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讨我院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监测情况,促进丙戊酸钠的合理使用。方法 抽取本院接诊的105例癫痫病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结果进行研究,统计丙戊酸钠血药浓度达标情况及性别、年龄、监测次数、合并用药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并监测其不良反应。结果 该次研究105例患者共监测160例次血药浓度,有45例患者的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在50~100μg/mL,达标率为42.86%。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与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有相关性。调整给药剂量后,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达标率有所提高。结论 临床应重视低龄患者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监测,医生可根据血药浓度结果适时调整剂量。
丙戊酸钠为常用的抗癫痫药,对癫痫大发作、小发作、肌阵挛性发作具有广泛的疗效[1]。但丙戊酸的药代动力学是非线性的,且代谢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年龄、生理状况、给药剂型、联合用药等,这导致个体之间的剂量与血浆浓度关系存在很大差异[2]。所以,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监测需要常规开展。现有指南推荐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参考治疗范围为50~100μg/mL[3]。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通过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促进丙戊酸钠的精准化用药。
1、资料与方法
1.1仪器与试剂
仪器:FLC2420全自动二维液相色谱耦合仪(湖南德米特仪器有限公司);TDZ4-WS型台式低速离心机(湖南湘仪实验室仪器开发有限公司);Mini-15k型高速离心机(杭州奥盛仪器有限公司);XW-80A型旋涡混合器(上海琪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一维色谱柱Aston SC2(3.5×25mm, 5μm)、中间色谱柱Aston SH(3.5×10mm, 5μm)、二维色谱柱Aston SCB(4.6×125mm, 5μm);试剂:丙戊酸钠质控品(湖南德米特仪器有限公司);甲醇、乙腈(美国ACS公司,色谱纯)。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按照《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2023修订版)》[4]中癫痫的诊断原则和方法,患者确诊为癫痫;②服用丙戊酸钠,接受血药浓度监测。排除标准:①患者依从性差;②伴有严重精神疾病者;③伴有严重肝肾疾病者;④存在代谢障碍症状。
1.3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计入选105例癫痫患者,入选时间为2018年9月至2022年11月,其中住院患者94例,门诊患者11例。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参与研究,且治疗配合度高。
1.4方法
用药方案:使用丙戊酸钠缓释片(规格:500mg,杭州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10595),或丙戊酸钠片(规格:200mg,湖南省湘中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3020874)。结合患者的年龄、体重,给药剂量为0.4~1.6g/d。当给药达稳态(患者服药至少5~6个半衰期,约给药3~5d)后,于监测当天清晨服药前30min用EDTA抗凝管采集空腹血2~3mL,以3000r/min速度离心5min,取上清液300μL进行前处理。处理后的血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每次测定时均用标准含量试剂做质控检查。色谱条件:流动相∶甲醇—水(80∶20),流速:1.2mL/min,柱温:40℃,波长:215nm,进样量:300μL。
1.5观察指标
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监测次数、合并用药、不良反应等信息,规定稳态时的血药浓度在50~100μg/mL列为达标,达标率(%)=达标例数/总例数,并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监测次数、合并用药对患者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的影响。
1.6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临床资料
105例患者中男74例(70.48%)、女31例(29.52%);年龄3~84岁,平均(50.03±20.20)岁,见表1。
表1 105例癫痫患者性别和年龄分布[n(%)]
2.2血药浓度监测结果
105例患者共进行了160例次血药浓度检测,其中,54例患者血药浓度低于50μg/mL,占比51.43%;45例患者血药浓度在50~100μg/mL,占比42.86%;6例患者高于100μg/mL,占比5.71%。由此可见血药浓度低于50μg/mL者较多。
2.2.1性别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
不同性别间丙戊酸钠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1,P=0.952),见表2。
表2不同性别患者血药浓度监测结果[n(%)]
2.2.2年龄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
18~40岁患者血药浓度高于100μg/mL占比最高,为18.18%;≥60岁患者血药浓度在50~100μg/mL占比为52.50%,高于其他年龄段;≤17岁血药浓度低于50μg/mL占比较高,为66.67%。不同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17,P=0.044),见表3。
表3不同年龄段血药浓度监测结果[n(%)]
2.2.3合并用药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
105例患者中,有10例合并用药,其中2例血药浓度为50~100μg/mL,8例低于治疗窗。单独给药与联合用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467,P=0.347),见表4。
表4合并用药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n(%)]
2.2.4剂量调整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
105例患者进行丙戊酸钠治疗药物监测1、2、3、>3次者分别72、20、7、6例,其首次血药浓度达标率分别为54.17%(39/72)、10.00%(2/20)、28.57%(2/7)、33.33%(2/6)。从监测多次的患者结果中可以看出,给药剂量调整的比例较高,且剂量调整后,监测结果达标率较调整前有所提高,见表5。为了更直观地展现药物调整的效果,将33例多次监测的患者分为调整组和未调整组,其中21例患者调整了剂量,12例患者未调整剂量。剂量调整前后首次检测与末次监测血药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剂量调整组和未调整组末次监测血药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6结果显示,剂量调整组末次监测达标患者的给药剂量高于首次监测达标患者的给药剂量,剂量调整组末次监测的血药浓度高于首次检测的血药浓度,剂量调整组末次监测血药浓度高于未调整组末次监测血药浓度,剂量调整组末次监测达标率高于首次监测达标率(P均<0.05)。
表5 105例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次数与达标率
