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清中长链非编码RNA核富集转录本(NEAT)1的相对表达水平,探讨其应用于胃癌辅助诊断的可能性。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南通市肿瘤医院收治的胃癌初诊患者101例为胃癌组,胃良性病变患者60例为胃良性病变组,以及同期体检健康者76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标本中lncRNA NEAT1相对表达水平和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分析lncRNA NEAT1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lncRNA NEAT1、CEA、CA19-9单独及联合应用时的诊断效能。结果 胃癌组、胃良性病变组及对照组血清中lncRNA NEAT1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2.163(1.357,2.843)、1.176(0.677,1.381)、1.063(0.570,1.30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52.467,P<0.001)。胃癌患者血清lncRNA NEAT1相对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P=0.353)、年龄(P=0.382)无关,而与肿瘤最大径(P=0.031)、TNM分期(P=0.037)及淋巴结转移(P=0.046)有关。胃癌患者血清中lncRNA NEAT1相对表达水平与CEA、CA19-9均无相关性(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lncRNA NEAT1诊断胃癌的曲线下面积和灵敏度均高于CEA、CA19-9单独诊断,三者联合诊断时效能最高。结论 胃癌患者外周血lncRNA NEAT1相对表达水平升高,且与部分临床病理参数相关,lncRNA NEAT1有望成为胃癌辅助诊断新的标志物。
胃癌作为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4位,病死率居恶性肿瘤第2位[1]。有研究显示,胃癌发病率在东亚最高,其次是中欧和东欧及南美洲[2]。鉴于其发病率越来越高,胃癌已成为全球沉重的负担,因此采取更有针对性的胃癌预防措施显得至关重要。
随着医疗技术地不断进步,应用靶向生物制剂和联合疗法对胃癌治疗具有相当大的益处,但由于该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大多数初诊患者就诊时已处于疾病中期甚至晚期,治疗效果不佳且预后很差,甚至中位生存期不到12个月[3]。因此,亟须找到一种高效的胃癌早期辅助诊断指标。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指核苷酸序列长度超过200个的转录本,其蛋白质编码潜力较低[4]。但后续研究证实lncRNA主要通过表观遗传调控、转录/剪切调控等方式参与各种生理、病理过程[5]。也有研究表明,lncRNA参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调节,并有望成为其诊断的关键临床生物标志物[6]。
lncRNA核富集转录本(NEAT)1 是NEAT的关键组成部分,是由位于人类第1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点转录而来[7]。据报道它在癌症进展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lncRNA NEAT1表达失调是人类癌症的不利影响因素[8]。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它是一种促癌因子,在多种实体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促进作用,例如,CHENG等[9]发现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可反式激活lncRNA NEAT1,并通过蛋白激酶A/Hippo信号通路促进肝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CHEN等[10]发现lncRNA NEAT1通过竞争性海绵化微小RNA-16-5p抑制其表达,促进原发性肝癌(HCC)细胞的生长和转移,抑制HCC细胞凋亡。WEN等[11]研究发现lncRNA NEAT1可通过N6-甲基腺苷促进前列腺癌发生骨转移;MA等[12]认为锌指蛋白转录因子5和lncRNA NEAT1呈正相关。此外,lncRNA NEAT1可通过充当染色质重塑复合物SWI/SNF核心催化亚基的支架来沉默胃癌中的GADD45A基因,从而促进肿瘤发生;WANG等[13]发现lncRNA NEAT1表达增加与喉鳞状细胞癌(LSCC)的颈部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饮酒史或吸烟史相关,参与了LSCC的进展,并且可能作为肿瘤致癌基因发挥作用。本文就lncRNA NEAT1在胃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以期发现新的胃癌辅助诊断的分子靶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经南通市肿瘤医院确诊的胃癌初诊患者(未经手术、放化疗等抗肿瘤治疗)101例为胃癌组,其中男65例,女36例;年龄44~87岁,平均(66.98±8.86)岁。选取同期胃良性病变患者(包括胃溃疡及胃息肉)60例为胃良性病变组,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30~82岁,平均(60.72±15.56)岁。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经胃镜检查无异常)76例为对照组,其中男46例,女30例;年龄35~83岁,平均(66.21±10.16)岁。本研究经南通市肿瘤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受试者均知情同意。
