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高校应积极响应新农科建设的改革目标,深化农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对高水平人力资源的需求。该文分析现代农业科学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指出农科专业必须优化调整以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需求。该文以赣南师范大学园艺专业为例,介绍其在新农科背景下探索的卓越人才培育模式,包括通过思政课程提升农林卓越人才的“知农爱农为农”素养,以及结合地方特色产业进行人才培养等创新实践。这些举措可为地方高校在新农科建设中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农业作为国之根本,其现代化进程对于国家的整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9年9月份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指出“全国涉农高校牢记办学使命,精心培育英才,加强科研创新,为‘三农’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1]。高校农科专业肩负着为农业培养新时代农业人才、推动新农科建设的重要使命。
在新农科建设的改革目标和主要任务的指引下,地方高校应积极响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地方特色,开展农科教结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探索。通过加强与校院所的合作,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共同构建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教育体系。同时,地方高校还应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精英教育”模式的创新,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和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对高水平人力资源的需求。
本文旨在探讨新农科教育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如何通过深化农科教结合、产教融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培养更多知农爱农为农的新型人才,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1、新时期农业科学发展对新农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随着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的蓬勃推进,现代农业正加速向基因化、数字化、工程化、绿色化转型。这一转型不仅重塑了农业发展的模式,更促使“农”的概念实现全面升级,学科知识日趋综合化。现代农业早已超越传统第一产业的界限,展现出多产业深度融合的鲜明特征[2]。它不仅继续发挥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作用,更成为推动“三产”融合、绿色发展的核心动力。展望未来,农业将进一步拓展其领域,深入生活、生态、文化等多个维度。
面对现代农业科学的快速发展与深刻变革,新农科人才培养的需求日益显著。作为支撑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基石,农科专业必须积极应对时代挑战,紧密围绕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进行深度且精准的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以适应并引领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趋势。因此,专业优化调整在新农科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推动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我国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唯有与时俱进、精准施策,才能构建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新农科专业体系,源源不断地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输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在当前新农科建设的热潮中,地方涉农高校承载着重要的使命,需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依托农科学科优势,聚焦核心问题,按照新农科建设与“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指引[3],培养现代化农业人才,培育大学生“知农爱农为农”情怀。地方涉农高校也要紧密结合地方农业产业和农业创新发展的新要求,坚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新农科人才。地方涉农高校更应秉持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态的发展导向[4],将“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教育理念深度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5],为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农林人才而不懈努力。
然而,当前涉农高校中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尽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但选择基层就业的比例却偏低,据统计涉农高校中有8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但农科大学生选择基层就业的比例却不到20%[6]。这反映出农科专业大学生学农不知农、学农不爱农、学农不务农的问题,说明农科专业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还存在问题,对于大学生“知农爱农为农”教育的方式方法还存在不足。因此,提升涉农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专业素养以及专业服务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教育部推出的“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意义,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人才[3]。在当代社会,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因此,这一计划的实施对于推动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林领域,卓越人才的培养同样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农林学科作为一门与自然紧密相连的学科,其研究和实践往往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林学科人才培养在创新意识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种不足不仅体现在学生对于创新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上,也反映在教育体系和培养机制上。首先,传统教育模式往往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可能会过分依赖于书本知识和教师的指导,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农林卓越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创新教育手段和方法,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无法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培养创新能力需要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手段,需要整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手段,还需要通过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农林卓越人才的培养还需要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传统课堂无法提供创新环境,创新更多是产自实验室,因此,应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科研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研究资金等,鼓励他们进行科研探索,需要通过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创新竞赛等活动,营造一个开放、合作、竞争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地方涉农专业应将农科卓越人才的培养方向明确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不仅涉及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更多基础问题集中在科技转化和实践应用上。只有通过技术转化过程中的不断实践探索,才能为创新提供更具体、更深入、更有价值的实践支撑。因此,加强与农业产业的紧密结合,深入了解农业产业情况,熟悉产业一线问题,成为地方农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方向。然而,目前农科人才培养与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一线脱节的情况普遍存在,这需要地方高校加大改革力度,努力破解这一难题[7]。
