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论文范文词库
心肌梗死列表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实现再灌注的最有效方法。然而单纯的PCI治疗无法清除冠脉内血栓,可能造成远端血栓栓塞,造成心肌再灌注不良、微循环障碍、心肌梗死面积扩大,极大地增加了患者术后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风险。
181
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因缺血时间过长导致的局部心肌坏死,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急性心血管事件。AMI患者治疗后可再次发病,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或猝死。AMI临床指南规定,AMI患者出院后如无禁忌证应长期坚持药物治疗,以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再发生率,改善预后及生活质量。
310
老年AMI患者常合并多种器官功能不全,当出现CS时死亡率极高。研究显示AMI患者并发CS时,其28d病死率高达50%~60%[2,3],其不良预后与心脏泵功能衰竭密切相关[4]。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技术(PICCO)是由经肺热稀释技术与脉搏轮廓波形分析技术相结合而形成,能够动态监测心输出量、血管外肺水指数和心力衰竭指数等多项血流动力学指标,便于及时掌握患者心脏功能及容量状态,对病情早期判断及处理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
174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分泌产生的炎性因子,包括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以及非免疫细胞内皮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瘤细胞等,主要作用于免疫系统及其他局部组织器官,调节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IL-6可参与多种细胞的转化、生长和调节,如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435
急性心肌梗死(AMI)发展过程中,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触发了早期炎性反应。坏死细胞逐渐被纤维化瘢痕所替代,从而破坏正常的心室结构和功能。老年患者AMI的症状通常不典型,容易被误诊。早期、准确诊断对于AMI的治疗非常重要。环状RNA(circRNA)在细胞增殖、凋亡和衰老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有希望的候选者。
83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因冠状动脉狭窄或梗阻引起的心肌细胞持续缺血和坏死。文献报道75%~95%的AMI可合并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等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可导致患者病情迅速恶化和死亡风险明显增加,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对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207
心肌梗死(MI)是在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基础上,或与心肌氧供需失衡,或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相关,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导致冠状动脉的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部位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的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缺血坏死[1]。目前临床采用溶栓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进行治疗,但MI后期许多患者因心室重构,心功能降低,导致心力衰竭,远期预后仍然欠佳。
579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CVD)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上升,特别是农村,近几年CVD死亡率持续高于城市水平,CVD负担逐渐加重[1]。由于溶栓、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血运重建等医疗体系的完善,以及各个医院心内科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CU)的设立,优化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的治疗及管理,但对远期危险因素的识别仍然具有挑战。
359
全球近17亿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中,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占40%[1]。在有效时间窗内及时进行再灌注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溶栓治疗)可以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但也会导致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即心肌经历缺血再灌注后,不能使其功能恢复,反而加重其功能障碍及结构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25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发病时心肌严重缺血,导致部分心肌细胞急性坏死,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AMI常并发左室重构(LVR),LVR是指由于心肌缺血、坏死引起心室大小、几何形态和组织结构变化,最终导致缺血性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160
选择2017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PCI)的STEMI患者201例,全部病例均有知情同意权,同意纳入课题研究。所有患者均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6h内,且此次发病前均无服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药物或服用对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相互影响的药物。排除: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及其他器官功能不全者;心肌炎/肌病进展期、肿瘤、合并周围血管性疾病或栓塞性疾病;近1月内有外伤史者;无法接受随访者。
159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急重类型,患者可表现有典型的胸痛,并通过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测、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AMI多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进展而来,当冠状动脉的粥样斑块破裂后可诱发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进而导致冠脉血流中断;冠状动脉是营养心肌的主要血管,当冠脉血流持续中断即可引起患者心肌的缺血性坏死,进而影响患者的心脏功能和心室结构。
10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出现完全或不完全的闭塞性血栓[1],引起患者心肌血供水平降低或中断,最终可发展为心肌缺血性坏死,是一种严重的冠心病类型。临床上ACS可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
152
近几年来,尽管心肌梗死绿色通道持续存在,冠心病支架技术日益成熟,但猝死事件在日常生活中屡屡发生。我国赵智梅等研究发现,在5516例猝死尸体解剖中,猝死的首要原因是心脏性猝死,心脏性猝死中又以冠心病猝死占比最高。有研究表明,冠心病引发的心脏性猝死可以高达70%。
循环游离DNA(cfDNA)是循环体液中游离状态的DNA,其在体内的释放被认为与细胞的坏死、凋亡等相关。近年来cfDNA甲基化检测作为一种“液体活组织检查”技术已成为疾病诊疗中的研究热点。心肌梗死后外周血循环中cfDNA的含量升高,并发现cfDNA升高与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的发生有相关性。
105
影响因子:1.258
影响因子:2.255
影响因子:0.673
影响因子:1.224
影响因子:0.580
影响因子:0.997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