1.2 仪器与试剂
lncRNA NEAT1、GAPDH引物购自上海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cobas Z480PCR仪、E601化学发光仪、LightCycler 480 SYBR Green Ⅰ Master、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检测试剂盒均购自德国罗氏公司,逆转录扩增仪购自美国BIO-RAD公司,血清总RNA提取试剂盒购自北京BioTake有限公司,超微量分光光度计及逆转录试剂盒购自美国Thermo Fisher公司。
1.3 方法
1.3.1
采集各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5 mL于真空采集管中,分离血清于RNase-free的EP管内,于-80℃冰箱冻存。严格按照提取试剂盒说明书要求提取总RNA,并用超微量分光光度计检测所提取的总RNA纯度,A260/280均在1.8~2.0,可应用于后续试验。
1.3.2 cDNA逆转录合成体系
5×Reaction Buffer 4 μL,dNTPs 2 μL,OligoDT primer 1 μL,Ribolock Rnase Inhibitor 1 μL,Reverse Transcriptase 1 μL,RNase-free H2O 1 μL,总RNA 10 μL。参照设定反应程序:42 ℃ 60 min, 70 ℃ 5 min, 4 ℃保持。上机逆转录合成cDNA。
1.3.3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
PCR反应体系:SYBR Green Ⅰ Master mix(Rox)10 μL,RNase-free H2O 5 μL,Forward primer 1 μL,Reverse primer 1 μL,cDNA 3 μL。以GAPDH为内参,进行PCR反应,定量方法选用2-ΔΔCt。反应条件:95 ℃ 5 min, 95 ℃ 15 s, 60 ℃ 30 s, 72 ℃ 30 s; 共45个循环。反应完成立即采集72 ℃荧光信号并绘制熔解曲线,验证反应产物的特异性。lncRNA NEAT1和GAPDH内参各做3个复孔,取平均值。lncRNA NEAT1上游引物为5′-ATGCCACAACGCAGATTGAT-3′,下游引物为5′-CGAGAAACGCACAAGAAGG;GAPDH上游引物为5′-CGCTCTCTGCTCCTCCTGTTC-3′,下游引物为5′-ATCCGTTGACTCCGACCTTCAC-3′。
1.3.4 CEA、CA19-9水平测定
采用罗氏E601电化学发光仪检测CEA和CA19-9水平,全程质控在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GraphPad Prism8.0软件绘图。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分别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U检验和Kruskal-WallisH检验进行两两比较和多个独立样本的比较;lncRNA NEAT1与CEA、CA19-9的相关性分析使用非参数Spearman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检测指标在胃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并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联合诊断价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线性范围
取5份胃癌组血清标本混合,将混合血清的cDNA标本进行倍比稀释(1∶1、1∶10、1∶100、1∶1 000、1∶10 000),用qPCR的方法分别检测lncRNA NEAT1及GAPDH各稀释样本的Ct值,并绘制其标准曲线。所得lncRNA NEAT1线性方程:Y=-3.508X+23.17,R2=0.995 3,扩增效率公式为E=10-1/slope-1,计算E=0.93说明该方法线性良好。GAPDH线性方程:Y=-3.422X+19.20,R2=0.997 5,E=0.96该方法线性良好,且扩增效率均能满足血清lncRNA NEAT1及GAPDH的测定需求。
2.2 精密度
取5份健康对照血清制成混合血清,提取总RNA并逆转录得到混合cDNA,用qPCR分别检测lncRNA NEAT1与GAPDH的Ct值。该混合cDNA一次性测定20个平行孔,用所得Ct值计算批内变异系数(CV);再将该混合cDNA连续20d重复qPCR检测,所得Ct值计算批间CV。见表1。
表1lncRNA NEAT1与GAPDH Ct值及批内和 批间重复性
2.3 血清lncRNA NEAT1的相对表达水平
胃癌组、胃良性病变组和对照组血清lncRNA NEAT1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2.163(1.357,2.843)、1.176(0.677,1.381)、1.063(0.570,1.30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52.467,P<0.001),见图1。
2.4 胃癌患者血清lncRNA NEAT1相对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结果显示,胃癌患者血清lncRNA NEAT1相对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性别(P=0.353)、年龄(P=0.382)无关,而与肿瘤最大径(P=0.031)、TNM分期(P=0.037)及淋巴结是否转移(P=0.046)有关。见表2。
图1血清lncRNA NEAT1在胃癌组、胃良性病变组及 对照组中的相对表达水平
