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月延安大学咸阳医院妇产科和西安市第四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99例宫颈癌患者纳入研究,回顾性收集其临床资料,以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为依据分为盆腔淋巴结转移组(30例)和非盆腔淋巴结转移组(169例)。分析盆腔淋巴结转移在宫颈癌患者中的发生情况,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99例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30例,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5.08%。盆腔淋巴结转移组肿瘤直径>4 cm、分化程度为中低分化、临床分期ⅡA~B、浸润深度>1/2全层、合并脉管浸润、合并宫体受累及合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比例高于非盆腔淋巴结转移组,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癌抗原125(CA125)水平高于非盆腔淋巴结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4 cm、分化程度为中低分化、浸润深度>1/2全层、合并脉管浸润、合并宫体受累及合并高危型HPV感染为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2.255、1.870、2.264、2.199、1.931及1.998,均P<0.05)。结论 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发生情况较多,肿瘤直径>4 cm、分化程度为中低分化、浸润深度>1/2全层、合并脉管浸润、合并宫体受累及合并高危型HPV感染为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临床可据此早期预防、识别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发生,进而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
宫颈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近年来研究[1]显示,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年轻女性宫颈癌的发病率在逐渐提高,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宫颈癌患者癌转移的方式较多,但主要为盆腔淋巴结转移,既往研究[2]证明,盆腔淋巴结转移为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宫颈癌疾病进展的依据多为其临床分期,尚无明确、客观的盆腔淋巴结转移判断方法,可能影响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进而降低手术治疗效果,因此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发生现状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临床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进而改善患者预后。目前,相关研究[3-4]显示,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可能与患者生理情况、病理特征等因素有关,但目前尚未有定论。本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22年1月延安大学咸阳医院妇产科和西安市第四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99例宫颈癌患者进行研究,旨在分析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将2017年1月—2022年1月延安大学咸阳医院妇产科和西安市第四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99例宫颈癌患者纳入研究,回顾性收集其临床资料,以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为依据分为盆腔淋巴结转移组(30例)和非盆腔淋巴结转移组(169例)。纳入标准:①符合《宫颈癌及癌前病变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5]中宫颈癌相关诊断标准,并经病理检查确诊者;②初次确诊宫颈癌者;③均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者;④年龄>20岁者;⑤一般资料完整者等。排除标准:①合并阴道假丝酵母菌、阴道毛滴虫等病原体感染者;②既往存在子宫手术者;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④合并其他类型恶性肿瘤者;⑤盆腔严重粘连者;⑥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等。本研究经西安秦皇医院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
根据本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一生中连续或累积吸烟6个月)、饮酒(男性或女性饮酒>10~20 g/次,饮酒≥2次/周,时间≥1年)、病理类型(鳞癌、非鳞癌)、肿瘤直径(>4 cm、≤4 cm)、分化程度(中低分化、高分化)、临床分期[6](ⅠA~B、ⅡA~B)、浸润深度(>1/2全层、≤1/2全层)、脉管浸润、宫体受累、绝经、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癌抗原125(CA125)、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入组后采集患者宫颈外口分泌物,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高危型HPV感染情况;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 离心转数为3 000 r/min, 10 min, 离心半径10 cm, 离心后取上层血清,检测血清SCC-Ag、CA125水平,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购自美国罗氏公司;采用BC-30s型血细胞分析仪(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检测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并计算NLR水平。
1.2.2 观察指标
1.2.2.1 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现状
根据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中病理检查情况确定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
1.2.2.2 危险因素分析
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年龄、BMI、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病理类型、肿瘤直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浸润深度、脉管浸润、宫体受累、绝经、高危型HPV感染、血清SCC-Ag、CA125及NLR水平等,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发生的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表示,予以χ2检验和校正χ2检验进行比较;计量资料以
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 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
199例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30例,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5.08%。
2.2 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
盆腔淋巴结转移组肿瘤直径>4 cm、分化程度为中低分化、临床分期ⅡA~B、浸润深度>1/2全层、合并脉管浸润、合并宫体受累及合并高危型HPV感染比例高于非盆腔淋巴结转移组,血清SCC-Ag、CA125水平高于非盆腔淋巴结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见表1。
表1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
