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更年期是女性绝经前后,从生育期过渡到老年期的特殊生理阶段。这一阶段女性卵巢功能开始衰退,随之出现雌激素缺乏等一系列神经内分泌改变[1],如月经紊乱、潮热、出汗、睡眠障碍、情绪变化及记忆力减退、阴道干涩及生殖道萎缩、反复的尿路感染、骨关节及肌肉疼痛、疲乏等诸多症状。
35
0
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统称肠梗阻,是常见外科急腹症之一[1]。胃肠肿瘤患者是发生肠梗阻的高危人群,其发生原因有二:一种由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引起,为机械性肠梗阻,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另一种则可见于胃肠肿瘤手术后,由于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引发,为非机械性肠梗阻,以保守治疗为主。
25
持久的内耳细微血管紧缩状态,导致血管内液体渗透到外淋巴区域,进而引发膜迷路积液,进一步影响前庭和耳蜗毛细胞的信号传导,严重妨碍患者的平衡感与听觉能力[2]。现代医学针对此病主要采取药物治疗与外科手术干预[3],但治疗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症状容易反复。
53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胸背部的粉刺、炎症性丘疹及脓疱,少数严重患者可见结节、囊肿、疤痕。痤疮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西医多认为其发病与皮脂腺过度分泌脂质、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及炎症免疫反应等有关[1]。近年来
43
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一种类型,其表现为单纯性的蛋白尿或单纯性镜下血尿。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排除急慢性肾炎或其他肾脏疾病的可能性[1]。这种疾病的特点是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肾病理改变轻微,预后相对良好。其单纯性蛋白尿表现为尿蛋白自定量小于1.0g/d,且没有其他异常表现。
63
免疫性不育是指结婚1年以上的夫妻,性生活正常且未采取避孕措施,女方生育能力、男方性功能均正常,由于男方血清或精浆中抗精子抗体(antispermantibodies,AsAb)阳性而导致不育的一种常见的男科疾病[1],在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男性不育诊疗指南中被明确列出。
41
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dysfunction,ED)指阴茎勃起不能达到或维持足够的硬度以完成满意的性生活,是男科门诊的常见病[1]。随着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流行病学调查[2-3]结果显示,我国ED总体发病率为26.1%,且呈上升趋势,而>40岁的男性发病率可达40.6%。ED会降低夫妻双方性生活满意度,甚至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创伤[4]。
36
前葡萄膜炎是葡萄膜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我国葡萄膜炎发病总数的50%左右[1],本病病因、病机复杂,缠绵难愈,易反复发作,由于失治、误治可造成虹膜后粘连,并发白内障,严重者可继发青光眼而最终失明[2]。西医治疗多采用抗炎、散瞳治疗效果肯定,但若口服糖皮质激素抗炎,副作用较大。
42
研究[4]表明,经鼻预防方法不仅能迅速激发黏膜免疫,还能有效激活细胞和体液免疫,通过三重免疫应答有效阻断感染,成为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的新焦点。芳香服气法是中医学中一种利用芳香药物气味来防治疾病的外治方法,即通过经鼻吸嗅芳香避秽药物气味,以“服气”的方式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5]。
20
中风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多数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言语功能障碍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下降。病程日久,来自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导致“因病致郁”,从而产生中风后抑郁。此病属于中医学的情志病,归属于“郁证、失眠、脏躁”等范畴,治疗应重视“养心”,因“心主神明”,心神安则郁自除,通过调养心神,可起到独特疗效,特此总结出“养心五法”。
24
尿潜血属中医学“溺血、血淋”范畴,关于血尿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云:“胞热移于膀胱,则癃,尿血”。《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提到:“热在下焦者,则尿血”。溺血之症多因肾阴不足,君相之火下移小肠,迫血下行,而致小溲带血。
26
研究表明,心脉气滞证常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疾病[2-4]。“气滞”作为冠心病的主要证候要素,其发病率可高达80%,并存在冠心病发病的各阶段[5,6]。《素问·举痛论》云:“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7]。
22
临床实践证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消化性溃疡等脾胃病具有病程长、病情反复、症状多变、治疗难度大等特点,易使患者产生消极情绪,引起精神状态改变,甚至导致心理障碍。同时,长期的忧郁、焦虑等也会影响脾胃功能[1],导致胃痛、胃胀、腹泻、嗳气、反酸等症状。
2
正常生理状态时,人体血糖水平处于动态平衡,空腹血糖的波动范围为3.9~5.6mmol/L[1],餐后2小时血糖则为3.9~7.8mmol/L,这种状态被称为血糖稳态。正常情况下每日血糖波动幅度是2~3mmol/L[2]。血糖稳态是人体内保持血糖在正常生理范围内稳定的重要机制,主要受胰岛细胞的调控。
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案为免疫治疗及对症治疗,仍反复发作,且不良反应明显[2]。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能够有效地缓解症状而提高生活质量,与现代医学治疗手段联用可快速控制病情,并有效缓解或减少全身不适症状,在减轻西药不良反应,延缓或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等方面[3]有其独特优势。
1
影响因子:1.120
影响因子:0.811
影响因子:0.823
影响因子:1.025
影响因子:0.383
影响因子:1.881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