表2胃癌患者血清lncRNA NEAT1相对表达水平与临床 病理参数的关系[M(P25,P75)]
2.5 胃癌患者血清lncRNA NEAT1相对表达水平与CEA、CA19-9的相关性
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lncRNA NEAT1与CEA(P=0.322,R2=0.013)、CA19-9(P=0.943,R2<0.001)均无相关性。
2.6 ROC曲线与诊断效能分析
ROC曲线结果显示,当lncRNA NEAT1的相对表达水平及CEA、CA19-9水平最佳临界值为1.276、3.105ng/mL、41.150U/mL时,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7、0.706、0.601,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883,见表3。
表3各指标的诊断效能分析
3、讨论
胃癌在全球范围内均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14]。它是一种异质性疾病,由遗传、环境和宿主特征的多重相互作用引起,预后不良且可用的治疗选择有限[15]。胃癌分型包括腺癌、淋巴瘤、胃肠道间质瘤、肉瘤、神经内分泌癌等,腺癌占比超过90%[16]。早期胃癌主要通过手术治疗,而对于晚期胃癌,目前的治疗选择仍然不足[17]。胃镜是目前胃癌诊断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镜下筛查发现异常组织并进行病理活检可确诊胃癌,但作为一种侵入性检查,且操作过程往往引起人体不适和心理畏惧,因此不能作为普查项目被广泛接受,这也是我国胃癌早期诊断率低下的原因之一。目前,寻找高诊断效能的非侵入性胃癌早期诊断指标成为研究热点。
有研究发现lncRNA是胃癌早期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进程,并可为胃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新的途径[18]。还有研究证实lncRNA可通过多种信号通路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并抑制胃癌细胞凋亡[19]。
本研究显示,lncRNA NEAT1在胃癌患者血清中呈高表达,与MA等[12]在胃癌组织中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lncRNA NEAT1是较有前途的治疗性生物标志物。
既往研究多是在胃癌组织及细胞中进行,鲜有关于血清学的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发现lncRNA也可使用血清或血浆标本检测,血清、血浆取材较组织、细胞方便,创伤小,患者依从性也更高,适用于大多数的临床检测项目。临床生化免疫学项目的检测通常采用血清标本,且标本管中可分离出的血清标本量远多于血浆标本量,因此综合考虑本文采用血清标本进行研究。
本文就lncRNA NEAT1在胃癌患者血清中的相对表达水平进行研究讨论。通过qPCR检测血清中lncRNA NEAT1的相对表达水平,发现胃癌组血清lncRNA NEAT1相对表达水平升高,表明该分子可作为胃癌筛查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临床病理参数分析显示,胃癌患者血清lncRNA NEAT1相对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而与肿瘤最大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上述结果表明血清中lncRNA NEAT1相对表达水平可能与胃癌的侵袭转移过程相关。目前,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其联合检测能大大提高早期恶性肿瘤的检出率。《胃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20]推荐使用CEA、CA19-9及CA72-4作为胃癌的诊断及疗效评估、预后判断的肿瘤标志物。然而,在日常工作及查阅文献后发现,CA72-4测定结果易受饮食、药物、痛风、肝肾功能异常、妇科肿瘤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果偏高[21]。CEA、CA19-9是常用的胃肠道肿瘤标志物,且多用于健康体检。本文以CEA、CA19-9两种肿瘤标志物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ncRNA NEAT1与CEA、CA19-9均不相关,提示lncRNA NEAT1可能是一种独立新型肿瘤标志物。采用ROC曲线分析诊断效能时发现,lncRNA NEAT1检测胃癌AUC高于CEA和CA19-9,说明lncRNA NEAT1的诊断效能优于CEA、CA19-9,尤其是单独检测时灵敏度达到82.2%,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当三者联合检测时,其AUC高于单项检测,大大提高了诊断效能,可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帮助,所以血清lncRNA NEAT1有望成为胃癌新的辅助诊断标志物。
本文探讨了lncRNA NEAT1作为一种新型的胃癌辅助诊断血清标志物的可能性,旨在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效率,并为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但该分子对于胃癌的预后影响等尚未知,后续可继续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王静雷,杨一兵,耿云霞,等.1990—2017年中国胃癌发病、患病及死亡状况趋势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0,28(5):321-325.
