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园艺植物育种学”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园艺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也是培养种业人才的重要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为适应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高校人才培养要求,结合课程特点,确定了本课程的思政主线,将思政育人与知识传授融合,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构建“螺旋递进式”的内容体系,从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逐步过渡到育种能力培养;创建线上线下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借助多元多样化评价体系,多维度反馈评估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本文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提升课程质量和学习效果。同时,也为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相关课程提供一定参考。
1、概述
“园艺植物育种学”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园艺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也是新农科人才培养的专业核心课之一,在园艺专业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培养种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园艺植物的繁殖习性、品种类别和育种特点,掌握园艺植物种质资源育种的主要途径——种质资源调查、引种、选种及其他育种的原理和技术,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对园艺植物进行有效的遗传改良,进行新品种的审定、保护和推广,为园艺植物生产提供优良的新品种。涉农高校作为新农科建设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平台、主力军,必须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充分放眼农村广阔舞台,牢牢把握并始终坚守支撑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价值导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适应新农科背景下人才培养需求,培养具有“厚实的园艺植物育种学相关基础理论和扎实的育种专业技能”的三农人才,笔者在分析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学情基础上,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提升课程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同时,也为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相关课程提供一定参考。
2、课程教学学情分析
“园艺植物育种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该课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课程的授课对象多为园艺专业本科生,经过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与遗传学等前序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生命科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但专业课学习较少,专业学习热情有待提升,学农爱农情怀不够浓厚。在育种方向的知识储备不够,尚未构建完整的育种知识体系。此外,大部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弱,运用育种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不足。
3、“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创新与改革途径
3.1 思政育人与知识传授融合,深化特色思政建设
在深入分析课程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初步确立了“讲育种故事,传育种精神,育三农人才”的思政教育主线。从“民族种业自豪感、种业强国、科技创新、家国情怀”等方面充分挖掘课程教学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每章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目标和代表案例,建立案例库(表1)。通过生动的例子、鲜活的人物、真实的故事,为学生创设思政情境,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价值观养成有机融合,鼓励学生用所学助力乡村振兴。
表1“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内容与思政目标及代表案例
3.2 重构教学内容体系,注重学生育种能力培养
对标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深入挖掘课程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打破教材原有知识体系,构建“螺旋递进式”的内容体系(表2),初步形成了四个知识技能模块——开课篇、课程导入篇、理论基础篇和技术进阶篇,从要求学生掌握育种理论知识逐步过渡到育种能力培养。通过构建“螺旋递进式”内容体系,逐步提升学生育种能力和水平。
表2“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内容体系
3.3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育种生产科研案例和成果
课堂教学中,引入育种生产实际科研案例和成果。生产科研案例可以分为经典科研案例和新疆本土科研案例。如在讲到“育种目标”和“杂交育种”时可以引入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蔬菜育种学家侯锋的科研成果和科研经历;介绍生物技术育种时引入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的科研经历和成果。将这些经典的科研案例作为基本素材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安排,并对选择的科研案例进行剖析,将科研案例的研究背景、采用的材料和方法、研究思路、研究成果及对成果的讨论等展现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的参与感自然增强,学习兴趣自然高涨,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论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有利于提高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此外,通过教学中科研成果的引入,让授课内容贴近前沿、符合需要,使学生及时掌握本学科科技动态,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为今后的科研实践奠定基础。
3.4 建立线上线下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为积极顺应教育现代化趋势,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构建以超星软件为SPOC的教学资源库和平台,线上资源库包含课程视频资源、思维导图、课堂PPT文档、题库、育种领域研究前沿英文版视频等线上资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线上资源帮助学生梳理了课程内容体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升学习效果。同时,教师也需要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技术和工具,比如在线学习平台、视频会议工具、网络互动工具等。这些技术和工具的运用能够增强教学的效果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
3.5 教学模式上打造“学习四步法”,提升学习效果
为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的,教师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活动,采用“学习三步法”,即:线上自主学习+翻转课堂的内化提升+课后的巩固升华+实验能力培养,实现在线上学习、课堂深化、课后延伸、实验实践四者之间形成联动。“学习四步法”具体过程如下:
3.5.1 第一步:课前线上自主学习
将课程理论基础知识和一些“陈述性知识”前置。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教师上传的学习资源(视频、思维导图等),认真仔细记录学习过程中发现不懂的问题和难点,形成预习笔记,完成课程前测。教师通过前测查验学习成效,基于测验结果、在线学习报告和学生问题反馈确定课堂授课切入点与重难点。
3.5.2 第二步:课上翻转式学习
课堂上教师针对课前易错点破解和重难点精讲,引入园艺植物育种相关的科研案例和成果及学科前沿,通过讲授式引导和问题式启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和小组项目等高阶教学活动,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让学生理解案例中所包含的育种基础知识,概括案例所考察育种原理和技术,强化实践认知,解决学生学习参与度、投入度不高,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
3.5.3 第三步:课后巩固提升教学效果
课后利用线上平台布置作业,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查缺补漏,巩固提升教学效果。发布课后延展讨论话题,延伸教学活动,教师在线答疑。在线发布参考书目、科研论文等资源,满足学生的拓展学习需求。此外,教师开展课程教学反思,进行教学研讨和成果提炼,提升教学效果。
3.5.4 第四步:实验教学
开展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育种技术的直观印象,教师课上介绍实验内容,操作演示实验步骤,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完成实验报告,将抽象的育种知识点转化为实践应用,提升学生解决育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过程性考核提升综合能力培养。
3.6 教学考核方式创新
“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采取了过程性和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将学习评价与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建立“过程性+终结性”双性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实现过程性考核(占比60%,线上学习成绩20%+线下学习成绩40%,线下学习成绩包括考勤5%、课堂表现5%、作业成绩20%、实验成绩10%)与期末考核(占比40%)有机融合,多维度反馈评估学生课程学习效果。
4、结语
“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在园艺植物育种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园艺产业不断发展,落实贯彻新农科背景下对高校人才的培养需求,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考核方式的创新,不仅有利于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而且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满足当前社会对园艺行业、产业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此外,在当今新时代下,随着园艺植物育种理念、手段和技术不断创新,也对“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团队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步伐,不断了解掌握学科发展新动态和前沿知识,将最新的理论知识与育种技术引入课堂中,使学生了解最新的育种理论知识和育种技术方法,培养育种专业理论基础扎实、育种能力过硬的一流人才。
参考文献:
[1]樊丽,张磊,刘艳.“果树育种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4(02):93-96.