表6剂量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
2.3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结果
有6例患者的丙戊酸钠浓度超标,其中有1例患者出现了轻微的肝功能异常,调整丙戊酸钠给药剂量后肝功能恢复正常,尚未出现因不良反应停药的情况。
3、讨 论
3.1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测定结果分析
105例患者中只有45例患者(42.86%)血药浓度位于治疗窗内,血药浓度小于50μg/mL的有54例(51.43%),而大于100μg/mL的仅6例(5.71%)。我院丙戊酸钠的监测浓度总体偏低,可能由以下原因导致[5]:①患者的依从性不好,癫痫患者往往有漏服或擅自减量用药的情况。②医生给药剂量比较保守。血药浓度偏低的患者给药日剂量为0.4~0.8g,低于说明书中推荐的常规日剂量20~30mg/(kg·d)。③存在合并用药情况。我院部分癫痫患者合并脑梗塞、高血压等基础病,往往会合并用药。研究表明丙戊酸钠与部分抗癫痫药[6](如卡马西平)、非癫痫药物[7-9](如碳青霉烯、华法林、抗抑郁药、抗心律失常药)存在相互作用,联合应用会影响血药浓度。④剂型的影响,丙戊酸钠剂型有缓释片、普通片剂、注射剂,研究发现[10]缓释片血药浓度高于其他剂型。同时ICU里的癫痫患者采用鼻腔给药,破坏了缓释片的结构,影响丙戊酸钠的吸收。
3.2性别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与女性血药浓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癫痫患者的血药浓度与性别无关。这与相关报道[11]的结果一致。
3.3年龄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癫痫患者的血药浓度与年龄相关。≥60岁患者血药浓度在50~100μg/mL占比为52.50%,高于其他年龄段;≤17岁患者血药浓度< 50μg/mL占比较高,为66.67%。表明≤17岁患者血药浓度较成年人偏低。这与文献报道[12]的结果一致。其原因可能在于:不同年龄段患者生理状况不同,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清除存在差异。≤17岁患者初始给药剂量较低,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清除速率快致血药浓度偏低。因此,≤17岁患者给药尤其需要谨慎,临床可根据血药浓度和患者临床疗效适时调整剂量。
3.4合并用药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
既往研究表明[14-15],卡马西平、碳青霉烯类药物与丙戊酸钠存在相互作用,合用时会降低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其原因可能是:①卡马西平是肝药酶强诱导剂,会加速丙戊酸钠的代谢,降低其血药浓度;②碳青霉烯类药物会抑制丙戊酸的吸收及代谢[16]。但本研究表明丙戊酸钠单用与合并用药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比较无差异,可能与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小有关。鉴于丙戊酸钠与碳青霉烯、卡马西平的相互作用,建议重症感染合并癫痫患者选择左乙拉西坦抗癫痫,或者更换抗感染药物[17]。对于单药无法控制的癫痫患者,可选择联用拉莫三嗪抗癫痫治疗[18],或者加强丙戊酸及卡马西平血药浓度监测,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3.5剂量调整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
本研究显示剂量调整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结果可指导临床医生调整剂量,提高丙戊酸钠的达标率。
3.6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分析
丙戊酸钠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恶心呕吐、贫血、血小板减少、震颤、嗜睡、记忆障碍、意识错乱、肝毒性等[19]。有研究表明[20]丙戊酸钠不良反应与血药浓度有一定相关性。当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超出规定范围,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可能会增加。本研究有6例患者的丙戊酸钠浓度超标,1例患者发生了轻微的药品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出现例数少可能跟超标的血药浓度例数少有一定的相关性,我院丙戊酸钠的给药剂量相对安全。为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临床应重视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以确保实现最佳的癫痫发作控制效用且用药安全。
综上所述,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受患者年龄、给药剂量、剂型、监测时机、联合用药、依从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临床应加强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以确保癫痫患者长期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另一方面,医师、药师也应当对患者加强用药指导,提高用药依从性及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2]戚志平,马琳,游广辉.126例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J].临床研究,2020,28(3):7
[4]中国抗癫痫协会.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M].202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7
[5]刘春河,邓莉,赵瑛,等.2016-2018年我院856例患者的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药房,2020,31(3):344
[10]寻晓庆,彭玲玲.258例癫痫患儿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22,19(9):1027
[11]潘雯,左成淳,潘坤明,等.影响住院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达标因素的回顾性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8,38(21):2213
[12]张灿文,于焕君,耿彪,等.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23,16(18):156
[13]江艳,陈川,陶赟,等.某院2022年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处方药,2024,22(3):76
[15]傅启伟,符林瑜.碳青霉烯类药物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重症感染合并癫痫患者血药浓度及其肝肾损害[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0,30(20):3080
[16]杜欣,李欣燚,谢晓慧,等.碳青霉烯类药物对丙戊酸血药浓度影响及两药联用后癫痫发作影响因素—文献Meta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1,41(4):395
[17]王钰莹,于建海,段京莉,等.三种碳青霉烯类药物对肝功能不全的重症感染合并癫痫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及解决策略[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S1):52
文章来源:谭璐,朱玉玲,张蓉.癫痫病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25,39(01):29-32.
