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基于景感生态学的研究基础和南宋园林的发展现状,从自然要素、物理感知和心理认知3个角度阐述南宋园林的设计营造要素,以期为解决现代城市建设中出现的社区高密度发展、感知需求缺乏和特色缺失等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随着城市化的冲击,社区逐渐呈现高密度的发展趋势,自然景观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逐步脱离[1]。为满足人们对自然景观的感知需求,城市绿地的建设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而许多园林景观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生硬照搬西方园林的造景手法,使其丧失了地域性的特征[2]。在景感生态学的理念指导下,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古人理想的居住环境,将人的感知放在了第一位[3],而天人合一造园思想下构建出的自然和谐生态环境,可满足当今城市居民所追求的生态宜居、身心健康等现实需求。
1、景感生态学研究基础
景感生态学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基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从自然要素、物理感知、心理认知、社会经济、过程与风险等相关方面,研究土地利用规划、建设与管理的科学[4]。
1.1景感生态学的发展
景感生态学的概念在2016年第一次提出,即为以实现自然和人类休戚与共可持续发展的交叉学科[5]。至今已形成较为明晰的学科框架和核心思想,研究方法初具雏形,在研究实践方面也进行了有益探索[6]。
景感生态规划是最先提出且发展得相对迅速的研究方向,景感指标体系是系统认识景感的重要抓手,处于需要发展和完善的阶段,而目前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仰赖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了数据处理和分析,随着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将更加完善[7]。
目前,景感生态学实践应用发展比较成熟的是经典景感生态园区建设、绿色视野与绿视率分析和生态环境损害评估[5-7],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在城市生态修复、城市绿地规划、乡村景观建设、农园建设等环境建设方面都有涉猎。在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要示范区开展了实践,指导了在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并发挥了一定的引导作用,指引人们共同行动,保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8]。董仁才等[6]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应用,对于城市公园景感营造分析,从物理感知角度强调人的感官与环境空间结合建设,将生态环境与地域特色、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融入土地建设中。也有学者提出将景感生态学的理论运用到新老社区更新中[7],投入到城市意象研究中,将城市意象融入公众生活认知和景感体验里[8]。这样的理论研究层出不穷,在未来也会运用在更多的土地规划中,实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共生共荣。
1.2基于景感生态学对南宋造园的研究框架
中国古典园林是在传承中国天人合一思想文化和气候环境、人文宗教、社会背景影响下产生的居住环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的高度概括和发扬[9]。它不仅参考了现代生态学原理,突出了中国传统生态学理念,还是生态学和传统文化的融合,是景观生态学直观的体现。
