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免疫学研究的深入,免疫炎症反应在痛风性关节炎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得到重视。研究显示,尿酸盐晶体可通过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肥大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激活固有免疫应答。此外,尿酸盐晶体参与的T细胞亚群比例失衡、特定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B细胞介导的异常体液免疫应答,在本病的发展中也起着关键作用。综述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在痛风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痛风性关节炎(gouty arthritis,GA)是由尿酸代谢紊乱导致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及尿酸盐晶体(monosodium urate crystals,MSU)堆积在关节和周围组织而引起的炎症性关节炎,与饮食习惯、环境、遗传等因素相关。GA发病率逐年上升,有研究统计全球发病率为0.1%~10.0%[1],杨丽华等[2]统计发现,我国GA患病率为0.03%~10.47%,且不同地域、性别等存在明显差异。GA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或组织红肿疼痛,若失于规律诊疗,日久不愈可致关节畸形,甚至累及肾脏,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等。
“代谢-免疫-炎症”中各分子相互影响导致痛风发作及疾病发展,故GA也开始被定义为自身免疫性炎性疾病。研究认为,尿酸可作为参与免疫系统细胞损伤的病理生理因素,当尿酸聚集在关节或其他组织中形成MSU时可募集大量中性粒细胞进入局部组织,并刺激产生多种炎症因子,有助于触发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应答[3]。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应答相互配合在GA发病与自我缓解过程中发挥作用,同时肠道菌群、骨代谢异常等因素也参与本病的发生[4]。本文对GA发病的免疫学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1、固有免疫在GA发病中的作用
固有免疫反应是机体抵御病原体侵袭的第一道防线,固有免疫细胞的浸润驱动最初的炎症。MSU可通过中性粒细胞(PMN)、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肥大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PPR)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激活固有免疫应答[5]。
1.1 固有免疫细胞在GA发病中的作用
1.1.1 中性粒细胞
因受影响区域的快速积累和激活,PMN被认为是产生急性剧烈炎症的主要参与者之一。GA急性诱发时,沉积的MSU可诱导PMN至关节局部并激活NOD样受体家族3(NLRP3)炎性小体,从而产生白细胞介素(IL)-1β,也可使核转录因子-κB(NF-κB)过度激活而生成大量IL-6等,这些细胞因子协同作用,促进PMN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的黏附[6];此外,PMN被破坏时还可在局部释放蛋白酶造成组织损伤,加重关节炎症反应。GA发生、发展与PMN经历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过程亦密切相关[7]。JEONG等[8]研究发现,MSU诱导的NETs可以聚集抗炎反应,而聚集的NETs能通过降解IL-1β和IL-6抑制炎症反应,表明PMN和NETs在GA的发展和缓解起重要作用。
1.1.2 单核/巨噬细胞
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可作为DAMP刺激组织驻留的巨噬细胞产生驱动炎症反应的促炎介质。MSU可诱导巨噬细胞发生氧化应激,促进趋化因子如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等的表达,促进单核细胞进入滑膜组织参与GA急性发作[9];巨噬细胞受MSU刺激后产生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抑制NF-κB、NLRP3炎性小体通路,上调抗炎细胞因子IL-10表达,减少促炎细胞因子IL-1β分泌而诱导炎症消退,这可能是GA急性发作与自我缓解的机制之一[10]。XU等[11]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证实,天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可通过下调MSU刺激巨噬细胞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等促炎因子和黄嘌呤脱氢酶的表达,及促进M2巨噬细胞的极化缓解急性痛风小鼠关节炎症。
1.1.3 肥大细胞