2、赣南师范大学园艺专业卓越人才培育模式
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对新农科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地方高校涉农专业在新农科建设中承担重要使命。近年来,赣南师范大学园艺专业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紧扣赣南地区脐橙产业,结合现代农业新技术发展,主动作为,围绕新农科建设,采取各项措施,结合地方高校实际情况,进行卓越人才培育,探索了新农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园艺专业卓越人才培育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2.1“思政育人+课程思政”,全面提升农林卓越人才“知农爱农为农”的素养
园艺专业把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情怀贯穿于新农科顶层设计和人才培养全链条,在思想上筑牢“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的价值共识,注重挖掘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通过“红色科普、红色走读”,建构“认知-践行-传承”的情怀植根教学模式,厚植学生“知农爱农为农”情怀。在思政课程中融入脐橙产业助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内容,在课程思政中融入以橙兴农富农的元素;通过入学专业认知教育、红色班级脐橙科普宣讲与田野调查、红色走读与科技兴农研学等方式,讲述赣南一棵脐橙树起家的故事、一群脐橙人创业的经历、一条脐橙链致富一方的经验。鼓励园艺专业同学写出对脐橙、对赣南发展的所思所想,并将其结集出版,定名为《芽》,用学生自己的笔触宣传脐橙育人的理念。
通过先进人物报告会、劳动模范现身说法会、先进事迹故事会,讲述中国柑桔学科奠基人之一章文才教授、献给脐橙金色人生的全国先进工作者钟八莲教授、引育赣南脐橙第一人袁守根先生、打造“17.5°”赣南脐橙国际品牌的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和致力赣南脐橙产业装备升级的绿萌控股董事长朱壹等脐橙人以橙兴农的故事。
通过这些举措,赣南师范大学园艺专业期望能够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深厚的农业情怀的人才。他们不仅能够为农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更能够深刻理解并践行“知农爱农为农”的理念,成为新时代农林事业的杰出代表。
2.2 创建了“科研平台-参与项目-交流互动-竞赛引领-创业训练”联动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赣南师范大学园艺专业注重从实践育人的结合度,突出人才培养的规律性,引领学生“用脚步丈量红土圣地、植根田间地头写论文”,建构了“科研平台-交流互动-竞赛引领-创业训练”联动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2.2.1 围绕学科建平台,保障学生创新能力提升
高水平研究平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本团队积极响应国家推动科技创新体系精神,先后申请和创建了1个国家创新平台、6个省级科技平台、1个专业检测中心(CNAS认可),并建有2个对外科技合作平台:中美柑橘黄龙病联合实验室(佛罗里达大学)、现代农业技术联合实验室(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已形成了国际上有影响,以橙为主的创新研究平台,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培养提供强有力支撑。
2.2.2 参与科研项目,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探索新农科发展前沿,围绕国家农业产业重大需求,展开科研攻关,本团队近年来承担相关科研项目共12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0余项,纵向科研经费到账5 400余万元。建立了学生参与老师科研的制度,让学生融入到科研平台与创新团队,提升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2.2.3 对外合作,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对外合作、对外交往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与国际上众多脐橙研究院所展开了深度合作研究,如与美国佛罗里达州州立大学签订协议共同组建了中美柑橘黄龙病联合实验室,促进了柑橘黄龙病的研究;与国内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西南大学等多所大学研究机构开展了科研与教学协作,互派学生访学,多校教师联合组建团队,凝练科研方向,产出了创新性成果,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
2.2.4 创新创业大赛,塑造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创业训练和大赛是塑造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抓手。为此,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指导团队,由国家级创业导师领衔,从大一开始就组织学生进入各个创业团队,初步了解创新创业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帮助参加比赛的学生进行各种训练;二年级时筛选优秀有潜力且对创新创业有意愿的学生,这些学生要分散到各个导师实验室或创业团队,接受详细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并且开始进行创新创业基本训练,特别优秀的学生参加当年的队伍,感受比赛氛围;三年级时组织优秀的学生组成队伍,利用所有课余时间专项训练,对创新创业计划进行打磨,参加校赛和省赛;四年级获得国赛资格的优秀学生组织校内各种模拟训练,在国赛发挥水平取得优异成绩。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热情,实现了通过以赛促学,塑造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2.3 创建“校外生产一线课堂”情景化教学模式和现代产业学院,让学生融入农业产业一线
1)将专业课堂搬到苗圃、果园、工厂车间、物流中心和科研一线等产业链的各个情境中。2013年开始,实施情景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尝试,充分利用国家级平台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优势资源,与市县果业局和农业局等农业相关部门,园艺种植、加工和储运等企业单位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实训教育基地,制定实践教学和实训方案,不断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在“校外生产一线课堂”,企业项目经理人和技术师傅采用现场带徒弟式教学,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学生以实践者的角色学习和掌握脐橙相关企业关键技术。本成果的顺利实施,进一步加深了园艺专业学生对育种、栽培、病虫害控制、保鲜、深加工和物流等方面与相关产业建立的认知关系,能够提早引导和培养学生融入到产业链中。
2)2022年8月,依托园艺专业的脐橙现代产业学院获批江西省现代产业学院重点立项建设单位。脐橙现代产业学院面向赣、粤、闽、湘脐橙产业发展战略需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化特色鲜明的应用型脐橙现代产业学院。以脐橙产业发展为牵引,培养适应脐橙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脐橙现代产业学院为脐橙产业改造升级及脐橙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支撑作用;脐橙现代产业学院通过探索和建立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的资源共享、产教协同机制,将脐橙现代产业学院建立为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和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培养实体。
3、赣南师范大学园艺专业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培养成果
3.1 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团队教师指导学生以特色园艺产业相关科学问题为切入点,将系列科研成果与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组建“嗒嗒苗木-全球首创脐橙苗木开拓者”大学生创业团队,在2021年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获全国金奖。教学团队指导本科学生累计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9个,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获一等奖1项,省金奖2项;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7项,学生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13篇,学生参与申报发明专利12项,参与科研项目39项。
3.2 提升了学生就业与社会评价