[2]刘红利,申玉晓,李永华.基于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10):57-59.
[3]潘磊,曾长立,戴希刚,等.浅谈“新农科”背景下的“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以江汉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34):164-165.
[4]谭彬,孙守如,吴国良,等.《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25):153-155.
[5]唐其蔚,陈俊,钟程,等.新农科背景下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体系探索与改革[J].智慧农业导刊,2024,4(06):90-94.
[6]吴菁华,张志忠,曾黎辉.《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思政的探索[J].园艺与种苗,2021(09):78-79.
[7]王新玲,王晓梅,胡君萍,等.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4,10(03):6-10.
[8]魏兵强,张高原,吴玉霞,等.新农科背景下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与实践[J].甘肃高师学报,2023,28(05):90-94.
[9]于晓娜,穆平,郭卫卫,等.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教学在作物育种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14):153-155.
[10]张菊平,高文,杨英军,等.新农科背景下园艺植物育种学实验教学改革[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20):23-25.
[11]张春雨,郭庆勋,白忠义.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09):239-241.
基金资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园艺重点专业建设基金;第二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园艺植物育种学”;新疆农业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XNDJW6014)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来源:温玥,田嘉,赵世荣,等.面向新农科的“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科技风,2024,(25):40-42.
分享: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常见的蔬菜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一些特色的野菜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的餐桌。薤白是药食两用植物[1],鳞茎部分可入药,全株皆可食用,味道香辛嫩爽,其地下部分鳞茎洁白晶莹,富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2-5],具有开味、健胃、顺气、去腥等多种作用。
2024-11-12为适应新农科背景下人才培养需求,培养具有“厚实的园艺植物育种学相关基础理论和扎实的育种专业技能”的三农人才,笔者在分析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学情基础上,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提升课程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2024-09-08伴随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三问”的提出[1,2],首当其冲就是面临“为谁培养人”问题.202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成了高校课堂教育的必须内容[3].
2024-09-05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高校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目标是高校的根本任务。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024-09-03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众多工业区域在推动经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工业景观作为工业活动的直接产物,其生态修复不仅关乎区域生态平衡,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花境植物以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和生态功能,在工业景观生态修复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2024-09-02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是一种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模式。20世纪80年代在北美首先发展起来,美国学者Spady[1]曾对其进行了清晰描述。由于该理念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被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广泛认可,为欧美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2024-09-02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农业作为国之根本,其现代化进程对于国家的整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9年9月份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指出“全国涉农高校牢记办学使命,精心培育英才,加强科研创新,为‘三农’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1]。
2024-08-12随着城市化的冲击,社区逐渐呈现高密度的发展趋势,自然景观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逐步脱离。为满足人们对自然景观的感知需求,城市绿地的建设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而许多园林景观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生硬照搬西方园林的造景手法,使其丧失了地域性的特征。在景感生态学的理念指导下,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古人理想的居住环境,将人的感知放在了第一位。
2024-08-06认识观赏主要是指被人们熟知和利用的花卉植物品种资源;资源技术包括引种驯化、品种培育、栽培生产、植物景观营建以及需要花卉植物实体直接参与的造型设计等园艺、园林技术[6];社会应用指与花卉有关的社会机制、活动方式、思想观念、心理习俗、社会影响及其历史过程[5]。
2024-07-16领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隶属于葫芦岛凌云企业集团,坐落于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高桥镇赵家沟,该公司创建于2012年3月,企业注册资金5 000万元,是一家以农业种植、养殖及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等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化农事企业。为实现果业转型升级目标,树立现代果业科技样板。
2024-06-25人气:7681
人气:3572
人气:3102
人气:1909
人气:163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现代园艺
期刊人气:2192
主管单位:江西省农业农村厅
主办单位:江西省经济作物局,江西省双金柑桔试验站
出版地方:江西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6-4958
国内刊号:36-1287/S
邮发代号:44-114
创刊时间:1978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925
影响因子:0.91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