肥大细胞是炎症过程中早期出现的细胞,经过抗原的刺激会在肥大细胞膜上出现抗原-抗体反应。肥大细胞在C5a、C3a、IL-1的作用下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从而活化PMN,导致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通过控制炎症细胞凋亡促进炎症反应的持续[12]。REBER等[13]研究表明,肥大细胞可以增强注射MSU晶体后小鼠的急性组织肿胀,其中肥大细胞产生的IL-1β在其早期阶段起重要作用;且在痛风急性发作的滑液中发现了类胰蛋白酶和组胺,这些肥大细胞相关介质平素储存在肥大细胞颗粒中,在肥大细胞被激活时释放;此外,选择性消耗滑液中的肥大细胞可减少MSU诱导的关节急性炎症,这些结果表明,肥大细胞激活发生在GA急性发作期。
1.1.4 NK细胞
有研究发现,GA患者血清中的NK细胞显著减少,表明其参与GA发病的免疫反应[14]。高立超[15]研究证实,血尿酸升高及MSU刺激可引起NK细胞亚群、受体的表达异常,急性期GA患者外周血中的NK细胞数量减少,考虑与MSU刺激产生的促炎细胞因子IL-6水平的升高有关。NK细胞还会分泌IL-10等抗炎细胞因子,以减少过度的炎症反应。NK细胞在增强或减弱GA炎症方面的作用或与固有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巨噬细胞释放的IL-12、IL-18也可以促进NK细胞活化,NK细胞分泌的γ干扰素也可促进巨噬细胞活化,还可分泌抗炎细胞因子IL-10等控制炎症反应。有研究证实,CD4+i NKT细胞可迁移至炎症部位控制GA发展,还可通过促进脂肪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控制MSU诱导的炎症[16]。
1.2 固有免疫分子在GA发病中的作用
1.2.1 细胞因子
MSU晶体通过刺激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引起炎症。MSU可被Toll受体(TLRs)识别,激活的TLRs可活化IL-1受体等,激活核转录因子,启动IL-1β等基因的表达,产生大量与免疫炎症有关的IL-1β、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激活相关免疫信号通路,诱导炎症浸润并驱动GA炎症的持续性。TLR2/TLR4介导的NF-κB信号转导通路调控炎症因子IL-1β的产生是GA炎症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抑制IL-1可改善GA的炎症反应及控制尿酸浓度[17,18,19,20]。IL-6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参与MSU诱导的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并随后由固有免疫细胞产生IL-1;此外,ATP激活其受体P2X7R,导致细胞去极后亦可激活NLRP3信号通路,NLRP3促进趋化因子及多种促炎细胞因子的成熟,均在GA的炎症诱导中发挥重要作用[21,22,23]。王思齐等[24]分析急性GA患者炎症因子与疼痛的相关性发现,血清IL-1β、IL-6等水平与患者的疼痛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临床可结合上述指标判断GA的病情程度。
1.2.2 补体成分
补体系统缺失可降低痛风性炎症反应,因此,补体系统亦是痛风的一个重要因子。有研究发现,MSU表面包被着补体成分,能够激活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CHERIAN等[25]在痛风性晶体表面发现补体C3的存在,证实了MSU可致补体C3激活。宣小芳等[26]研究发现,补体C3与骨形成标志物P1NP呈负相关,补体C3或通过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影响正常骨代谢等过程参与GA患者的骨关节损害。有研究发现,补体C3、C4水平的升高与尿酸及炎症指标存在直接联系,经过治疗后,可降低患者机体免疫水平及尿酸的生成,促进尿酸排泄[27]。在缺乏补体C6成分的小鼠中发现MSU诱发痛风的发病程度明显下降,表明补体系统在GA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2、适应性免疫在GA发病中的作用
固有免疫与GA早期的炎症诱导及启动密切相关,近期研究证实,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与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与GA的病程发展亦密切相关。
2.1细胞免疫应答在GA发病中的作用
T细胞的正常功能可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其异常功能通常与自身免疫攻击有关。有研究表明,GA中存在几个T细胞亚群及其特征性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目前研究已证实,Th17/Treg比例在GA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28]。DAI等[29]研究发现,GA模型大鼠Th17/Treg比值的最低水平与踝关节肿胀最严重的时间一致,可能与血液循环中的IL-6、IL-1β等促炎细胞因子影响Treg及Th17的分化有关。血清Treg的降低与TGF-β1的下降平行,TGF-β1可阻止招募白细胞和释放炎症细胞因子,与GA的缓解有关。Th17细胞的特征为IL-17细胞因子的产生,IL-17可间接促进PMN募集;Th17细胞分泌的TNF-α和GM-CSF也有助于PMN的募集、活化,共同介导炎症反应[30]。有动物研究发现,半糖凝集素-9通过在炎症部位维持局部抗炎Treg种群,同时消除MSU诱导的Th17数量增加,从而保持Th17/Treg平衡,在调节与GA相关的急性炎症和消退方面起重要作用[31]。LUO等[32]首次提出外周Th22细胞和血清IL-22在急性GA患者中显著上调,但在痛风中的作用尚未明确,需进一步研究阐明。