就业情况成效显著,考研升学率连续递增,由最初的28.3%提升到目前的46.9%,一次性就业率近年稳定保持在95.9%,部分毕业生签约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省赣州市果业局等涉农企事业单位,扎根农业产业一线,获得用人单位广泛好评。用人单位评价来自第三方数据调查公司(新锦成)调研数据,用人单位对2019届毕业生的满意度为97.4%,对2021届毕业生的满意度为98.5%,对2022届毕业生的满意度为100%。
3.3 促进了学科专业建设
成果有力支撑了学院园艺学科进入“十四五”省“双一流”学科行列,2021年园艺学被列入江西省博士点培育点,2022年学院获批江西省首个脐橙现代产业学院重点建设单位,同年,园艺专业获批省一流优势专业,园艺专业“产教研融合”教学团队获批江西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成果梳理形成的“园艺学科范畴内信息技术与地方特色产业教学深度融合实践”课题2020年获得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立项支持。培育2项省级虚拟仿真项目,5门省级一流课程。
4、结束语
地方高校涉农专业在培育新时代农业人才的过程中,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并不断创新教育的理念与方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平台的构建、科研项目的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创新创业竞赛等多元化途径,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从而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赣南师范大学园艺专业作为地方高校涉农专业,在新农科建设中展现了前瞻性。该专业通过深化农科教育与产业的结合、产教融合,不仅优化了人才培养策略,还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与地方特色产业紧密结合,成功培育了一批既掌握扎实专业知识又深怀农业情怀的卓越人才。这不仅彰显了地方高校在新农科建设中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也证明了地方高校通过持续的探索与实践,完全能够培养出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
总之,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应持续推进教育改革,加强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策略,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农林人才,以促进我国农业科学教育和农业产业的持续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EB/OL].
[2]找准新农科建设的着力点[EB/OL].
[3]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
[4]高教司.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3):105-106.
[5]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8(6):6,5.
[6]张兰兰.新农科背景下涉农高校学生“知农爱农为农”情怀教育的路径与机制———以信阳农林学院为例[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0,30(3):154-157.
[7]张菲菲,陈佰鸿,毛娟,等.“双一流”推进下园艺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与思考———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23(4):80-88.
基金资助: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020229);
文章来源:李兴涛,卢占军,佟晓楠.新农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园艺专业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J].智慧农业导刊,2024,4(16):126-129.
分享:
为适应新农科背景下人才培养需求,培养具有“厚实的园艺植物育种学相关基础理论和扎实的育种专业技能”的三农人才,笔者在分析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学情基础上,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提升课程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2024-09-08伴随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三问”的提出[1,2],首当其冲就是面临“为谁培养人”问题.202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成了高校课堂教育的必须内容[3].
2024-09-05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高校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目标是高校的根本任务。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024-09-03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众多工业区域在推动经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工业景观作为工业活动的直接产物,其生态修复不仅关乎区域生态平衡,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花境植物以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和生态功能,在工业景观生态修复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2024-09-02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是一种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模式。20世纪80年代在北美首先发展起来,美国学者Spady[1]曾对其进行了清晰描述。由于该理念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被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广泛认可,为欧美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2024-09-02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农业作为国之根本,其现代化进程对于国家的整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9年9月份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指出“全国涉农高校牢记办学使命,精心培育英才,加强科研创新,为‘三农’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1]。
2024-08-12随着城市化的冲击,社区逐渐呈现高密度的发展趋势,自然景观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逐步脱离。为满足人们对自然景观的感知需求,城市绿地的建设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而许多园林景观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生硬照搬西方园林的造景手法,使其丧失了地域性的特征。在景感生态学的理念指导下,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古人理想的居住环境,将人的感知放在了第一位。
2024-08-06认识观赏主要是指被人们熟知和利用的花卉植物品种资源;资源技术包括引种驯化、品种培育、栽培生产、植物景观营建以及需要花卉植物实体直接参与的造型设计等园艺、园林技术[6];社会应用指与花卉有关的社会机制、活动方式、思想观念、心理习俗、社会影响及其历史过程[5]。
2024-07-16领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隶属于葫芦岛凌云企业集团,坐落于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高桥镇赵家沟,该公司创建于2012年3月,企业注册资金5 000万元,是一家以农业种植、养殖及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等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化农事企业。为实现果业转型升级目标,树立现代果业科技样板。
2024-06-25从高校的角度出发,产教融合能够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模式;从企业的角度,可使企业升级提速;站在政府的角度,能促进社会经济蓬勃向上,其发展已成为园艺专业学科体系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与新动力[3]。
2024-06-19人气:6896
人气:5440
人气:4813
人气:4591
人气:440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园艺学报
期刊人气:2302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园艺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0513-353X
国内刊号:11-1924/S
邮发代号:82-471
创刊时间:1962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925
影响因子:0.91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