肉病理研究[J].临床荟萃,2020,35(4):330-334.
[3]张惠丽,成秋生,陈希,等.人肌源性干细胞的生物特性及其治疗假肥大肌营养不良症模型鼠的初步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20,36(7):880-884.
[4]孙舒妍.肌营养不良的临床、病理及基因学特征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20.
[5]那尔布力·巴合提别克,茹凉,周钰.穴位埋线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20,39(1):61-64.
[6]卜姗姗,肖江喜,朱颖,等.杜氏肌营养不良与贝氏肌营养不良常规MRI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9,35(11):1717-1721.
[7]路延朋.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基因学特征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9.
[8]李晓东.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的临床、病理及基因研究[D].郑州大学,201
文章来源:于海洋,杨静静,曾昭书.假性肥大肌营养不良中Dystrophin基因突变分析[J].贵州医药,2025,49(03):399-400.
分享:
目前临床上对DMD主要依靠基因检测技术来确诊,而对病人Dystrophin基因突变类型的检测可对病情发展做出明确的诊断和预测[1-2]。但Dystrophin基因因其长度和突变形式的复杂性给基因突变综合分析带来挑战。所以对Dystrophin基因突变类型以及其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在临床上有很大意义[3-4]。
2025-03-20法布雷病(fabry disease,FD)是一种罕见的X连锁遗传溶酶体贮积症。它是由于 GLA 基因突变导致 α 半乳糖苷酶A(α-galactosidaseA,α-GalA)活性降低或完全缺乏而造成代谢底物三己糖酰基鞘脂醇(glycoacylsphingolipids-3,GL-3)及其衍生物脱乙酰基GL-3(globotriaosylsphingosine,Lyso-GL-3)在多脏器中贮积。
2025-02-11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随着疾病进展,患者支气管痉挛和阻塞的症状会发生诸多变化,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目前西医治疗支气管哮喘采取间歇性吸入皮质类固醇(ICS)、长效毒蕈碱拮抗剂等,均有一定效果[1],但仍存在不足。
2025-01-23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随着疾病进展,患者支气管痉挛和阻塞的症状会发生诸多变化,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目前西医治疗支气管哮喘采取间歇性吸入皮质类固醇(ICS)、长效毒蕈碱拮抗剂等,均有一定效果,但仍存在不足。
2025-01-23地中海贫血(thalassemia)是人类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疾病之一 。这类疾病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突变或缺失导致血红蛋白 α 链与 β 链的合成比例失衡,使红细胞内不能产生足够的有正常分子结构的血红蛋白,从而造成溶血性贫血和携氧能力降低 。根据异常基因的种类,地中海贫血主要为 α、β、δβ 和 δ 四大类,其中以 α 和 β 地中海贫血较为常见 。
2024-12-27在海拔>2500m的高海拔地区,由于环境的特殊性, 大气压降低导致氧气供应减少而发生低氧,这对高海拔 地区生活的人类健康、生存和繁衍提出了诸多挑战[3] 。低 氧是导致胎儿罹患先心病的重要诱因,而高海拔地区的 低氧环境十分有利于 CHD 的发生[4] 。
2024-12-25血友病是一种由凝血因子VIII或IX缺乏引起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主要影响男性。因关节和肌肉易反复出血,患者长期面临关节疼痛、损伤甚至残疾等健康问题,严重影响其社会参与、家庭生活和整体福祉。终身凝血因子替代治疗也使患者承担着巨大的用药和经济负担。
2024-11-29急性间歇性卟啉病(acute intermittent porphyria,AI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由于缺乏羟甲基胆素合成酶(hydroxymethylbilance synthetase,HMBS)导致血红素代谢物氨基乙酰丙酸(aminolevulinic acid,ALA)和胆色素原(porphobilinogen,PBG)蓄积[1]。
2024-11-26当前,主流的地贫基因检测技术是跨越断裂点聚合酶链反应(Gap-PCR)及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反向斑点膜杂交技术(简称PCR-RDB),可以诊断约95%-98%的地贫基因型[1],另有2%-5%的罕见或未知突变地贫基因型需要使用其他检测技术进行诊断。
2024-10-08近年来,个性化治疗策略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PICC患者中,由于个体差异较大,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管理策略来应对复杂多变的临床情况。通过分析患者的遗传和生物标志物,医生可以为每一位患者设计出更加精准、高效的治疗方案[3]。
2024-09-25人气:18547
人气:15567
人气:15081
人气:14840
人气:1304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
期刊人气:11013
主管单位: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6-5725
国内刊号: 44-1193/R
邮发代号:46-44
创刊时间:1972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