2.2 体液免疫应答在GA发病中的作用
在MSU诱导的GA发病机制中,B细胞并不直接与MSU相互作用,而是通过免疫球蛋白与MSU结合发挥免疫效应。KANEVETS等[33]研究表明,从注射MSU小鼠收集的血清中含有与MSU结合的抗体,85%的结合抗体是Ig M抗体,14%是Ig G抗体。炎症早期,MSU与Ig G Fab片段结合成Ig G-MSU复合物后可被白细胞及吞噬细胞的Ig G Fc受体识别并吞噬,且Ig G可增强吞噬作用、促进释放溶酶体酶,加重炎症反应。B细胞产生的Ig M抗体在体外可显著促进尿酸沉淀形成炎症晶体。CHHA-NA等[34]证实,MSU晶体沉淀需要完整的Ig M结构。Ig M复合物可触发补体结合,补体固定过程中释放过敏毒素,加重炎症反应[35]。Ig A参与痛风发病的关节内部炎性反应,与病原菌特异性结合加重疾病进展。此外,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升高促进细胞膜上的抗原-抗体反应,导致一系列的炎症变化,如细胞聚集和毛细血管壁渗透性增加,加剧病情进展[36]。
3、小结
GA是由嘌呤代谢紊乱导致MSU沉积引起的常见关节病,其发病与HUA密切相关。但GA的发生机制复杂,临床中许多HUA患者终身不发展为GA,一些GA患者发作时血尿酸水平正常,故HUA与GA之间存在相应的免疫桥梁。既往研究已证实,MSU通过不同途径刺激免疫细胞分泌IL-1β参与GA发病,主要涉及与炎症有关的NLPR3炎症因子和TLR2/TLR4介导的NF-κB信号通路。近年研究发现,T细胞亚群的异常表达及关节滑膜炎症的免疫微环境在GA的发生、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它们通过多种炎症因子、信号通路及与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参与其中。但以MSU为刺激信号诱导炎症反应不能完全解释临床仅部分HUA患者会发展为GA的现象,打破局部免疫微环境的平衡诱发GA的因素亦待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的明确将为GA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2]杨丽华,刘晓丽,蒋雅琼,等.我国痛风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J].医学研究杂志,2019,48(12):4-6.
[4]章晓云,曾浩,李华南,等.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2,28(11):256-267.
[5]周蜜,王一飞,袁佳沁,等.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18,39(11):779-782.
[6]黄逸晨,封昱辰,鲁锦玥,等.中性粒细胞和NETs在痛风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48(5):87-91.
[9]郝佳瑶,黄逸晨,张娟,等.巨噬细胞极化在痛风性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22,51(10):24-27.
[14]余文戈,管金菊.痛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异常的临床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9,29(14):1721-1723.
[15]高立超.高尿酸状态下NK细胞、i NKT细胞亚群及功能变化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
[18]袁维卓,刘丽兰,张睿迪,等.白介素-1β的分泌及其影响因素[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8,39(6):86-88.
[20]蒋莉,周京国,青玉凤,等.Toll样受体2和Toll样受体4及其信号通路在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1,15(5):300-304.
[21]肖凡妮,青玉凤,张全波.JAK/STAT信号通路在风湿免疫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7):2159-2164.
[22]张永.ATP-P2X7R信号通路调控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机制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5.
[24]王思齐,虞斌,张晓海,等.急性痛风患者疼痛与炎症因子相关性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3):371-373.
[26]宣小芳,周怡,徐柯,等.痛风患者骨代谢标志物与血清补体C3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1,31(18):2251-2253,2258.