[19]周永兴,谭观桥,周大为,等.LncRNA FTH1P3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2,43(19):2380-2385.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胃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22,21(9):1137-1164.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271920,81871720);
文章来源:张敏,朱慧婧,张小霞,等.胃癌患者血清lncRNA NEAT1的表达及其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4,45(20):2433-2436+2442.
分享:
2018年全球范围内,胃癌发病率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第5位,病死率位列第3位。我国胃癌发病率、病死率分别占全球胃癌发病、死亡的42.6%和45.0%。胃癌早期无典型或明显症状,易被忽略,>80%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故早期诊断对降低胃癌病死率具有积极意义。抗凝系统与凝血系统失衡常发生于恶性肿瘤患者,其发生、发展可能与患者全身炎症反应有关。
2025-04-26胃癌是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2]。胃早癌是一种局限于黏膜内或黏膜下的肿瘤,较小且未侵入肌层[3]。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近年来被广泛用于治疗胃早癌[4-5]。
2025-04-17胃癌症状无特异性,一经发现多为晚期,预后多不良[4]。经手术或内镜下治疗后,早期胃癌大多预后良好[5]。胃癌前病变发展是有规律的,以肠型胃癌Correa级联反应为例:正常胃黏膜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影响下,逐渐从非萎缩性胃炎发展至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最终演变成胃癌[6],其中异型增生是直接的癌前病变[7]。
2025-03-31胃癌(gastriccancer,GC)是一种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多为腺癌。胃癌的发展并非“跳跃式”,而是经过一系列“渐进式”过程导致的,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其发展过程为慢性炎症→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lasia,IM)→异型增生→癌变[1-2]。
2025-03-27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老年人群为该病的高发群体[1]。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胃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2]。由于其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出现与胃炎、胃溃疡等类似的临床表现,导致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错失治疗的最佳时机[3]。
2025-03-14胃癌是胃黏膜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患者常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临床症状表现缺乏特异性。我国每年新增胃癌患者约41万例,如何降低胃癌发病率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健康问题[1]。胃镜检查是最常用的胃癌筛查方法,胃镜检查联合胃镜下活检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2]。
2025-02-18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胃癌(gastric cancer,GC)新发病例约 108. 9 万,死亡病例约 76. 9 万。 我国GC 的发病率约占全球发病率的 44% ,为我国第 3大常见恶性肿瘤,其中 50% 以上的患者初诊即为晚期。 晚期 GC 5 年生存率仅为 10. 4% ,严重威胁国民健康[3]。 晚期 GC 的治疗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已成为 Her - 2 阴性晚期 GC的一线治疗方案。
2025-02-08血清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及癌胚抗原(CEA)在胃癌等多种肿瘤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能有效鉴别良性胃疾病和胃癌,且近年多项研究发现,AFP、CA199、CEA还与胃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特征有关[2-3]。因此推测可能有助于胃癌PM的预测,但仅依赖单一血清标志物检测可能会造成预测偏差。
2025-02-05胃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治疗胃癌首选方案即是胃癌根治术,可改善临床症状。但是,多数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都存在对自身病情及手术方案认知不足的问题。加上对手术效果的担忧,对手术治疗及术后疼痛的恐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此类患者普遍存在较强的心理负担。
2025-02-05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消化道多发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为腹痛、上腹不适、乏力及食欲降低等,手术是临床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但多数患者于首诊时已发展为局部进展期胃癌(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ncer,LAGC)。为延长 LAGC 患者生存期,临床常给予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可杀灭肿瘤细胞,以降低术后复发转移风险。
2025-01-25人气:16683
人气:16014
人气:15583
人气:15304
人气:1485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期刊人气:3270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重庆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9752
国内刊号:11-5610/R
邮发代号:78-117
创刊时间:2002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107
影响因子:0.952
影响因子:0.590
影响因子:0.784
影响因子:1.02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