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青春期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颜面、上胸、背部皮肤。现代医学[1,2]认为,该病的影响因素涉及生活习惯、气候因素以及饮食结构等,发病机制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密切相关。男性进入青春期后,肾上腺和性腺的发育导致雄激素前体分泌增加,上述病理反应尤为明显。如治疗不当,易形成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
288
0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是一组由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导致免疫失衡而引起皮肤损伤的疾病[1]。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可通过免疫负向调节发挥对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使其对多种刺激呈低反应状态,以此参与机体自身免疫耐受的形成[2]。
96
瘙痒是一种引起人或者动物搔痒行为的搔抓的欲望,也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感觉或者疾病的症状[1],分为急性瘙痒和慢性瘙痒,两者传播的病理生理机制高度复杂,尚未阐明[2]。中国皮肤病人比例约占1.23%,有 1700 万人之众,大部分皮肤病都伴随瘙痒症状。西医对慢性瘙痒疾病的治疗途径主要为抗组胺药,其他药物如局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全身免疫抑制剂、抗惊厥药、阿片受体拮抗剂,抗抑郁药等。
146
中医皮肤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伴随着中医学的发展,逐渐从中医外科领域分化而来[1,2]。笔者从事中医皮肤科临床、教学相关工作30余年,结合中医理论及临床经验提出了“调通理论”。阴阳、脏腑、气血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也是中医皮肤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不仅阐释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也描述了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法。
44
白疕是一种以表皮细胞角化紊乱为特点的顽固的慢性皮肤病,又称“牛皮癣”“松皮癣”等,西医称寻常型银屑病。本病皮损好发于头部、骶部和四肢伸侧等,呈对称性分布,临床表现为红斑或斑块上覆有鳞屑,抓之有薄膜及露水珠出血点[1],常伴瘙痒症状。我国白疕发病率为0.1%~3%[2],主要有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3种证型。
56
非特异性外阴炎是指外阴皮肤黏膜的炎症病理改变,多由阴道分泌物、经血、尿液或长期使用卫生用品等物理化学因素的刺激,而非特异病原体导致[1]。本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外阴瘙痒、灼痛等不适感,易反复发作,尤好发于潮湿环境。现代医学治疗方法主要有消除病因、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及对症治疗(如局部外用抗生素、激素等),但存在对部分患者疗效欠佳和易复发的问题。
102
脱发可分为生理性脱发和病理性脱发,本文探讨由头发异常或过度脱落导致的病理性脱发,常见类型有脂溢性脱发、休止期脱发、斑秃等[1]。脱发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患者人群也越来越呈现年轻化,除对生理和形象上的影响外,也给患者心理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大大增加了患者焦虑及抑郁症状的发生概率[2,3]。
73
病理性瘢痕因伤口愈合过程中胶原的合成代谢与降解代谢之间的平衡被破坏而形成的,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不仅影响美观,还给患者心理造成极重的负担,甚者可引起功能障碍。目前西医治疗方法多样,有外用药物、皮损内注射、液氮冷冻、光电技术、手术切除等,但其具有增生力强、复发率高的特点,成为困扰皮肤科医生的一大难题,这也充分说明,瘢痕这类局部的病变,更受内在因素的影响。
104
斑秃,中医学称之为“油风”“鬼剃头”,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局限性、非瘢痕性脱发,可发生于全身任何被毛区域,常表现为圆形或者椭圆形斑片状脱发。轻者可仅有一片或数小片脱发区,重者可发展为全秃甚至普秃。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1],其发病因素和病理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未形成统一的认知,可能是由多种发病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现多数学者认为其是一种主要由淋巴细胞介导的,针对毛囊作为靶器官的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与遗传、免疫、精神 心理、微量元素、代谢等因素有关[2]。
49
多形性日光疹(polymorphic light eruption,PLE)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多形性皮疹为主要表现的光感性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累及裸露部位,常伴有明显瘙痒,根据皮疹主要形态可分为斑块型、多形红斑型、湿疹型、痒疹型和荨麻疹型。现代医学认为,PLE发病机制可能涉及内分泌、代谢、微量元素、免疫、环境和遗传等方面。
87
皮肤慢性溃疡(Chronic skin ulcer,CSU)[1]是目前中医临床常见的慢性难愈性创面,具有病因复杂、病程长、愈合缓慢而且容易复发等特点,少数病情反复的可能发展为癌性病变。下肢皮肤慢性溃疡(Lower extrem⁃ity ulcerations)亦是目前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创面愈合的过程多涉及深达真皮层及皮下组织等缺损性皮肤修复。
76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primary cutaneous amyloidosis,PCA)是由淀粉样蛋白局限沉积于皮肤引起的慢性皮肤病[1]。临床表现为黄褐色半球形或圆锥形的坚硬丘疹,呈串珠状排列、互不融合、密集成片,伴有轻度鳞屑,自觉剧烈瘙痒,好发于躯干与四肢,尤其是小腿伸侧[2]。
中医皮肤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隶属于中医外科学,是研究皮肤、黏膜及其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的医学科学。中医皮肤病学学科特点鲜明,以形态学观察为主,直观性强、病种繁多、临床表现多样,且常与多个临床学科交叉,因此学生较难学习掌握。
45
敏感性皮肤(Sensitive skin,SS)指皮肤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发生的一种高反应状态,常发生于面部,临床表现为受到物理、化学、精神等因素刺激时皮肤易出现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感等主观症状,伴或不伴红斑、鳞屑、毛细血管扩张等客观体征[1]。
61
CU的发病是由于内外多种因素导致,病程久,易反复发作,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且明显增加其经济负担[2,3]。目前CU的治疗西医主要应用第二代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环孢素、生物制剂等药物治疗[4],效果良好,但仍有部分患者病情控制差、部分药物副作用大及费用高的缺点。
98
影响因子:1.560
影响因子:1.811
影响因子:0.471
影响因子:0.359
影响因子:0.644
影响因子:0.503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