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论文范文词库
心肌梗死列表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晚期阶段。尽管随着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早期识别和急诊PCI等措施的应用与推广,AMI患者短期病死率有所下降,但随着AMI发病率增高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AMI后心衰发病率逐渐升高,并成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血小板也参与集中。
135
0
心肌梗死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血液循环障碍,导致患者心肌缺血缺氧,多发于老年人群。心肌梗死主要表现胸部疼痛、血清肌酶水平异常,甚至患者会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现象,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因此要对心肌梗死采取有效治疗措施,目前介入手术是治疗心肌梗死主要手段,但是由于介入手术可能对患者产生较大创伤性。
144
心肌梗死为冠脉急性缺血、缺氧所致的心肌坏死,具有起病急、病症重特点。PCI为现阶段治疗心肌梗死有效方式,可促进冠脉供血恢复,有效缓解胸痛症状,但部分患者术后易出现炎症反应,并对患者心功能及睡眠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影响PCI治疗效果及术后康复,甚至提高心肌再梗死发生率,因此在PCI治疗后需合理选择药物干预。
75
心肌梗死是缺血性心肌病中最严重的类型,症状较典型,故诊断本病并不困难。准确评估患者梗死心肌的范围,以及区别可逆性和不可逆性心肌损伤,对临床进行危险分层及确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心脏磁共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心脏疾病特别是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新的磁共振成像方法的开发和应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417
昼夜节律在各个物种中普遍存在,几乎在所有的生物过程中都存在昼夜节律,使生物能够适应24h的昼夜节律,确保最佳的生理功能。昼夜节律参与调节多种生理、心理和行为变化,是生命活动的本质特性之一。昼夜节律是基于细胞自主转录的机制,以时间依赖的方式调节各种生物功能,其产生和维持依赖于多种时钟基因。
619
多病发生在所有年龄的患者中,且共病的数量和复杂性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多病共存使得老年医学健康管理工作面临极大挑战[1]。多病共存通常指同时患有≥2种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还包括精神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慢性肾脏病和慢性肺部疾病等[2]。多病共存不仅增加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经济和疾病负担,同时还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3]。
124
心血管系统疾病一直都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据流行病学统计,2016年心血管病占中国居民死因的比例达到了41%,其中冠心病是最主要的死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冠心病中主要的类型,由于其起病急及进展快的特点,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较高,故早期进行风险评估至关重要,及时识别高危患者有助于治疗策略的选择。
154
心肌梗死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其发病机理是冠脉闭塞引起局部坏死,导致心肌由于持续性的缺血而坏死。心肌梗死的发病迅疾,病情进展快速,若救治不及时,预后较差。临床常用于心肌梗死治疗的药物有他汀类、β-受体阻断剂,其中以瑞舒伐他汀、美托洛尔较为常见,已有证据证实二者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一定的成效。
222
目前,我国的疾病负担转变为以慢性、老年性疾病为主,冠心病与脑卒中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国内外学者认识到研究单种疾病的局限性,提出泛血管疾病概念,泛血管疾病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系统性血管疾病[1,2]。临床上主要包括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肾动脉狭窄(RAD)、外周动脉疾病(PAD)、腹主动脉瘤(AAA)。
89
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消蚀术(ELCA)早些年因临床应用少,手术医师对此项技术了解不足。自1983年准分子激光在临床上首次应用以来ELCA已用于多种复杂的疾病,包括血栓、支架内再狭窄、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静脉桥血管病变和支架膨胀不良。目前临床使用的药物洗脱支架较传统金属裸支架再狭窄发生明显减少。
94
心肌梗死是心肌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引发的心肌坏死,发病率、病死率均较高。目前该病治疗以静脉溶栓及冠状动脉介入术、搭桥术为主,但多数因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原因未能在有效时间窗内接受再灌注治疗,延误病情。血管新生可增加心肌血流量,建立侧支循环,改善缺血症状,故治疗性血管新生已成为治疗该病的重要目标。
98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见危重症,发病危急、病情发展迅速、致死率较高[1] 。研究指出[2],心肌梗死心电图监测显示ST段出现抬高后,若在30 min内接受急救溶栓,90 min内接受手术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死亡率。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一般在冠状动脉闭塞后10 min内发生,但由于此时缺少典型性临床特征而被忽视,从而错过最佳救治时机[3] 。本研究将护理时效管理策略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中进行分组对比,阐述如下。
115
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的恶性心律失常和病理性心室重塑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药物治疗是目前稳定斑块及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手段。近来研究显示,纳米载药在靶向治疗、增强药物安全性以及有效性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本文综述了纳米载药的发展现状,并对其在治疗心肌梗死及相关并发症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84
导致心肌梗死的可能因素脑包括既往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肥胖、吸烟、家族遗传等,并且心肌梗死发病时涉及炎症因子急剧转高,对患者预后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而常规的护理措施虽然能够满足患者治疗时所需,但由于其缺乏个体化针对性、缺乏细节之处的把控,导致目前临床护理质量出现普遍偏低的情况。
90
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 VSR)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最严重的机械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0.17%~0.31%[1,2,3,4,5]。但患者会迅速发生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肿及心源性休克,病死率极高。随着经皮介入技术的发展和机械循环辅助(MCS)装置的应用,AMI并发VSR患者病死率有所下降,但仍不容乐观[。
83
影响因子:0.623
影响因子:1.243
影响因子:0.780
影响因子:0.818
影响因子:0.673
影响因子:1.224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