基于景感生态学视角从以下3个方面对南宋园林造园展开分析:一是自然要素。自然要素是指影响到人们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光觉、触觉等感官的自然基本组成部分,对应城市高密度相地造景问题。南宋时期国家政治中心从中原地区迁到了江南地区,不同的地域环境影响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相地营造、造景构图、植物配置等,从而影响人的需求和感受。二是物理感知。物理感知是人们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上的感受,对应满足人们对自然的需求问题。通过分析不同借景表现而造成不同风格的园林来分析带给人们心理的影响。三是心理认知。心理认知是来自个人的认知,是个人在安全维度、文化维度、伦理维度的需求[10],对应地域文化特色丧失问题。诗情画意是江南文化美学和风俗习惯的体现,是文化维度和伦理维度的景感需求,从南宋造园的手法和造景的特色分析,可唤醒人们对诗情画意的古典意境美的感知。
2、南宋园林发展概述
华夏民族文化登峰造极的赵宋之世,南宋文人诗情画意的造园美学达到了鼎盛时期。通过初期园林的原始崇拜,到中唐的山水写意,南宋园林承载着对自然的崇拜和山水写意等造园手法,步入园林新阶段成熟期。园林成熟期的南宋,文人士大夫大批迁入南方,极具地域特色的江南文人写意园林登上历史舞台。后期,移民人口剧增,土地资源匮乏,禅宗思想流行,园林面积变小,而其景感营造变得曲折巧妙[11]。国家走向岌岌可危,士大夫文人的思想发生变化,隐逸之情更甚前朝,身处庙堂的士大夫为追求片刻安憩,将内心的归隐之情寄托在广造园林上,受诗词歌赋、绘画等文人艺术的影响,诗意是南宋时期的美学特色,是南宋人民心理反应最真实的体现。
南宋建炎四年,越州成为南宋临时首都,以“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改建炎为绍兴,为期一年零八个月[11]。绍兴地区进入了移民,后因为围湖造田之举,耕地数量不足,绍兴园林逐渐向城郊城内发展,有名的园林位于城郊的陆游三山别业(快阁),城中比较著名的园林有沈园、史浩的曲水园等私家园林,还有百花亭、稽山阁等风景建筑[12]。
3、南宋园林的营造
以景感生态学的视角,从自然要素、物理感知和心理认知3个角度分析南宋园林中的造园手法和景感营造,从自然要素中,南宋因时局形势迁入江南地区,园林造园从规模宏大、华丽富贵、千变万化的风格变得具体而微。在物理感知要素中,分析了南宋文人对隐逸的向往和自然的需求,从整体布局和微小制造里分析人工建筑和植物布置的构思,在感知中寻找对自然与建筑的平衡。心理认知上,在界画上分析伦理维度和文化维度的参与。
3.1自然要素
南宋后期禅宗流行,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是当时的造园思想[2],从园林营造角度上,相地和造景都备受限制,但江南水网密集,植物资源繁多,湖石资源丰富,为理水景感营造、植物配置和假山营造都带来了不少的便利,给移民的视觉带来新的感受,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风俗。
表1绍兴南宋园林分析参考
3.1.1相地造景。
咫尺之间,巧用地域的沈园,园林景观和名士文化有机融合,是江南的文人园林典范。江南地区因人口密集,土地分配不均,园林缩小[13]。在面积上,沈园有七十余亩,和现代口袋公园差不多大。但这并没有限制造园者的想象,面积小却呈现出精巧的构思布局,沈园中有东苑、南苑、北苑三部分,每苑都有不同的水景,多景观石布景,层次分明,疏密有致,四季之景,花叶不断[14]。沈园里排列疏密有致的假山石林,堆砌模拟高山环绕之像,造咫尺之内见山川的意境,抒发造园者隐隐于市却又想要置身于名山大川对意境美的追求[12]。在植物配置上是,奇珍异草的配置造四季观花之景,用微小植物季像让人们感受到盛大的春景,满足了园内居住者视觉的享受和情感的寄托。
在《吴兴园林记》中记载绍兴的王氏园“规模虽小,曲折可喜”[14]。说王氏园虽然规模小,但是其中曲折精巧,寥寥数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造园趋势。当今社会,城市人口不断攀升,城市绿地的发展趋势正在走向精巧小规模,对小区域土地规划的思考变得极其重要,在造园手法和景感营造方面,南宋可作为研究和学习的对象,传承和创新都不可或缺,这样才可弥补现代园林建造的不足。
3.1.2理水遇景。
江南水乡,小桥流水,水作为园林造景构图不可缺少的自然要素,行宫御苑居于西湖近郊,是视野开阔的山地园[11],以西湖美景为本源,引水注入,或旁叠湖石为山,呈沟壑峰峦之景,或居高筑亭,远眺湖色,或群植花木,临池观影。为感受视觉的意境之美,在湖边山上建设亭子,俯借湖中景色,在湖边栽种各色植物,应四时而借,营造顾影自怜之景,有“明湖一碧,青山四周,六桥锁烟水”十景互借的特色[12]。
在江南,水有不同的际遇,各具形态的流水里,有不同的巧妙构思。平静旷远的水,是借景西湖建造的皇家园林;怒涌喷泄的水,是集美观与功能于一体皇家园林里的仿冷泉景观;曲折蜿蜒的水,是兰亭的理水手法曲水流觞;平坦适意的水,是南宋最流行的方池。
而水在当今城市更多的是平坦的方池,虽然城市人口密度变高,但水景也是不可缺失的,因为水景所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感受,还有听觉和触觉的感知,可以缓解游人情绪。复杂有趣的水景可以吸引游人观赏和参与,增加体验感和社交属性,这些需要当今园林设计师传承并不断思考创新的。
