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论文范文词库
课程思政列表
新工科建设的发展也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高校课程而言,课程体系中不同课程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之间存在承接与递进关系,思政目标间也应具有一定联系,并在育人过程中形成思政体系,以满足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需求[3-4]。
57
0
课堂内,主要是通过构建和实施“信息产业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更新重点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以基础知识讲解为重点教学内容的做法,基础的简单知识主要留给学生自学,课上作总结概括。把教学内容中的难点,如杠杆和资本成本课上精讲,并录成微课供学生深度学习掌握;案例教学中,启发学生如何筹资融资,将此类内容作为重点教学。
40
全面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牢牢把握落实德育修魂、育人这一根本任务的两个中心环节——思政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1]。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所授内容涵盖内科常见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护理,所学的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为病人实施整体护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展内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二十大的报告指出,教育应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系列部署置于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全局谋划之中。强调了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81
高校在传播学这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传播意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文章探究将地方红色出版文化融入传播学教学的路径,以期开辟传播学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
67
2020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1]。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是基础理论课程、科研创新课程、临床技能课程的连接桥梁,在培养学生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意识及提高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质量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基础力学课程包含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工程力学,不仅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这几门课程的基本知识,掌握扎实的力学理论基础、计算方法和实验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和认知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2-3]。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2017年,教育部提出了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培养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倡导将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各环节,实现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5]。
4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工作的重点是解决好“三农”问题。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面临“三农”的挑战与机遇,高等农林教育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使命。农业产业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对新型人才(新农人)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农科”应运而生。
78
森林培育学是我国林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3-5],向来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训练。然而,当今社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已经不仅限于知识和技术层面,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成为了当前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题。
84
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思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注重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实现思政教育的全员化、全过程化,在协同效应最大化展现基础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自2020年以来,我国相关部门大力推动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为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指引。
52
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为例,虽然高校已经在计算机课程中融入了思政教学内容,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和进展,如刘爱琴等人开展了基于OBE理念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探索;瓮佳佳等人开展了情智交融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研究等。但相关课程的思政建设仍有以下几个问题需完善。
4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性支撑是人才,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为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这些内容,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提供有力支撑。
153
60
影响因子:2.165
影响因子:0.216
影响因子:0.176
影响因子:2.423
影响因子:0.177
影响因子:0.781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