2.3 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分析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以单因素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是否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作为因变量。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4 cm、分化程度为中低分化、浸润深度>1/2全层、合并脉管浸润、合并宫体受累及合并高危型HPV感染为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均P<0.05)。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分析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见表2。
表2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分析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3、讨 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升和人民健康意识的增加,宫颈癌的检出率有所上升,手术根治性治疗为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案,而在制定手术治疗方案时,临床常用病理分期中并未考虑到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情况,术中选择系统性淋巴结清扫还是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并未确定,可能影响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和预后,同时增加术后复发风险[7]。本研究结果显示,199例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30例,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5.08%,与既往研究[8-9]中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4%~27%一致,发生率较高。因此,探究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早期确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新的依据。
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4 cm、分化程度为中低分化、浸润深度>1/2全层、合并脉管浸润、合并宫体受累及合并高危型HPV感染为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其原因为,宫颈癌肿瘤直径>4 cm时肿块局部生长活跃,更容易产生恶变,一方面可降低肿瘤病灶对放化疗的不敏感性,另一方面,肿瘤直径越大,越有可能促进肿瘤快速生长并向周围扩张,易出现肿瘤早期转移,形成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10]。分化程度为中低分化的宫颈癌患者癌细胞成熟度差,恶性程度较高,增殖能力较强,扩张、侵染周围组织的倾向明显,根据机体生理结构,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极高[11-12]。浸润深度>1/2全层说明肿瘤组织扩张迅速或肿瘤为颈管型深在子宫颈内,而深层宫颈组织中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浸润深度越深,越易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13-15]。宫颈癌患者发生脉管浸润后肿瘤细胞已渗透入组织并进入淋巴管和血管,更容易出现盆腔淋巴结转移[16]。合并宫体受累的宫颈癌患者更容易发生从闭孔到髂内/外到髂总淋巴结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能提示淋巴结转移的潜在风险,是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17]。关德凤等[18]研究显示,合并宫体受累可影响宫颈癌患者术后生存情况,与本研究结果相互印证。合并高危型HPV感染不仅为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其遗传物质整合入宿主细胞脱氧核糖核酸中,还可促进宫颈癌进一步发展发生为盆腔淋巴结转移[19]。Falcaro等[20]研究显示,HPV疫苗接种可降低宫颈癌发病率和疾病进展风险,与本研究结果相互印证。
因此针对肿瘤直径>4 cm的患者、分化程度为中低分化、浸润深度>1/2全层、合并脉管浸润、合并宫体受累及合并高危型HPV感染的宫颈癌患者,可考虑进行全面淋巴结清扫,并进行宫旁组织切除,若无盆腔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和特征,可考虑缩小手术范围,减少手术带来的创伤,降低术后下肢水肿、血管神经损伤及淋巴囊肿等多种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满足患者的生育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为样本量有限的单中心研究,宫颈癌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仍有待行大样本量、多中心研究予以验证。
综上所述,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发生情况较多,肿瘤直径>4 cm、分化程度为中低分化、浸润深度>1/2全层、合并脉管浸润、合并宫体受累及合并高危型HPV感染为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临床可据此早期预防、识别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发生,进而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李道娟,师金,靳晶,等.宫颈癌的流行病学趋势[J].中华肿瘤杂志,2021,43(9):912-916.
[2]李魏,白桦,尚新丽,等.宫颈癌腹腔镜下淋巴结切除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影响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21,36(8):1361-1363.
[3]严雪梅,单伟斌,杨小明,等.早期子宫颈癌患者贫血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J].中国性科学,2021,30(10):88-91.
[4]乌云,苏俊玲,杜洁,等.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与宫旁侵犯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研究[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9,28(12):969-97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宫颈癌及癌前病变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3,1(8):40-49.
[7]余淼,冉立,常建英,等.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结阳性比率对早期宫颈癌预后的影响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0,48(6):733-736.
[8]余慧,张涛红,曾宪玲,等.1 011例子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及盆腔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8,34(10):759-762.
[9]李可心,孙洪赞,辛军,等.早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及PET/CT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8,34(2):265-269.
[10]邹婷,王萍玲,邹丽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8,25(16):1182-1185.
[11]陈笑,黄巧丽,夏念,等.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21,22(6):579-582.
[12]余淼,冉立,常建英,等.ⅠB1~ⅡA2期宫颈癌术后淋巴结转移数目对生存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0,48(3):352-355.