3.2物理感知
不同的构思布局,带来不一样的心理感受,或陶渊明《归园田居》“采菊东篱下“的悠闲,亦或林升《题临安邸》“暖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当汴州”的追忆,带着对汴京繁华的追忆,是造园者隐逸心理在园林上最直接的反映。结合了江南水乡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人们的生活、生产、文化,最终所衍生的江南文人园林成为那个时代不可磨灭的标志。
3.2.1隐逸之景。
不同借景表现而造成不同风格的园林,因外界环境刺激,所营造出不同的场景,逃避现实追求采菊悠然的闲逸,身处庙堂追求西山丘壑的隐逸,或伫立闲惬,忙里偷闲。
南宋时期的“隐逸”是一种社会的退避。国势羸弱,江浙一带聚集大量息政退思、独善其身的士大夫,广造园林用于逃避和享乐。对于科考出身的文人士大夫,他们由乡野到庙堂,丘山溪壑成为他们心里所追求和怀念的,所以他们更注重园林建筑与自然景观的结合,常常亲自参与建设园林。这时候园林就不再是一个简单娱乐的场所,而是表现艺术才华的创作天地,是文人诗情画意的艺术趣味和审美观念的产物,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他们心之所想的折射,是他们对自然需求的表达[11]。
桂隐林泉是南宋植物造景私家园林的杰出代表,丰富的植物景感营造了四季观花的景象[14]。据山依水,向花依石,建筑小品掩映在花草之中,园林建筑藏隐于林木中,应草木自然之境,营造天人合一景观,将点缀造景和“隐”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以风水造景为主的杨和王园,根据风水进行建筑和园林景致布局,因有僧人说近水得吉,失水则凶,引西湖水环居,遍植垂柳[14],远远观去,只觉得清明恬静,风吹过,乍起一池春水,涟漪里有建筑悄露一角,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油然而生,这是宋人心底所追求的浪漫,在山水之间,与自然融为一体。
在现代城市,在高楼大厦耸立的街道,远离原始自然,那些对季相的感知和判断,叶落知秋的环境氛围景感体验,在人们失去与自然接触的同时,唯一的感知途径只有温度。人们不能离开自然,对于自然的需求和体验在园林建设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南宋园林在植物配置方面,四季观花可以很好满足视觉感官。在建筑营造方面,藏于林木之间,是现代园林的缺憾,高楼耸立的城市里,抬眼望去,处处都是钢筋水泥,享受片刻的自然也不能得到满足。
3.2.2同乐之景。
“邦人无小大得恣乐其中。二月二日始开西园,纵游人游观,谓之‘开龙口’,府帅领客观竞渡。[15]”这讲的是建囿游息、与民同乐的西园。
西园自南唐起建立,到南宋,官员汪纲对其重新规划,在原有的基础上,更科学、前瞻、因地制宜地进行建设,保证原有多功能亭子上,又增憩棠一亭[15]。延续了西园的特色,诸多特色的亭子建筑,满足了人民视觉的享受的需求,为游人出现提供了便利,体现出官署园林建造时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西湖清趣图》上可以证明这一点,图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西湖边上修建了廊和亭观,这是为了方便游人出行和休憩。另外,从公共园林的数量也可以看出,当时南宋已经把公共园林列入城市规划[14],这种以民生为本的思想是我国所推崇的,也是现代园林里应该传承的。
西园在构思布局上,园内引渠流水,依水建园,另遍植奇花异草,植物配置丰富,树木葱郁,为游人游园漫步带来遮蔽,更有以天生树木制作亭柱,迎花亭、百花亭[15],增添游园的趣味性。另外,园林的风格延续南唐吴越北宋多个朝代的特色,在池沼之间,不同功能的亭台错落,借山水置石、花草树木点缀,意境之美流传至今,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这些传承特色在现代园林里都是即将遗失的风景。在满足公民对自然需求的同时,为游人提供了游玩的便利,很好地利用了植物景观,在现代园林中如果融入这些造园手法,将为公众带来更好的体验感和趣味性。传承风俗和融入文化教育,也将会给现代园林带来新的意义。
3.3心理反应
宋代在艺术领域追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宁谧和浅酌低唱、小院香径的精雅,在世俗生活中寻求诗化的超越情韵[3],诗情画意的意境融入在南宋园林造园手法和造景特色里,满足人的物理感知。写意式山水园林是他们寄寓坚定的理性人格意识及其优雅自在的生命情韵的载体[16]。
3.3.1画中游景。
