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CT在小儿腺样体肥大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于我科就诊的50例经临床及手术证实的腺样体肥大患儿的临床和CT资料。测量MPR矢状位A/N比率。结果50例腺样体肥大患者鼻咽部顶后壁软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其中15例A/N比值<0.6,25例A/N比值0.61~0.70,10例A/N比值>0.71。结论CT对小儿腺样体肥大的诊断有明显的优势,可作为术前首选检查方法。
小儿腺样体肥大是因腺样体的肥大导致儿童鼻咽腔气道的狭窄,呼吸通畅受限,不加干预患儿会出现慢性缺氧的症状[1]。严重患儿可出现不可逆的腺样体面容,影响面部美观。因此明确诊断腺样体肥大,早期治疗是关键。临床上常根据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来明确诊断,由于CT图像分辨率高、解剖层次清晰等优点逐渐成为小儿腺样体肥大的重要检查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20年1月--2020年12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50例腺样体肥大患儿的资料进行分析,患儿年龄3~12岁,男28例,女22例。临床表现:50例出现鼻塞、张口呼吸表现,26例出现睡眠打鼾的表现,15例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智力下降等表现,10例出现睡眠后憋醒表现,5例有中耳炎表现、并出现听力下降,3例可见腺样体面容。
1.2 检查方法
使用西门子公司SOMATOMEmotion16-sliceconfigurationCT对鼻咽部行常规扫描,100kv,扫描层距、层次为5mm,扫描层数为16-24层,并进行MPR重建,窗宽和窗位分别为350Hu和35-50Hu。如有患儿不配合,可给予10%水合氯醛,根据患儿体重,每千克可给予0.5-1ml。可以选择口服或直肠灌注这两种给药途径,患儿镇静入睡后,再行CT扫描[2]。
1.3 CT测量方法
鼻咽部常规横断面扫描,图像后处理,再以蝶鞍为中心行正中矢状面(MPR重建矢状位图像)重建,得出标准层面。测出腺样体厚度(A)和鼻咽腔宽度(N),A/N值即为腺样体厚度与鼻咽腔的比值,用来判断儿童腺样体肥大的程度。腺样体最突出点(气道最狭窄处)至枕骨斜坡外面切线间垂直距离为腺样体厚度,硬腭后上端至枕骨斜坡外面与翼板的跟部连接点的垂直距离为鼻咽腔宽度。其中,A/N<0.6表示轻度肥大(属正常范围),比值介于0.61~0.70为中度肥大,比值>0.71为重度肥大(病理性肥大)[3]。
2、结果
2.1 阳性率情况
50例患儿经影像学CT检查后,检查结果示患儿鼻咽部顶后壁软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且入选患者均经临床及手术确诊为腺样体肥大。表明CT对小儿腺样体肥大的诊断有明显的优势,诊断阳性率为100%。
2.2 影像学特征
多角度全面观察腺样体的全貌及周围组织,50例腺样体肥大病例鼻咽部顶后壁软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腺样体厚度均大于1.0cm,部分达2.0cm以上,肥大部分向鼻咽腔突出,因此鼻咽腔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可表现为局限性或广泛性狭窄。影像学CT扫描图像显示鼻咽腔细线状狭窄者10例,鼻窦炎表现者35例,中耳炎表现者5例。
2.3 腺样体肥大程度
轻度肥大(属正常范围)15例,中度肥大25例,重度肥大(病理性肥大)10例。
3、讨论
腺样体称咽扁桃体也可称为鼻咽增殖体[4]。其位于鼻咽后壁及其顶部,是鼻咽部的淋巴组织,淋巴组织在儿童1岁时增殖,6~7岁时增值达高峰,随年龄增长10岁以后逐渐萎缩,成年时消失。因其为淋巴器官,具有免疫功能[5]。小儿腺样肥大病症的发病机理和感染有直接关系,特别是感染后迁延不愈、长期出现炎症,该种情况下,腺样肥大病症发病率高。此外,有研究证明,小儿腺样体肥大形成原因还可能与气候有关系,在寒冷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更容易发生该种病症[6]。炎症刺激,可导致后鼻孔阻塞,分泌物不能顺利流出,因此经常从前鼻孔流出,张口呼吸,睡觉时打鼾,甚至鼾声如雷,说话有鼻音,未经治疗最后可出现患儿增殖体面容。临床诊断多采用鼻咽镜检查,而婴幼儿配合度不高,鼻咽镜检查具有很大困难。以往常用影像检查采用鼻咽部侧位X线片,但X线片密度分辨率低,图像重叠,不能清楚显示周围组织结构,因此拍摄鼻咽部侧位片时,儿童需吸气曝光,吸气后软腭位置较前降低,鼻咽舒张,此时鼻咽腔的宽度最大,在此情况下表现为狭窄者才真实反映鼻咽腔狭窄。然而很多患儿配合不良,患儿如出现呼气,则出现软腭抬高,可造成鼻咽腔狭窄的假象,故鼻咽侧位易造成误差,所以观察不满意甚至不能明确诊断[7];而CT检查具有明显优势,扫描速度快,图像后处理功能强大。采用横轴位扫描、具有MPR技术,清晰显示鼻咽部及其周围组织的病理改变,能清晰显示腺样体肥大的程度和周围组织结构受压情况,从各个角度直接显示腺样体并测量其厚度及A/N比值,优于传统X线鼻咽部侧位片。且CT对并发症如副鼻窦炎、腭扁桃体增大、中耳乳突炎等的显示更是优于传统X线检查。本次实验显示,CT诊断腺样体肥大阳性率为100%,且均具有明显的影像学特征。通过A/N比值,CT也可以表明患儿腺样体肥大的增生程度及有无并发症,从而应用最有效、最适合的治疗手段。
因此,儿童经常发生打鼾、鼻塞、呼吸不畅、感冒、流涕、听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时,需考虑本病发生的可能,及时就医诊断,行CT检查,明确有无腺样体肥大,如有此病,进一步检查腺样体肥大的程度及并发症,及时早期临床诊断和治疗。
综上所述,CT是诊断儿童腺样体肥大的重要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施辉友,陆泓宇,崔学龙等.第三代双源CT低管电压联合高级建模迭代重建在儿童腺样体检查中的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9,35(4):641-644.