[13]施姚,王兰英,马建婷,等.ⅠA~ⅡA期宫颈癌患者髂外末端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15):3555-3557.
[15]贾克娟.宫颈癌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独立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9,34(1):151-154.
[16]赵小迎,郑胡忠,金纬纬,等.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9,17(3):430-432.
[17]巨宇叶,王雪,陈思璐,等.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20,47(6):616-620.
[18]关德凤,陈思璐,陈葛舒逸,等.ⅠB~ⅡB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9,46(4):462-465.
文章来源:殷静,李妮,刘小利,等.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4,39(21):4284-4287.
分享:
宫颈癌是全球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健康,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就诊率较低。在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宫颈癌导致的死亡与缺乏有效的治疗和诊断、缺乏适当的筛查计划以及暴露的危险因素增加有关。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持续感染已被明确为宫颈癌的必要病因。
2024-10-30目前,肿瘤标志物因具有快速、微创、患者依从性高等特点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而寻找高效、准确的宫颈癌血清肿瘤标志物也成为近年来医学研究的热点[2]。诱骗受体3(DcR3)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能通过与FasL、LIGHT、TL1A配体结合,阻断下游细胞凋亡和炎症信号传导作用,在自身免疫疾病、恶性肿瘤等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
2024-10-29目前,相关研究[3-4]显示,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可能与患者生理情况、病理特征等因素有关,但目前尚未有定论。本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22年1月延安大学咸阳医院妇产科和西安市第四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99例宫颈癌患者进行研究,旨在分析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
2024-10-29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具有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安全。据统计[1-2],全球每年宫颈癌新发病例约60万,在女性生殖系统癌症发病率中位居首位,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目前,临床针对宫颈癌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和化疗,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情进展,但复发、转移风险依旧较高,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情况[3]。
2024-10-28宫颈癌在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中死亡率与发病率都位居前列[1],但宫颈癌发病过程较为缓慢,从子宫颈出现癌前病变发展为癌症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宫颈癌变后,会为女性身体带来严重损害[2],主要包括影响性生活、造成不孕,或是引起腹部盆底酸痛,严重时会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2024-10-21宫颈癌既往以中老年居多,但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向年轻化发展[1]。根据相关数据发现,全世界每年约有50万宫颈癌新发病例,且全部确诊恶性肿瘤的女性患者中约有50%死于宫颈癌[2]。但近年来有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发现,与宫颈癌进展有关的标志物对疾病治疗疗效以及预后生存率有重要意义[3]。
2024-10-18HPV E6/E7 mRNA是HPV癌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其通过泛素-介导途径启动抑瘤蛋白P53的降解而阻断细胞的凋亡程序,使细胞永生化,并可抑制肿瘤抑制因子pRB活性导致细胞周期缩短而过度增殖等,主导宫颈细胞病变过程[3-4]。因此,进行HPV E6/E7 mRNA筛查可有效评估HPV致癌基因的活动性。
2024-10-16宫颈癌是发病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2018年,有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妇科恶性肿瘤发病人数约为124.70万例,死亡人数约为58.60万例,并且呈逐年上升及年轻化趋势[1]。目前,我国安宁疗护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尚不完善,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恶性肿瘤患者的主要照顾形式仍以家庭照顾为主[2]。
2024-10-15宫颈癌(cervical cancer)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女性癌症患者中排名第四。据统计。每年确诊604 000例宫颈癌新发病例,2020年报告宫颈癌患者死亡人数为342 000例。放疗在宫颈癌不同分期治疗中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有研究报道,早期宫颈癌患者在标准治疗后仍有10%~20%的复发率。
2024-10-12吸痰法是指通过口、鼻腔及人工气道的方式吸出气道内、气管、支气管和肺泡产生的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并发症的一种方法。婴幼儿由于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免疫的特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呼吸道若发生感染,患儿易发生气道充血、水肿、分泌物堵塞。
2024-10-12人气:17917
人气:15272
人气:14665
人气:14618
人气:1317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
期刊人气:3963
主管单位: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江西省肿瘤医院,江西省肿瘤研究所
出版地方:江西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1-5930
国内刊号:36-1101/R
邮发代号:44-37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474
影响因子:2.876
影响因子:0.89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15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