宋画写实技巧是中国古典写实主义的顶峰,在界画《四景山水图》中,画面的重心从山川自然景物变为了人工营造的修饰景物,在达官显贵的庭院里,亭台楼阁、叠石假山等人工营造的景物和奇花异草的巧妙搭配,从视觉意象,触发了人们对汴州的追忆,表达了造园者的精神寄托和面对国家衰落的享乐心态,有山水之间独我一人,天人合一之感。
春景图里,溪边出现森森绿意,杨柳低垂,楼阁在乔木后显现,立于高处,身后是绵延的山,屋舍前是踏青的人流,像极了欧阳修诗句里描绘的风景“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又像王安石诗里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宋代的孙锐在《平湖秋月》里写道“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连天。放生鱼鸟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而四景山水图中夏景图里湖水连天,湖上亭子向湖中筑建,凉亭下莲花漫生,有楼阁藏在林子里。这2幅图里很好地体现了园林里的地域特色,从理水景观角度,江南地区水域资源丰富,夏图中很好地利用了水域特色,临湖造亭。从植物配置角度上看,屋舍旁遍植乔木,湖边种植柳树、桃李等植物。从建筑形制来看,庭院清雅,房屋高大,屋顶坡度陡峻,翼角起翘,门窗狭窄、通透,白墙灰瓦。从景观小品来看,湖边巍然屹立堆砌的湖石假山。这些都是是江南园林常见的特色,有文人园林灵魂的载体和诗意的传承,对于现代园林的发展也有深刻的意义。
图1四景山水图
图2四景山水图
3.3.2诗意触景。
因地制宜,精于点缀的府山园林,逢山造势,遇水筑亭,将外部环境和园林建筑巧妙结合。
“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汪纲即其遗址创造,而移越王台之名于此。气象开豁,目极千里,为一郡登临之胜。”汪纲移建越王台[17],从观地造景方面,通过江南丘陵地貌的地理优势,层叠山水,造亭台楼阁,取登临之胜景,观万家灯火,闹中取静,似是白居易写的“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在植物造景方面,丰富的植物种类,充满了江南特色。《越中金石月》中记载,“山上种竹百竿,桃李千本,艺茶于秋,载松于冬,植花卉于春”[18],四季观景,越王宫殿图上可以窥其盛景。用诗描述应是郭熙《山水训》上所写的,“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驻山依水,向花依石,建筑小品掩映在花草之中,园林建筑藏隐于林木中,营造一派诗意之景。
图3越王宫殿图
(书格在线古籍图书馆)
江南文人园林是古人浪漫主义的结晶,唯有热爱生活和追求自然,才有这种旷然恢弘的诗意,构思布局里没有一点多余的修饰,那种浑然天成景色,那恰到好处的建筑点缀,仿佛真的登入仙境。这是地域特色和文人主观感受的结合,是现代园林受西方文化影响后忽视的一角,只有将这些文化传承下去,中国园林才能区别于西方园林,在世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里保持独有的景感,焕发新的生机。
4、结语
2022普利兹克奖获得者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说:“个体之间休戚与共,气候环境、民主议题、资源匮乏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生态园林城市是现实与理想的结合[19]。我们是城市的建造者,要建造理想居住环境,应该要学会在设计园林景观时感知自然、尊重自然,在关注民生的思考下追求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只有这样,才能与自然共生共存,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环境,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焕发现代园林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卢勇珍,刘拥春,闫桂荣等.基于景感生态学的社区农园公众接受度研究———以海口市为例[J].热带农业科学,2023,43(02):136-143.
[2]朱文泺.传统园林造景手法在燕赵园林中的应用———以邯郸市赵苑公园为例[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3(16):143-145.
[3]周维权著.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5]张莉,张雨婷,韩晓旭.景感生态学背景下的城市口袋公园设计构建[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3,3(12):117-119.