分享:
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Conjugate,ADC)通过连接子(Linker)将小分子化合物(payload)偶联至靶向性抗体(Antibody)。自2000年第一个ADC上市以来,全球已有12种ADC获批上市。国内已有2个进口、1个国产ADC获批上市[2],另有数百个ADC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为了平衡ADC的药效和毒副作用。
2025-04-16国家开展全国药品集采的初衷是在企业自主参与、自主报价、保证药品质量及公平竞争等前提下,针对同一通用名的临床疗效无差异的药品,按照单位可比价由低到高让多家企业依次入围,即对每种药品实施多家企业入围机制,确定拟中选企业数量后,择优选择报价低的企业,避免单一企业垄断。拟
2025-03-07狼疮性肾炎是侵犯全身结缔组织的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蝶形红斑、发热、关节炎等,严重者会发展成肾炎。目前临床上常用药物治疗,其中他克莫司是高度免疫抑制药物,能够抑制 T 淋巴细胞活性,减少免疫系统攻击肾脏组织,缓解狼疮肾炎症状。但是近来研究报道,他克莫司治疗Ⅲ/Ⅳ型狼疮性肾炎疗效不甚理想,治疗后易复发。
2025-02-06丙戊酸钠为常用的抗癫痫药,对癫痫大发作、小发作、肌阵挛性发作具有广泛的疗效。但丙戊酸的药代动力学是非线性的,且代谢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年龄、生理状况、给药剂型、联合用药等,这导致个体之间的剂量与血浆浓度关系存在很大差异[2]。所以,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监测需要常规开展。
2025-01-16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大脑、脊髓和外周神经的各种疾病。主要包括了脑血管疾病、癫痫、周围神经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在中医上属于“脑病”范畴。多种因素可引起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基因突变、感染、环境因素、自身免疫反应或外伤。脑卒中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截至2019年,中国卒中死亡率为153.9/10万,占居民总死亡率的22.3%。
2024-12-23抗凝血类药是我国常用的一种灭鼠药物,属于慢性毒鼠药。由于管理使用不当,其导致的中毒患者逐年增加。据报道,在各类中毒事件中,由农药(包括鼠药)所致中毒占57.84%,其中半数(28.62%)为鼠药中。海南省人民医院2005—2015年的杀鼠剂中毒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抗凝血杀鼠剂中毒的比例为57.50%。
2024-12-18椎间盘退变(IDD)可引起腰痛、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给社会造成巨大经济负担。IDD的病因复杂,研究表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细胞外基质(ECM)的降解等与IDD密切相关,但引起IDD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目前,临床治疗IDD的方法主要有手术、物理治疗、镇痛药和抗炎药等。
2024-11-25糖尿病(DM)为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我国为目前全球范围内DM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2型糖尿病(T2DM)占90%以上。T2DM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的糖尿病,常见于肥胖者,发病可随年龄增长或运动减少而增加。T2DM患者需终身面临治疗,若血糖长时间控制不佳可增加肾脏、心脑血管等多种并发症。
2024-11-18戈沙妥珠单抗是全球第一个上市的以人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human trophoblast cell surface antigen 2,Trop-2)为靶点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该药由靶向Trop-2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可裂解的连接子、伊立替康的活性代谢产物SN-38组成,通过靶向结合肿瘤细胞表面表达的Trop-2,将SN-38运送至靶细胞中发挥细胞毒性作用,进而杀死肿瘤细胞。
2024-10-31眩晕为中老年人多发症状,其主要病因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albasilar artery insufficiency vertigo, VBI),会引起恶心呕吐、听力下降等症状,轻者可自行缓解,重者会导致不可逆性脑出血,引发脑卒中。临床常以扩血管剂、Ca2+拮抗剂等药物治疗。己酮可可碱为黄嘌呤衍生物,可增加周围血管损伤的氧输送量,提高血流,降低血压。’
2024-10-25人气:6679
人气:6539
人气:5421
人气:5322
人气:461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期刊人气:1257
主管单位: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出版地方:河北
专业分类:科技
国际刊号:1008-1542
国内刊号:13-1225/TS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473
影响因子:0.594
影响因子:0.370
影响因子:0.240
影响因子:0.22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