[27]郭珍,沈宇欢,祝忠良,等.痛风患者血清补体C3与尿酸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9,29(4):464-465.
基金资助: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1号);厦门市医疗卫生指导性项目(3202Z20224ZD1162);
文章来源:姚欢,邱明山,李依寒,等.痛风性关节炎免疫学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4,13(04):72-76.
分享: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作为一种治疗癌症新兴的方法,越来越受到关注。ICIs 通过阻断 T 淋巴细胞的负调节机制,激活免疫系统,从而更好地识别和杀死肿瘤细胞。虽然 ICIs 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期,但也带来了很多免疫相关的不良事件(immune 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
2025-03-28原 发 免 疫 性 血 小 板 减 少 症 (primary immunethrombocytopenia, ITP)是一种以血小板损伤及造血功能下降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病,该病的发生与抗血小板抗体、 巨核细胞以及 T 淋巴细胞均有关,这些因素均可导致血小板损伤,且各发病机制存在差异。 已有研究发现,ITP 患者体内产生的自身抗体与血小板膜表面的特定抗原发生免疫反应,促进血小板的损伤。
2025-03-26肾病综合征是以肾小球损伤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三高一低即蛋白尿、水肿、高脂血症及低蛋白血症,同时血检指标还常会有尿酸升高、磷水平升高、肌酐升高等特征,会引起肾功能不全、感染及营养不良等症状,危害患者生命健康[1,2]。
2025-02-11过敏性疾病是由免疫系统对特定物质(过敏原)的异常反应引起的一类疾病。这些过敏原对大多数人来说通常是无害的,但对于过敏体质的个体,它们可以触发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如过敏性鼻炎、湿疹和过敏性休克等。全球范围内,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过敏原 的 识 别 对 过 敏 性 疾 病 的 诊 断 变 得 尤 为 重要。
2025-01-27免疫组织化学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进行细胞染色,染色后阳性细胞呈棕黄色。通过计数阳性细胞可以实现阳性率和染色强度的评估,从而确定肿瘤的危险程度和预后信息。目前绝大多数科室仍然依赖于人工诊断,通过人工计数或主观地对阳性表达进行分级来分析研究结果,存在耗时长且易受人为因素干扰的问题。
2025-01-27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免疫效应细胞,其促炎或抑炎作用取决于它的激活状态。激活的小胶质细胞根据功能和标志物分为M1、M2表型。M1型小胶质细胞释放大量促炎因子,加重组织损伤。体外研究证实,脂多糖可以诱导小胶质细胞向M1表型极化。瑞马唑仑是一种新型超短效苯二氮类药物,其在临床中表现出呼吸抑制轻、起效快、恢复快、安全性高的特点。
2025-01-20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号传导功能障碍导致,常有乙 酰胆 碱 受 体 抗 体 ( acetylcholine receptor antibody, AchR⁃Ab)介导、细胞免疫依赖、补体参与等。 临床 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特定骨骼肌的病态易疲劳和波动 性肌无力。
2024-12-26结直肠癌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位居第3,目前结直肠癌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但放化疗引起的副作用及耐药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肿瘤免疫疗法为结直肠癌治疗的一个新方向。免疫系统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肿瘤微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细胞和分子网络。
2024-12-13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免疫异常性疾病,患者会出现无明确原因导致的血小板数量下降,伴随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皮肤出血点、鼻衄、牙龈出血等症状[1]。该疾病起病隐匿且无特效治疗药物,西医主要根据其发病机制给予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但治疗效果有限且容易复发,部分耐受力较差的患者可能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2024-12-05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是PG家族成员,最初被认为是一种较强的炎症介质,纳克级别的PGE2即可引起炎症反应。但近年研究表明PGE2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并不单一[2]。目前认为PGE2产生的效应主要取决于其激活的前列腺素受体(EP)。
2024-11-19人气:16600
人气:15950
人气:15528
人气:15244
人气:1473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现代免疫学
期刊人气:1676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上海市免疫学会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1-2478
国内刊号:31-1899/R
邮发代号:4-319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458
影响因子:0.560
影响因子:0.448
影响因子:0.731
影响因子:0.71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