[6]董仁才,吕晨璨,翁辰,等.景感生态学原理及应用[J].生态学报,2022,42(10):4236-4244.
[7]陆小丽,刘娜娜,武笑笑.景感生态学理念下老旧社区微更新研究[J].住宅科技,2022,42(01):6-9.
[8]郑拴宁,崔宽,田野.基于景感生态学的厦门岛城市生态意象研究[J].生态学报,2020,40(22):8112-8118.
[9]唐立娜,李竞,邱全毅等.景感生态学方法与实践综述[J].生态学报,2020,40(22):8015-8021.
[10]汉宝德主编.物象与心境中国的园林[M].香港:三联书店,2014.
[11]鲍沁星著.南宋园林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12]李敏著.诗画生境中国园林艺术赏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
[13]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14]吴钩著.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15]张蕊.绍兴传统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2.
[16]曹林娣.静读园林(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7]王慧敏.宋词与亭台楼阁考论[D].苏州:苏州大学,2010.
[18]王慧津.浅谈绍兴园林的历史发展及地域特色[J].建筑与文化,2010,74(05):106-107.
[19]王亚军.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基金资助: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0801214315127);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一般规划课题(2022SCG354); 202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313283010); 2023年度院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JYKC2312、JYKC2313、JYKC2314);
文章来源:陈妞妮,李闻杰,郭超.景感生态学视角下南宋园林造园意匠研究[J].现代园艺,2024,47(17):145-148.
分享: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常见的蔬菜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一些特色的野菜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的餐桌。薤白是药食两用植物[1],鳞茎部分可入药,全株皆可食用,味道香辛嫩爽,其地下部分鳞茎洁白晶莹,富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2-5],具有开味、健胃、顺气、去腥等多种作用。
2024-11-12为适应新农科背景下人才培养需求,培养具有“厚实的园艺植物育种学相关基础理论和扎实的育种专业技能”的三农人才,笔者在分析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学情基础上,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提升课程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2024-09-08伴随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三问”的提出[1,2],首当其冲就是面临“为谁培养人”问题.202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成了高校课堂教育的必须内容[3].
2024-09-05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高校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目标是高校的根本任务。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024-09-03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众多工业区域在推动经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工业景观作为工业活动的直接产物,其生态修复不仅关乎区域生态平衡,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花境植物以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和生态功能,在工业景观生态修复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2024-09-02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是一种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模式。20世纪80年代在北美首先发展起来,美国学者Spady[1]曾对其进行了清晰描述。由于该理念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被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广泛认可,为欧美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2024-09-02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农业作为国之根本,其现代化进程对于国家的整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9年9月份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指出“全国涉农高校牢记办学使命,精心培育英才,加强科研创新,为‘三农’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1]。
2024-08-12随着城市化的冲击,社区逐渐呈现高密度的发展趋势,自然景观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逐步脱离。为满足人们对自然景观的感知需求,城市绿地的建设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而许多园林景观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生硬照搬西方园林的造景手法,使其丧失了地域性的特征。在景感生态学的理念指导下,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古人理想的居住环境,将人的感知放在了第一位。
2024-08-06认识观赏主要是指被人们熟知和利用的花卉植物品种资源;资源技术包括引种驯化、品种培育、栽培生产、植物景观营建以及需要花卉植物实体直接参与的造型设计等园艺、园林技术[6];社会应用指与花卉有关的社会机制、活动方式、思想观念、心理习俗、社会影响及其历史过程[5]。
2024-07-16领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隶属于葫芦岛凌云企业集团,坐落于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高桥镇赵家沟,该公司创建于2012年3月,企业注册资金5 000万元,是一家以农业种植、养殖及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等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化农事企业。为实现果业转型升级目标,树立现代果业科技样板。
2024-06-25人气:7664
人气:3557
人气:3088
人气:1897
人气:163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现代园艺
期刊人气:2190
主管单位:江西省农业农村厅
主办单位:江西省经济作物局,江西省双金柑桔试验站
出版地方:江西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6-4958
国内刊号:36-1287/S
邮发代号:44-114
创刊时间:1978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925
影响因子:0.91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