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扁平疣是因皮肤黏膜感染人乳头瘤病毒后形成局部上皮良性增生的一种浅表病毒性皮肤病[1]。该病好发于青年人,皮损表现为正常皮色或浅褐色粟粒至绿豆大小的扁平隆起性丘疹,可出现在面颈部、手背、前臂等暴露部位,影响美观而令患者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2]。
50
0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涉及大中型动脉[2]。越来越多证据显示,银屑病会增加患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对风险,与吸烟、肥胖和高脂血症无关[3]。银屑病虽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素,但二者共病确切机制仍不清楚
54
瘢痕疙瘩是皮肤外伤后大量结缔组织增生和透明变性而形成的过度增长,是皮肤结缔组织对创伤的反应超过正常范围的表现[1]。其特点包括病变超过原始皮肤损伤范围持续性生长,外观表现为高出皮肤表面,质硬韧和充血的结节状、条索状或片状肿块样组织。
28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后世医家在四逆散基础上,演变出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疏肝健脾经典方剂,故四逆散被后世誉为“疏肝祖方”[1]。四逆散在临床中常被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但在皮肤病领域应用甚少。临床中皮肤病多从血热、湿热、血瘀、风热论治,鲜有从肝郁入手。
175
银屑病在中医学中被称为“白疕”,是一种难以治愈的复杂性疾病,分为寻常型、红皮病型、脓疱型和关节型,其中寻常型占97%以上,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局限或广泛分布的鳞屑性红斑或斑块。银屑灵是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代表方,禤国维教授团队在此方的基础上研发出银屑1号(PSORI-CM01)和银屑2号(PSORI-CM02)。
42
带状疱疹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是带状疱疹皮疹衰退后的一种并发症。美国神经病学会认为,当带状疱疹病变完全消退,但患处的疼痛仍然存在,若疼痛持续1个月以内,为急性疼痛;若疼痛超过1个月而又少于3个月,为亚急性疼痛。
39
湿疹的病因复杂,现多认为其发病机制为由免疫细胞辅助性T细胞(Th2)介导,血清IgE、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炎症因子参与发生的变态反应。研究[6-8]证明,穴位埋线对慢性湿疹疗效确切,刺激星状神经节可降低嗜酸性粒细胞及IgE水平,而驷马穴埋线可减少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4、IL-5的水平。
寻常型痤疮是一种青春期常见且发生于毛囊、皮囊腺的慢性皮肤炎性疾病,与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有关[1,2],以丘疹、粉刺、囊肿和结节等为主要表现,好发于面颊、前额、胸背等皮脂腺较丰富的部位。本病病程缓慢,时轻时重,女性常在月经前出现周期性加重,严重影响患者容貌和身心健康。
74
目前,对于红斑型玫瑰痤疮的治疗方案较为单一,多以口服米诺环素、多西环素、羟氯喹等为主,效果一般且容易反复。自拟银花消玫汤基于“玄府”理论通过宣通孔窍,调畅三焦,达到透营转气,祛邪外出的治疗目的,针对肺胃热盛型玫瑰痤疮效果显著。光电可以改善玫瑰痤疮患者的炎症状态,通过选择性光热作用理论可以显著改善毛细血管扩张等情况[3]。
37
中医对银屑病的认识最早可追溯至商朝时期甲骨文所载的“疕”,汉代已将银屑病归为疑难疾病[2]。《诸病源候论》曰:“干癣……皮枯索,痒,搔之白屑出是也。皆是风湿邪气客于腠理,复值寒湿,与血气相搏所生。”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从血立论,认为银屑病病在血分,创立银屑灵[3]。
99
慢性肾衰竭皮肤瘙痒症(chronicrenalfailurepruritus,URFP)又称慢性肾脏病相关性瘙痒(chronickidneydisease-associatedpruritus,CKDaP),指在各种原发及继发性因素导致肾功能损害的基础上,逐渐出现的以皮肤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常表现为以面部、四肢、背部、躯干多见的对称性瘙痒[1-2],可独立于其他皮肤疾病。
35
玫瑰糠疹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占皮肤病1.3%,其发病高峰期在20至29岁,幼儿及50岁以上的成年人较少见[1]。玫瑰糠疹患者常伴随淡红色斑丘疹、皮肤瘙痒及色素沉着等症状,因地域、人群、种族不同而有所差异,特别在春秋季节更为常见,如不及时进行治疗,会导致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2,3]。
36
多西环素片属于四环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抑菌作用,能够抑制肽链增长,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从而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增殖,达成治疗目的,但该药单用时效果有限,长期使用可能出现耐药性[2]。六神丸是一种中成药,可退热止痛、消肿解毒、镇静安神[3],临床上常用其治疗疔毒、痈疮,能够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减轻皮肤组织损伤[4]。
45
痤疮后凹陷型瘢痕是指在痤疮愈合后,皮肤表面出现的凹陷型瘢痕,通常是由于痤疮炎症过程中,皮肤深层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受损,导致皮肤组织无法完全恢复至原有状态而形成,凹陷型瘢痕的外观表现为皮肤表面的凹陷、坑洼,常见于面部、颈部和背部等痤疮多发区域[1]。
38
目前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多被认为与免疫功能紊乱、接触过敏原等多种内外因素相关[2]。研究表明,AD患者的频繁瘙痒症状及病程的迁延难愈,可引起失眠、焦虑、抑郁等不良社会心理问题,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更有部分AD患者的发病及复发与心理状态异常相关[3-4]。
20
影响因子:0.811
影响因子:1.203
影响因子:0.207
影响因子:0.471
影响因子:0.806
影响因子:0.644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