[2].赵建设,张琳,陈英民.64排螺旋CT低剂星扫描在儿童腺样体检查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2018,27(2):178-180.
[3].陈金品,曾鸿,林桂雄,等.鼻咽部CT对儿童腺样体肥大的诊断价值分析[J].青岛医药卫生,2017,49(6):445-446.
[4].魏琳琦.200例儿童腺样体肥大的CT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7):126,128.
[5].史雪溶.分析X线影像学检查对儿童腺样体肥大的诊断[J].影像技术,2018,30(3):37-38,36.
[6].刘巍,蒋中灿冯光亚.64排低剂量螺旋CT对腺样体肥大儿童的诊断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134,136.
[7].宁丽洁,曹诗林,林育成等.多层螺旋CT低剂星扫描在儿童腺样体肥大中的临床应用与研究[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9,8(1):112-114.
文章来源:沈素娟,梅友文,曹俊义,邢程.CT在小儿腺样体肥大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21,36(05):135-136+143.
在临床中,过敏性鼻炎患者常表现为鼻塞、打喷嚏、鼻涕等症状。若控制不当,病情可加重,进而引发哮喘、鼻窦炎等疾病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目前,西医治疗过敏性鼻炎虽可抑制病情发展、缓解鼻部症状,但长期复发率较高[2]。对此,可从中医角度出发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3]。
2025-04-16过敏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也称变应性鼻炎,主要症状为鼻痒、鼻塞、阵发性喷嚏和流涕,严重者出现眼痒、流泪、目睛红肿和灼热感等眼部症状,以及咽喉痒、胸闷、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症状[1]。该病属于中医学“鼻鼽”“鼽嚏”范围,多以清宣肺气、通达鼻窍为主要治法,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有一定优势[2-4]。
2025-03-24鼻息肉,是指鼻腔或鼻窦黏膜的息肉样增生物,多数呈灰白色质地软、光滑的肿块,可阻塞鼻腔通气,进而引起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等症状。目前针对鼻窦炎、鼻息肉常采取药物治疗,但其效果达不到患者的预期[4]。而手术治疗,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5]。
2025-02-24泪道探通术是治疗鼻泪管阻塞相关疾病的主要方法,从临床治疗现状分析,泪道探通术疗效并不十分理想,尤其是低龄患者群体的治疗效果理想度不高,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治疗失败和术后复发,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泪道探通术的治疗效果,需要明确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3-5]。
2025-01-15目前富血供肿瘤在切除术前接受供血动脉栓塞十分普遍,但栓塞后行切除术间隔时间尚无一致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栓塞后间隔太久行切除术可能影响栓塞效果,因为新侧支循环的形成会使切除时仍有较多出血,建议尽早切除。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间隔时间太短,栓塞物理化性质尚未达到稳定状态,栓塞后组织水肿尚未消退及肿瘤尚未软化缩小,栓塞效果可能未达到最大化。
2024-12-25酒渣鼻是一种常见的好发于鼻尖、鼻翼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其表现为反复出现的红斑、面部阵发性潮红、局部毛细血管扩张,甚至出现炎症性丘疹、丘脓疱、鼻赘及眼部损害。目前临床根据其表现将其分为红斑期、丘疹脓疱期和鼻赘期。酒渣鼻不但导致颜面部美观受损,还常使患者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2024-11-08近年来,有研究[4]报道,合并咽喉反流的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手术后,使用碱性等渗盐水鼻腔冲洗的临床疗效尚佳。因此,本研究将碱性等渗盐水冲洗应用于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患者,观察其术后恢复情况及对鼻部功能、健康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2024-10-29过敏性鼻结膜炎(allergicrhinoconjunctivitls,ARC)是一种以眼痒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同时可伴有结膜充血、瞬目异常、分泌物增多等症状[1],也可同时存在鼻痒、阵发性喷嚏、流清涕等过敏性鼻炎的症状。现代医学[2]治疗该病以抗过敏性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点眼为主,虽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但持续作用时间短,副作用大,不宜长期使用。
2024-09-25鼻中隔偏曲(Deflection of nasal septum, DNS)为临床常见病症,常见病因有鼻腔或鼻窦肿瘤、发育异常、鼻外伤、遗传等,患者以鼻腔阻塞、鼻出血、头痛等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手术是临床治疗DNS主要方式,常见术式如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等,可有效促进患者病情改善,但易引发鼻中隔穿孔、粘连、扇动等并发症。
2024-08-12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是一种病程超过12周的鼻腔及鼻窦黏膜的慢性炎性疾病,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难治性疾病[1]。据文献报道[2,3,4],中国人群CRS的总体患病率为8.0%,CRS影响了我国大约1.07亿人,因环境污染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该数据呈逐年上升趋势。
2024-07-02人气:18547
人气:16670
人气:15567
人气:15084
人气:1484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期刊人气:1749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1-2420
国内刊号:31-1875/R
邮发代号:4-705
创刊时间:1996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1.255
影响因子:1.553
影响因子:0.873
影响因子:0.800
影响因子:0.58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